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飛機首次應用於戰爭。為了躲避空襲,軍隊中出現最原始的雷達,由一個個喇叭組成,靠人力監聽。後來隨著技術的成熟,現代雷達逐漸成型,英國人羅伯特·沃特森·瓦特於1935年發明了第一臺實用雷達,通過向飛機發射無線電波束,在接收由飛機反射回來的電波,在通過耗費的時間計算距離,就能準確地獲知飛機的位置。
二戰爆發後,雷達廣泛應用於戰爭,它能探測110公裡以外的飛行目標。英國在本土布置了五臺大型雷達,在不列顛空襲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國通過購買、竊取等手段獲得了這一先進技術,空襲變得越來越困難。為了躲避雷達的偵測,英國人突發奇想,用木頭製造了一款轟炸機。
理論上,只有金屬才能反射雷達波,木質飛機就能最大限度地躲避雷達的偵測,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基於這個設想,也為減輕飛機重量,英國德·哈維蘭公司設計了一款蚊式木質轟炸機。該轟炸機的飛行重量僅7700千克,卻能在12000米的高空中飛行,即使關掉一臺發動機也能飛行,因而被稱為「木頭奇蹟」。更重要的是原料易得,容易生產,一直到戰爭結束, 蚊式轟炸機都是德軍最頭疼的目標。
由於戰爭資源緊張,英國政府把蚊式轟炸機項目轉包給了各大公司,機身零件主要零件都是家具廠生產的,專用木板來自美國羅迪斯製造公司,翼梁是樂器廠製造的,襟翼、襟翼護罩、前緣組件、彈艙門等許多部件是海威科姆的家具廠製造的。就這樣東拼西湊,英國在戰爭期間共生產了7000多架蚊式轟炸機。
但是,蚊式轟炸機屏蔽雷達信號作用並不明顯,因為它的許多部件還是金屬製造的。儘管如此,蚊式轟炸機還是讓德軍頭疼不已,由於機身輕巧,沒有一款戰機能追上它,連Bf-109F都不行。1944年5月,一架蚊式轟炸機用21小時31分鐘從倫敦飛到了南非開普敦,創下當時的最快速度紀錄;1945年,另一架蚊式轟炸機創下最快飛越大西洋的紀錄;1945年,皇家空軍東方空軍司令部一架蚊式從緬甸起飛,連續飛行8小時50分鐘,航程3900公裡,再次創下最大航程紀錄。美國空軍退役上校羅伊·斯坦利二世曾寫道:「我認為蚊式是戰爭中最好的偵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