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從黑暗時代走出來就進入古風時代,大致在公元前八世紀左右到公元前六世紀左右。此時,所謂黑暗時代的逐漸復甦,已經開始顯現,例如,曾經散布各地的小型定居點,各自圍繞其中心區,發展出與以前王權制或君主制不同的新城邦,成為古希臘文明的重要特徵之一,深刻影響了西方古代和現代社會。
01古風時期
以古風后期始建的雅典衛城來說,屬於古希臘城邦的代表和縮影之一,不過,雅典衛城本身並非真正城邦。希臘語的城邦指波利斯,包括了城市和鄉村,並有城牆拱衛城市,還有政治和宗教以及文化和教育等公共建築。所以,波利斯又可以指全體公民也可以指城市國家並具有民主政治性質,例如,集體決策制度和其它的政治結構以及保護權利的法律等。現在,希臘雅典仍有菲尼克斯山的公民大會演講臺遺址。
波利斯能在古風時期逐漸發展起來而且數量非常龐大,既出於古希臘地區多山地和少平原以及臨海洋的自然環境,也源於從王權制或君主制過渡到定居點又進步到新城邦的客觀歷程,並隨著人口增長建立了眾多的殖民城邦或者說海外城邦,帶來了航海業和和造船業以及貿易業的全面發展,包括同貿易業所達地區的全面交流,例如,文化和藝術以及科技和生產等。
在古風后期的民主政體前,並非沒有其它形式,例如,所謂的暴君或僭主或寡頭等。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經有所論述,雖然,其西方和東方的自由與奴役包括精神和技藝的分野觀點並不無道理,類似古非洲和古亞洲,包括馬克思所說亞洲在歷史中睡著以及西方文化的漸進影響等。相關的研究與分析則認為,除了僭主,古希臘更多地可能是寡頭,也就是不同利益群體或者不同政治派別達成以精英為代表的暫時妥協。
畢竟,從黑暗時代到古風時代,定居點氏族貴族和新城邦工商貴族以及長期存在的下層平民等,必然有財產和地位以及其它利益的衝突與加劇,其中,任何階層出於自身利益考慮,都有可能選擇寡頭統治來維持社會穩定。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更提出理想國的概念,希望以哲學王做君主來實現波利斯善政而非專制,只不過,這種設計在現實中幾乎無法成功。
02雅典民主
雅典作為古希臘民主發源地之一,菲尼克斯山是其代表,即古代的公民大會伊克利西亞,阿瑞斯巖石也屬象徵,即古代的最高法院亞略巴古,並有使徒保羅傳道處。公民大會歷史悠久,被認為開始於雅典人推崇的統一了阿提卡半島的忒修斯國王,即波塞冬的兒子,雖然,具有些許神話色彩,但是,將古希臘民主和阿提卡半島以及雅典緊密聯繫起來。
公民大會作為權力機構,選舉城市國家管理人員並表決城市國家重要決策,實行少數服從多數和權力相互制衡以及公開公正公平等原則,始終反映著雅典民主的強弱程度與好壞狀況。亞略巴古作為最高法院,其神話背景就是戰神阿瑞斯因為謀殺罪名被諸神審判,並體現在克呂泰涅斯特拉和埃癸斯託斯因謀殺阿伽門農而接受聯合審判的悲劇藝術創作當中。
古希臘民主從初期的貴族政治努力走向以後的平民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始終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圍繞更加有效和更加完善的法律建設,雅典經歷了長期的探索。大約在古風時代的中期,也就是公元前七世紀的晚期,雅典的第一部成文法取代了多年的口頭法,編撰人是立法者德拉古,也被稱為德拉古法。該法將部分貴族權力轉到了平民手中,但是,因為在整體上過度嚴苛受到較多責難,例如,偷盜和縱火甚至懶惰等行為均要判處死刑,所以,該法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03梭倫改革
在雅典法律建設中,最著名的改革者就是執政官梭倫。既是立法者和政治家,也在詩歌和辯論以及哲學方面頗有造詣,所以,被稱為古希臘七賢明之一,與同列其中的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被人們所熟知。梭倫屬於沒落氏族貴族出身,家世可以上溯至雅典王室,甚至,梭倫還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遠房先祖,而且,梭倫也與雅典僭主存在親緣關係。不過,梭倫的家庭背景並沒有左右自己的政治立場以及維護自己的政治利益,相反,他在雅典民主進程當中功不可沒,被視作偉大的立法者和永久的奠基者。
梭倫在三十歲以後因為收復國土而擁有政壇盛名,並在五十歲以後成為首席執政官而開始其改革。梭倫的改革是綜合的以及廣泛的,他廢除了德拉古法的嚴苛性內容但是保留了殺人罪條款,同時,他劃分了公民財產等級和恢復了公民大會以及設立了公民陪審制度包括四百人議事會等,此外,他廢除了公民無法償債而被迫賣身為奴的舊有法律。所有這些,對限制氏族貴族壟斷權力和鼓勵工商貴族發展經濟以及擴大公民基礎來鞏固民主政治等,有著亙古至今的深遠意義,雖然,也有利益妥協包括負面影響。
主要原因在於,梭倫改革前後,雅典民主進程當中體現了歷史的螺旋式上升,即僭主或寡頭的出現和衝擊。例如,梭倫改革並沒有也不可能徹底解決各方矛盾和衝突包括外來奴隸問題,本人被迫出走它方。至於,平原派和海岸派以及山地派等政治群體的相互博弈,帶來了庇西特拉圖斯的僭主統治。當然,這樣的僭主並非真正的暴君,庇西特拉圖斯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梭倫改革,並且,是打擊氏族貴族而保護公民利益,同時,也推動文化保護如整理荷馬史詩,包括興修引水渠道的改善民生工程等。
庇西特拉圖斯的僭主統治在家族中傳承到第二代,就被雅典民主之父克裡斯提尼斯推翻。實際上,克裡斯提尼斯和梭倫與庇西特拉圖斯都有親緣關係,只不過,僭主統治以形式和內容的巨大落差不為雅典社會接受,他們要努力摒棄的,正是王權制或君主制以及貴族制所遺留的各種弊端。因而,克裡斯提尼斯進一步開展改革,既包括將氏族關係為主的四百人議事會變更為地域關係為主的五百人議事會,也包括為防止僭主統治發生而採用杜絕潛在政治危險的陶片放逐法,雅典民主能夠進一步走向成熟。
註:
波利斯:Polis;全體公民:all citizens;城市國家:city-state;
雅典衛城:Athen Acropolis;菲尼克斯山:Pnyx Hill;
公民大會:Ecclesia;自由:liberty;奴役:slavery;
古非洲:AncientAfrica;古亞洲:Ancient Asia;民主:democracy;
王權:royalty;君主:monarch;馬克思:Karl Marx;
暴君:despot;僭主:tyrant;寡頭:oligarchy;
理想國:TheRepublic;柏拉圖:Plato;哲學王:King ofPhilosophy;
亞略巴古:Areopagus;阿瑞斯巖石:Ares Rock;忒修斯:Theseus;
阿提卡半島:Attica Peninsula;使徒保羅:Paul the Apostle;
德拉古:Draco;立法者:law-maker;陶片放逐法:Ostracism ;
執政官:archon;古希臘七賢明:Seven Wise Men of Ancient Greece;
四百人議事會:Council of Four Hundred;
庇西特拉圖斯:Peisistratos;梭倫:Solon;泰勒斯:Thales;
平原派:PlainGroup;海岸派:Coast Group;山地派:HillGroup;
克裡斯提尼斯:Cleisthenes;叩頭:Kowtow;專制:autocracy;
五百人議事會:Council of Five Hund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