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算來我們能堅持十年以上不放棄的事,除了洗臉刷牙、吃飯睡覺這些生命的慣性,似乎就沒有其他了。儘管我們都清楚,任何一件事一旦長久堅持,滲透在細枝末節的變化效果都會很驚人。
格拉德威爾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今天介紹的這位學霸女神,她把練瑜伽這件事堅持了十年,即便在加班到凌晨的某一天,也會擠出5分鐘做個下犬式。
在之前念書的時候,這姑娘就是北大年級第一的學霸。但偏偏不想順理成章地本校保研,硬是要拿到念社科研究生幾乎拿不到的全獎去全世界最好的大學留學。在做投資前的上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國際NGO,在身邊北大和牛津畢業的同學都去投行和諮詢撈金時,她卻執意去非盈利機構工作。
曾經是一個資深風險投資人,主要投資的是網際網路高科技公司,成天跟男性為主的科技精英圈打交道。卻在事業高峰期裸辭,放棄高大上且穩定的投資人工作,從三無狀態開始創業。
身為老公也是創業者的雙創家庭成員,兩個人加在一起的工作時間,每天都超過24小時。
除此之外,她生活裡還有個標籤:帶學員的認證瑜伽教練。
此之Plum第一次接觸瑜伽還是在學校的健身房課程裡選了瑜伽課,老師是一個外系的學姐,上的是哈他瑜伽。
讓她感受到練瑜伽與其他運動最大的不同是,有一種與自己身體對話的感覺,這種感覺很難在別處找到。
有一部美國電影叫做<Gone Baby Gone>,講的是一個女孩失蹤牽扯出的種族、家庭和社區問題,開篇那段很經典的獨白是這麼說的:The bodies around their souls. 身體包裹著心靈。只有先打開了身體,才會進入心靈層面。
在練習瑜伽3-4年的時候,突然有了頓悟的感覺。體式已經很熟悉,甚至有些體式是過熟了,但同時又有自己一直以來突破不了的體式,也即是身體層面的對話已經滿了,甚至有些麻木了。
於是就嘗試換一個場景和節奏來進行練習,比如那個時候開始試著不開燈在黑暗的環境裡練,有的時候甚至閉上眼睛,重新回歸哈他瑜伽最基礎的動作,更注意呼吸和體式的配合。
Plum說「在這個過程中,打開了與身體包裹之下的心的對話,我是誰,此刻我在做什麼,為什麼我要這樣做,我的選擇到底應該是什麼。能與心靈自我平和對話的感覺,是真的很棒。」
Plum接觸瑜伽是在10年前還在上大學的時候,專門去考瑜伽教練是在3年前全職做投資工作的時候,她特意請了一個月的假進行封閉式密集訓練,加上之前的基礎,便可以開始做瑜伽老師了。
在Plum看來如果要實現這些,最重要的是有足夠強的內心渴望和驅動力。
另外她也開始萌發了通過分享瑜伽助益他人的心,尤其是能幫助解決親人和身邊很多朋友的亞健康問題,這讓Plum有了更強的使命感。
在解決了動機問題之後,就是有效安排時間的問題了。Plum當時發現與其兼顧工作,周末時間去上專業培訓,持續一年左右才學完課程,還不如集中精力去完成目標。
Plum建議大家根據個人情況,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計劃執行方案,才容易堅持下來。
練習瑜伽帶給Plum的,首先是使她有了一個更健康的身體,即使在常年高負荷運轉的情況下,也能保持狀態飽滿。
精神上也是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有了一個更寧靜平和的內心,幾乎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狀態。
就瑜伽練習本身來講,更像是能給人創造了一個相對乾淨的環境,讓她能靜下心來把看書、做事和做人中的一切經歷和思考進行總和復盤,進一步沉澱和升華。
瑜伽中不斷精進,深入內核的精神,也能讓人在碰到現實世界的各項挑戰時,更有韌性。
Plum小姐有一本Filofax Planner, 會做一整年,每個月和每天的計劃。這個計劃裡,她會要求自己每天兼顧身體鍛鍊,工作和家庭生活這三個方面。
然後每天要做的鍛鍊、工作和家庭相關的事情,都會被記錄在Filofax日程表裡,作為to-do list。按照優先級和環境情況,去一個個做,做完一個打一個勾,大部分事情只要安排好優先級,掌握好方法,就能高效完成。
多任務模式是時常有的,比如邊騎動感單車,邊看電影。冥想的時候,她會放喜歡的輕音樂。上班做地鐵的時候儘量站著,走樓梯不坐電梯,就在鍛鍊。
周末會出去短途旅行或者在外面吃飯,但有時候特意安排去市場買菜,回家做飯。
這個勞動的過程也是在切換activity mode, 能讓人換個思路想問題,算是動態的冥想。另外也是和家人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照顧和陪伴了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