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青島最雅致的院子,一定非西海岸新區唐島灣畔的中國院子莫屬。一抹淡淡的色彩,幾筆洗鍊的線條,再加上一個別有洞天的精巧布局,構成青島人必打卡景點中國院子。為慶祝十一國慶節,弘揚傳統文化,豐富節日活動,中國院子擬推出「穿越中國院子,共度國風大賞」活動,旨在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語境,與清雅華韻相融相契,以悠悠歷史底蘊打底,為初秋假日賦能禮儀之歌,讓傳統文化在現代土壤中流淌發酵,讓遊客恍惚間回溯著時光長河而上,夢回盛世繁華,不僅彰顯了中國院子的國之大美,也彰顯了國風與國潮的「當潮不讓」。
本組圖片由中國院子提供
著我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你是否做過這樣一個夢?
在一棵蒼勁的古樹下臨水而坐,一邊吹著湖風一邊看白牆墨頂與鮮衣少年,流水瀲灩與魚影波光;在風雅恬靜的南方院落,點花鈿,描青黛,一襲襦裙霓裳,曲裾輕舞,走過秦漢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一步步踏過青石板,夢回千年。
而今終於可以圓夢了!
秋日盛景,國風正潮。國慶期間,中國院子·南方院子歡迎各地漢服愛好者齊聚華風御苑,哪怕身處北地,仍可以衣袂飄飄地走在古色古香的江南水鄉,做一個丁香般的姑娘,輕揮衣袖,帶起清風陣陣,等一個不期而遇的他。
這裡聽不到人聲鼎沸,看不到車馬熙攘,安靜得像是一個避世之所。靜謐悠遠的青石板路,揉碎了江南清秀婉轉的朦朧煙雨。白牆灰瓦雨如煙,古巷石橋月半彎,走進南方院子,細步於煙雨長廊,流轉在古老的水榭人家,如同踏入了一幅淡彩的宣紙畫,不經意間,就邂逅了千年的歷史沉香。
「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一覽群芳,霓裳羽衣,漢服美人一舉一動都是東方韻味;細步於青磚片瓦間,穿越漫步小橋流水,定格穿越千年的美麗瞬間,流轉在國風景致裡,締造國風盛宴。
本次漢服遊園會面向全體遊客,旨在將中國的傳統服飾融入現代語境,與清雅華韻相融相契,以悠悠歷史底蘊打底,為初秋假日賦能禮儀之歌,讓傳統文化在現代土壤中流淌發酵,讓遊客恍惚間回溯著時光長河而上,夢回盛世繁華,不僅彰顯了中國院子的國之大美,也彰顯了國風與國潮的「當潮不讓」!
新曲帳中發,清音指下來
10月1日,北方院子與南方院子將請來數位樂師身著華服為各位看客帶來古箏演奏,樂師纖指輕挑,空靈箏聲令人憶起高山之巔、流水之畔,高古之音仿佛御風而行,氤氳滿院相思。曲目包含:《我和我的祖國》《你笑起來真好看》《北京的金山上》《市集》。
箏是中國的古老民族樂器,源於戰國時代的秦國,故又稱秦箏、古箏。古箏和武林一樣,都有各種門派,但性質卻很不相同,古箏門派的形成,與古箏的源流發展有關。秦箏隨著歲月流傳到大江南北各地,逐漸形成不同的特色風格,傳統箏樂也就形成南北兩大門派,單是漢民族的箏樂還可按地域分為河南、山東、浙江、潮州和客家5個主要流派。
「荷風吹來香十裡,柳蔭深處聞調箏。」「新曲帳中發,清音指下來。」幼時不解詞中真意,只知道要背下來,現在回想起來方覺驚豔貼切。國慶期間,南方院子與北方院子將請來樂師為遊客們帶來古箏表演,南方院子的徽派建築溫婉雅致,北方院子的晉派建築恢宏大氣,與錚錚琴音相輔相成,妙不可言。
一曲《我和我的祖國》熱鬧、祥和,「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讚歌……」在國慶佳節間,在古韻建築裡,琴師與遊客共同為偉大的祖國獻上一曲讚歌。一曲《你笑起來真好看》輕快、歡樂,讓人忍俊不禁,心情大好,如春風似暖陽,滌蕩著被都市蒙塵的心,日漸寒涼的秋天也因為這樣的曲調重新溫暖起來;一曲《青花瓷》寧靜、古樸,箏聲伴著身著漢服的翩翩少年和清麗女子,踩過彎彎石拱橋,穿過曲曲長迴廊,身影柔軟,似神仙般愜意悠閒;一曲《漁舟唱晚》深遠、開闊,「弦依高和斷,聲隨妙指續」,讓目光跟隨琴音仰望蒼老廊棚之間窄窄的天空,天空被黛瓦飛簷分割成一小段一小段,每一段都能讓人讀半天。
靜中藏動機,動中存靜意
10月2日,中國院子·北方院子將請來太極拳名家為遊客們帶來太極拳演出,一招一式間如行雲流水,身形飄逸若遇水蛟龍,有飄然騰雲之意境。
「太極者,無極生,動亦之機,陰陽之母,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亦,皆及神鳴。」太極拳,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國慶期間,中國院子·北方院子將請來太極拳名家為遊客們帶來太極拳演出。「正腰」、「收顎」、「直背」、「垂間」,一招一式間如行雲流水,身形飄逸若遇水蛟龍,有飄然騰雲之意境。「靜中藏動機,動中存靜意」,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太極拳演出與整個北方院子硬朗氣派的建築風格交相輝映,集內涵與顏值於一身,帶來美的享受、心的愉悅,讓遊客們沉浸在太極的世界裡。
百兵之王,戰陣搏殺
10月4日,武者們身穿復原自古代盔甲的護具,在中國院子·北方院子內「舞刀弄槍」,進行安全的槍術訓練和對戰競技,並為看官們講解甲冑知識。
大槍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兵器,被譽為「百兵之王」。起源於冷兵器時代戰陣搏殺的長槍技法,經過歷代武者的實踐和總結,成為獨樹一幟的大槍武藝,作為中國武術的重要內容在傳承至今。大槍的技藝在明朝發展完善,形成了以「革戳」為核心的槍法,其訓練以二人對練和對抗為主。
時至今日,雖然冷兵器早已離開戰場,但現代科技讓古代武藝煥然一新,武者們使用的大槍皆由碳纖維複合材料製成,並身穿復原自古代盔甲的護具,進行安全的槍術訓練和對戰競技。
十一假日,遊客們可以來到中國院子·北方院子與武者們面對面,並有機會觀看大槍演出,在武者的講解下學習甲冑知識,嘗試進攻槍法與防禦槍法,體驗古時大槍的對戰。
能工巧匠,非遺亮相
10月1日至8日,中國院子·南方院子的非遺展覽上,剪紙、糖人、皮影戲、木板烙畫等眾多非遺精彩亮相,非遺傳承人從幕後走到臺前,遊客可以親眼目睹數位能工巧匠的手藝,近距離接觸數件非遺藏品,從舌尖上的「糖人」到妙「剪」生花,從皮影演出到烙畫展覽……令人嘖嘖稱奇,拍案叫絕。
琅琊剪紙:可以是精巧的案頭清玩,也可以是宏大敘事的時代記錄。國慶期間,青島西海岸新區琅琊剪紙區級非遺傳承人讓我們看到「小手藝」的大氣象。糖人:青島西海岸新區糖人區級非遺傳承人將在現場為遊客們展示拿手絕活,手中變幻神奇,做出各種栩栩如生,引人注目的藝術佳品。皮影戲:彼時「村人閒坐,燈火可親」,今日皮影戲的非遺傳承人們仍然堅守在燈影融融的幕後,翻著精彩紛呈的堂本,操縱形形色色的影人,講述世間百態。一滴水珠滾落荷塘,塘中紅蓮隨風搖曳盈盈盛開,一團紅光從紅蓮中浮現化為仙子,仙子施施然來到岸邊,救起奄奄一息的受傷仙鶴……皮影戲區級非遺傳承人吳雲鳳將為遊客帶來一場場「燈影大戲」。木板烙畫:烙畫又稱火筆畫,中國傳統藝術珍品,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因此烙畫既能保持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使其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而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
來源:半島網 記者:李心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