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性意義」的讀者維度——馬利坦文藝觀念探析

2021-02-28 中外文藝理論與文化研究

讀者之維被引入詩性意義的生成,是馬利坦在對詩與藝術探討的重要發現。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詩性意義的展現就是詩人通過作品使自己的詩性直覺與讀者進行交流,詩人以作品的「神秘之光」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以達到交流、溝通的目的。詩人企圖通過作品向讀者傳遞詩人心中的那一份詩性直覺,這份直覺是認識的,是詩人主觀的,又是具有創造性的。在交流的過程中,詩人靈魂深處的創造性直覺在讀者閱讀作品的同時也逐漸轉化為了讀者的敏悟性直覺。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又是怎麼達成對詩性意義把握與理解的呢?

誠如馬利坦所言,讀者對詩的閱讀「要麼經過一段時間的細心復讀或智性的專心」,「要麼經過一段時間敞開他的思想和感覺被動地專心於有意義的情感」,才能最終達成對詩的領悟。這也就是說,讀者對詩性意義的把握並非一帆風順的。這就涉及到馬利坦對詩類別的區分。在馬利坦看來,詩有朦朧和明晰之分,儘管這種劃分的目的是要為破除古典詩程式的現代詩立法,但僅就讀者對詩性意義的把握而言,所謂的朦朧也並不是絕對的朦朧,而是相對的朦朧。即使詩的概念意義再艱深晦澀,詩也不可能完全擺脫概念或邏輯的意義。而且在讀者對它閱讀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詩的節奏與韻律。而明晰也不是絕對的明晰,「因為,沒有詩能夠單單只從概念的或邏輯的意義中獲得它的生命」[1](p.205),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的理解必然會有一個偏離的過程。詩性意義借概念意義而得到闡發,但僅僅憑藉概念意義的文字也無所謂詩。也正如馬利坦所認為的詩借其表達觀念的概念意義完全從屬於詩性意義,詩通過詩性意義而存在。在這個意義上,馬利坦指出:「當我們談到清晰的或朦朧的詩時,我們總是在一定程度上。清晰的詩比較清晰;而朦朧的詩則比較朦朧。」[1](p.205)如在《紅樓夢》中有對林黛玉這樣一段描寫:「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p.51)在這段描寫中「蹙」「喜」「愁」等都有確定的概念意義,但從整體看表達的已超出了概念意義的範圍,我們所能理解到的又是詞語的固定的概念意義所不能表達的,到底什麼是「似蹙非蹙」?什麼是「似喜非喜」?怎樣才能稱的上「姣花照水」?怎樣又能稱其為「弱柳扶風」?這些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不確定因素即之謂馬利坦言及的「朦朧」,這種「朦朧」只有靠讀者在閱讀中充分調動自己的審美經驗、生活閱歷去理解、去構思、去想像,最終達成「明晰」。

詩是朦朧的,詩所表示的是詩性直覺指向現實的閃現,是詩人的詩性直覺與事物內部之間的一種內在的、深層的契合,是事物內部存在與詩人內部存在之間相互聯繫的過程,而作品則成為了詩性直覺的客觀物化。但客觀化作品本身並不能完全表達詩人的內心,或者說詩人心靈中體驗和想像並不能真正完全的得到傳遞且被讀者接受,那麼,在這個意義上馬利坦說「詩人是不幸的」,且作為詩人「一個人總是孤獨的」。在馬利坦看來,詩性直覺傳遞給他人的功能是一種「過剩的結果」,是附加的,「起到了一種第二性的但又是非常重要和非常必要的作用」[1](p.221)。但詩人詩性直覺與讀者之間的交流卻要依靠這種傳遞,儘管作品本身並不能完全表達詩人內心的感受。

由此,讀者在對詩性意義的領悟所產生的偏差就成為了一種必然。馬利坦看到了這一點,他認為閱讀作品的人不僅期望在作品中的得到的是自己通常的感覺與思維的習慣,以及生活於規範部分中的老一套知覺的僅僅是愉悅性的反映,而且還期望在作品中得到一種外部的沉思並可以依據一種受過訓練的理智、美學的鑑賞眼光來衡量作品的質量。易言之,在詩性直覺向敏悟性直覺轉化的過程中,在詩性意義由作者傳遞到讀者的過程中,讀者本身會以一種理解的慣性或已形成的固定圖式來感知意義,讀者並不會直接落入作者的窠穴中。在對詩性意義的把握中,讀者始終要與自己的同一保持一致,不會將自己的主觀意圖與詩人的主觀性認識相糾纏,進而失去自己的判斷。讀者在與詩人的詩性直覺交流的過程,始終是在自己的視域範圍內在詩性意義中尋找自己所熟悉的東西,進而在自己願望滿足的過程中享受來自作品的愉悅。「當我們使自己開放時,我們接受的不是一種主觀的或詩人主觀感受的參與。」[1](p.222)讀者的期待、所得可能與詩人詩性直覺的內涵相差甚遠,甚至詩人所認為的許多重要的、心愛的事物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可能都會被讀者遺失或廢棄,但可以肯定的是讀者從詩性直覺中得到的卻是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作品告訴讀者的。

讀者對詩性直覺的把握,意味著詩性意義的生成,已經實現了從一種「朦朧」向「明晰」的轉換。在這個過程中詩性意義已經由作者、作品的維度轉向了讀者,讀者成為了詩性意義的主導,詩人的詩性直覺本身是什麼已變得並不重要,作品也僅僅是作為一個事件為詩性意義的生成提供的一個契機,至於讀者依據自己的期待究竟會從詩的「朦朧」中「明晰」出什麼詩性意義,已不是作者和作品本身所能夠掌控的事情了。

馬利坦在詩性意義的認識上注重讀者的作用,使詩性意義超越了作者和作品,對詩性意義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角度,且在認識的過程中強調讀者的先在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讀者的先在經驗主導了詩人的詩性直覺向讀者敏悟性直覺的轉化。作品在詩性意義的生成中僅僅是一個契機,因而讀者從作品「能指」的「朦朧」中讀到的「清晰」的「所指」可能會千差萬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利坦說:「事物一旦被詩性事物所把握,便意味深長。」[1](p.8)

造成詩性意義「意味深長」的根由不僅僅是讀者主觀願望或期待的差異,還有歷史、時代的變遷所造成的外在因素,也就是說,不同時代的讀者對詩性意義的把握總會有各種不同。馬利坦指出:「一部偉大的作品自己流傳於世代人們之中——受到尊重、估價和被遺忘,然後又重新被發現;它給人以啟示的各個方面不斷地在發生變化。」[1](p.222)在馬利坦看來,這些變化與讀者的期待是一致的,因為讀者從作品中所得到的必然是自己頭腦中所熟悉的。不同時代所展示給讀者的詩性意義是變化的,而且在諸多的變化中讀者的感覺也可能是部分的或不充足的,但它絕不是毫無意義的,而是「智性的天賦」,有詩性認識和詩性直覺的參與。這些變化哪怕是讀者感覺到的極小的一部分也都從屬於詩人的詩性直覺,儘管讀者所感覺到的這種意義並不是詩人的意圖,但它卻包含在了詩性直覺物化的作品之中。讀者對詩性直覺的理解是豐富的,遠遠超出了詩人的意圖,也正因此我們可以說,某種特定的意義作品在讀者頭腦中的意義遠比在詩人的頭腦中更為豐富和強大。

馬利坦對詩性意義多元性的強調注重讀者在詩性意義生成中的參與性,並認為理解始終是讀者自己在理解,注重讀者這一維度的作用,意識到讀者的先在經驗在其中的地位。同時還應認識到,「意味深長」的詩性意義還與詩本身的藝術性表達有關,它為讀者的多元性把握提供了一個潛在的文本。

馬利坦雖然在對詩性意義的探索中突出了讀者的重要性,但應明確的是馬利坦的讀者概念從屬於他所力圖闡釋的詩性認識。詩性認識是基於詩本身就是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一種藝術性表達和精神創造。詩性的意義之所以「意味深長」,就在於事物為「詩性事物」所把握。馬利坦說:「詩不涉及『幽禁於自身中的物質對象,而涉及每一次都在單一存在中被領悟的存在和美的普遍性'。」[1](p.203)詩的構成元素詞語是「能指」和「所指」的統一,具有任意性、穩定性和統一性的複雜特質,在某種程度上說,「幽禁」物質事物語詞的概念含義既是含蓄的,也是明晰的,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既具有針對性,也具有未限定性。讀者理解的過程,始終是一個主觀與客觀博弈的過程,雖然讀者能夠意識到語詞含義的存在,但也知道「被意味的事物仍是未知的」。馬利坦針對詩對事物把握所造成的文本潛能無不動情地指出:「符號的含義在時間進程中被忘卻,或者仍是朦朧而模糊的。實質的事情是,應存在符號和含義。如果我不知道一個特定的符號的確切含義是什麼,那對我來說,這個符號自由地表示一切事物。在某種意義上,詩的歡樂和感情的興奮到那時將只會在更大的模糊中變得愈加深沉。」[1](p.201)語詞「模糊」和不確切的含義,為詩留下了許多「空白」和「未定點」,並召喚著讀者運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去補充。詩在多變的時空中穿行,向不同時代的讀者展示其蘊藏著的不同意義。意義越豐富,詩便愈顯得深沉,詩也就愈偉大。可以說,詩性意義的「意味深長」是讀者和詩性文本共同作用的結果。

馬利坦對詩性意義與讀者關係的解讀,對於一個尊崇宗教哲學的理論家而言是難能可貴的,儘管他在論證創造詩性意義的詩性直覺源自於上帝之時帶有著明顯的宗教神秘氣息,他的文藝理論觀點在整體上也從屬於其宗教哲學。需要指出的是,讀者在把握詩性意義過程中的彰顯,充分說明在20世紀中期一股探討讀者在藝術活動中作用的潛流已然在各種理論流派或理論家的思考中開始了。在表現主義、結構主義等大行其道的理論生態中,作為讀者的接受者始終處在一個受動的、邊緣的位置上,在閱讀中作用被掩蓋在作者和本文的光環之下,沒有真正地凸顯出來。正是由於讀者的缺失,後來的接受美學才將讀者置於文學藝術活動的中心位置。接受美學的創立者姚斯更是直言:「在這個作者、作品和大眾的三角形之中,大眾並不是被動的部分,並不僅僅作為一種反應,相反,它自身就是歷史的一個能動構成。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如果沒有接受者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思議的。」[](p.24)當然,馬利坦對讀者重要性的強調還遠未達到接受美學的高度,對詩性意義與讀者關係的認識也只是馬利坦整個詩性美學理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從讀者的維度理解詩性意義無疑為窺探馬利坦的詩性美學提供了一個窗口。

相關焦點

  • 《詩亦英雄——秋瑾詩詞思想與藝術探析》首發
    湘潭在線12月25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立姣)12月24日,《詩亦英雄——秋瑾詩詞思想與藝術探析》首發式暨座談會在市婦幼保健院舉行。該書由湘潭文史研究會集體編著,田園主編。該書不僅對秋瑾在閨女時期、婚後時期、革命時期等不同時期的詩詞作品進行了詳盡的註解和細緻深刻的賞析,還以全新的視野和獨特的視角,對秋瑾的詩詞思想和藝術進行全面探析,全面論述了她不同時期的思想、情感、藝術風格以及後世研究成果。這部書既是湘潭市第一部比較完整的研究秋瑾詩詞的學術著作,也是一部比較完整的研究與賞析並存、可讀性強的文化書籍;對於研究、喜歡、熱愛、敬仰秋瑾的人來說,尤顯寶貴。
  • 何琴英:追索永恆 扶正立新——在《李白的意義》研討會上的發言
    也是我第二次參加江油詩群的文學活動,深感江油文詩群無論是在創作實踐還是在詩學建構上都以越來越自覺、理性、大氣的形象出現在大眾視野。從地理、歷史維度看,江油確實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壟斷性資源的人文傳承。在這樣的歷史傳承下形成的文脈精神、詩歌風貌,不僅構成江油詩歌的熠熠星光,也必將成為綿陽作為中國科技城打造國際化文化強市的重要的文化羽翼和支撐點之一。
  • 維柯「詩性智慧」說與浪漫主義文學觀
    而維柯的《新科學》對詩性智慧的推崇,既是經驗主義哲學的組成部分,也是浪漫主義美學思潮的先聲,對於肯定想像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文學藝術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有重要的意義。  長期以來,學界在討論《新科學》的美學思想時,經常將詩性智慧等同於想像。
  • 「詩無達詁」:既然詩歌意義是不確定的,那麼可以無限解讀嗎?
    董仲舒「《詩》無達詁」的提出,有特殊的時代背景。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交際場合、外交談判中經常引用《詩》的內容來傳達政治上的各種說辭,對於《詩》的引用和闡釋帶有明顯政治象徵意味,所引之詩的意義因人而異;甚至單純截取詩歌片段不顧全文主旨,與詩歌本來的意義相去甚遠,所謂「斷章取義」。
  • 李銀河:性的七種意義
    有位基督教聖徒認為,性本身就是罪,即使是夫妻之間的性也是罪,可是如果沒有性就無法繁衍後代。所以他甚至發出這樣的感慨,說真希望當初上帝造人的時候,能夠創造一種別的途徑使人類繁衍,這樣人類就可以避免性的罪惡了。當然,大多數人都不會有這樣極端的觀點,尤其是普通的老百姓。所有性慾正常的人、觀念正常的人,都會覺得繁衍後代是絕對需要的,是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和意義。性的第二個意義是表達感情。
  • 新詩創作中的幾個問題
    因此,要求詩人首先具有敏感的感知神經,學會把握與捕捉自己身上在特定情境中的瞬間感覺,並迅速定格,給以詩性的呈現。這是因為,特定情境下的瞬間感覺,往往是跳躍、是閃爍、是觸發、是靈感的引爆,因此常常會轉瞬即逝;只有在最有效的那一瞬間,才是具有詩性的,抒情詩尤其如此。能否準確地捕捉瞬間的感覺,考驗一個詩人的感知敏感程度,也考驗一個詩人的詩性把握能力。
  • 追憶詩性翻譯大家--王道乾
    在文革前期大張旗鼓進行文藝批判的時候,別的作家多多少少都發表過幾篇批判文章,而道乾先生卻總也寫不好。這事難在跟他的性格相去太遠,另也是思想改造並非易事。經歷了文革,經歷了思想改造,雖然並未成為重點批鬥對象,但先生心中的激蕩波折已使詩情遠去。自回國以後,先生再未提筆寫詩。好在文革解放之後,經過新的思想解放運動,先生又重新回歸了自我。
  • 餘謂之:文藝作品有意思更要有意義
    近年來,文藝園地百花齊放,碩果纍纍。但不可否認,「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依然存在。這突出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有意義沒意思」。這種作品沒有精細加工、缺乏藝術魅力,愣是把有意義的東西弄得沒意思,就像白開水泡米飯,讓人沒有食慾、難以下咽。另一種是「有意思沒意義」。
  • 文藝作品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辨析
    以超審美的視野去發掘與肯定相關作品震撼心靈的精神境界,有助於我們從不同維度進行文藝批評。藝術可以具有許多意義:功利意義(特別是實用藝術、工藝品藝術設計和建築)和科學認識意義、政治意義和倫理意義」[28],就是在整體性、綜合性意義上使用「藝術價值」這一概念的。李春青、杜衛等學者曾指出,「文學可視為一個價值的複合體,各種各樣的價值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位置」[29];「文學的意義是豐富、複雜、多元的,僅僅用『意味』『意蘊』『深層結構』『審美價值』等審美化概念無法做全面概括」[30]。
  • 明子:詩=性愛
    在明子的詩寫中,多有這樣的批評和抗爭。都不乏自危,但是即便如此就可以強加給另一個人嗎?值得深思。 但凡我所感受的,不論美醜真假可以發而為詩,表現我的生命感。這就是「此在之詩」。  但是僅僅如此,意義何在?意義就在也同時在發問——我們該何為!對於生活和人生來說,顯然這不是全部,缺失的部分又在哪裡?詩歌不是哲學,不負責答案。  讀完明子詩後,我心裡很沉,我不想只把她作為一個女人去看,尤其她的詩。
  • 新詩百年,誰是經典?
    卞之琳《斷章》《距離的組織》簡介:均寫於1935年,收入《卞之琳詩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推薦理由:《斷章》獨標新格,以主客體的轉換、並置結構成詩,達到一種出人意料的意趣,其中不僅含蘊著時間和空間的美學,還深刻觸及對世界和自我的「觀看之道」,一種相對主義的哲學觀。
  • 《媽勒紋樣的詩》圖書分享會在南寧舉行
    2020年12月20日,廣西美術出版社組織的「《媽勒紋樣的詩》圖書分享會」在2020廣西書展活動現場舉行。該書作者黃清穗和特邀嘉賓劉敬柳先生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暢聊壯族紋樣的美和它們背後的故事,與讀者進行互動,回答提問。
  • 讀者文化園對惠州文化建設的意義
    讀者文化產業園落戶惠州意味著什麼?或者說對當地文化建設的意義具體有哪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讀者集團的落戶,首先是提升了惠州的文化投資吸引力。它象一桿旗幟,招納著各類文化產業元素前來自己周邊匯聚。二惠州雖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但開發利用卻比較滯後。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惠州社會經濟發展迅猛,但文化產業卻亮點不多。
  • 《詩畫之間》:古往今來 詩畫一律的內涵
    詩、畫理論思想的交集和異同,是古今中外文藝理論家興趣濃厚的話題。錢鍾書先生曾在《中國詩與中國畫》一文中簡括地指出:「詩和畫既然同是藝術,應該有共同性;它們並非同一門藝術,又應該各具特殊性。它們的性能和領域的異同,是美學上的重要理論問題。」不過,在這篇文章中,錢先生的主要主張是詩的表現力優於畫。
  • 【理論天地】「再現」的藝術史意義 ——讀高名潞《西方藝術史觀念:再現與藝術史轉向》
    「再現」的藝術史意義——讀高名潞《西方藝術史觀念:再現與藝術史轉向》侯宇軒[3]不同譯法印證了「representation」所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不過也易擾亂讀者思路,讓讀者誤以為眾多譯文是截然不同的術語。[4]為此,我們可以藉助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關鍵詞方法,由「represent」展開的術語群討論與之相關的詞語在文學與藝術領域的變遷,進而為理解「representation」尋找參考答案。
  • 餘秀華的《無題》詩,通篇無一愛字卻句句肉麻,男讀者:招架不住
    用現代白話文寫出的《無題》,是會成為順口溜,還是一樣能寫出詩性呢?本期讓我們一起來讀幾首她的作品:這組《無題》,一共有4首,每一首的格式都是差不多的。至於是寫給誰的我們不得而知,畢竟餘秀華早前給好幾位名人寫過情詩。這組詩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通篇無一愛字卻句句肉麻。
  • 姚蘇平:兒童詩——詩歌「共性」與「個性」表達
    從社會經驗、集體經驗和個人獨創等維度來界定「兒童詩」,無論視其為整個人類童年生活以及可能存在的一切經驗的總結,還是作者獨有的童真感受,都無法滿意地解決「兒童詩」的內涵問題。正如韋勒克和沃倫在《文學理論》中談及:「一首詩不是個人的經驗,也不是一切經驗的綜合,而只能是造成各種經驗的一個潛在的原因。……因此,真正的詩必然是由一些標準組成的一種結構,它只能在許多讀者的實際經驗中部分地獲得實現。」
  • 木心的詩與思
    木心的文字同時具有詩與哲學的特性,在別人很難做到的美與智、詩與思的融合,他幾乎自然而然地做到了。這是一種天才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大抵來自他的詩性思維。那麼,什麼是詩性思維?總結一下:第一,它是超越邏輯的,呈空間而非線性特徵;第二,它很大程度上是直覺、體悟式的;第三,它具有一種詩化的美感。所以,或許可以簡單地說,詩性思維是一種直覺加詩化的思維方式。
  • 真善美是文藝價值的度量衡
    【新時代·新創作·新文論】  ● 文藝創作的成功與否,不在於題材的大小,而往往取決於作者體驗的深淺與情感的真偽  ● 文藝作品傳遞的善解人意,是更高層次的溫柔與善良  ● 在終極意義上,文藝作品都是以美為旨歸的
  • 「在地性」觀念與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在地實踐
    「在地性」觀念與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在地實踐李豔 毛一茗【內容提要】在地性觀念起源於極簡主義繪畫的劇場轉向,然而在地藝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卻幾經演變,至今仍處於概念的含混和實踐的流變狀態。例如,在漢語世界中,無論是「在地性」還是「在地藝術」,都成了意義伸縮性較大的詞語,人們使用時各行其是,一邊隨機定義,一邊自圓其說。其結果是,隨著這個概念的舶來和泛濫,中國當代藝術界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在地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