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中有一句俗語叫「Das ist mir Wurscht」,直譯成中文是「這對我來說就是香腸」,用來表示「不在乎」。然而,德國人民對香腸可以說是非常在乎。有報導稱,平均每個德國人每年會消耗掉30公斤的香腸,足見人們對它的鐘愛。德國的香腸種類就多達1500種,吃法也尤為豐富,煎炒烹炸甚至抹麵包,香腸是萬能的佐餐佳品,是德餐中除啤酒、土豆之外不可或缺的代言人。
巴伐利亞白香腸源於1857年的慕尼黑,原料有切碎的小牛肉、豬肉培根及各種香料。因為白腸中沒有加入防腐劑,沒有醃製工序,也為了保留其風味獨特性,所以有人將它比作「白天的灰姑娘」,必須要在午夜鐘聲敲響前吃完才風味最佳。
巴伐利亞白香腸最經典的吃法是水煮,烹熟之後從兩端去皮,配上椒鹽餅乾和芥末醬,再來一杯啤酒,一頓德國特色早餐便誕生了。
紐倫堡香腸 Nürnberger rostbratwurst
紐倫堡香腸是德國最小的香腸,一般長約7-8釐米,最小的只有拇指大。在14世紀初曾有過一段香腸市場低迷的時期,人們對於香腸的購買力下降,於是當時紐倫堡的製造商縮小了其體積,通過多銷的方式走出了那段灰暗時期。2003年8月,紐倫堡香腸得到了PGI地理標誌保護認證,只有在紐倫堡地區按照認證的食譜製作的香腸才能被稱為「正宗紐倫堡香腸」。
紐倫堡香腸以豬肉為原料,加馬鬱蘭調味後用火烤制或煎制而成,常常搭配酸菜或土豆沙拉。當然,配上德國黑麵包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提到德國香腸,一定繞不開煎腸這臺重頭戲。顧名思義,煎腸多用油煎的方式製作,常見於德國的路邊攤上,是人們鍾愛的小吃。每當節日來臨,騰騰的油菸捲著香腸的香氣從小攤裡升起,引來無數路人駐足購買。
煎腸有著50多種做法,從大小到原料再到風味,都各有不同。煎腸通常的原料包括並不限於小牛肉、豬肉和牛肉,但是無論如何變化,它們都必須含有絞碎的細肉(Brat)。搭配酸菜、土豆泥和烤洋蔥食用風味更佳。
自從1949年赫塔·夏洛特·霍伊韋爾女士創造出咖喱香腸開始,它便成為了許多德國人的鐘愛。汆燙再油煎的切塊香腸澆上咖喱番茄醬,配上薯條,價格低廉、美味又飽腹,受到許多人的歡迎。
德國人對咖喱香腸的鐘愛程度有多高?他們甚至為它建造了一座咖喱香腸博物館,這也是德國首個以香腸為主題的博物館。雖然因為經營原因,博物館已於2018年歇業,但是人們對它的熱愛卻有增無減,形成的咖喱香腸文化也一直在延續。許多德國政客會在競選期間在咖喱香腸攤位前拍照,以表現他們與民眾緊密相連;德國知名歌手赫伯特·格林邁爾還有一首名為《咖喱香腸》的歌曲,收錄在其專輯當中。
黃腸是巴伐利亞州的傳統香腸,因為其腸衣的顏色而得名,這種透亮的黃是幹藏紅花粉染制而成,特殊的原材料鑄造了它獨一無二的外表。橫向切開成薄片,腸的內部顏色泛白,口感就像其外觀一樣綿軟、清淡,非常受小朋友的喜歡。
最早的黃腸生產於1905年,當時的配方還包含25%豬腦,「豬腦腸」的別名也應運而生。現在的黃腸更多是用豬肉、培根配上香料製成,檸檬、豆蔻的加入也增添了一絲清爽。到商店買剝好皮且切成小片的黃腸,配上傳統麵包,一頓絕佳的午餐就誕生了。
想用什麼做香腸?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德國人做不成的,這款豬肝腸就是極好的例子。滑膩膩的豬肝腸滿足了內臟愛好者的美食心願,僅20%的豬肝含量也照顧到了其他原料的風味,呈現層次豐富的口感。在不同的地區,豬肝腸配料不盡相同,拿德國北部的燻肝香腸(Braunschweiger)來說,其配料中牛奶和雞蛋的含量豐富,口感也更為濃鬱。
圖源:ins @gotzingersmallgoods
豬肝腸用來搭配麵包最為合適,其吃法也很是獨特:就像用果醬和黃油一樣,將腸抹在麵包片上就可以開吃,味蕾也由此開始了一場奇妙之旅。
圖源:couger78 from smokingmeatforums.com
「Knacken」在德語中意為「清脆的響聲」,蒜腸在烤好之後只需輕輕一咬,腸衣斷裂,就會發出這樣的脆響。
圖源:couger78 from smokingmeatforums.com
蒜腸由大量的豬肉和大蒜製成,烤制之後,腸中的汁水變得更為豐厚,一口咬下去滿嘴留香,味道濃鬱,如果常溫食用,口味和哈爾濱紅腸有相似之處,都是蒜味濃重,油鹽分量極足,配上爽口的酸菜食用再好不過。
紐倫堡香腸 Nürnberger rostbratwurst
在中國人的印象中,幹腸這個名字已經和細長的外形、圓圓的切面、還有濃厚的酒香聯繫在了一起。而當德國遇上幹腸,他們又賦予了另一種理解。德國的幹腸方方正正,切面也是方形而非常見的圓形,長得像是超市售賣的風乾肉棒。因為它無需冷藏,攜帶方便,所以曾經是士兵常見的補給,現在人們在出門遠足的時候也喜歡帶上它。
圖源:ins @rainer.hauenschild
幹腸用豬肉與牛肉製成,加入紅酒、芥末等配料手工製作而成,這樣能最大程度確保成品的外觀和質地。食用的時候,可以將它放在水中煮沸,配上土豆泥一起吃,抑或是直接食用。
不僅每個地區有獨特的香腸,不同的時間也有自己的主打香腸。在下午茶時分,下午茶香腸(Teewurst)開始了自己的主場。19世紀末,波美拉尼亞的一個女孩卡洛琳娜把祖傳的香腸配方帶到丈夫的肉食品廠中加工,從此大批量的下午茶香腸就來到了市場上。
下午茶香腸是由瘦豬肉、豬肚和瘦牛肉攪碎製成,因為內含高達30%到40%的脂肪,腸裡的肉醬可以很輕鬆地從腸衣中擠出。人們喜歡將它抹到麵包上,做成三明治食用。
法蘭克福腸 Frankfurter Würstchen
法蘭克福腸是豬肉愛好者的首選,純豬肉的內餡唇齒留香。它是法蘭克福最有名的食品,也是法蘭克福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現在已經受到了PGI地理標誌保護,也就是說,只有在當地,才能吃到正宗的法蘭克福腸。
正宗的法蘭克福腸配料做法很是考究,保留了德國人做事一貫的嚴謹態度。50%的瘦豬肉,25%的肥豬肉,再配上25%的芥末和山葵調味,最後在規定的溫度下攪拌、燻制而成。加上喜愛的黑麵包和土豆沙拉,歐洲風情瞬間跳動在舌尖。
又叫伯克香腸,由豬肉和小牛肉燻制而成,外觀呈現經典的紅棕色。煙燻黑啤酒紅腸起源於巴伐利亞州,人們經常配著黑啤一起享用。
布萊根香腸的傳統配方很是特別,除了豬肉之外,還有大量的豬腦和牛腦。不過後期因為狂牛症的蔓延,人們漸漸不敢吃牛腦,所以這一項也從配方中消失了。布萊根香腸的最佳佐餐伴侶非甘藍莫屬,用甘藍煮或配甘藍吃,都是不錯的選擇。
思華力香腸在德國和瑞士都非常受歡迎,兩道特殊的燻制工藝使之可以開袋即食,無需加熱就可以享用。思華力香腸是人們燒烤時的必備食品,在香腸的兩頭切上兩刀,扎在木棍上烤著吃,讓香腸受熱捲曲張開,像是綻放的花瓣一樣。
法蘭克福牛肉香腸 Frankfurter rindswurst
牛肉愛好者集合啦!這款純牛肉製成的香腸帶有濃濃的法蘭克福風情。為了滿足城市中猶太人的飲食需求,肉商格裡夫在1894年創造了這一款食物,極受人們的歡迎。
味道鮮美,易於攜帶,狩獵香腸是遠足和打獵時的好夥伴。人們經常將其切成大圓薄片,像午餐肉一樣夾在麵包中食用。
捲心菜燻制香腸用豬肺和豬肉製成,常見於下薩克森州,製作周期長,通常需要燻制兩周左右才可食用。在晚宴當中,許多人喜歡將其加上培根和其他配料,與羽衣甘藍共同烹煮。
看到這個名字或許你會想說:這也是香腸?沒錯。合菜誕生於「口福之城」不萊梅,是由燕麥和肉製成的一種特殊香腸。在烹調時,人們喜歡將其剁碎,加入一些其他的原料拌炒,配上黃瓜和炸土豆食用。
「Leber」指肝,「Käse」是指奶酪,這兩者合起來則是指在德國和奧地利都廣受歡迎的一種肉腸。雖然沒有固定的配方要求,但是肝奶酪當中至少應含有5%的豬肝成分才算地道,其他是由豬肉和小牛肉構成,因為肉含量較高,有人還稱其為「肉奶酪」。有趣的是,這種腸和奶酪的關係只有外形酷似而已,並沒有奶酪添加。
想要品嘗豬肉的原汁原味?生肉腸是一個大膽的選擇。將豬肉和培根混合,加入香料,放至冷凍狀態,經過一番處理後用絞肉機碎成肉泥,配上黑胡椒和洋蔥即可食用。當然,這種吃法對肉類的品質和保質時間有著極高的要求,建議在不保證肉品安全性的情況下,還是要烹熟食用哦,畢竟健康為上!
說到血腸,你是否想到了東北的酸菜燉血腸?沒錯,這種腸也是用豬血和豬脂肪凝固製成的,但是配料和我國的血腸不盡相同,口味也多了許多異域風情。德國血腸通常煎熟配土豆泥食用,或者常溫下直接切開食用。
作為普法爾茨的代表性食物,普法爾茨豬腸原料豐富,口感富有層次,通常用豬肉加上洋蔥、土豆燻制而成。豬腸的起源眾口不一,較為廣泛流傳的說法是在十八世紀時,人們沒有很好的保鮮方式,剩飯菜很容易壞掉。為了避免浪費,人們將材料放入腸衣,通過制香腸的方式來延長食物的保質期。
德國的肉凍很像中國常見的皮凍,由豬或牛的頭肉、心、舌等部位凝固製成。聽起來有點「黑暗料理」,但其實味道很溫和,半透明的質地也給人清爽的視覺感受,很受大眾歡迎。
圖靈根腸 Thüringer rostbratwurst
如果你喜歡吃辣,那麼圖靈根腸你一定不能錯過。作為德國最辣的香腸之一,圖靈根腸加入了印度藏茴香、芫荽粉還有大量的大蒜,味道非常的「夠勁」!圖靈根腸也加入了PGI地理標誌保護認證,其中規定51%以上的原料都必須來自圖靈根本地才能被稱為正宗的圖靈根腸。
卡塞爾老肉腸起源於黑森州,外形酷似中國的幹腸,口感較硬。這種腸通常選用生產周期較長的豬,通過長達一年的風乾慢慢製成,散發出獨特的香味。在卡塞爾卡爾登還有一家「卡塞爾老肉腸博物館」,如果對老肉腸的「前世今生」感興趣,不如去那裡看一看。
來自葡萄酒之鄉萊茵蘭的血腸也自帶了一絲浪漫和不羈,它形狀多變,不僅有常見的圓形,還有長方形的切片供人們食用。萊茵蘭血腸經典配菜莫過於酸菜和蘿蔔,清爽的蔬菜中和了它濃鬱的口感。
德國人選擇香腸,一開始更多是因為對豬肉的熱愛,同時香腸易於存儲,高比例的蛋白質和脂肪也足夠抵擋西伯利亞的冷空氣。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不再滿足於其果腹的功能,而花費了更多心思來提升其色香味。熱愛才是創造的搖籃,當相同的原材料化作口中不同的曼妙,平凡的一日三餐便充滿了幸福和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