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董鑫
該來的都會來。
12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宣布,中方決定,對在涉港問題上表現惡劣、負有主要責任的美國行政部門官員、國會人員、非政府組織人員及其直系親屬實施對等制裁。
同時,中方決定取消美方持外交護照人員臨時訪問香港、澳門免籤待遇。
這是中方實行的反制措施。
12月8日,美方宣布對14位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實施制裁,理由是他們「涉及取消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格一事」。
今年以來,美方四次就涉港問題宣布制裁,三次都是在香港國安法正式施行,也就是6月30日之後。中方均作出了反制。
第一次:
6月26日,美方宣布對中方有關涉港官員等實施籤證限制;
6月29日,中方決定對在涉港問題上表現惡劣的美方人員實施籤證限制。
第二次:
8月7日,美國國務院和財政部以所謂破壞香港自治為由,宣布制裁包括林鄭月娥在內的11名中國中央政府部門和香港特區官員。
8月10日,中方對在涉港問題上表現惡劣的美國聯邦參議員盧比奧 、克魯茲、霍利、科頓、圖米,聯邦眾議員史密斯,以及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總裁格什曼、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總裁米德偉、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總裁特溫寧、人權觀察執行主席羅斯、自由之家總裁阿布拉莫維茨實施制裁。
第三次:
11月9日,美國國務院和財政部以所謂鎮壓香港異見人士為由宣布制裁4名中國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官員。
11月30日,中方決定對在涉港問題上表現惡劣的美國國家民族基金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約翰·克勞斯,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亞洲項目負責人阿南德、香港分部主任羅薩裡奧、項目主任薛德敖等4人實施制裁。
從身份來看,上述被中方列入反制名單,均為美國國會議員和非政府組織的負責人。
盧比奧 、克魯茲、霍利、科頓、圖米和史密斯均是「逢中必反」的美國政客。他們中有幾位還曾在去年的修例風波中專門赴港,為亂港分子撐腰。
如,去年10月,克魯茲赴香港聲援並密會亂港分子,其中就有「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同期,霍利也抵達香港,與亂港分子黃之鋒會面。
被反制的NGO也是禍港推手,修例風波中一半以上的暴力活動資金均來源於美國一些非政府組織及金融資本集團。
△克魯茲去年赴港攪局,圖自明報
第四次美方就涉港問題制裁和中方予以反制,就是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開篇提到的這次。
這次,中方實施對等制裁的對象包括三類人,美國行政部門官員、國會人員和非政府組織人員及其直系親屬。
「美國行政部門官員」是首次被列入中方對美的對等制裁措施中,「直系親屬」也是首次出現在反制中。
何為美國行政部門?
美國行政部門是美國聯邦政府中由總統指揮的行政機構,也就是「政府部門」,共計15個。其中,國務院、國防部、財政部都是歷史最為悠久的主要單位,它們均成立於1789年,也就是美國聯邦政府剛成立之時。
其他還包括司法部、內政部、農業部、商務部、勞工部、衛生與公眾服務部、住房與城市發展部、運輸部、能源部、教育部、退伍軍人事務部、國土安全部。
行政部門的最高首長稱為部長,他們由總統選出,經參議院確認,形成一個顧問委員會,即總統內閣。
在12月10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外媒記者追問中方反制人員的具體信息。
「這些人對自己的行為心知肚明。」華春瑩回復。
△截圖自美國白宮官網
多說幾句。
12月3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應邀出席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年會時表示,我們始終主張與美國保持健康良好的關係,從來不主動採取挑釁行動,但必須捍衛自己的利益,必須做出回應。
他提到,中美之間的確缺乏相互理解,但更重要的是缺乏實現相互理解的真正意願。「坦率講,我的一些美國同事仍然沒有意願真正恪守相互尊重的原則。沒有相互尊重,就永遠不會有良好的相互理解。」他說。
目前,美國的當選總統拜登正在組建團隊。崔天凱還提了一個建議,希望他們深入了解今天的中國。
資料 |新華社、環球網等
校對 | 羅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