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先在我們浦東,鄉下人是相當看重嫁妝的,視嫁妝的豐厚為人生中一件極其光彩的事。既是父母顏面的體現、家道殷實的炫耀,同時也蘊含著父母親對女兒的拳拳愛心,為的是讓女兒過門之後不被婆家人小覷。為了替女兒備一份像樣點的嫁妝,多少處於貧窮中的家庭,被折磨得透不過氣來,勒緊了褲帶,從牙縫裡省出來,積沙成塔,一點點地積攢而成。」
女兒出嫁,當父母的為之準備一份陪嫁,是古已有之的習俗,也是世代沿襲的一種規矩。這種不約而俗成的做法,在許多地方都是非常流行的。原先在我們浦東,鄉下人是相當看重嫁妝的,視嫁妝的豐厚為人生中一件極其光彩的事。既是父母顏面的體現、家道殷實的炫耀,同時也蘊含著父母親對女兒的拳拳愛心,為的是讓女兒過門之後不被婆家人小覷。為了替女兒備一份像樣點的嫁妝,多少處於貧窮中的家庭,被折磨得透不過氣來,勒緊了褲帶,從牙縫裡省出來,積沙成塔,一點點地積攢而成。
上個世紀50年代,記得我叔叔姑媽那輩人結婚的時候,舊時遺留下來的結婚場面頗為講究。新娘子進婆家,有錢人家要坐花轎,一般人家要坐藍嬌。拿嫁妝需要男方僱轎槓來抬,女方發嫁妝時,村上幾乎所有老老小小的女人和孩子都會擁去看熱鬧。一隻只裝滿嫁妝的轎槓越多,就會越引發村鄰和親友們羨慕不已的讚嘆。現在回憶起來,那時候長輩們衡量嫁妝多寡的標準,不外乎兩條:一看新被頭有多少條,二看腳馬桶的箍是銅的還是鐵的。不過那時的新被頭是只講數量而不太講究質量的,新被頭中的被面是以土布和花洋布居多。而腳盆、馬桶上的箍如果清一色是銅箍,那麼立時會引起圍觀者們的一片喝彩聲。由此可見那時生活水平的低下。有些子女多的人家,吃飯都成問題,女大當嫁,即使是為女兒準備一份不像樣的嫁妝,也要「標會」或是借貸,很是艱難呀!婚事辦罷,甚至於要還幾年債。怪不得村鄰們看到誰家的陪嫁稍微像樣點的話,就會齊嶄嶄地發出一陣羨慕聲。及至跨進了90年代,當我的侄輩們結婚的時候,多數人家嫁女的陪嫁,已經豐厚得有點奢侈了。林林總總的嫁妝中,又添進了新的門類,像助動車,甚至是摩託車也開始成了陪嫁。真是美不勝收啊!讓人看在眼裡喜在心頭,感激著改革開放帶來的不盡的富裕。
新世紀到了,嫁妝的升級換代,開始向全新的方向發展了。儘管我家已動遷變成了城裡人,但在浦東鄉下生活了40多年的經歷,使我難以割捨濃濃的鄉村情結和懷舊的情愫。尚末動遷的一位表姐發來了喜柬,邀我去喝她女兒的喜酒。別有情趣的鄉下喜宴好久沒參加了,所以我偕同家人欣然前往。表姐家寬敞的栽滿了果樹的庭院裡,停放著一輛貼了大紅「囍」字的嶄新的賽歐轎車,旁邊擠滿了圍觀的人群,嘰嘰喳喳地議論著、讚嘆著。正當我湊過去想探個究竟的時候,表姐看見我們趕緊迎上來招呼。
我指著圍觀者好奇地問道:「他們在做啥?」表姐不無自豪地說:「這是我們做爺娘的給女兒的陪嫁。」這下輪到我吃驚了:「嫁女兒以轎車作為嫁妝了,真是一大新聞啊!」表姐擺擺手謙虛地說:「買輛轎車作為嫁妝,已經不是啥新聞了,至少在我們村裡不是新娘娘吃糖圓——頭一趟了。反正現在條件好,手頭寬裕了,也可以讓女兒、女婿風光風光。生逢其時,這是小輩們的福氣。」
顯然,是我的眼光滯後了。從我同表姐一家人的言談中得知,當今鄉下人為女兒備嫁妝的傳統習慣沒有變,但是老的觀念在改變,一些嶄新的觀念在逐漸融進「嫁妝」的傳統中。
今非昔比呀!我感慨著:從「嫁妝」這個側面,不也折射出了當今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嗎?生逢盛世,農民們的生活正在芝麻開花節節高啊!
此篇美文作者倪輝祥系浦東本土第一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倪輝祥的部分書作照片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倪輝祥出版發行的長篇小說《燦途》,已被上海文藝出版社列為向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獻禮的重點作品。
▼《燦途》書作照片
(END)
▼【克勒文苑】◇浮世添香專欄
簡介:
▼都市紅榜
===
▼《都市紅榜》主要刊發各類小說、散文、隨筆、文學評論、文學歷史、報告文學、校園文學、民間文學、歷史趣聞、文學評論,詩歌、歌詞、曲賦、楹聯、戲劇、小品、影視劇本等,歡迎中外作家投稿。投稿郵箱:228638630@qq.com。微信號碼:18127410480。
▼新朋友請動動高貴的小手指,點擊下方公眾號加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