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依據:
一、膝關節疼痛,常為持續性鈍痛,一般在運動後加重,休息後減輕。
二、膝關節常有膠著現象,即長時間停留在某一個位置上,運動時有一種僵硬感,活動後好轉,並有軟腿欲跌的現象。
三、膝關節功能輕度或中度受限,行走不便,下蹲困難。
四、有積液者,浮髕試驗陽性。
五、X線膝關節正側位片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邊緣增生,或有骨刺形成。
一、基礎治療:患者均配合統一的基礎治療。包括病人教育、自我調理、適當鍛鍊。讓病人保持樂觀情緒,消除抑鬱狀態;指導病人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如調整勞動強度、保護受累關節;有肥胖者應勸減肥;教會病人自我鍛鍊方法,以主動不負重鍛鍊為主。
二、三步序貫治療:治療前應該仔細檢查腰臀大腿以及膝關節局部的軟組織改變和異常病變處。特別要重視肌肉的起止壓痛點和肌筋膜觸發點。
1. 腰椎旁治療:患者俯臥位,仔細檢查患者腰1-腰4椎旁軟組織的緊張、壓痛或條索處,採用0.8mm三號針刀對病變處行切開松解等內手法治療。
2.臀大腿小腿肌筋膜觸發點治療:
坐骨大孔【坐骨大孔的出口】/【髂緣】處,引起膝前痛常見的有股四頭肌肌筋膜觸發點,以股直肌.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多見,膝內側痛的有股內收肌群(股內收長肌.短肌和大肌).股薄肌.縫匠肌肌筋膜觸發點,膝外側痛的有臀中肌.臀小肌.闊筋膜張肌.髂脛束肌筋膜觸發點,膝後面痛的有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膕肌.小腿三頭肌(腓腸肌和比目魚肌).蹠肌肌筋膜觸發點。根據疼痛部位由肌肉近端向遠端觸診,尋找敏感壓痛點,痛點處可觸及條索狀結節。每次選擇6---10個點,選擇0.6mm三號.四號針刀或7號一次性注射針頭在其明顯壓痛點反覆穿刺松解,使患處有肌肉抽搐和激烈酸脹不適感,如此反覆進行穿刺治療,直到患者沒有酸脹疼痛感和肌肉抽搐為止。
3. 膝關節局部治療:重點是髕下脂肪墊,內外側副韌帶,鵝足滑囊,膕肌,後關節囊等處,分別行小針刀松解治療。
三:療程:每步治療間間隔3---7天,三步完成為一療程。臨床中我們發現:腰椎旁治療後,之前確定的觸發點很多已經緩解,而行觸發點治療後,肌肉起止點的壓痛進一步減輕或消失,前二步完成後 仍有疼痛再行膝關節局部松解。
[1].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一般認為OA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為核心,累及骨質並包括滑膜、關節囊、及關節其他結構,全方位、多層次,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
[2].我們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根本原因是膝關節力平衡失調,使膝關節內部產生了高應力點,形成了骨刺。我們在採用針刀治療膝關節力平衡失調時,既要注意局部因素,更要注意整體因素。首先是支配膝關節周圍肌肉的神經根因為脊柱僵硬等原因產生了病變,而神經根病導致靶肌肉如:
四頭肌、膕繩肌、內收肌、鵝足三肌、臀大肌和闊筋膜張肌等的疼痛和縮短。其次,膝關節周圍肌肉的縮短引起粘連、牽拉,破壞了膝關節的力平衡,使關節內產生了高應力點。同時肌肉的縮短導致肌肉起止點的損傷炎症,與肌腹的筋膜病變,形成觸發點,肌筋膜觸發點是一個在患者受累骨骼肌上能夠激惹疼痛的局限小區,通常可在這個位置上摸到一個拉緊的帶,擠壓時疼痛;並且能引起遠處的牽涉痛,壓痛和交感現象。觸發點形成和產生的 牽涉痛加重了膝關節的病變.
[3].最後膝關節力平衡失調又使膝關節本身出現骨刺,髕下脂肪墊炎症,滑膜炎症,嚴重的產生關節變形等後果。同時我們注意到:膝關節的疼痛和畸形,打破原有的下肢力學平衡,使腰髖部產生代償性活動,加重了上述病理過程。形成惡性循環。針對上述病理改變,我們採用三步序貫療法,首先通過腰部治療,解決神經根病,再通過對肌筋膜觸發點的準確把握和治療,最後通過對膝關節局部病變的處理,放鬆了膝關節周圍縮短的肌肉,恢復或重建了膝關節力平衡失調,打破了惡性循環,取得了良好的近遠期療效。
1、 症狀
膝關節病主要表現為活動後膝關節前後、內外側的疼痛,在排除其它軟組織損傷引起的膝關節疼痛外,膝關節本身勞損均可在髕骨四周摸到細小的條索狀結節。
2、 選點
根據解剖我們將髕骨看做一塊活動的籽骨,功能是協調膝關節運動的。如果髕骨的活動範圍被限制,則膝關節活動也將受限。膝關節病大多數是因髕骨的活動範圍受限所致。
3、 治療
治療上只需要將髕骨四周的卡壓筋膜松解即可,則膝關節活動就正常。我們可以將髕骨四周看做一塊鐘錶。
(1):上樓疼痛松解:10點、11點、1點、2點位的筋膜。
(2):下樓疼痛松解:4點、5點、7點、8點位的筋膜。
(3):內側疼痛松解:2點、3點、4點位的筋膜。
(4):外側疼痛松解:8點、9點、10點位的筋膜。
明屈伸膝不利治髀關;
坐而起痛治環跳;
站立骨縫熱痛膝陽關;
膝痛至小踇指委中;
坐而膝痛【如物隱】治承扶;
膝痛不可屈伸治大抒;
膝痛連小腿如骨折治陷谷,別絡通谷/然谷;
酸痛無力不能久站治光
膝關節內側疼痛:內關(對側)、太衝(患側),痛點。
外側疼痛:內關,臨泣,痛點
中間疼痛:內關,內庭,痛點
一.局部選穴為主,結合辨證選穴
主穴:梁丘,血海,陰陵泉,陽陵泉。膝內疼痛,加犢鼻。關節腫脹,加委中,如有血絡紫黑,可刺血。如膝中冷,可以在陽陵泉處燒針。疼痛遊走者,加風市,環跳,風門,風池。如局部疼痛明顯,屈伸不利。加腎俞,關元,足三裡,後溪,太溪。如膝中痛如針刺,加膈俞。如關節腫脹,或雙下肢沉重,活動不利。加足三裡,公孫,中脘。
二.補肝腎為重點,著重於腎經。
《靈樞經.邪客》「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流於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在辨證選穴的基礎上,選用腎經的穴位,可以使針灸的療效提高。常選用陰谷,復溜。因「膝者筋之府」「肝主筋」所以取肝經的蠡溝,曲泉。
三,理解經文,廣開思路。
《素問.骨空論》「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機。立而暑解,治其骸關。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
膝關節能伸不能屈,治療取其股部的經穴(陰市,伏兔等)。坐下而膝痛,治療取其環跳穴。站立時膝關節熱痛,治療取其膝關節處經穴(如膝關,鶴頂等)。膝痛,疼痛牽引到拇指,治療取其膝彎處的委中穴。坐膝痛如有東西隱伏其中的,治療取其承扶穴。膝痛而不能屈伸活動,治療取其背部足太陽經的俞穴(可取腰2,3,4,5華佗夾脊,也可取董氏奇穴的三金穴刺血)。在膝關節周圍相應痛點所在經絡上尋找曲張的脈絡,刺絡放血,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功效。
交經繆刺,瀉絡遠針。
可以根據膝關節疼痛的部位,和明顯痛點選擇穴位。如左膝關節委中處有明顯痛點,取右側小海穴,如膝關節內側疼痛,左側陰陵泉處有明顯痛點,取右側尺澤穴,如左側曲泉處有痛點,取右側曲澤。如膝關節外側痛,左側犢鼻穴有明顯的痛點,取右側曲池穴。除此之外,可以針健側的內關,或董氏奇穴的肩中穴。選好上述治療點後,留針。囑患者走樓梯或做抬腿動作。
在針刺治療的基礎上,囑患者勤做直腿抬高的功能煅煉。直腿抬高時,股四頭肌可以同時進行等張,等長的康復訓練。對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減少膝關節內所受的壓應力有很好的作用,利於關節的修復。緩解疼痛的症狀。
近些年來,本人採用上述思路與方法指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針刺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不少患者常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患者能持之以恆,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可以取得較好的遠期效果。因此針刺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很具有特色的一種療法。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