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深圳召開全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作為深圳這座創新型城市的傳統,這已經是深圳連續第三年在新年上班第一周召開此會。
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在會上,部署了深圳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科技創新的重點工作,發出新一年創新發展動員令。
深圳衛視&壹深圳客戶端記者現場聽會,發現這次會議信息量很大,梳理出了以下幾方面重要信息:
「三個五年三步走」
最近五年,是深圳創新生態體系實現系統性制度性重構、創新發展實現大跨越的五年。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科技創新擺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予以強調和部署。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第一條就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作為有「中國矽谷」之稱的高科技重鎮、創新之都,深圳如何落實中央要求,在已有基礎和較高起點上持續推進科技創新?特別是如何解決科技「卡脖子」問題?各方高度關注。
對此,王偉中在此次大會上明確回應:未來,深圳科技創新發展將深化謀劃、科學安排,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往前推,提出「三個五年三步走」:
第一步:第一個五年著眼攻堅突破。到2025年,著力解決好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研發投入強度、產業創新能力世界一流,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第二步:第二個五年實現自立自強。到2030年,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創新能級躍居世界城市前列,成為全球重要創新中心;
第三步:第三個五年全面示範引領。到2035年,成為高質量發展高地,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
再度承諾「有地可落」
發展空間和用地問題,是外界關注的一個熱點。
近兩年,深圳先後整備了45平方公裡產業空間,基本實現了「從項目等空間」到「空間等項目」的歷史性轉變。
王偉中說,接下來,深圳將以更大力度推進空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國土空間提質增效,持續打造高品質空間。為深圳製造業發展留足低成本空間,為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創造良好條件。
市委市政府再次承諾:只要是高科技、高成長型的企業和項目,深圳一定有地可落!
「大兵團、長戰線」
王偉中在會上直言,當前的「卡脖子」問題,不是傳統的方式,比如一位老師帶上幾個研究生的小團隊短期內可以突破的,要創新技術攻關組織模式,更多需要「大兵團、長戰線」作戰。
這意味著深圳將整合各方力量,創新協同,探索建設聯合實驗室,共同承接重大專項,共享研發成果,努力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深圳路徑」。
人才政策更加開放,人才引進「精準靶向」
科技創新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深圳要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健全一流人才服務保障體系,搶抓國際人才加速流動和「海歸潮」機遇。
特別提到,要聚焦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關鍵重點行業和領域,持續跟蹤關注,精準靶向引進國際人才。
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計劃
深圳一直持續深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在去年全市科技獎勵大會上,王偉中就現場講了「爆米花的故事」——《「玉米論」、「有地說」…王偉中在開年這場大會透露哪些重要信號?》(點擊閱讀全文),強調科技創新中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近年來,深圳基礎研究投入實現了三年翻兩番,從2017年不到10億元躍升至2019年的48億元。
接下來,深圳將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計劃,把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
記者 / 李天南 吳堅
編輯 / 李雄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