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思裡博士的英文博客,原文標題《This May Be the Coolest"Bible" Image You Have Ever Seen: 4 Things We Learn from It》,經作者同意後,翻譯並發表至恩道書房微信公眾號。如果你覺得本文不錯,請分享給其他朋友;如需轉載到其他公眾號,請與我們聯繫。
文中所說的「交叉引用」(cross-references),還有另一個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名字,叫「經文串珠」,指的是聖經經文相互引用或相關的情況,許多聖經版本都會在頁邊注和其他空白部分標註串珠,表明與該段經文相關的其他經文。
幾年前,路德宗牧師羅姆希爾德(Christoph Römhild)給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教授哈瑞森(Chris Harrison)發郵件,希望他能把聖經中63000多處交叉引用做成一張圖。結果,他們做出了文章開頭的這張有許多彩色弧形的圖解。這張圖用數碼技術展現了聖經中的所有交叉引用之處,底部的條形圖表示引用的書卷、章節和經節,不同的顏色表示同一交叉引用中經文的距離。
(小編表示,把手機橫過來看,效果更好)
要我說的話,我太喜歡這張圖了(而且,作為一個聖經書呆,我準備把這張圖展示在我家裡或辦公室裡!)!這張弧形圖是如此美麗、對稱、有力、充滿美妙的表現力。從這張圖裡,我們能學到關於思考和閱讀聖經的哪些事呢?
首先,聖經具有美麗的統一性。
這些交叉引用讓我們看到,聖經是一幅編織精美的掛毯,而不是一張雜亂的拼花被單。聖經是用三種語言(希伯來文、希臘文、少量亞蘭文)寫成的,時間跨越1500多年,囊括多種不同文體,擁有約40位作者,而且在其中某些時期,作者還來自截然不同的文化和地域,地理上橫跨約4000公裡。考慮到這些,聖經元敘事(meta-narrative)的統一與流動令人嘆為觀止。
注意在上圖中,這些交叉引用的接觸點不僅十分全面詳盡(遍布整個橫軸),顯然還十分對稱與平衡。作為基督徒,我們相信神掌管了這一過程。如果聖經的發展過程是完全隨意、混亂、毫無目標的,那麼這張圖也就不可能出現在我們眼前。
第二,聖經具有權威性。
聖經的作者視他們之前的經文為根基,承載著權威性。比如,新約中有大約350處明確引用舊約,以及至少2300處暗指舊約,更不用提多處提到舊約的人物、地點、習俗而並未指明具體經節。然而,就如上圖所顯明的,我們發現舊約內部書卷之間也有大量交叉引用的情況(例如,詩篇或先知書會提及摩西五經或歷史書),新約內部也是如此(例如,福音書和使徒行傳與新約其餘部分不時會有相互關係,比如希伯來書或啟示錄會提到耶穌的生平、事工、受難、復活和升天這些事件)。
聖經作者往往訴諸於過往的經文或經文中的事件,以此來鞏固他要傳達的信息。因此,富有權威的經文乃是猶太教和早期基督教的最核心特徵。作「基督徒」,就是要接受聖經的權威性,以它為我們生命和教會共同體的根基。
第三,經文往往將我們帶去另一處經文。
當我們閱讀聖經或查考聖經時,最好注意經文對前文的回應和對後文的影響。我們看到的聖經文本並非是孤立的,而是神在特定情境中賜予的,這情境也包括了聖經正典本身。這意味著,當我們閱讀聖經時,若能稍加留意頁邊注中的交叉引用,或研讀版中的腳註,將大有裨益。我們學習聖經,不僅要對所學段落所在的直接情境很敏感,還應當敏銳地看到這一段落給我們指出了更廣大的情境。
舉個例子,當你讀路加福音19:46中耶穌關於聖殿的那段話時,你很難對它有深刻理解,除非你考慮到耶穌暗指以賽亞書56:7和耶利米書7:11這一情景。去看看這些經文吧,把它們放在情景裡思考(提示:它們都討論了領袖的腐敗這一問題,以及其他重要話題)。
隨著神的啟示不斷展開,我們也更理解之前的經文。當我們看到耶穌從彌賽亞的角度訴諸於詩篇110:1時(可12:35-37),還不太能理解那句話的全部意義,直到我們看到它在耶穌基督升天、坐在父神右邊時被應驗(徒2:34-36;詩110:1是新約引用最多的舊約段落)。思考聖經中的交叉引用能使我們對聖經的理解更豐富、深刻、準確。
最後,聖經是一個故事。
許多文學專業學生談到故事時,會說它有「敘事弧線」(narrative arc),從故事的開場(或闡述,或「觸發事件」),到危機,到高潮,到解決。聖經的大故事也是如此。如此一來,我們在聖經中發現的交叉引用往往提及的是聖經故事線上的其他部分,比如詩篇/或先知書/保羅提及創造事件/曠野事件/基督事件(注意,這既可以是展望,也可以是回顧)。
我們若努力閱讀整本聖經,就能感受到這敘事運轉的深遠意義。因此,我們作為聖經讀者在成長過程中最有幫助的事之一,就是按照年代順序來讀聖經,將那大故事的拼圖整合起來。
簡而言之,讓我們感謝那些出版聖經的機構,以及它們出版的各種各樣能使我們留意到交叉引用的工具書——讓我們好好使用這些工具,更好地讀經。
喬治 · 格思裡博士是美國田納西州傑克遜市聯合大學(Union University)的聖經科班傑明·佩裡教席教授。
格思裡博士是受人尊敬的新約學者,也是忠心的牧者。他撰寫了多篇文章和十二本書,包括《國際釋經應用系列:希伯來書》、貝克解經注釋系列中的《哥林多後書》,以及恩道2014年出版的《聖經這本書:解讀與應用》和《聖經這場戲:全年讀經之旅》。
格思裡博士還參與翻譯事工,包括修訂新普及譯本(NLT),為霍爾曼基督徒標準聖經(HCSB)、新世紀譯本(NCV)、英文標準版譯本(ESV)作顧問等。他在聯合大學幫助創立了瑞安聖經研究中心(Ryan Center for Biblical Studies)並任該中心資深研究員,致力於在本地教會中促進信徒讀經、研經、釋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覺得格思裡博士對聖經的解讀鞭辟入裡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的」,那你一定要讀格思裡博士的暢銷書作《聖經這本書》(Read the Bible for Life)!
熱愛神的話語、花費畢生精力研究並教導聖經的格思裡博士,以其獨特的幽默文風,在本書中深度探討讀經的原則和方法。
如今教會中往往有兩種錯誤觀念:一是覺得只有初信者才需要被教導如何讀經;二是覺得只有傳道人才需要深入研讀聖經。至於其他大部分人呢,既不需要學習讀聖經的方法,也不需要系統深入地研讀聖經。
然而,人很難單靠自己就讀懂聖經。神的話語超乎想像地豐富奇妙,我們需要幫助才能更好地明白它。
本書不是艱澀的教材,而是一本生動的訪談錄。作者採訪了十多位愛主、愛教會的一流福音派學者,他們畢生都在研究他們所論的聖經經卷。十六篇訪談深入淺出,答疑解惑,帶領讀者深入上文下理,領略聖經全貌,由多種體裁入手,掌握讀經訣竅,在諸般人生際遇中體認所讀,於日用常行間躬行所知。
為切合讀書小組的需要,作者還針對各篇訪談精心設計了討論問題。同讀此書的弟兄姊妹可用每周一篇的進度分十六次讀完全書,並在每周交流心得,彼此勉勵。
深望此書能夠幫助讀者與眾聖徒一同體會讀經之樂,經歷更新之能,在神鮮活的話語中建造美好的生命。
(小編深深覺得,這本書實用又深刻,每個基督徒都應該來一本)
視頻|作者格思裡博士談《聖經這本書》
讀者反饋|當全教會使用《聖經這本書》之後……
書摘|為什麼如今人們不讀聖經?
書摘|我們為什麼要讀聖經?
書摘|接受聖經的世界觀
恩道出版是翻譯、出版、發行優質基督教資源的專業機構。我們有優良的翻譯編輯團隊,以值得信賴的翻譯書作,提供對神話語的深層次理解,服事華人教牧實踐。
恩道所有書籍在恩道書房銷售,提供全球多國運送服務(具體詳情點這裡)。
如果您對恩道書籍有興趣,請您通過恩道官網購買正版,支持我們的事工,願主記念您!
翻譯、出版優質基督教華文資源的專業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