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使用智慧型手機,手機可用來打電話,上網聊天,還有一大功能是攝影拍照。當你對某事物感興趣時,「咔嚓"一下,圖像就保存下來了,信手拈來,甚是方便。
年輕人未必知道,手機拍照之前是如何拍照的?
在八十年代讀警校時,攝影拍照是必修課,因為在現場勘察中用相機來固定證據,所以必須學,學起來還真不容易呢。
當時所學的有二種相機。一種是翻蓋式的,叫120型。所用膠捲是很寬的,底片可拍6X6㎝正方形圖像12張,或加框可拍4.5X6㎝橫形圖像16張。用眼睛向下看相機中毛玻璃影像,按快門成像(毛玻璃顯現的圖像是非常漂亮的彩色像,很好看的)。下圖為個人收藏的120像機。
另一種相機叫135型。所用膠捲較小,一般拍36張底片。用一隻眼通過像機玻璃孔看被拍物品,看到什麼就拍下什麼。這種像機先進一些,可裝閃光燈。下圖為個人收藏的135型相機。
要拍好照片,首先得使用相機上的光圈(控制進入光)和快門(對物曝光的時間),這個很有技術性,再對焦,按快門。技術不行的活,底片要麼曝光不足成白片,要麼曝光過度成黑片。照完的底片不能見光,在暗房(室)內經過化學藥水顯影,再定影,衝水後涼幹。再用像紙壓底片上,下面用白光短照,把底片像投到像紙上去,用化學藥水對像紙顯影,最後才出照片。也可對照片放大,使用影像放大機。這其中每個環節都是要技術的。要做出一張好照片真不容易,還得花不少錢。所以,以前照片都很珍貴,更不用說清朝民國時期的照片了。革命戰爭年代的那些照片都是文物的。
前面所講的一般是黑白照片。在135相機中用彩色膠片可拍出彩色的照片,但這類後期製作都得送專門廠店進行處理,我們一般人就不會做了。
到後來出了一種叫拍立得相機。這種相機拍照後一會直接出照片,差不多是膠捲與相紙結合的那種吧。
後來相機就是一個質的飛躍,不要技術看到什麼拍出什麼,俗稱「傻瓜」相機。再後來出現了昂貴的單反。而手機呢,成了每人一部的不錯的像機,像素也不錯。科技的發展,相機越來越簡單實用。
謝謝朋友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