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 點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朋友圈!
新朋友 點圖上方 今日女報 一鍵關注!
「哥哥,您好,我叫詩樂,我現在長沙打暑期工,我身材很好,可以跟您交個朋友嗎?」
這個夏天,我三次收到類似信息。看來,這種「釣魚」的群發信息十分活躍。
「哥哥」,一個很常用的稱呼。《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哥」,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而年紀比自己大的男子;親戚中同輩而年紀比自己大的男子;也可用於年紀跟自己差不多、並無血緣關係的男子,表示親熱、尊重。
這位叫「詩樂」的姑娘,在茫茫人海中尋找陌生男子,稱其為「哥」,並以身材相誘惑,顯然是為了表示親熱,從而達成曖昧的目的。
漢語中的「兄」,與哥同義。「兄」出現的時間很早,甲骨文中就有了,因此,與「兄」相關的詞語也很多:兄弟、兄長、兄妹、父兄、父老兄弟、兄弟姊妹、難兄難弟、稱兄道弟……不過,這些詞語中的「兄」,都不能用「哥」來替換。
「哥」最初是「歌」(唱歌)的意思,並不指「兄」。直到唐朝,人們開始用「哥」稱呼父親及兄長。
「哥」用來稱呼父親,讓人不好理解,但史上確實如此。《舊唐書》中有:「玄宗泣曰:『四哥孝仁……』」這裡的四哥,指的是玄宗的父親——唐睿宗李旦。
李旦是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被稱作「四哥」。李旦不願意捲入朝廷的政治紛爭,行事十分謹慎,不多言,不多事,十分孝敬長輩。身為皇子,是不可能完全逃避政治的,李旦雖幾次被迫捲入朝廷政變,但都保持了溫良恭儉讓的性情。因此,兒子唐玄宗說父親四哥「孝仁」。唐玄宗呢,排行老三,他的兒子們就叫他「三哥」。《舊唐書》裡的《玄宗諸子傳》記載,唐玄宗要懲罰他的第四個兒子李琰,李琰跪地求情,懇請「惟三哥辯其罪」。意思是我沒罪,請父皇「三哥」辨別明察。
專家分析,唐朝以「哥」稱父的習俗,是受北方少數民族「胡族」的影響。所謂「胡族」,泛指我國北方和西北少數民族或境外各族,如匈奴、鮮卑族等。
鮮卑語中有「阿幹」一詞,同時用來稱呼父與兄。漢人的「阿哥」由「阿幹」轉音而來,也表示父兄。後根據漢語的習慣,「阿哥」也叫「哥」或「哥哥」。
唐宋時期,父親也可稱兒子為「哥」,表達長輩對晚輩的疼愛。史載,王安石的兒子王雱,天資聰慧,能詩善畫,王安石很欣賞他。一天,父子兩個閒談,品評當朝高人,最後,王安石對王雱說:「大哥自是一個!」王安石說的「大哥」就是兒子,他認為兒子也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南宋前期,宋高宗把皇位傳給兒子宋孝宗,孝宗年輕氣盛,一門心思要興師北伐金國,宋高宗說:「大哥,且待老者百年後卻議之。」宋高宗擔心打不過金國,所以要兒子等他死了後再說這事,於是拒絕了兒子的建議。
王安石和宋高宗說的「大哥」,都是指兒子,「哥」在這裡是愛稱,並不是指「兄長」,就像清朝時滿族貴族稱兒子為阿哥一樣。
不過,漢族傳統文化是十分講究等級秩序的,將長輩父親、同輩兄長、晚輩兒子都用「哥」來稱呼,有違長幼尊卑的規矩,難以令人接受。因此,「哥哥」發展到後來,還是限於稱呼同輩男子。
「哥哥」,體現的是愛。女人常將所愛的男子稱為「哥哥」,就像民歌所寫:「情哥愛我情意真,託人要我織汗巾;扯把頭髮織進去,纏住哥哥一顆心。」宋祖英唱的那首《兵哥哥》,美而深情:「夜晚他是我枕上的夢,白天他是我嘴裡的歌……兵哥哥啊兵哥哥,妹妹心中的星一顆。」心中有個情哥哥,女人是幸福的。
「哥哥」,體現的是尊重。著名相聲演員牛群曾訪問一位80多歲的老紅軍,老紅軍傷痕累累,但樂觀低調。牛群動情地叫他:「紅軍爺爺。」老人不答應。牛群又叫「紅軍伯伯」,老人還是不答應,說:「你喊我同志哥吧,長徵時是這麼叫的。」牛群叫一聲「同志哥」,老人滿心歡喜。在這位老人看來,不管多少年過去,「哥」代表的是當年生死與共的戰友情,是兄弟之間的無限尊重,任何詞都替代不了。而對香港藝人張國榮的粉絲來說,任何詞也替代不了「哥哥」來表達他們對偶像的感情。在娛樂圈,「哥哥」是張國榮的專用暱稱,表達大家對他的熱愛與尊重,也彰顯其圈中地位。
「哥哥」,體現的是責任。哥哥,特別是長子,在中國傳統家庭中很受重視。民間有「長兄如父」一說,當父親不在時,長兄要承擔家庭責任,為弟妹遮風擋雨,扮演父親的角色。江湖上的男人以兄弟互稱,那被稱為「哥」的,自然是最具權威的,也是最要對大家負責任的。
「哥哥」,是一種血緣關係,也是愛、尊重與責任的體現,他不是一個曖昧的獵物。所以,「詩樂」姑娘,你還是去尋找自己真正的哥哥吧,不要群發簡訊騷擾姐姐了。
作者:杜介眉
今日女報副總編輯 鳳網總編輯
(「女人詞典」相關專欄見《今日女報》、鳳網博客。文章版權歸今日女報/鳳網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女人詞典」,以女性的視角,詮釋一些耳熟能詳的詞語。這些熟悉的詞語背後,蘊藏著有趣生動的常識、耐人尋味的歷史、博大精深的國學。這些詞語,隨著時光演變,有點詞義在消失,有的詞義在擴展。
如果您有類似詞語需要探討,或者有女性問題需要交流,歡迎通過點擊閱讀原文,我們接著聊~
小編:報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