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卡爾維諾。不懂愛情。不懂身體氣象學。不懂女人。不懂瑪麗特·杜拉斯。不懂Free Jazz。不懂世紀末佔星學。不懂包浩斯。不懂特呂弗……所以,我們閱讀。
——誠品書店《關於閱讀的另一種概念》
如果有這樣一個午後,捧著一本混合著淡淡油墨味道的圖書,在靜靜的書店角落中細細品味,是一件多麼愜意、讓人享受的事情。有時候,閱讀是一種力量,讓我們安靜地存在。或許,你所需要的,就是這麼一個讓人遐想的空間。一家好的書店,將一座城市的深度、廣度、情趣、品位微縮成方寸之間的光,昭彰地顯示著此城與彼城之間的氣質較量。
熱愛生活的人,總是能找到和世界融洽相處的情趣,書店就是他們的「異度空間」。而時下,我們身邊的書店關了一批,開了一批,也有一批換了主人。有些人已經不再看書,選擇用移動端的碎片信息代替書籍。
據外媒報導,在這個秋天,臺灣著名的「人氣書店」誠品書店將進軍日本,首家日本分店將入住東京日本橋地區的「COREDO室町TERRACE」,面積約為2,870平米。選址地點周圍老牌書店雲集,如丸善、八重洲圖書中心等,同時,在銀座地區還開設有可與誠品相媲美的時尚生活方式書店——蔦屋書店,兩者相遇,畢竟迎來一波激烈競爭。將書店選址於日本橋地區,誠品書店的合作夥伴日本三井不動產表示,日本橋百年老店眾多,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復興這塊歷史文化區,保留核心價值與發展傳統工藝,開發商認為誠品書店在蘇州、臺灣等地區的成功會給日本橋的「重塑計劃」帶來新的血液。
1989年,第一家誠品書店在臺北市開業。截至去年,誠品書店已在臺灣地區擁有43家分店,香港地區3家,大陸地區2家。誠品書店方面表示,日本橋書店以「創造有價值的時光」為Slogan,門店除了書店外,還會引進臺日文化創意品牌、臺灣本地人氣餐飲和茶文化品牌,並設置手作體驗工坊。除此以外,誠品書店還將進入經典「誠品選書」、「職人推薦」,以及日本出版業界少見的「年度暢銷書榜」的企劃概念,並攜手日本作家、各個領域的行業達人,定期合作規劃主題書展。
首先,對於誠品書店的初印象和記憶,或許是它每次「搞動作」的文案,誠品的廣告文案從不粗製濫造,訴諸消費者群體的情感需求,以及從一開始提出的「把賣書和生活方式完美結合」的理念,相信都博取了無數文青的眼球。
1995年10月1日,誠品敦南店搬家。於是,以下「搬家文案」就此出品。「卡繆搬家了,馬奎斯搬家了。卡爾維諾搬家了。莫內搬家了。林布闌搬家了。畢卡索搬家了。瑞典KOSTA BODA 彩色玻璃搬家了。英國WEDGWOOD骨瓷搬家了。法國HEDIARD咖啡搬家了。金耳扣大大小小的娃娃也要跟著人一起搬家了。」
又或者,在敦南店開業之際的文案《是拋開書本到街上去》——「拋開阿莫多娃的高跟鞋到街上去。拋開村上春樹的彈珠遊戲到街上去。拋開徐四金的低音大提琴到街上去。拋開彼得梅爾的山居歲月到街上去。街是開放的、沒有邊限的書;太陽底下永遠都有新鮮事。誠品請您暫時拋開書本到街上來,日以繼夜,逢場作樂,計時24小時,及時行樂!」
那麼,這一次的日本橋店,誠品又將以怎樣的姿態面對競爭激烈的日本書店市場呢?首先,書店的室內空間設計,由臺灣知名建築師姚仁喜親自操刀設計,以「古今交錯」為靈感,希望繼承日本橋最核心的江戶精神的同時,還有創新的理念引入其中。
整個書店將呈現「日式 × 臺式」的生活美學,除了有日本傳統特色的文具區,還匯聚臺灣口碑質感好物和文創選品,這可能將是一次日式和臺式生活美學的碰撞。更有趣的是,臺灣美食也將入店,特別是揚名在外的臺灣奶茶,更通過俘獲味蕾來俘獲島國人民的心。
時下,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變化,在網絡書店的衝擊下,實體書店關了一家又一家。於是,為了重新在市場佔據一席之地,書店的形式開始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變化。書店漸漸變成另一個最符合當下潮流趨勢的模樣——它有書,但它不只是書店;它可以有畫,但它不只是畫廊;它還有可能有咖啡,但它不只是純粹的咖啡店;它有很多你在別處尋覓不及的文創產品,但它不只是創意市集……於是,我們看到了「下一代書店」呈現的更多可能。新的商業模式的書店,讓人們的體驗感更加強烈,讓人們願意花半天甚至更多的時間去細細品味一本書。
那麼,回到一個本質上的問題:書店看似賣書,它提供什麼附加價值? 換而言之,書店的Know-how 是什麼?
此次,日本橋誠品書店的選址緊挨著日本最大的連鎖書店蔦屋書店,在日本,蔦屋書店的知名度絲毫不亞於誠品書店在中國的知名度。這個打著「歡迎回到書的世界」的情懷標語已經開了1,400多家人氣書店。即使全球書市一片愁雲慘霧,但它的營收卻逆勢上漲,不誇張地說,全日本有50%以上的人都是蔦屋的會員。更讓人費解的是,即使人人都在線上買書,但它仍然成為人們爭相打卡的名單之列。
拜訪日本蔦屋書店的人,既有享受環境的讀者,也有書店業的從業人士。然後很多人去看了、做了筆記,立刻躍躍欲試想複製、嘗試。當一間書店開始試圖改變外部設計環境的時候,它也許能夠靠宣傳熱潮吸引一批來探店的人,但是它必須擁有自己的獨特價值,才能吸引讀者們不斷到訪。這個價值絕不僅僅是視覺系統。
於是,大家不禁開始思考一連串的問題:蔦屋書店在不同街區的店鋪賣的是一樣的書嗎?書店多久更換一次主要堆頭與主題擺設?它的活動頻次如何,都是什麼主題?是什麼吸引讀者們多次拜訪?人們在蔦屋書店消費什麼、體驗什麼?只有先考慮清楚這些,你才能弄明白,僅僅複製視覺系統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漫步於蔦屋書店,你會感到這就是個小型的生活館,有星巴克、lvy的餐飲,有賣表的,售賣日本刀和日本鐵器,當你覺得這是個賣場的時候,最中心的那塊琳琅滿目設計獨特的書店,馬上把你帶回到書香四溢的文人氣質中。與傳統書店相比,蔦屋書店的運營模式不在於銷售「貨」和「物品」本身,正如創始人增田宗昭曾經提到的——它賣的不是書,而是裡面的生活方式。
第一,書店是給人們度過一段美好時間的空間
書店最重要的是什麼—— 一段或獨處、或與人交流的時光,一個引領你自然走向好奇深處的空間,在這段時間裡,你可以在這個空間內,它會像你推薦一種生活方式,比如美食、旅遊、消遣娛樂(音樂和電影)等,最後你會悄然喜歡上它,記住它的名字,然後再度光顧。
第二,以人為中心,打破單一品類,真正做到「一店多能」
有了空間,就要有留住讀者在這個空間中消費的品類和方式,比如咖啡和書的結合(當然這個已經成為現在國內很多書店最習以為常的運營模式了),在蔦屋,除了有書、DVD和CD出售外,店內還有星巴克。又比如,當你走進以美食料理為主題的區域,除了你可以在書架上瀏覽到關於美食烹飪的書籍外,或許在書中,你看到的餐具、鍋具、小家電(咖啡機)等用品,也會在這個區域中出現;跑步機在健康類書籍區旁,皮膚護理儀與美容雜誌互為CP;瞬間種草,即刻拔草,如此一來,就即刻促成了消費。旅遊主題區也一樣如此,可以有旅行定製類產品,也可以有一些文藝主題的明信片或周邊。就好像你所想的,書店都已經為你提前準備好了。
第三,每一家店定位和側重點不同,著重個性化推薦
基於大數據的驅動,蔦屋書店不是千店一面,而真正做到了千店千面。不同選址的店鋪,書店的定位和推薦的主題也不相同。它根據當地的特點和顧客習慣,從店面的裝修到商品的組合,都是差異化的。比如,附近有孩子的人多,這個店裡面就會有一個小的兒童中心;又比如日本東京代官山的蔦屋書店,除了書店之外,附近有其他如寵物美容、照相機專門店與餐廳等設施,同時也不忘開發出公園綠地,為東京人營造出一處複合式的文化生活空間。
另外,代官山蔦屋書店在變革後於2011年開業,瞄準了中老年市場,由於大多數年輕人習慣於在線上購書或是直接下載電子書閱讀,所以中老年人成為了書店市場的一塊窪地。由於中老年人習慣早起,因為這個書店早晨7點就開門營業,讓他們可以在享用早餐中開啟一天的閱讀時光。和很多時段會保留塑料包裝不同,蔦屋書店的所有書籍都是開放的,中老年人不會像年輕人那樣,因為封面設計或者網上人氣推薦就迅速買單,他們通常閱讀速度較慢,並且喜歡深入閱讀,所以讀上兩個章節後,才會決定是否購買回家細細品讀。
當然,誠品書店的發展也始終奉行著「連鎖不複製」的理念。每一家誠品書店的核心內容都是不同的——亞洲首家「以 24 小時不打烊」為主打模式的誠品書店臺北敦南店;為病患、醫療人員提供服務的誠品臺大醫院店;跨界表演廳、藝術電影院等的誠品松煙店……「不食人間煙火的文藝+連鎖不複製的經營理念+情懷文案營銷」的誠品書店,也在通過不斷創新,來適應市場和讀者們的需求。
今年4月,蔦屋書店首次進駐蘇州,在無形中給誠品書店下了「戰書」。而即將落戶東京的誠品書店,也將在今秋再度與蔦屋「直面競爭」。但無論是蔦屋還是誠品,它們在新零售的模式運作下,更關注的是新的消費趨勢和生活方式本身,提倡的是一種精緻生活的態度。以顧客為基底,通過定義用戶的生活方式,得以定義品牌自身,以生活場景為基礎來架設體驗,如設計、感知、服務,為顧客提供一站式生活解決方案。
- END -
文章版權歸福布斯中國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如需轉載,可在後臺回復「轉載」自動獲取具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