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靈叢臺,邯鄲市的標記
由北京乘動車南下,三小時左右到達邯鄲。邯鄲名字的來由據說是因區域內有邯山,而鄲是盡的意思,邯鄲意為到此為盡。入住邯鄲賓館,因為地圖上看這個地方靠近武靈叢臺,結果前臺一問,酒店居然還有小門直通叢臺公園。
大概王者都喜歡建築高臺,一方面與天更接近些,另一方面又能保持威嚴,拉開些和百姓的距離。武靈叢臺作為標誌性建築就在古城邯鄲的市中心。正面是中華路,和中華路垂直的是人民路,「中華人民」構成了邯鄲的道路骨架,這應當是當初政治因素的體現,骨架的結合點則是市政府。武靈叢臺相傳始建於戰國趙武靈王時期,是趙王檢閱軍隊與欣賞歌舞之地,這位趙武靈王為後人所讚頌的就是「胡服騎射」的成語典故,這個典故實際上體現的是打破陳舊觀念的實用主義態度,應當與鄧公的「白貓黑貓」理論如出一轍。「胡服騎射」對國人最大的影響就是讓每個男人都穿上了褲子,因為之前男人都是穿裙子的。想想如果缺了趙武靈王,最直接的影響可能就是我們男人要推遲時間才能穿上褲子,這裡還得道聲謝謝。當然,當初是完全出於軍事目的,歷史的不經意有時候還挺有意思。
走進叢臺,一條護城河環繞,首先到達的是叢臺下的七賢祠。這裡可又有許多的典故。「七賢「指的是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李牧和趙奢七位人物。廉頗、藺相如的故事眾所周知,李牧與趙奢則都是名將。其他三位則可能有點生疏,不過前段時間陳凱歌的「趙氏孤兒」讓他們知名度大增,其實講的就是韓厥、程嬰、公孫杵臼三位人物的故事。這三位號稱「三忠」,他們可以說是整個趙國的拯救者,也是趙氏血脈延續的大恩人,沒有他們,就沒有三家分晉、就沒有趙簡子沒有武靈王,戰國七雄的名錄也許就要改寫,這件事後來被伏爾泰改編成戲劇《中國孤兒》。也不用多說,有空下載這部影片看看吧。
不知道是不是複製品
「武靈叢臺」四個大字赫然入目。臺頂是據勝亭,拱門門楣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個大字,看不明白其中道理,其實又是一個成語的典故——「梅開二度」:說唐末一位姓梅的老臣被人陷害,其子梅良玉改名換姓扮作書童逃亡,流落到其父同科好友陳東初家中,與陳家之女陳杏元以兄妹相稱,一天陳東初懷念梅良玉的父親,在自家梅園祭奠,梅花盡落,傷感之餘要出家,女兒陳杏元痛苦挽留,陳東初說到「除非梅花二度重開,否則我定出家無疑」。於是女兒祈禱蒼天感動花神,第二天陳家梅園果真梅開二度,陳東初認出書童就是梅家之子,便將女兒許配給他,準備成婚之時,又遭到奸臣陷害,陳杏元被迫和番到北國,二人走到邯鄲,登上叢臺訣別,抱頭痛哭難捨難離,後幾經周折,除掉奸臣,梅良玉和陳杏元終於重逢團圓,便是「二度梅」的故事。
在叢臺頂上極目遠眺,回想當年武靈王坐鎮臺上,臺下戰馬嘶鳴、軍旗獵獵,何等豪氣,而今雕欄玉砌猶在,只是朱顏改。這趙武靈王算是「師夷之技以制夷」的老祖宗,不過我們總是只提到他的輝煌,卻沒想到這位雄主最終是被活活餓死的,起因是因色而起,後又導致兒子相互殘殺。撫摸著兩千年前古城牆上斑駁的磚瓦,在兩千年後夏日的陽光照耀之下,站在執劍佇立的一代雄主身畔,定格一個永遠的紀念。烽火連天的日子,總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存孤嗣趙、圍魏救趙、奉公守法、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梅開二度、胡服騎射,一個個成語故事又在腦海中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