華語樂壇成立至今英才輩出,誕生過數不清的天王、天后,更是有著幾代歌神,但提到在華語流行樂壇當中取得過登峰造極的成就的教父卻鳳毛麟角,能堪當這個名號的人屈指可數。雖然現在的樂壇動不動就把某某某尊稱為教父,但被華語流行樂壇公認的教父目前只有羅大佑和李宗盛,這兩位先後共同締造了上個世紀華語流行樂壇的黃金時代。
隨著2000年的到來,華語流行樂壇逐漸進入衰退期,羅大佑和李宗盛這兩位音樂教父也日漸淡出歌壇,不再活躍在公眾的視聽世界裡。直到2008年一個偶然的機緣,在滾石唱片老總段鍾潭的撮合下,兩位教父羅大佑、李宗盛、滾石唱片一哥周華健、滾石後青春期新生代唱作人張震嶽共同組建了華語樂壇殿堂級樂團——縱貫線樂隊。
最初在這個消息剛剛傳出的時候,大家都以為這可能是純粹是一個用來操作的娛樂新聞吧?都覺得這個事情的可能性不大,直到縱貫線樂團以團隊的形式登上了2009年的央視春晚,更是以7分鐘的時長演唱了五首團員們的原唱音樂作品,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真的,還真的組團了。只可惜,這個樂團只組建了一年,發行了三張專輯,舉辦了世界巡迴演唱會,隨機一拍兩散,分道揚鑣。
我相信現在許多年輕的朋友可能知道周華健和張震嶽,但對羅大佑和李宗盛這個兩個名字可能沒那麼熟悉,所以今天就和大家嘚吧嘚吧縱貫線樂團的這四位成員,以及憑什麼這個樂團能被稱之為「華語樂壇殿堂級樂隊」。
關注和了解過華語流行的朋友會知道,華語音樂的繁榮始於上個世紀的70到90年代的港臺樂壇。然而華語樂壇卻最早誕生於上海,出現過幾位優秀的歌唱家,但那時的華語音樂只是雛形和最初始的形態,並沒有形成系統的體系。最初的港臺華語流行音樂大都是翻唱歐美和日本的流行音樂,基本上都是翻唱,還沒有純粹的屬於我們華人自己的流行音樂。
直到上個世紀的70年代,羅大佑在校園期間就組建了樂隊,擔任了樂隊的鍵盤手,並開始作詞、作曲,創作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經典流行音樂,自此華語流行樂壇才開始有屬於自己體系的音樂,羅大佑正是華語流行音樂的開山祖師。其後無數的音樂人和歌手都在羅大佑的影響下,開始模仿羅大佑的作詞、作曲方式開始創作華語音樂作品,所以羅大佑被尊稱為「臺灣流行音樂教父」。
不僅如此,經羅大佑之手還捧紅了鳳飛飛、齊豫、黃鶯鶯、陳淑樺、梅豔芳、劉文正、張艾嘉、潘越雲、蘇芮等華語樂壇當中的第一代歌王、歌后,這些前輩大咖們的許多成名作都是出自羅大佑的手筆。而且羅大佑還為華語樂壇培養了一位卓越的詞人——林夕,人們現在都把林夕尊稱為「夕爺」,但林夕每次見到羅大佑都要畢恭畢敬地尊稱為「羅公」。
李宗盛踏入樂壇的時間比羅大佑晚幾年,他同樣是在校園時期就組建了「木吉他合唱團」,早期以演唱和翻唱歐美流行音樂為主,在羅大佑音樂風潮的影響下才開始創作華語音樂的,可以說羅大佑是李宗盛的啟蒙老師。李宗盛是一位性格比較內向的人,在從事音樂事業以前被身旁的人認為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直到他擁有了自己人生當中的第一把吉他。
李宗盛和羅大佑之間在華語流行音樂方面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推動作用,李宗盛不僅在作詞、作曲方面造詣極高,音樂製作方面更是實力強悍,被稱作金牌製作人和百萬製作人。尤其他發掘、提攜、並一手打造的歌星有周華健、成龍、陳淑樺、林憶蓮、潘越雲、張艾嘉、張信哲、趙傳、娃娃、辛曉琪、蘇慧倫、莫文蔚、光良、品冠、劉若英、梁靜茹、黃品源、五月天楊宗緯等等。只是看看這些歌星名單,就不難看到李宗盛為華語流行樂壇做出了多大的貢獻。
在縱貫線的四位成員當中,周華健和張震嶽現在看來已經不算什麼新生代音樂人,但這兩位在羅大佑和李宗盛面前都屬於晚輩,這兩位都是在羅李的影響下投身到音樂事業當中來的,並且也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績,都是優秀的全能型唱作人。
綜上所述,縱貫線樂隊成員的音樂作品橫跨了華語樂壇三四十年的歷史,更是親身見證了華語樂壇的黃金時代,創作並且演唱過的經典華語流行音樂不計其數,粉絲橫跨70後、80後、90後。所以所縱貫線樂團是華語樂壇級的樂隊,這個樂隊無疑是華語樂壇當中的一個神話,只可惜,這個樂壇只組建了一年,發行了三張專輯,舉辦了世界巡迴演唱會之後就一拍兩散。
在多很歌迷和粉絲都存好了錢,騰出了時間,準備去看他們演唱會的時候,這個樂隊已經解散了,成為了許多熱愛華語音樂的人一生的遺憾。如今這個樂團當中的相對年輕的一點的張震今年46歲,周華健60歲,李宗盛62歲,然而羅大佑已經66歲了,所以這個樂隊重組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了。
雖然沒能夠現場去看他們的演唱會這件事情已經註定成為了遺憾,還好他們曾創作並且演唱過的歌曲我們隨時還都可以去聽,所以這也算是遺憾當中的萬幸吧。最後祝福縱貫線樂隊當中的四位成員,祝願他們身體健康,還能夠繼續為我們的華語樂壇繼續創作出更多的優質原創音樂作品,雖然華語樂壇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再復返,但你們的音樂會一直陪伴一代又一代喜歡音樂的人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