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幫科學家拿過諾獎,也曾一場戰鬥就耗光千萬人民幣,它叫EVE

2020-12-23 二柄

上周,玩家們等待了將近兩年時間的《星戰前夜:晨曦》終於在拿到版號後宣布即將開啟付費不刪檔測試。讓這一款在大眾面前消失了好一段時間的傳奇遊戲再次回到了我們的視野之中。

第一次聽聞《星戰前夜》大名的時候,還是剛上大學那會兒。當所有男生寢室的同學不是在聯機《Dota》就是在《魔獸世界》的大背景下,我的一名室友,我們暫且叫他小蔣,卻特立獨行地總是獨自一人前往網吧,而且常常一去就是一天一夜。時間久了,我們得知他玩的是一款名為《EVE》的遊戲。從他的介紹中,我得知,這是一款極其複雜的遊戲,無論是社交、經濟體系、科技體系、戰鬥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甚至在遊戲中製作一些飛船和武器都需要耗費玩家數月、幾年的時間。聽到這裡,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會與我一樣,產生一種「好牛逼,但惹不起」的想法。

開發商CCP Games創造了一個擬真度最高,最為核心的遊戲體驗,並擁有這一群死忠玩家為其投入金錢以及時間。就是這麼一款曾經幫助過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並創造過一場戰役消耗掉數百萬RMB的遊戲作品,卻在本次重新起航更換代理商之前,被玩家無奈地形容為:「在所有長時間運營的遊戲中最蕭條,而在所有蕭條的遊戲中運營時間最長」的作品。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如此境地?《星戰前夜》又究竟是一款怎樣的遊戲呢?一切,都要從17年前說起!

最強MMORPG之一,頂級擬真度助力諾貝爾物理獎!

2003年,冰島開發商CCP Games發售了他們製作的大型多人在線遊戲《EVE Online》。玩家在遊戲的宇宙中收集素材研發科技從而建造並升級自己的艦船,使用各式高科技的武器以及技能參與緊張刺激的太空大戰。

2006年,《EVE Online》登陸中國並正式命名為《星戰前夜》,與此同時,遊戲超高的素質使其在全球範圍內都受到了極高的評價。其中就包括了GDC遊戲開發者大獎在內的諸多獎項,並且被作為展覽品收錄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之中!

更有甚者,在2017年,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天文學家Michel Mayor與《星戰前夜》開展了一系列的科協合作,在遊戲中增加了一系列內置活動,大量玩家參與了活動並協助了Michel Mayor的研究。Michel Mayor藉此收集到了大量有效的數據,進一步推進了自身的研究,並在2019年以」發現了圍繞其他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而榮獲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從另一層面再次驗證了《星戰前夜》在太空模擬上的至高擬真度,似乎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遊戲可以超越。

然而,卻又正是這種極致的擬真,以及龐大且複雜的遊戲系統,「勸退」了一大批因為太空夢或是喜歡這種宇宙沙盒模擬慕名而來的玩家。長達數月的新手引導、以年為單位的入門時間、大量時間和資金的投入、以及高昂的失敗懲罰。種種真實到發指的細節,都使得這款遊戲玩起來與你想像中的樣子不太一樣。但越是苛刻,越是艱難的遊戲,才越能爆發出令人震撼的高潮。

震驚中外的巔峰會戰,一夜散盡千萬的49會戰

《星戰前夜》的真實模擬不僅僅體現在了遊戲玩法上,其社交方式的高度擬真,甚至上升到了遊戲政治的高度。遊戲推出後,經過了新手期煎熬的玩家們開始逐漸形成各自的團體以及組織,對遊戲中的宇宙「新伊甸」進行了勢力劃分。有政權就必然會有衝突,2014年3月,代表著老派公會體系的PIBC與以RAC為首的代表著新晉自由勢力的南北聯盟之間爆發出了一場震驚中外的曠世大戰!由於本次會戰的地點發生在了遊戲中的49-U6U星系,所以史稱49會戰。

無論是雙方此前因為一些恩怨在網絡上相互惡言相向,還是在遊戲中關乎到了切身的利益。在2014年3月25日,雙方都史無前例的在遊戲中投入己方勢力可拿出的所有力量,其中大約包括了超過3000人的參展數量、不計其數的高級艦船以及超級旗艦。

會戰的最終結果以PIBC的勝利告終,但雙方為此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根據當時的代理商世紀天成《星戰前夜》部門的GM天涯摘星估計,3P聯軍泰坦損失25條,南北聯盟泰坦損失約100-125條左右。整個戰鬥損失了大概6000條船。而所謂的泰坦,即是《星戰前夜》中最為強大的頂級旗艦戰艦。其製作難度之高,耗時之久,使得其在一般的小規模衝突中幾乎都不會出現,因為一旦泰坦參展,必然也會引發其他勢力的泰坦加入,這樣一來雙方的損失將難以估量。據保守估計,玩家想要在遊戲中製造出一艘泰坦,從收集素材、圖紙、研究,到最終建造所需要花費的時間長達數年。根據時代的不同,每艘泰坦的成本範圍幾乎都在人民幣5-6位數的數量級,相當恐怖!

正因如此,泰坦對於大多數組織來說都是戰略級別的存在,一旦落入危險,都會動用無數資源以及兵力去進行拯救。據統計,在49會戰之前,國服《星戰前夜》一共也只有30艘泰坦隕落過。而49會戰這一次戰鬥就將近損失了150艘泰坦,損失的金額近乎千萬,可見其慘烈的程度。

千呼萬喚始出來,新服新時代的再次亮相!

作為一款已經運營了十幾年的MMORPG作品,《星戰前夜》至今仍擁有著一批忠實的遊戲粉絲。但過於硬核的遊戲內容使得逐漸適應快餐化遊戲的普通玩家們有些望而卻步。

毫無疑問,《星戰前夜》的遊戲品質實屬頂級,所以自然也有伯樂看上這匹好馬!2018年8月,網易方面正式宣布將接替世紀天成代理國服《星戰前夜》。可惜的是,正好趕上了遊戲版號的緊縮時期,導致新服的一拖再拖。

直到2020年3月12日,《星戰前夜:晨曦》正式獲得了遊戲版號,並於2020年4月7日下午15:00開啟不刪檔測試,玩家現在就可以前往官網進行註冊。其中,從舊伺服器進行數據遷移以及曾參加過刪檔測試的老玩家們將可以直接進入遊戲。而在官網申請預約測試的新手艦長們則將分批進入本次測試。更換了代理商後,遊戲勢必會迎來眾多初入新伊甸的新玩家群體。而代理商對遊戲的運營以及管理,則成為了重中之重。我們真心期待這款高質量的科幻大作能在今年引來新生,重新爆發出新的活力!

相關焦點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 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 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 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
  • 2021年沃爾夫獎揭曉!7位華人科學家曾獲獎
    來自以色列、義大利和美國的6位科學家獲得醫學、物理、化學領域3項大獎。始創於1976年的沃爾夫獎是國際最高學術大獎之一,每個獎項獎金為10萬美元。據統計,約1/3的沃爾夫獎得主最後都獲得了諾貝爾獎,因此沃爾夫獎又被稱為「諾獎風向標」。迄今為止,全球共有345名科學家和藝術家獲得這一榮譽,其中包括吳健雄、陳省身、袁隆平、錢永健、丘成桐等7位華人科學家。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 那些不被允許帶娃領諾獎的科學家 | 返樸
    2016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結束後,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與親屬合影。 但是,有個國家例外,它不允許子女同行。這個國家就是前蘇聯。 而蘇聯建政之後,曾在近四十年的時間裡,直到1950年代初,都沒有再度斬獲諾貝爾獎。 1954年,蘇聯科學院生物學部秘書、生物學家奧帕林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參加一次會議,在會議期間,兩位諾貝爾化學獎委員告訴奧帕林,瑞典方面希望看到蘇聯科學家參與諾貝爾獎的事業中來,比如提名候選人等,並請奧帕林向蘇聯高層轉達諾貝爾獎的善意。
  • 諾獎得主有話說
    阿爾特:也曾與諾獎失之交臂 但繼三位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之後,年輕的科學家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繼續著探索。2013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簡稱FDA)批准了PSI-7977(索非布韋,sofosbuvir)聯合病毒唑用於C型肝炎的治療,最終攻克了對C型肝炎的治療難題。 然而,阿爾特的諾獎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曾與之失之交臂。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又發給了天體物理!與該獎再次失之交臂的華人科學家...
    今年諾獎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這意味著羅傑·彭羅斯拿到500萬克朗,另外兩位物理學家分享500萬克朗。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頒發,是否與去年首度流出的黑洞照片有關,無從得知。但毫無疑問,黑洞真容面世,帶來的震撼是史無前例的。
  • 獨家|上任物理諾獎奎洛茲:天體物理還能拿更多的諾獎
    獨家|上任物理諾獎奎洛茲:天體物理還能拿更多的諾獎 2020-10-07 13: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基因編輯技術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華人科學家失之交臂
    2016年,第一財經記者曾在巴黎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評選現場採訪過杜德納博士。這位在夏威夷長大的姑娘一直堅持基礎生物化學研究工作。杜德納當時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最基本的好奇心驅使我堅持幾十年的基礎研究。我想了解萬物為何存在,為何以某種方式存在的基礎問題。」
  • 連續拿了18年的諾獎,日本卻高興不起來
    什麼叫差距,不二覺得這件事差距,我們的孩子很少閱讀科學類的科普書,很多孩子小學畢業為止都沒有使用過顯微鏡!這樣的教育讓日本的科學技術依舊保持強大!這個強大不是隨便說說的,而是有事實依據的!截止2019年,日本在諾獎的舞臺上保持著連續獲獎的姿態,18年18個自然科學諾獎!有人說,日本這是在吃老本,但我們也要知道,吃老本的前提,是有老本可以吃,如果你原本就什麼都沒有,那麼何來老本吃呢?日本曾經制定過一個50+30的諾獎計劃,也就是50年內要拿到30個自然科學的諾獎!
  • 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因為Jacques不是一般人,他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是發現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他50歲也就是1985年前後有傳言說他有可能會拿諾獎,當然他這個發現肯定是真諾獎級別的。一個諾獎級別的大牛發篇《自然》不是多難的事情,對吧?專業編輯們又看不懂做得究竟是什麼,怎麼可能想到這樣的學者居然發偽科學?得,文章發表了之後那就亂套了。一個很有可能拿諾獎的頂級科學家做偽科學,此事如何處理?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
    他的故事十分傳奇,參與過美國核武器研究、諾獎靈感來自無意聽到的對話,後來卻被同組科學家「搶」走了諾獎……這位為廣大科研人員提供「生產工具」的Arthur Ashkin,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放棄核武器,轉投雷射研究1922年9月2日,Arthur Ashkin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
  • 古怪億萬富翁的瘋狂造人計劃:收集諾獎得主精子
    而格雷漢姆覺得人類最好的樣本,莫過於馬勒這樣獲得諾貝爾的科學家。這對好基友如此相愛相殺,不禁讓人感動。遺憾的是,馬勒在精子銀行沒建起來之前就死了,留下格雷漢姆自己拿主意。於是他買了昂貴的設備用來研究精子。沒有了馬勒這樣的技術大牛,60多歲的他只能自學如何處理精子,測量它們的活力、用稀釋液稀釋精液、以及儲存辦法。
  • 一家五人得諾獎,居裡夫人和她的後代牛上天了~
    太長不看版: 1.她不但是第一位獲得諾獎的女性,還曾兩度在兩個不同領域獲得諾獎。 2.居裡夫人超級無私,她將鐳的提取方法毫無保留地公布於世,要知道,居裡夫人原本可以申請專利,那樣她就會成為一個超級有錢的人。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世界名人當中,瑪麗·居裡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 《平凡的世界》,與莫言作品相比怎麼樣,為何路遙拿不了諾獎?
    路遙的原名叫做王衛國,在他死後弟弟王樂天寫了這篇《苦難是他永遠的伴侶》來悼念他,在他看來哥哥的文學成就是可以登上諾獎頒獎臺的。他是這樣說的:「這位原準備站在諾貝爾文學獎領獎臺發表演講的作家,沒想到他的命運是如此的悲壯。」那麼如果路遙還活著,他能不能拿到諾貝爾文學獎呢?
  • 他們破解了身體內的時鐘密碼 拿了諾獎!
    開欄的話:我們每天都在使用身體,但是你真的了解它嗎?要想讓身體更好地為我們服務,就必須先了解熟悉人體的結構與秘密。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索未知的身體!本期秘密:人的生物鐘究竟是什麼?諾獎獲得者,如何破解了生物體內的時鐘密碼?
  • 想一睹「文青」氣質的諾獎得主?來這裡就對了
    一場科學盛宴即將拉開帷幕,前來赴約的是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科學天團」將至,有你要追的「星」嗎? 【兩位2020年諾獎得主是「文青」?】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諾獎生理醫學獎為何頒給他們?張文宏等第一時間解讀→
    今晚諾獎生理醫學獎揭曉,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三位科學家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而榮膺桂冠。三位諾獎得主發現病毒可以引發肝炎,並直接分離出病毒基因,「這是非常厲害的!為後續治療奠定了強大基礎」。科研上的突破助攻臨床療效,病毒基因被快速找到後,科學家很快得以進展體外藥敏程序,篩查出病毒治療藥物,正因此,在C肝病毒被發現的短短30年間,人類已能徹底清除C肝病毒。「事實上,人類每次發現重要的病原體都榮膺了諾獎。
  • 89歲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有一個令人咂舌的家族
    諾獎剛宣布,大家首先關注到的自然是獲獎原因,這是科學最高榮譽首次頒向黑洞研究,而且在霍金教授仙逝兩年之後,頒給了他的科研好友彭羅斯教授。實際上,1931年出生的羅傑·彭羅斯教授,比霍金年長11歲。在諾獎之前,羅傑·彭羅斯教授還跟霍金教授有過多次同臺獲獎的經歷,比如倫敦皇家天文學會艾丁頓獎、沃爾夫物理學獎,二人也有合著:《時空的本質》。但是,羅傑·彭羅斯教授可不是一個名字離不開「霍金」的人,除了物理學,他在數學、科學哲學等領域都頗有建樹。而且西洋棋也下得很好——準確地說,他們全家都下得很好。
  • 對話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揭露者:造假導致的不信任對誠實的中國...
    摘要:許多西方科學家拒絕閱讀來自中國的研究報告,因為他們不信任中國。這對許多誠實的中國研究人員極不公平。中國科學界必須立即採取措施挽回信譽,打擊科研造假行為。2020 年度諾獎盛宴剛過,就有諾獎得主陷入爭議。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