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個匿名的問題:
我和先生結婚多年,兩個人現在覺得無話可說,他忙他的,我忙我的,感覺除了孩子沒什麼交集。也沒什麼矛盾衝突,只是這家感覺有些冷清。是大部分人都這樣,還是我們出了什麼問題,總感覺哪裡不對,又覺得是不是自己想多了?
無話不談?無話可說?婚姻裡聊不聊天是問題嗎?
一位朋友說:大家在家要的就是安全感和沒壓力,不想在家裡說什麼,可能是更舒服的一種狀態,在外面要看場合,不能隨心所欲想一言不發就一言不發。只要在家裡,不說什麼,感覺相互依靠也行。
一位朋友說:相互之間,習慣了忙自己的事,互不交流我覺得很可怕。
一位朋友說:其實都想聊,可是聊不到一起去。溝通的書也看了很多,可是解決不了。溝通問題太大,大家認識理解不一樣。
一位朋友說:不交流,是不是意味著不需要交流了呢?相處時間長了,日常模式下的事情兩個人都能聯手解決,該說的都說完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換個人一樣無話可說。
你怎麼看?
舉兩個比較典型的場景案例:
場景一:準備去逛街買東西,兩個人選的店風格不一樣,即使進了同一家店,選的東西不一樣,哪怕買同樣用處的東西,選擇也會不同,先生如果發表意見或者做決定,太太就會不愉快。感覺太太的情緒比天大,沒法溝通。
面對太太洶湧的情緒,先生怕了,不想交流。是這樣嗎?
場景二:太太去跟閨蜜吃個飯,回來說她買了學區房,咱們是不是也給娃換個好點的學區?先生說:換啊,沒問題啊,錢呢?接下來就是太太的數落,先生只好灰溜溜的逃走。
面對太太的經濟拷問,先生逃了,害怕交流。是這樣嗎?
第一個場景,先生覺得,一家必須有一家之主,我得說了算。第二位先生說,我想做一家之主,實力不允許。
當愛情的熱潮散去,我們回歸生活的柴米油鹽,家庭成了夫妻二人爭奪決策權的角鬥場,要麼旗鼓相當,誰都不肯退讓,最終兩敗俱傷。要麼一方敗下陣來,胸中負氣怨懟,無法琴瑟和諧,只有委屈將就。
這些日常生活裡的場景,最終為什麼變成了衝突呢?是溝通方法問題還是三觀問題,是經濟問題還是感情問題?
每個人結婚的時候,不管愛情有多深,兩個人都還是會渴望在一起的幸福,才選擇走到一起的。那麼為什麼到了後來,生出種種不愉快,甚至不想溝通,排斥溝通了呢?
兩個人像兩棵樹,一直在生長變化,有的可能枝繁葉茂,有的可能長勢緩慢,總是會發新的枝丫,長新的葉子,動態的看兩個人的發展,動態的看兩個人的關係,以及動態的看相處,比歸咎於選錯了人更容易處理好關係。
當我們在夫妻溝通裡受了挫折,男性更容易敗下陣來,選擇逃避溝通。因為女性的表達要麼含蓄而委婉,男性無法真正理解女性的意圖;要麼問題尖銳而無解,男性很容易被逼到對立面。兩種溝通都容易製造兩個人的衝突。
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當中,講到了一個有效溝通的範式:陳述事實,表達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需要,提出具體的請求。這個溝通模式比較容易達成自己訴求。
而對於很多女性來說,首先是宣洩情緒,而男性則被迅速的推往對立面,以至於很小的問題都會引發三觀問題或者經濟問題的衝突,這些問題又很容易無解,導致兩個人陷入無法溝通的僵局。
長此以往,兩個人不溝通,也能達成一種平衡,也會認為這是生活的常態,因為看看周圍好像都是差不多這個風格,於是安在其中,也相安無事。但是一旦遇到需要攜手解決的問題,就繼續會爆發矛盾,如果再有一些外因在,比如一方有了心儀可聊的對象,那麼婚姻很容易走向破裂。其實最初的起點,可能僅僅是因為雙方並沒有進行很好的溝通,日復一日積累成巨大的鴻溝。
溝通是夫妻之間,或者說男女朋友之間都需要學習的技能,兩個人要用同樣的模式對話,才能相互理解,而不是我認為你應該理解我,我應該理解你。應該是單方面的訴求,而不是事實。
或許你不會陳述事實,或許你不擅長表達感受,或許你不了解自己的需求,或許你無法提出自己的請求,都是需要改善的關鍵環節,一個善於溝通的人,跟誰都可以很好的互動,而一個不善於溝通的人,跟誰可能都會產生衝突。其實動態的看,婚姻裡沒有永恆嫁對娶對的人,只有兩個人不斷的磨合相處,才能在不同的階段享受不同階段默契。
除了以上《非暴力溝通》為我們提供的溝通模式,感謝其中一位群友分享的模式:
召開家庭會議
一起規劃下下周要做的事,今年的旅行規劃等等,大家發表自己的建議,然後達成一致。學會平等溝通,每個人充分發表看法,而不是展開權利爭奪,是家庭良好氛圍的基礎。如果無法決策,展開決策模式的討論也是一個有趣的主題。
舉個家庭會議的案例:
前兩天採訪了一個92年的小哥哥,大學畢業,三年從村官做大到團中央的青年代表,在仕途如日中天之時,選擇了轉型到上海發展,讀研,從零開始打拼。我問他,你是怎麼說服你爸媽的?
他說:
第一步,我覺得體制內不適合我,我做什麼都覺得被掣肘。
第二步,我偷偷考上了上海的研究生。
第三步,採用了swot分析跟父母溝通,家人一起討論每個選擇的優劣勢。
第四步,我承諾我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很經典的溝通案例,所有的事情可以通過有效地溝通,達到自己的目標。
多召開家庭會議,磨合溝通模式也是一個家經營的方式。男性擅長理智溝通,那這時候需要照顧女性的情緒,比如這個男孩在溝通中還照顧了媽媽的情緒。而女性情緒先行,女性要學會了解是什麼原因起了情緒,如何駕馭自己的情緒,所以夫妻的溝通,雙方都需要學習溝通的模式,才能更好地和諧相處。
兩人結為夫妻,就是為了一起面對生活的問題,共同度過人生的風風雨雨,而不是在不擅長的溝通中站到了彼此的對面。不要把社會矛盾演變成家庭內部的矛盾,有的時候需要把共同矛盾踢出去,而不是拿著茅頭對著另一方。當女性得到情感的滿足,就會向物質傾斜,要不到的抱抱,就會要包包。當男性性得不到足夠的尊重,就會向別人傾瀉,要不到你的崇拜,就會要別人的崇拜。
兩個人之所以結婚,一定有感情的因素,當然不一定是愛情,而這種感情會隨著時間變深或變淡,就像記憶一樣,需要不斷的強化才能加強,感情也需要不斷的加溫。回想一下戀愛時的感覺,給生活增添一些儀式感,也許會變得更好。婚姻是兩個人合作的創業,是兩個人協作的海船,有效地溝通是和諧的前提。不要把溝通問題放大成不可調和的矛盾,方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當然,如果還有其他不可妥協的問題除外。
每個人都渴望靈魂伴侶,只有懂得溝通的人才能幸運的找到。家是談感受的地方,而不是講道理者贏。
曾經跟國內一對知名的老作家伉儷聊天,先生說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在書房寫作,太太在客廳,她還是會叫我:「XX,你過來一下」。她打斷了我的思路,我就會生氣,她只是為了看我一眼,證明家裡有人在。後來我懂得,她需要一點存在感。
你們家是無話不談,還是無話可說,你有沒有在家裡刷到存在感?安全感?舒適感?幸福感?
溝通,可以不說話,此時無聲勝有聲;也可以隨時開啟話題,談笑風生。
如果你的夫妻溝通不那麼融洽,不要放棄,先從自己開始學習溝通,做一個有趣的靈魂!然後牽著她/他的手,一起感受溝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