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鬥法對誰傷害最大
婆媳鬥法是中國的傳統,有專家鄭重其事進行了一番研究,結論便是兩個女人為了爭奪一個男人而展開的一場曠日持久的家庭戰爭。因此從科學角度分析,婆媳矛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作為兒子和丈夫的男人夾在其中,兩頭不討好,似乎成了最憋屈的人。其實受傷害最大的還不是他。
自電視在中國普及後,沒有一個題材能像清代宮廷戲那樣經久不衰,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說它是肥皂劇,卻有點貼近生活,說它是歷史劇,卻大多胡亂編撰。但它的魅力就在於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這種宮廷戲深受女性吹捧,幾乎囊括所有年齡段,從小姑娘到老太太。宮廷,其實就是一個放大了的家庭,宮廷鬥爭就是放大鏡下的家庭生活。人似乎總能發現自己的影子,至少情感上產生共振。
以前,農村都是大家庭,各種矛盾不亞於宮廷,其中以婆媳矛盾、妯娌矛盾、婆媳妯娌矛盾為代表。涉及範圍延伸到所有成員,連小孩子也常常被拖下水。於是家裡分出不同派系,其中婆婆派和媳婦派陣營最明顯,孩子們作為中間勢力受到兩派的拉攏。
儘管手心手背都是肉,可要一碗水端平確實有難度。於是婆婆要經常審視孫子們,哪個是忠臣,哪個是奸臣,哪個最近有背叛的跡象。當媽的其實也一樣,時常把孩子們考察一番,哪個娃是自己的人,哪個偏向婆婆,哪個最近被收買了。孩子的優勢在於游離兩個陣營,當然也成了雙方探聽對方信息的重要渠道。
「你婆是不是最近又說我壞話了?」
「你媽是不是昨天在背後罵我了?」
為了探聽對方資訊,大人採取各種手段,不外乎威逼利誘。雖不能許諾升官發財,可成人總是掌握孩子所沒有的資源,或物質或精神。大人會不厭其煩地拷問孩子,非要逼著他說出些什麼東西來。孩子們迫不得已,往往通過告密來證明自己的忠誠,從而換取大人的信任和實惠。雖然添油加醋不太可能,但斷章取義的事情經常發生。於是許多婆媳的火氣往往是被孩子的嘴抖起來。
婆媳鬥法最大成功不在於贏得兒子(丈夫),而在於是否贏得孫子(孩子),特別是在自己陣線圈子裡孩子如果能大聲坦白:「我媽不讓我到你屋來!」,或者「我婆罵你呢!」,頓時喜得眉開眼笑。「婆沒白疼我娃」,或者「你就是媽的親娃」,然後卯足勁婆媳暗鬥起來。
也會明目張胆教唆孩子,叫大人的小名或綽號,或學大人不雅的動作。於是媳婦回娘家,孩子會在舅舅家進行成果匯報表演,出爺爺奶奶的醜,逗得外爺外婆笑得直不起腰。可從舅舅家剛回來,馬上給爺爺奶奶表演外爺外婆的糗事,活靈活現,樂得爺爺奶奶東倒西歪,惹得媳婦哭笑不得。
出於本能,孩子總離自己的母親親近些。但過去農村婦女要參加集體勞動,很少有精力照顧孩子,孩子們大多在爺爺奶奶的懷裡長大,有些甚至從小就一直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睡覺生活。隔代親也是一種本能。其次,老人掌握家裡經濟大權,特別是客人帶來的禮當都存放在爺爺奶奶屋裡。孩子們純真,表現之一就是具有趨利的自然本能。跟著爺爺奶奶轉,有吃貨。可是要完全拋棄母親,確實不太可能,於是孩子整天生活在矛盾之中。當然,也有立場不是很堅定的,牆頭草,雙面間諜,喜歡通風報信,兩頭煽風點火,就像有些法官「吃了原告吃被告」,還紅火得不行。
由於孩子性格差異,加之父母不同年齡段心情和面臨社會壓力有區別,父母偏心也很自然,因此爺爺奶奶對於孫子們的偏心也屬正常。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父母一般疼愛小兒,而爺爺奶奶偏愛長孫,故而農村有「偏大的,向碎的,中間夾個受罪的」俗語。其實孩子們並不會過於計較,但婆媳之間為了籠絡人心,會戳破這層紙。
「你婆愛你哥,吃貨淨給你哥了!」
「你媽愛你弟,幹啥活就是我娃你的!」
這種厚此薄彼的現象經過大人的轉述有放大的功能,雖不太影響孩子對父母爺奶的感情,卻在兄弟之間產生競爭、攀比的意識,往往破壞兄弟之間的親情。因此,在中國人心目中,除了君臣父子外,最深厚的感情就是情同手足,同樣最痛心的事情就是兄弟鬩牆。經常講手足之情,可手足往往會出現隔閡。
但血濃於水。在家庭婆媳兩大陣營裡,對於不是自己陣營的孩子並不惱,甚至感覺有點滑稽。養了半天,養了條白眼狼麼!自己反而沾沾自喜。在家孩子不是自己的人,可在外面絕對是自家的娃,舐犢情深,不允許外人戳一個指頭。其實在家裡,無論婆媳,對於不是自己陣營的孩子,往往還是一視同仁。即使背地裡偷偷議論婆婆或媳婦的不是時,並不迴避孩子。最多笑罵一句,「去,給你婆(媽)翻事去(翻事,關中俗語,意思告黑狀)」。孩子只是傻傻地一笑。
婆媳鬥法,傷害最大的往往是孩子。從小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站隊表態,學會了看風使舵,學會了賣主求榮,學會了告密背叛,學會了投機鑽營,濃濃的親情被分為三六九等,親情被撕裂、被割裂、被懷疑、被扭曲,從而形成一定的心理陰影。長大後有些可能矯正過來,有些則難以矯正,有些甚至反目成仇。
農村人法制觀念淡薄。偶爾有年輕夫妻離婚的,孩子被當做財產一樣分割。從此,不讓孩子去見他的母親,或去見他的爺爺奶奶,簡直是生離死別,天各一方。這是最不明智的辦法。自以為保護孩子,其實對孩子的傷害最大。等孩子長大了,才發現對自己傷害最大的人往往是自己最親的人。
最好的教育是培養孩子的情商,而情商培育的關鍵在於家庭。因此好的家庭教育必然使孩子享受到各種親情。對於孩子,親情割裂比缺失更可怕。因此,最好的關愛是給孩子提供沐浴親情的環境,給孩子再多的愛不如培養他感知愛的能力。帶孩子四處遊學補課,不如讓他回歸親情。
註: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