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青松
來源:連線Insight(ID:lxinsight)
原標題:全時倒閉背後,便利店行業的集體焦慮:高成本、低利潤、大躍進
距賣身自救短短一年後,全時便利店再次遇到經營難題。
5月11日上午,北京全時官方微信公眾號「北京OurHours全時便利店」發布了《「全時便利店」進行營業調整告知函》。
在這封告知函中,全時官方表示,「由於公司經營戰略調整,全時便利店北京區域所有門店將於2020年5月20日24點0分結束經營。」在這段時間內,除了香菸之外的其他商品,將進行六至七折低價銷售。
「全時便利店」停止營業告知函,圖源網絡
最後這將近一周的時間,或將成為全時便利店在北京地區的絕唱。
據連線Insight了解,全時曾被譽為「7-11在京最強的對手」,在2017年就成為了北京各大便利店品牌中數量最多的玩家。
從2017年全時推出「百城百萬」計劃,計劃用五年時間完成「100個城市、100萬個終端」的戰略目標後,據鳳凰科技報導,到2018年7月,全時的全國門店總數接近800家,其中超過400家位於北京。
當時,全時企圖通過規模效應積聚優勢進而變現,但沒過多久,全時母公司「復華商業」陷入資金困境,全時一度面臨倒閉風險。在當時,物美、蘇寧、雀巢都曾傳出過接盤全時的消息。
2019年2月,全時宣布以分拆的方式出售給羅森中國、山海藍圖等企業。其中,華東以及重慶總計不超過94家門店被羅森中國接盤,山海藍圖則成為北京、天津、成都全時門店的新主人。
時隔一年,分拆後的全時並未獲得新生,北京區域門店全面關店,讓其成立近9年的心血付之一炬,也給整個便利店行業敲了警鐘。
競爭加劇、成本高企、盈利艱難,是便利店玩家們面臨的集體困境。
從2017年開始快速擴張到分拆賣身、再到無以為繼,全時的退出,是與便利店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化同步進行的,全時由興到衰的過程,頗具代表性。
1
全時倒閉背後:高成本、低利潤、大躍進
全時瘋狂擴張的故事,是從2017年底開始寫起的。
2017年11月23日,全時宣布啟動「百城百萬」計劃,投資百億元五年覆蓋「100個城市,100萬個終端」。
彼時,全時還為這一瘋狂的擴張計劃設定了明確的階段:
2017年深耕10個重點城市,鋪設10000個終端;2018年進入19個城市,實現10000家門店開業,並同步進軍海外人口密集國家與地區;2021年,完成「開店百萬」的目標,搭建百萬個複合服務終端聚合平臺。
但全時的擴張計劃,從一開始就埋下了隱患。
「便利店看似經營簡單,實際上這一行業成本控制的難度要遠高於其他零售業態。如果企業內部成本管控失效、供應量管理不完善,加之產品品牌購買頻率低、跟不上市場需求變化的腳步,便利店想要盈利是非常困難的。」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接受中新經緯採訪時提到,便利店是一種運營成本極高的零售業態。
《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也顯示,2017年,便利店行業運營成本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電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高成本、低利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指出,中國八成以上便利店毛利不到30%;有62%的便利店直營淨利潤不足2%,介於2%到4%區間的佔到16%,且只有23%的便利店直營淨利潤不低於4%。
直營便利店淨利潤分布,圖源《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
但全時走的,又恰恰是重資產運營的模式,全時總裁張雲根曾公開表示,全時的目標是做中國目前唯一的超重資產模式運營的內資便利店。
在全時提出「百城百萬」的時候,這家便利店的營業狀況並不理想。2017年底《財經》在一則報導中指出,全時2016年財務報表顯示,公司虧損較為嚴重。
在持續虧損、營業成本高企的情況下,全時投入百億進行擴張的做法,無異於一場豪賭。
天眼查數據顯示,在2019年2月分拆業務之前,全時便利店並未獲得過融資。
也就是說,全時用來擴張的資金,多半是靠其背後的北京復華卓越商業管理有限公司進行內部輸血,後者是北京全時聯盟便利店有限公司最大股東,持股比例高達87.74%。
而北京復華卓越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的最大股東為復華控股有限公司,後者持股比例達到70%。這是全時便利店的另一隱患。
全時便利店股東結構,圖源天眼查
「部分資金來自P2P(復華控股旗下金融業務),這種融資方式雖然可以助力便利店在短期內發展迅速,卻也埋下了禍根,容易引發資金鍊斷裂的風險。」零售業分析師王鑫此前這麼告訴《中國產經新聞》。
全時便利店也確實在短期內實現了門店數量的上漲。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年中國便利店TOP70》顯示,截至2018年5月,全時便利已經進駐成都、杭州、天津等10座城市,門店數突破600家。
但這種情況並未持續太久。自2018年11月份開始,由於全時母公司復華控股受P2P暴雷事件影響,進而資金鍊斷裂的消息開始傳出,緊接著,全時便利店陸續關閉其在北京的約90家門店。
北京青年報報導指出,當時,全時在北京的多家門店也出現了大面積缺貨的現象,有部分供應商表示,2018年下半年全時拖欠貨款,他們只能暫停供貨。
直到2019年2月,深陷困境的全時便利店被迫賣身。當時,羅森接手了全時在華東(杭州、蘇州、南京、重慶)的90餘家門店,而山海藍圖則是斥資近3億元,收購「全時」品牌以及其在北京、成都、天津、廊坊四個城市約500家便利店門店。
但如今看來,這並沒有成為全時的救命稻草。大本營北京地區門店的全部關閉,讓這家北京最大的便利店在一夜之間掉隊,從行業頭部跌落。
要知道,就在上個月,全時便利店還向媒體透露,旗下的全國500多家門店數量還會「穩步上升」,並明確將在今年第四季度嘗試前置倉新業務模式,發力線上電商業務、圍繞「人貨場」深耕後臺供應鏈等。
對於全時此次的突然關店,外界的普遍猜測是其遭遇了現金流危機,但11日中午,全時相關負責人在回應媒體時表示,「不是資金鍊斷裂,而是因為疫情影響嚴重,我們進行戰略調整,便利店這塊業務線收縮,停業之後會有其他合作。」
疫情對便利店的影響有多大?
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曾就疫情對便利店的影響進行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影響確實存在,但並沒有旅遊、餐飲等行業那麼大。
「便利店和超市一樣,提供了生活物資類的快速消費品。」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王洪濤指出,消費者對這類物資的需求始終存在,因此影響較小。但對於那些開設在寫字樓、旅遊景點的便利店來說,由於無法復工,影響會更加嚴重。
2
便利店生意難做
在全時由盛轉衰的全過程中,整個便利店行業,也從資本不斷湧入,發展到了倒閉傳聞不斷的階段。
便利店的東風始於2016年前後,當時,O2O風口正熱,「網際網路+」、新零售、無人零售等業態紛紛出現,吸引了一大批資本湧入。
據FN商業不完全統計,2016年-2018年,便利店行業湧入近百億資本。便利蜂、猩便利、好鄰居、Today等便利店品牌先後獲得大額融資,吸引了紅杉資本、君聯資本、IDG資本等中國投資機構入場。
前瞻產業研究院在一份報告中顯示,2016年,便利店行業的投融資數量為48起,金額為32.87億元,但到了2017年,這兩組數據分別增長至141起與124.17億元。
再到2018年,便利店行業投融資案例同比2017年減少至106起,但總計投融資金額卻同比增至142.09億元。
2016至2020年4月,中國便利店行業投融資情況,圖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巨頭的入場,也讓這條賽道變得熱鬧起來。2017年4月,劉強東率先提出要在5年內開設100萬家京東便利店;9月,阿里宣布要在1年內開設1萬家「天貓小店」;12月,蘇寧發布指揮零售大開發戰略,計劃未來三年拓展2萬家蘇寧小店。
一時之間,便利店行業迅速從蠻荒走向跑馬圈地的階段。
王洪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便利店行業實際上經營的是「彎腰撿鋼鏰兒」生意,也就是說,便利店行業需要不斷積累,到達一定規模以後,規模經濟產生價值才可能帶來盈利。
在此之下,一場「砸錢換規模」的燒錢大戰迅速展開,在行業普遍難盈利的困境下,各家都希望率先搶奪市場,通過規模效應形成變現基礎。
但規模的不斷擴大,考驗著一眾便利店品牌的運營管理能力以及資金抗風險能力。
全時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反面案例。在本就虧損的情況下盲目進行擴張,重資產運營模式下,資金困局牽一髮而動全身,導致其最後不得不賣身自救。
便利店生意越來越難做了,行業運營成本也在不斷攀升。北京朝陽區某7-11便利店負責人向財聯社透露,2018年以來,便利店行業運營成本迅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漲最快,漲幅超過20%,人力成本其次,上漲10%。「行業無序競爭讓百米商圈內便利店數量激增,客流很難穩定。」
這也讓便利店行業的玩家陷入兩難境地:不擴張很難實現規模化盈利,擴張要面臨居高不下的成本支出。
從2018年開始,行業便不斷傳出倒閉、裁員等消息。
2018年1月,猩便利首家智能便利店關閉,並深陷裁員、倒閉風波;2018年8月,鄰家便利店168家門店全部倒閉;2018年9月,131便利店30多家門店全部倒閉。
巨頭的日子也不好過。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京東便利店便不斷曝出倒閉傳聞。蘇寧財報也顯示,僅在2019年上半年,蘇寧小店的虧損額就高達22.13億元。
對此,王洪濤就曾感慨,2018年便利店行業像坐過山車一般刺激,「資本仿佛龍捲風,所過之處一片狼藉。一時間行業風聲鶴唳,人心惶惶。」
資本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2019年,全國便利店行業投融資數量由2018年的106起降至37起,總投資金額也從142.09億元降至62.31億元。再到2020年1至4月,這兩組數據分別下降至12起與19.61億元。
這說明,在是否能通過燒錢換規模、換取盈利空間這件事上,資本方變得更加謹慎了。而便利店要想探索出一條穩定的盈利模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
便利店妥協求生:開放加盟,押注下沉市場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報告》顯示,一線城市上海、廣州、深圳的便利店市場發展已趨於飽和。一方面,開店的成本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門店資源的稀缺,也在不斷擠壓便利店的發展空間。
在這種情況下,下沉市場成為了新的目標。
近期,便利蜂動作頻頻。
2月初,其拿下山東地區的營業執照,迅速在濟南落地兩家門店;4月16日,河南便利蜂商貿有限公司在河南自貿試驗區鄭州片區註冊成立;4月17日,便利蜂在安徽合肥中星城開出首家合肥門店。
這都在表明,便利蜂將新的增長目標,放在了下沉市場。
一位便利蜂相關人員告訴中國商報,「目前的開店速度在我們的可控範圍內,未來一段時間,便利蜂將在山東濟南和青島、河南鄭州、安徽合肥等繼續提升門店密度。」
而在2019年8月初,7-Eleven便利店攜手唐山金匙集團與北京莊典集團設立的獨資公司「7-11(唐山)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說明,7-Eleven正在逐漸向三、四線城市布局。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7-Eleven開放了區域加盟。
這意味著,這家外資便利店品牌,正在改變以往自營的重資產運營模式,開始向輕資產運營模式轉變。
巨頭的下沉更加徹底,攤子也鋪得更大。
早在2018年,劉強東在2018中國「網際網路+數字經濟峰會上」演講時便提到,到2018年年底,京東每天要新開1000家「京東便利店」。「京東便利店」以加盟店形式為主,主要瞄準的加盟對象為鄉村地區的「夫妻店」。
阿里不甘示弱,2017年其就曾高調宣布,零售通將在未來一年覆蓋100萬家零售小店,並推出了零售通線下項目天貓小店,直言財年內天貓小店將突破1萬家。
從內資品牌到外資品牌,再到網際網路巨頭,他們紛紛在下沉市場布局便利店,這表明,下沉市場將迎來一場新的便利店之爭。而出於對營業成本的考慮,他們中的不少數,正在嘗試開放加盟。
在更輕的商業模式、更廣闊的下沉市場面前,便利店是否迎來了新的春天?
精益零售理論創始人龔胤全告訴北京商報,「儘管三四線城市消費比較成熟,但與一線城市先比,消費力仍然有差距。同時,房租成本、人員用工成本也比較低,這中間會有一個選擇的博弈。」在他看來,便利店需要開發符合當地顧客消費需求的商品,而不是直接將一線城市商品帶入三四線城市。
相較於擴張規模,對於便利店玩家來說,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穩紮穩打,實現自我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