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下,對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經濟至關重要的服裝業遭到了多重打擊。
起初由於無法及時獲服裝原料,這些製衣企業經歷了一陣「無米下炊」的時刻。當原料供應恢復後,準備大幹一場彌補損失之時,疫情又轉移到了歐美。當地商店被迫歇業,消費者閉門不出,歐美國家的零售商紛紛推遲和取消服裝訂單,致使當地服裝業舉步維艱,直接威脅到上千萬製衣工人的生計。
多重打擊
自3月以來,東南亞和南亞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愈演愈烈,區域內多數國家採取了封城等限制性措施,經濟被按下了「暫停鍵」。
然而,區域內多數國家的封城措施並不是服裝業無法為繼的唯一原因。
東南亞和南亞在服裝業的優勢主要集中於勞動力成本的低廉,所以產業主要集中於對於紡織品的加工和製衣,其紡織原料的製造能力並不強。
以越南為例,其紡織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在2018年就已成為了僅次於中國和印度的全球第三大紡織品出口國。據2019年越南方面進行的統計,越南進口服裝面料的60%都來自於中國。好在2月底中國的紡織企業已經開始陸續復工,解決了區域內企業的燃眉之急。
紡織企業本希望由此可以讓運營重回正軌,但是第二波打擊隨之而來。
據外媒報導,在3月初,全球防疫的重心逐漸轉移到了歐美國家,很多國家推行封城政策,服裝零售商被迫關門,需求快速下滑。很快,歐美服裝採購商或取消已經準備好的或正在製作的訂單,有的還要求按照之前商定的付款條件延期30至120天。但是,他們中有的甚至還要求對未付款和在途的貨物進行打折。根據外媒獲得的一封由美國零售商發給亞洲服裝製造商的郵件顯示,零售商要求將所有應付貨款給予30%的優惠,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如此能讓他們熬過最艱難的時期。
有評論人士認為,這些歐美企業提出的要求十分不妥。因為這些採購商在此時關注如何保護股東利益,而無視在發展中國家處於中低收入階層製衣工人的生計。很明顯,製衣工人在疫情當下急需救助。此外,還有分析人士指出,這些歐美企業可以向所在國政府申請經濟支持,而非是向更為弱勢的製衣企業提出救助的要求。
行業自救
隨著產業的轉移,服裝紡織業在諸如孟加拉國和柬埔寨等國的經濟中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據外媒統計,在孟加拉國,有超過400萬服裝工人,佔所有製造業工作崗位一半以上。全國共有大約4600多家服裝製造工廠,而服裝和紡織業更是佔到2019年孟加拉國出口額的90%以上。
為了挽救支撐國家經濟的重要產業,孟加拉國財政部4月1日公布了500億塔卡(約合40億元人民幣)的優惠貸款措施實施細則,幫助成衣加工等出口導向型企業支付4月至6月期間的工人工資,以渡過新冠疫情難關。
孟加拉國央行官員稱出口業務佔比超過80%的企業,都可以申請該項優惠貸款。孟加拉國服裝製造商Sparrow Apparel總經理伊斯蘭(Shawn Islam)表示:「雖然不足以度過難關,但有所幫助。」
柬埔寨服裝製造商協會最近透露,由於新冠病毒疫情導致許多服裝紡織品出口合同被取消,約有60%的工廠受到嚴重影響。據協會的數據,約74%的柬埔寨服裝業工人,相當於50萬人受因外國合作夥伴取消合同而受到影響。為此,柬埔寨政府也宣布對服裝工廠推行免稅政策,並提出對工人的工資進行補貼。
與此同時,在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和壓力後,包括H&M和Zara母公司盈迪德(Inditex)等一些公司都承諾,將全額支付服裝製造商現有訂單貨款,不會尋求折扣,並呼籲行業內的其他企業也效仿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