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奢侈品業 Capital Group解析LV巴寶莉古馳新動向

2020-12-11 新浪財經

來源:聰明投資者

「自1996年以來,個人奢侈品市場的增速達到全球GDP增速的1.3倍以上。在這段時期,奢侈品股票創造了誘人的長期回報,而且股價幾乎沒有遇到大的挫折;自2005年以來,標普全球奢侈品指數的總回報率超過了MSCI 世界指數和標普500指數。」

「奢侈品行業通常被認為是具有周期性的。然而過去30年間,以中國為首的亞洲經濟體富裕階層的演變,為該行業提供了持續、穩定的結構性增長。中國消費者在個人奢侈品市場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通過區域擴張實現增長相對容易,然而這種方式雖然增加了滲透率,卻不一定能增加吸引力,因此反而會削弱定價能力。走這條路的公司只不過是通過稀釋品牌價值來延緩最終清算的時間。」

「產品創意——區別化和新奇的嘗試會增加用戶的品牌忠誠度,也讓奢侈品行業逐漸走向贏家通吃的局面。以2018年為例,頭部20%的時尚品牌搶佔了全行業177%的利潤。」

「奢侈品行業嚴重依賴線下實體店購買,網上銷售只佔業務的一小部分,因為消費者不願在沒有親身體驗的情況下購買高昂的商品。而遊客消費佔全球奢侈品消費的40%。從這個角度來看,疫情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因為線下消費旅遊業都遭受重創)。在這樣的新常態下,即使是最傳統、最保守的品牌也不得不轉向電子商務。」

「雖然2020年對奢侈品行業的收入來說是『失去的一年』,但在品牌建設和與客戶建立聯繫方面卻並不是這樣。對於奢侈品牌來說,現階段最重要的是關注未來12個月的現金流情況。」

以上是資本集團(Capital Group)在最新一期關於奢侈品的研究報告中分享的最新觀點。

資本集團選在這個時點發布有關奢侈品的報告是否與中國的雙十一有關無從知曉,但是報告中確實提到了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帶來的巨量奢侈品需求是該行業長期增長的基石之一。

資本集團指出,奢侈品行業的長期回報高於市場平均,由於奢侈品消費屬於個人可選消費,所以行業理應呈現出周期性的特徵,但是以中國消費者的財富增長以及消費升級抵消了這種周期性。

另一方面,個人消費品的目標客戶以女性為主,這些年來女性的收入增加也為奢侈品的增長提供了動力。

提及品牌價值,資本集團通過LVMH的例子闡明了維護品牌資產對於奢侈品牌的重要性,並指出過快的店鋪擴張雖然能增加滲透率,但可能是會稀釋品牌價值。

資本集團還指出,由於一線品牌橫向的擴張,使得這個行業也開始走向贏家通吃的局面——2018年,頭部20%的奢侈品企業佔據了行業177%的利潤,也就是說剩下80%的企業的利潤貢獻是驚人的-77%。

疫情之下,傳統奢侈品牌收到全方位的衝擊,因為以往對銷售貢獻最大的線下購買和遊客購買都受到了極大影響。就連頂級手錶製造商百達翡麗都不得不第一次開放線上銷售。

不過資本集團也指出,雖然今年奢侈品牌的銷售也許受到負面影響,但是品牌建設和線上客戶拓展並不一定受疫情影響。

那麼問題來了,雙十一,你買了奢侈品嗎?如果是,你會選擇在線上還是線下實體店購買奢侈品呢?

以下是聰明投資者精譯的報告全文——

為什麼奢侈品行業如此堅挺

要點:

自1996年以來,個人奢侈品市場的增長速度已超過全球GDP增速的1.3倍

亞洲和女性消費者的財富增長正在推動奢侈品市場繼續成長

這個行業正在走向贏家通吃的局面

提及資本市場中適應力強的板塊,很少會有人想到個人奢侈品行業。疫情之下,奢侈品行業短期內無疑面臨著重重挑戰,但對於大品牌來說,前景似乎更加光明。

舉例來說,經過數月的停工停產之後,今年4月愛馬仕廣州直營店重新開放,首日銷量就達到了創紀錄的270萬美元。

由於奢侈品行業的結構性增長能抵消一些負面因素及與之相關的股票重估,因此總體上我們對於奢侈品行業保持一定的樂觀預期。

我們探討了7個主題,它們可能有助於理解奢侈品行業將如何從經濟衰退中崛起。

1. 奢侈品市場增速超過市場整體

隨著世界經濟越來越轉向消費驅動,個人支出在全球GDP中所佔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奢侈品板塊只佔個人可自由支配支出的一小部分,但相對於其他消費品領域,它的增長尤為迅猛。

自1996年以來,個人奢侈品市場的增速達到全球GDP增速的1.3倍以上。在這段時期,奢侈品股票創造了誘人的長期回報,而且股價幾乎沒有遇到大的挫折。

自2005年以來,標普全球奢侈品指數的總回報率超過了MSCI 世界指數和標普500指數。

標普全球奢侈品指數超過標普500和MSCI世界指數,資料來源:標準普爾、摩根史坦利

(淺藍:奢侈品指數相對MSCI世界指數收益率;深藍:奢侈品指數相對標普500收益率)

2. 亞洲消費者鞏固了奢侈品市場的長期增長

考慮到消費者支出的自由支配性,奢侈品行業通常被認為是具有周期性的。然而過去30年間,以中國為首的亞洲經濟體富裕階層的演變,為該行業提供了持續、穩定的結構性增長。

中國消費者在奢侈品市場佔據主導地位的同時,也通過重複購買和在社交網絡上的分享交流,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對奢侈品有了深度的了解。

中國消費者在個人奢侈品市場逐漸佔據主導地位,資料來源:Statista

(深藍:中國消費者;淺藍:世界其他地區消費者)

從長期來看,一個行業的持續增長往往會抵消周期性影響。例如,LVMH(路威酩軒集團)十多年來以12%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增長,十年間收益增長了兩倍多。

增長永遠是推動股價上漲的主要因素,其影響遠遠大於估值的短期變化。

3. 女性的財富增加促進了需求

以手袋、皮具、服裝、配飾和珠寶為主的個人奢侈品更偏向女性消費者——而女性的財富正在增長。女性佔高淨值人群的比例已經從2008年的24%上升到2019年的45%。

這一趨勢可能會使得個人奢侈品搶佔其他奢侈品領域(如豪車市場)的份額——豪車市場的規模幾乎是前者的兩倍。這一趨勢還有助於推動老牌奢侈品集團向其他奢侈品領域擴張。例如,LVMH對貝爾蒙德(Belmond)的收購。

4. 品牌價值是成功的關鍵

為什麼一些奢侈品公司的銷售增長一直保持在10%以上,而另一些還沒有從2015年中國消費者需求放緩的衝擊中恢復過來?

其中一個財報中無法直觀反映的關鍵因素就是品牌資產。品牌資產可以理解為消費者長期願意為商品支付超過其生產成本的價格。

維持品牌資產並能夠將其轉化為定價權的管理團隊——這體現在更高的利潤率和銷售增長——往往能夠取得長期成功。

長期的成功往往意味著更艱難的成長,而不僅僅是開更多的店這麼簡單。通過區域擴張實現增長相對容易,然而這種方式雖然增加了滲透率,卻不一定能增加吸引力,因此反而會削弱定價能力。

走這條路的公司只不過是通過稀釋品牌價值來延緩最終清算的時間。

相比之下,像LVMH這樣對店鋪擴張更有約束的公司,會不斷迫使自己提高品牌吸引力,從而提升定價能力。

無論是路易威登的手袋、法拉利跑車、勞力士手錶、施坦威鋼琴還是拉圖酒莊的葡萄酒,這些產品的忠誠消費者都相信,這些品牌不會屈從於市場,讓自己的品牌貶值。

對這些品牌來說,降價的成本非常高,因為他們的主要客戶都是重複購買者。

下面是兩家世界級的奢侈品行業龍頭,LVMH和開雲集團的例子,我們看看它們是如何在幾十年間打造了自己獨有的品牌資產:

路易酩軒集團(LVMH Mot Hennessy Louis Vuitton SE)

LVMH可稱得上是奢侈品行業的領頭羊,旗下有路易威登、軒尼詩、迪奧、寶格麗和絲芙蘭等標誌性品牌,大多數高收入人群多少會接觸到它旗下品牌的產品。

作為世界頂級奢侈品巨頭之一,LVMH擁有諸多結構性優勢,包括一系列成功的品牌培養和收購、有效的廣告、優質店面位置、頂級行業人才和強勁的客戶數據。

同時它也得益於自身嚴格的定價規則。雖然LVMH也受到了疫情的短期負面影響,但從長期來看,中產階級的不斷擴大會刺激其品牌的可持續增長。

開雲集團(Kering)

開雲集團旗下品牌有古馳、寶緹嘉(Bottega Veneta)、布裡奧尼(Brioni)、聖羅蘭和巴黎世家。開雲過去的戰略曾面臨挑戰,但在古馳和聖羅蘭等品牌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並通過資產剝離等方式有機地強化了其商業模式。

此外,開雲旗下品牌還創造了一個由設計師驅動時尚風潮的記錄。中國的中產階級已經展現出對開雲旗下產品的極大需求,一些消費者甚至只為了收藏而購買這些奢侈品。

中國比其他經濟體更早地從疫情中走出來,再加上中國政府的消費刺激和放寬免稅政策,開雲集團可能在這段困難時期會更好過一些。

5. 產品創造力進一步催生了贏家通吃的趨勢

為了在周期性市場中保持穩定的收入,頂尖的奢侈品公司會用大眾消費品作為高端奢侈品的補充。

相反的做法——將以往非奢侈品產品變成奢侈品——也幫助各大品牌擴大了利潤率。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從愛馬仕的馬具到浪凡(Lanvin)和巴黎世家的高端運動鞋。

各大品牌還通過向新品類橫向擴張來提高利潤——例如,巴寶莉將業務拓展至化妝品領域,古馳則拓展至家庭用品領域。

時尚產業是一個贏家通吃的市場——時尚企業對行業經濟利潤的貢獻(%),資料來源:麥肯錫全球時尚指數

(深藍:頭部20%企業的利潤貢獻佔比;紅色:中間60%企業的利潤貢獻佔比;淺藍:底部20%企業的利潤貢獻佔比)

這樣的產品創意——區別化和新奇的嘗試會增加用戶的品牌忠誠度,也讓奢侈品行業逐漸走向贏家通吃的局面。以2018年為例,頭部20%的時尚品牌搶佔了全行業177%的利潤。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許多類別的個人用品大多沒什麼高大上的品牌,這為奢侈品牌的增長提供了空間。例如,只有6%的珠寶銷售被歸類為高檔品牌珠寶。

6. 向數位化平臺轉型的腳步加快

奢侈品行業嚴重依賴線下實體店購買,網上銷售只佔業務的一小部分,因為消費者不願在沒有親身體驗的情況下購買高昂的商品。

而遊客消費佔全球奢侈品消費的40%(來源:標普全球市場情報,2020)。從這個角度來看,疫情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因為線下消費旅遊業都遭受重創)。

在疫情帶來的新常態下,即使是最傳統、最保守的品牌也不得不轉向電子商務。據報導,瑞士手錶製造商百達翡麗有史以來首次開始在網上銷售其產品。

同時,那些已經採用了數位技術的品牌正在擴大他們的線上戰略,尋求新的方式與客戶建立聯繫、增加銷量,包括在官網上提供實時聊天服務、虛擬時裝秀,以及在Instagram、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發布新品。

數位化轉型似乎更對那些難以觸及消費者的小品牌更有利。然而,數位化帶來的價格透明化也可能造成另一種影響。大型知名品牌通過對零售的控制,能夠更好地保護價格,進而保護品牌價值。

相比之下,當陷入困境的批發商急於清空庫存時,小品牌的產品可能會被打折出售。從不打折的品牌在二手市場上也擁有更多的價值,這促使消費者更願意在一手市場上全價購買。

7. 需求可能被推遲或轉移了

隨著行業對新的運營模式逐漸適應,它能從需求下降中反彈嗎?

我們的分析師發現,很多需求只是延遲了,或者轉移到了國外。

例如,曾經在巴黎或米蘭瘋狂購物的中國消費者,現在開始轉戰北京或上海的高端購物區。

由於旅行限制,奢侈品牌在歐洲的門店將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當地消費者。

雖然2020年對奢侈品行業的收入來說是「失去的一年」,但在品牌建設和與客戶建立聯繫方面(尤其是厭倦了社交隔離,渴望重啟線下消費,而且購買力沒有受到多少削弱的客戶),卻並不是這樣。對於奢侈品牌來說,現階段最重要的是關注未來12個月的現金流情況。

相關焦點

  • 疫情下的奢侈品業,資本集團解析LV巴寶莉古馳新動向
    「奢侈品行業嚴重依賴線下實體店購買,網上銷售只佔業務的一小部分,因為消費者不願在沒有親身體驗的情況下購買高昂的商品。而遊客消費佔全球奢侈品消費的40%。從這個角度來看,疫情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因為線下消費旅遊業都遭受重創)。在這樣的新常態下,即使是最傳統、最保守的品牌也不得不轉向電子商務。」
  • 疫情下歐洲奢侈品業緊急剎車:勞力士停產 阿瑪尼關店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勞力士停產、阿瑪尼關店……疫情之下歐洲奢侈品業緊急剎車北京時間3月17日上午,勞力士執行長讓·弗雷德裡克·杜福爾(Jean-Frederique Dufour)正式通知勞力士所有員工
  • 奢侈品時尚業艱難突圍 疫情「催生」風格單品
    義大利鞋履行業傳奇設計師Sergio Rossi於2020年4月3日因新冠肺炎逝世,享年84歲,他是首位因疫情去世的時尚界大師。這個壞消息正像是奢侈品時尚行業整體低迷和不景氣的隱喻。目前,隨著海外各國每日仍不斷刷新著確診人數,各大奢侈品時尚店鋪遭遇客流量斷崖式下跌。
  • 香奈兒、愛馬仕關店,LV產洗手液,法拉利造呼吸機,疫情之下奢侈品業...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侯雋| 北京報導「病毒侵襲歐洲奢侈品業!我們有生之年從沒有見到過這樣的場景!」奢侈品行業負責人Luca Solca日前在社交網絡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由於歐洲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奢侈品市場正面臨斷崖式下跌危機,面臨前所未有的至暗時刻。
  • 奢侈品業線下客流減少八成 線上直播+閃送開啟新模式
    來源:第一財經奢侈品業線下客流減少八成 線上直播+閃送開啟新模式作者: 胡嫿溦疫情期間,消費者紛紛開啟「宅家」模式,這對依賴線下門店體驗的奢侈品行業造成巨大衝擊,而線上奢侈品平臺則通過打通渠道,以直播+閃送的模式迎來一波新機遇。
  • 疫情下的奢侈品趨勢
    相較其他零售行業,奢侈品行業在此次疫情的衝擊中遭受了更為深刻的影響BY 媒介360相較其他零售行業,奢侈品行業在此次疫情的衝擊中遭受了更為深刻的影響25%~30%;而對於整個2020年,貝恩根據自己的分析模型給出三檔前景預測對應不同程度的疫情影響——相比2019年,銷售額同比下降15%~18%、22%~25%、30%~35% —— 在第二檔前景下,22%~25%的下降幅度預示全球奢侈品銷售額全年將減少600~700億歐元的銷售收入。
  • 歐洲奢侈品業停產閉店 香奈兒古馳關閉多家生產基地
    來源:環球網歐洲奢侈品業停產閉店「病毒侵襲歐洲奢侈品業!」德國《經濟周刊》19日報導,由於歐洲新冠肺炎疫情擴散,歐洲多家奢侈品公司選擇停產。法國奢侈品品牌香奈兒18日發布聲明稱,未來兩周將關閉其在法國、瑞士和義大利三個國家的生產基地。同時,高級時裝、高級珠寶和珠寶首飾等多個產品的生產線也將停止生產。愛馬仕本周也因疫情決定關閉在法國的41家生產基地至3月30日,主要包括製革廠、服裝廠、皮具廠和瓷器廠。集團建議員工儘量在家辦公,並將繼續支付員工工資。
  • 正妹主播房業涵掰了7年老東家爆結婚!跳槽動向曝光
    圖文/鏡周刊華視晚間新聞當家主播房業涵,日前才宣布約滿離開待了7年的華視,不少網友猜測她要結婚,但接獲消息,27歲的房業涵原本以「網紅主播」的姿態到東森新聞,擠下資歷長達13年的老鳥主播韓佩穎,拿走她的午間新聞時段
  • 香奈兒停產|解讀疫情下全球奢侈品的危與機,買包會不會更貴呢?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調查顯示,從渠道表現來看,傳統奢侈品零售渠道仍然佔據主導地位,但增長動力不足。2016年,全球奢侈品線下渠道實際銷售額佔比達到91%。其原因在於:一來,買家喜歡實體店購物體驗,再者,奢侈品購買頻率不高。所以,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人們足不出戶,奢侈品實體店無人問津。
  • 2020畢馬威中國稅務年會:展望新發展格局下稅務發展新動向
    畢馬威中國各行業合伙人聚焦金融、房地產、汽車、TMT、生物醫藥等重點行業進行討論,並對2021年中國稅務發展動向作了解析。  企業爭相登陸境內外資本市場 涉稅問題需重點關注   近兩年來,以科創板建立、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為代表的國內資本市場發展如火如荼,而以美股港股為代表的境外資本市場也屢創新高。
  • 深度|當疫情擊中奢侈品地圖的心臟
    全面封鎖之下的義大利奢侈品業,生產和零售均步履維艱。早前貝因諮詢公司報告顯示,今年2月,奢侈品行業今年的銷售額可能損失30至400億歐元,但這個數據是在義大利被封鎖之前作出的預測。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受到疫情衝擊後,這個數字顯然將被擴大。
  • 資訊 | 疫情影響下,奢侈品行業何去何從?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向歐洲各國蔓延,奢侈品行業也被蒙上了陰影,預計要受到巨大衝擊。全球許多奢侈品品牌的大型活動被取消、直營店被關閉,甚至還紛紛關停了歐洲的工廠。不少奢侈品產業鏈的上下遊企業開始擔心接下來一兩年的行業走向。
  • 奢侈品業和代購們迎來至暗時刻
    今年,她發回國內的最後一單奢侈品還是在1月中旬,到今天已經停單兩個多月了。  不止是蘇瀾,整個歐洲奢侈品代購圈子基本都停擺了。最初因為國內疫情,現在則是全球疫情大爆發,歐洲奢侈品從生產到銷售被迫踩下急剎車。
  • 疫情倒逼奢侈品行業線上線下加速融合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人們足不出戶,奢侈品實體店無人問津。近期,不少奢侈品牌紛紛轉戰線上銷售。未來,奢侈品在線上賣貨會否成為一種趨勢?線下實體店還會恢復往日的火爆銷售場面嗎?疫情過後線下奢侈品消費能否回暖中國商報記者在走訪北京國貿商場時發現,商場中奢侈品店內只有銷售人員,商品幾乎無人問津。那麼,等到疫情結束後,線下奢侈品消費能否回暖?
  • 沒有「中國大媽」的奢侈品市場——疫情下的全球奢侈品行業觀察
    疫情來襲後的奢侈品市場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長期依賴中國消費者的全球奢侈品牌來說可謂是「當頭一棒」。法國巴黎銀行的奢侈品研究主管 Luca Solca近日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奢侈品消費在中國嘎然而止,多數品牌的銷售額瞬間歸零或下降了至少80%。」傑富瑞分析師Flavio Cereda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奢侈品行業產生了不小的衝擊,無論是大品牌還是小品牌,似乎都不能倖免於難。
  • 二手奢侈品緣何成為疫情消費下新亮點?
    在飽受疫情影響的零售業之中,與之形成明顯對比的是二手奢侈品在線銷售平臺銷量的迅速增長,奢侈品公司更是無法忽視蓬勃發展的二手奢侈品市場,義大利奢侈品品牌 Gucci 與二手奢侈品電商 The RealReal 展開為期數月的合作,以促進奢侈品領域的循環經濟。
  • 疫情下的韓國醫療美容業:國外「冷凍」,國內「爆發」
    疫情下的韓國醫療美容業隨著「韓國綜藝」、「韓劇」、「韓妝」等韓國文化流行,韓國整形美容業也逐漸被大眾所了解,赴韓美容整形成為一種趨勢。世人眼中的整形強國,每年有不少外國人慕名到韓國變美。然而疫情卻導致這部分客源流失了七成多,新冠疫情下,韓國醫美業的現狀究竟如何,一直備受外界關注。據悉,受新冠疫情影響,近來首爾江南一帶的整形醫院接待外國顧客人數大幅下滑,但同時來諮詢或接受整形手術的本國顧客卻不斷增加。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疫情下的奢侈品行業運行分析:經濟下行,奢侈品品牌依舊逆勢漲價
    一、全球奢侈品市場規模受2020年中國疫情影響,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個人奢侈品市場銷售額下降25%。3月後中國疫情得到控制,全球疫情開始爆發,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奢侈品市場加速萎縮,預計全年市場規模縮減20%至35%。
  • 奢侈品業線下客流減少八成,線上直播+閃送開啟新模式
    疫情期間,消費者紛紛開啟「宅家」模式,這對依賴線下門店體驗的奢侈品行業造成巨大衝擊,而線上奢侈品平臺則通過打通渠道,以直播+閃送的模式迎來一波新機遇。線下門店萎縮,上半年消費額衝擊較大疫情對奢侈品行業最直觀的影響體現在線下門店銷售的萎縮上。
  • 一反常態:疫情關店潮下,6000億美業市場為何堅挺?
    這源於兩點:首先,疫情期間全行業式微,橫向比較來看,美業的堅挺令人匪夷所思。其次,縱向來看,美業閉店率常年接近於20%,今年不增反降引人深思。按照劃分,我們所提及的美業(生活美容服務業)包括生活美容、美甲、美發、紋繡服務等細分行業。經美團研究院測算,這個行業在2020年的市場規模約為6373億元。其中,美容美髮行業佔了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