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我們今天分享一個
非常值得思考的悖論,
叫做:所羅門悖論,
這個悖論講的是什麼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
什麼叫「所羅門悖論」?
熟悉《聖經》的朋友們都知道,
所羅門,
是古以色列聯合王國的第三任君主,
在《舊約·列王紀》中,
稱他有「非凡的智慧」。
所羅門的智慧無與倫比,甚至在後世居然成為了一種形容詞,所以,當人們想要稱讚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時,常用這句「這個人擁有所羅門一般的智慧」來形容。
所羅門在年輕時便得到了上帝賦予的智慧,所以他特別擅長給別人提建議,能很好的解答別人的疑惑、解決別人的問題。
在當時,甚至流行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有什麼疑難問題,那就去問所羅門吧,他一定能告訴你該怎麼辦。」於是,有很多人不遠萬裡,專程跑來找所羅門尋求建議和幫助。
這位年輕的國王真可謂是智者中的典範!他說的話都十分的理性且充滿著智慧,關鍵是,很多人得到他給出的建議之後,也總是行之有效,總之就是特別好使。
可是——
當所羅門在決策自己的問題時,似乎又沒有像他給別人提建議時那麼的智慧了,如果我們去細細了解所羅門的私生活,我們會發現他在處理自己的問題時,有著許多錯誤、甚至愚蠢的決定。
比如說:
他放縱感情娶了許多美人,這為所羅門晚年產生了很多宮鬥與政治問題埋下了隱患;他非常貪圖錢財,還特別愛向別人炫耀,這也為後來以色列遭受侵略埋下了隱患;他僅有一個兒子,卻沒有認真地教育培養,以至於所羅門死後,他那唯一的兒子成了一個暴君。
多麼聰明且有智慧的人啊!能整天給他人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自己的生活,卻過不好。
對此,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伊格爾·格羅斯曼(lgor·Grossmann)就把這種現象叫做「所羅門悖論(Solomon's paradox)」。
之所以叫做「悖論」,是因為:
按理說,這種情況應該不太可能,如果他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的問題,又如何給予別人智慧的建議呢?那麼他所給出的建議,真的夠「智慧」嗎?如果不智慧,那為何又對很多人「有效」呢?反之,如果他能夠給到別人智慧的建議,按理說,他也應該能很好地解決自身的麻煩才對啊!
可是,這在邏輯上好像說不過去,
不過現實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看別人的問題時特清楚,
看自己的問題就犯迷糊。
所以,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讀的書、行的路、閱的人再多,也很有可能過不好這一生。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格羅斯曼教授的一系列研究表明:
人的智慧,跟情境是密切相關的。
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在某一方面、某一場所、或某一時刻,表現出很高的智慧,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卻可能表現得很沒有智慧。
我們常常能看到這種現象:
一個人談起人生意義來頭頭是道,但是他對自己的人生卻是一頭霧水。
一個人管理能力特別強,把手下人管得特別好,但是在家庭生活種卻表現得非常糟糕,自己的孩子卻管不好。
一個人在課堂上教別人兩性關係,但是自己與先生或太太的關係卻臨近崩潰,或者這個人直接就是單身。
一個人是教別人做情緒管理的專家,自己卻在生活中經常發脾氣,常常被自己的情緒左右。
一個人做企業管理諮詢,自己卻沒有經營企業的經驗,有時偶爾自己動手做事業,卻做一個黃一個。
一個人在一天之內,即便是處於同一個環境,和同一群人之中,有時表現得很有智慧,有時又很沒有智慧。
生活中也有很多所謂的「戀愛專家」,在「談戀愛」這件事上,經常給身邊的朋友出謀劃策,可自己卻無法經營一場美好又穩定的愛情,又或者自己根本沒有戀愛經驗。
我自己也是一樣,在這裡寫文章時總是頭頭是道,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並沒有辦法把自己寫過的道理全部去完美落實。所以有時自己情緒有起伏時,朋友總是說:「這不就是你上次寫的文章裡的道理嗎?怎麼一到自己就不會了呢?還教別人呢……」
面對朋友的反饋,我也只能表示慚愧……
是啊,為什麼呢?可能,在寫文章時的「我」,和不寫文章時的「我」,是兩個「我」吧。
就像很多「畫畫的人」,
畫他人肖像畫特別好,
可自畫像就是畫不好,
我們都像這畫畫的人,
只要把問題放到自身,
就突然不會了。
我想這能夠說明兩個問題:
第一,人在特定的環境與情景中,會展現出智慧。換句話說,智慧,與環境,是有因果關係的。什麼環境呢?外界的物理環境,內心的心境,都有關係。
第二,人在面對「自己」時,往往會失去智慧,而在談論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他人「時,卻往往能顯示出智慧。
放在別人身上就會,
放到自己身上就不會,
在通往「智慧」的路上,
這個「我」,這個「自己」 ,
經常會影響我們的智慧流露,
我想這,非常值得我們深思一番。
那麼到底,什麼叫「智慧」呢?
其實「智慧」這個詞,對我們來說,
至今也是一種「形而上」的描述。
我們無法用一種理論概念去完整地描述「何謂智慧」,只能根據情景,說「這個人很智慧、這件事辦的很有智慧、這句話很有智慧」等等。
我們可以判斷「這個是智慧、那個不是智慧」,但具體是什麼,終究還是「說不清道不明」。
既然智慧說不清也道不明,那麼所謂「獲得智慧」,那就更不用提了。
多數人在多數時候其實都是「盲人摸象」,自說自話,即便偶爾展現出智慧,也有可能是「瞎貓碰見死耗子」,如果再讓我們展現一次,或保持智慧,或幫助他人提高智慧,就非常有難度了。
智慧似乎是一種:
一個人的決策能力、和為人處事的能力被展現的過程中給到人的一種「感覺」,很飄渺,但又如此真實,看不見,但確實存在。好像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流淌在他身上一樣,它和智商,學歷似乎也都沒什麼關係。
不過,我們多數人雖然說不準,
但是,歷代的聖賢君子們
對智慧,卻有著相當一致的描述。
在古希臘哲學中,
蘇格拉底認為,人的所謂「智慧」,和神相比不值一提,而所謂「最智慧的人」,也不過是唯一一個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無知」的人。在蘇格拉底看來:人無法真正擁有智慧——智慧是屬於神的,那麼人所能做的,就只能是不斷地求索,不斷地檢審,不斷地活在「通向智慧的途中」。
而在《聖經》中,
智慧是上帝「賦予」的,以智慧著稱的所羅門王,也是因為年輕時造聖殿、獻祭,所以才能蒙祝福、得智慧、得賞賜、得榮耀!而他最終也因為背叛上帝,而失去了智慧。
在佛法中,
智慧也是「天賜」的,佛法中「般若」、「菩提」都有智慧的意思,一切眾生原本就有「如來一般的智慧」,上天早早地就把這些賜予了我們,只是我們因為太多的「人心」,而遮蔽了內心中的本來就具備的「智慧之光」,就像太陽,一直都在,只是被烏雲遮蔽了。
程朱理學,與心學中,
也有「存天理,滅人慾」的觀念,人若想成聖成賢,就必須熄滅人慾,恢復天理,這才是智慧。
當然,還有更多,遠不止舉例的這些,其實這些堪稱智慧典範的往昔聖賢們的教導,都在表達同一個意思,而這眾多的表達可以提煉成一句話,那就是:智乃無心天賜恩。
換句話說:
智慧並不是能夠學得來的,
而是上天賦予的一種能力。
當我們去掉人心中的那些「貪婪、嗔恨、傲慢、分別、妄想等雜質」時,那種像蘇格拉底所說的「謙卑」、《聖經》描述的年輕所羅門的「敬畏」、佛陀教導的「無我」,等等品質就會顯露,此時此刻,智慧便會在我們的心中開始流淌,否則,我們便無法真正變得「有智慧」。
也正因如此,能給別人說得很好,和自己也能做到之間,差了不止一個「十萬八千裡」。
什麼叫「十萬八千裡」呢?
六祖壇經裡,師曰:
先除十惡,即行十萬;
後去八邪,乃過八千。
說得也是我們內心中的私心雜念,
去除了這些,就等於在西方極樂了,
這也是「無明」,到「智慧」的距離。
這也應了那句詩,
吾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
一日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那麼這個所羅門悖論,應該怎麼破呢?
其實也並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智慧本身雖然無法學習或複製,
但我們能學習獲得智慧的方法。
如同我們無法製造出一顆太陽,
但是能學習讓陽光普照的方法。
不過方法,
我們在上面其實已經講完了,
按照聖賢們的教導,
去掉人心中的私心雜念就好了,
這就是去除阻礙陽光的烏雲的辦法。
不過這「去除私心雜念」簡簡單單一句話,若是讓我們真正開始操作起來,其實並不簡單,道理雖能理解,但落實起來頗有難度。
所以我們循序漸進,分享三點格羅斯曼教授測試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並藉此,慢慢地、一點一點、去除我們心中的「烏雲」。
第一個方法:切換視角
就是要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想像成是發生在別人的身上的事。換句話說,就是要學會以一種第三人稱的視角去審視自己、去看待問題的能力。
其實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往期很多文章中都有提到過,當我們培養出一種跳脫出來看問題的角度時,往往能展現出智慧,因為此時,我們能夠減少主觀情緒帶來的影響,並且客觀、全方位地看待自身,從而做出明智的決策。
因為我們自己是看不見自己的,就像那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多數時候,可能不是我們沒有能力智慧地處理問題,而是根本看不見問題,又怎麼處理呢?
所以,如果我們能經常以第三人稱去考慮自己的問題,那麼我們也能像所羅門給別人出主意那樣,表現出更多智慧。
實驗表明,這個方法是非常可行的。
第二個辦法:增加時間緯度
就是把一個眼前發生的事,想像成是一件很久以前發生的事,製造一點時間上的距離感。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常說的,延遲判斷。
想像一下,現在你正在經歷的這件,讓你很不舒服,甚至會讓你失去理智的這件事,如果是發生在五個月或五年之前,你對已經過去很久的這件事,會作何感想呢?那麼反過來,如果是發生在五個月或五年後,未來的你,對於這件事,會作何感想呢?
關於這一點,我們也講過很多次了,對方的子彈已經打出來了,不過別著急,讓子彈飛一會兒,他未必能真正打中你,很多時候其實是我們自己著急往槍口上懟,而事實上,人家瞄準的可能一開始也根本就不是你。
所以同樣一件事,如果想像是發生在五年前,那就都無所謂了吧,都過去這麼久了;如果是發生在五年後,因為我也在成長,現在難受,不過未來的我,到時候就能一笑了之吧。
此時,我們的心境回歸清淨,
不被當下的情緒所左右,
智慧便會開始流露了。
第三個辦法:教
就是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個老師,然後把要在這件事情上打交道的對方想像成是一個7-12歲的孩子。這其實和那個著名的「費曼學習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這裡指的把對方當小孩,並不是因為小瞧或看扁對方,而是,當我們要教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們就必須放下自己內心中,對大人的那種「標準,要求,與偏見」,否則我們是教不了小孩的,所以幼兒教育與成人教育,雖然都叫教育,但其實本質上根本就是另一種學科。
此時,小朋友再胡鬧、再調皮、再不可理喻,我們也能理解,就因為對方只是個孩子,我們相信:是因為他還太小,他所表現的也不是他的本意,因為還不成熟,不會表達,等等等等,總之我們在面對小孩時,會用盡各種方法去理解小朋友,不過,即便是同一種情況,我們雖然能容忍孩子,但無法容忍成年人。
所以,結果在這種想像出來的「不對等的關係」中,我們往往就能表現出更好的智慧。
其實歸根結底,所有這些方法,都是要我們學著跳出自我中心的視角,讓我們多考慮考慮別人,當我們不再單單為自己,而是開始多為他人著相的時候,就會開始有智慧。
這和佛家說的「煩惱即菩提」
其實是一個意思。
很多人理解的這句話意思是:
當我們產生煩惱的時候,借著解決或處理這個煩惱,我們就學會了處理煩惱的智慧;又或者,正因為產生了煩惱,所以也有了提高智慧的機會,否則不提高智慧,就無法解決煩惱。
這些理解都沒錯,
不過這句話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
當你不再為自己煩惱,而是開始為眾生煩惱的時候,上天,會給你菩提,也就是智慧。
這有點像一個人在為公司拓展業務時,董事長會給你「撥款」一樣,這個基數是非常巨大的,但如果是自己掏腰包,我們應該最清楚,自己那點錢,其實什麼都做不了。
上天開的公司,是希望更多人醒來,其主要業務,就是「喚醒」,所以當我們一心一意為他人著想時,我們就能支配那原本個人所無法具備的龐大資源,也就是智慧。
說一千道一萬,真正的智慧,
我想還是需要在實踐中提高。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還是要躬行。
去掉人心中的私心雜念,
改善當下的環境、身境、意境、心境。
我們每個人都像一個小水滴,要知道,一個小水滴自己其實是什麼都做不了的,只能等待「被蒸發」。所以小水滴必須放下那個「自以為是的心」,找到那個「環境」,那個能夠容納自己,體現自己,並且本來就應該去到的環境,也就是大海。
這是他作為一個小水滴,
能展現出的最大的智慧。
衷心希望大家: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時,
能夠時常想起這篇文章,
多多嘗試這些方法。
感謝閱讀,與君共勉!
延伸閱讀:《選擇素食,改變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