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頹子,為胡頹子科胡頹子屬常綠灌木,原產於我國長江以南各省至日本亦有其分布。
這個「禿子」並不禿
胡頹子的名字很有意思,各地的叫法不同,蒲頹子、半含春、盧都子、雀兒酥、甜棒子、牛奶子根、石滾子、四棗、半春子、柿模、三月棗、羊奶子等五花八門的別稱,而至於「胡禿子」的叫法,頗有生字不識念半邊的意思,且「禿子」二字在其身上也頗為生動有趣,於是胡禿子之名便漸漸流傳開來了。
胡頹子在臺灣被稱作宜梧,又因其果實與葉背皆具銀鱗,又有「銀梧」之說,而到了日本則將其叫做「寒茱萸」,對於日本的寒茱萸之命名筆者甚為不解,這與「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相去甚遠。
胡頹子最大的特點還是在於其果實,果實可食,口感酸甜。與諸多植物所不同的是,在萬物爭相開放的春季,胡頹子就結出了累累碩果,這種有悖於人們日常對植物「春華秋實」的理解,反其道而行的鮮明特徵,也讓胡頹子盆景的觀賞角度跟增添了一份樂趣。
趣味種子小盆栽
胡頹子樹性強健,其性喜光照、稍耐蔭,喜暖耐寒。且在植株根部著生有黑芝麻粒狀的根菌,聚集成堆或成球形,芝麻粒狀的根菌和空氣接觸後,能自行製造產生含氮的養分而自給自足。因此造就了植株耐土壤貧瘠的先天優勢。
但作為盆景栽培時,還是選擇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栽培為宜,植株耐溼亦耐旱,日常澆水幹透澆透即可,夏季高溫天氣,增加澆水頻率,並適當噴水保溼,可確保植株健康度夏。
胡頹子除了寒冬時節之外,自2月至11月之間,均可發現其展葉萌芽發生,胡頹子的萌芽期以及展葉期也都主要集中在 每年的2~11 月份,花期以11月份至翌年2月份最多,1月份為主要開花盛期,著果期主要在3月份左右,4月份為主要果熟期,果脫落期則集中在5月份。
4~5月份,正是胡頹子的盆景掛果的時節,同一棵樹,果實的成熟期不同,於是顏色絢爛繽紛!盆樹看上去頗有些許框金鑲玉的驚豔之感,銀紅的果實仿佛紅寶石奇異果,恰若銀蠟紅金燭,更似那大紅燈籠高高懸掛,作為觀果類小品盆景,十分耐人尋味。
趣味播種:胡頹子科用播種、扦插、嫁接等方式進行繁殖,現在正值果實成熟之際,可取成熟的種子來播種繁殖,將成熟的紅果果肉去除之後,將內部種子泡水約24小時左右,即可平鋪於培養盆內。盆面覆蓋碎石顆粒,而後置於蔭處,每日噴水保溼。約11天左右,種子就會開始萌芽生長破土而出。
胡頹子的生長非常迅速,30天後,一盆精美的胡頹子小盆栽就完成了。喜歡種子盆栽的朋友們可以做個嘗試,自己在家就可以完成這一自然體驗的課程,也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您手上恰好有它的種子,不妨在家中一試!如果您有樁子不知從何處下手創作?下期內容,集匠坊將同朋友們分享胡頹子盆景的創作造型與技巧,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