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時至今日我都無法平復我激動的心情!誰說天上不會掉餡餅!當時回帖其實沒有抱有太大的希望,但作為一個老鋼廠粉我還是很認真的回覆了一發,沒想到被選中了,萬分感謝外設天下論壇組!
言歸正傳,在下年近三十,接觸外設全因CS這款遊戲,論壇雖然上的不多,但是亂七八糟的外設新聞也一直在關注。從steel和icemat品牌沒有合併的時期就開始使用鋼廠的產品,到現在已有十個年頭,為了打CS滑鼠換過不少,一直鍾情與右手人體工學的,使用的大概歷程就是MX500 IE3.0 4.0 MX510 MX518,賽睿的IKARi也用過一陣但是無名指和小指部分有些不習慣,就換到了蝰蛇系列,RIVAL推出後也入過兩隻,整體感覺還不錯,就是賽睿橙點微動的手感和歐姆龍7N系列差別實在有些大,所以也習慣了好一陣。這次為了寫這個ival700的試用帖還特地整了一塊背景板(其實是因為家裡亂的實在見不得人),而且在寫之前我也參考了很多論壇編輯和壇友的評測,所以有什麼寫的不到位的地方是他們的鍋!
開箱
這種套盒的包裝貌似已經全面取代了早期的那種櫥窗式的,整體感覺會比較有質感,橙黑也已經稱為了賽睿的經典配色。
包裝側面標註著滑鼠的具體參數,Rival700默認的引擎是原相的PWM3360 光學引擎,最大16000CPI,最大50G加速度下每秒300英寸,微動3000萬次點擊壽命, RGB燈光效果。
另外兩個盒子是可更換的附件,一盒是安華高A9800雷射引擎,另一盒是可更換的後蓋,一個類膚材質一個鏡面材質。據說目前這兩款附件都沒有正式在中國大陸銷售,可想而知這次使用活動是多麼的給力!
這次Rival700的盒子採用了斜開的形式,算是比較有心意吧!但是打開了有點立不住,所以只能斜著來一張了。
上圖是滑鼠加上所有的附件,滑鼠盒子內只有兩條滑鼠線以及一本說明書。
滑鼠
賽睿Rival700的外形基本上算是依舊延續了Rival300的設計,大小會比Rival300小一些,有點類似EC2和EC1的差別,但是拿起這個滑鼠的第一感覺就是好重!因為手裡也沒有電子秤所以無法稱重,但是看了其他壇友關於這款滑鼠的評測貌似有130多克的重量,有點接近無配重的G502了,真算是「重量級產品」了。
首先Rival700與Rival300最大的差別就是按鍵,採用了分體式,這應該也是為了可更換後蓋而設計的,我的假設是感覺如果可更換後蓋如果是全滑鼠更換可能無法很好的處理按鍵與微動之間的空鍵程問題,這點應該也是很多外設發燒友對於滑鼠模具是否精細的很重要的判斷依據,實際使用感受還不錯,空鍵程的問題處理還不錯,不能說完美,但是和我手中的Rival屬於同一等級。
按鍵表面用了比較細的磨砂感處理,有點像普通的ABS鍵帽的手感,摸起來還是比較爽的,有可能長時間使用後會有打油的情況,所以還是需要常清理,而且前些日子距聽聞G900的分體按鍵有晃動的問題,也看了一些帖子,所以對於Rival700也做了一下測試,結果還是比較靈刃滿意的,按住後左右有晃動的程度可以忽略不計,在可接受範疇。
滾輪是橡膠材質,鬆緊度我個人感覺也比較適中,上下滾動也都比較順暢,無瑕疵,從滾動手感上我覺得應該是16段的,因為刻度感沒有那麼密集。滾輪後方是CPI調節按鍵,跟以往的賽睿滑鼠一樣,只能記憶兩種CPI設置。
這次Rival700在滑鼠左側添加了一塊OLED屏幕,可以結合驅動顯示很多信息,也能自定義圖片顯示在上邊,最後在驅動方面我們在細說,這塊LED應該也是滑鼠重量的罪魁禍首之一。
左右側防滑依舊使用了這種顆粒的設計,老鳥應該都知道從賽睿Rival一推出這個防滑措施就是這款滑鼠最大的槽點,初代半年磨穿,升級版300減低了顆粒的高度提高了直徑,我手裡的兩隻都是初代版本的Rival,所以無法和300系列對比,但從目測上來看應該是使用了相同的方案,觸感上會比較硬,第一感覺回是塑料,但是用指甲用力按壓顆粒後還是會出現痕跡,所以應該還是橡膠材質。
側鍵的手感很脆,觸底非常的快,不會有嚴重的空鍵程問題,這點我也非常的滿意,對,還有那個小橙點,只是擺設而已。
滑鼠尾部依舊是標誌性的橡膠LOGO,可拆卸,默認的後蓋觸感和左右鍵的表面處理還是略有不同,有點類似羅技G500S上使用的輸水塗層,澀澀的感覺。
底部也大有玄機,腳貼沒有延續之前的造型,這應該都是為了遷就滑鼠的模塊化所致,整體順滑度沒有太大的變化。
引擎的拆卸應該還算比較的簡單,螺絲是常見的十字型,都擰下來後稍微用一下力就可以拔下來,引擎和滑鼠的接口是插針,所以安裝的時候還是要稍微注意一點。
滑鼠線材是可拆卸的,分別配備了一根尼龍線和一根橡膠線,但是橡膠線的長度比尼龍線短了一半…..這點 要吐槽一下!接口用的是microUSB,對準後用力按下就會插牢,拆下來也很方便,凹槽裡的黑色安鍵用力按下接口就會被撬開。
後蓋拆卸也比較的簡單,把尾部的橡膠LOGO拔出後向上用力就能把後蓋摳下來,我捏住用力的晃動了一下,可以說是嚴絲合縫把,沒有間隙,很穩固。
我把三種後蓋放在一起對比了一下,這樣比較直觀,我個人其實非常喜歡類膚質的外殼,但可能由於個人握持滑鼠習慣的問題,掌心的材質對我來說並沒有那麼重要,所以這種更換後蓋的設計對我個人來說在手感上並不會有太大的提升,可能更適合那些喜歡趴握的滑鼠用戶,但是外殼的整體做工和質感還是值得稱讚的,塗層很細膩,邊緣細節也都很細緻,沒有毛邊。
驅動功能
Rival700的驅動驅動界面和普通的Rival系列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多了OLED和震動功能的設置,我把滑鼠引擎更換成了A9800,最大的CPI支持到了16400,而我們都知道9800的默認CPI最高是8200,這裡應該是對CPI進行了插值處理。其實對我來說沒啥所謂,反正我就用1600和400兩檔,dota2和日常上網用1600,CSGO用400。
尾部LOGO燈和滾輪燈光都支持RGB顏色調節,驅動默認也有幾種顏色過度的效果,這就看個人喜好了。
OLED屏圖案自定義,這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功能,操作起來也不難,只要你做出個128x36像素的圖案用驅動上傳就OK了!
當然OLED屏幕還有其他的功能,這要通過驅動的GAMESENSE功能和滑鼠震動功能,不過目前只支持CSGO DOTA2和我的世界,其實作為一個前兩款遊戲的老鳥我只能說這個功能雖然很新穎但是實用性只能一般,前後LED燈光會根據你遊戲任務的狀態變化,震動功能也會隨著你任務的死亡重生之類的狀態提示,但是這一陣貌似不太好操作滑鼠,所以我基本都關閉了。
其他一些驅動功能都比較的常見,比如說USB回報率,直線修正,宏按鍵,加速度什麼的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最後放幾張和我手頭的Rival dota2版的對比把,可以看出滑鼠的大小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區別的,質感嗎我覺得不分伯仲,但是Rival700的逼格更上一層樓。
總結
這篇梯子斷斷續續謝了大概有一個星期了,都是想到哪寫到哪,最後我在總結一下我對這款滑鼠使用的具體感受,握持感滿分,舒適飽滿,很貼合手型,我手長18cm,應該是比較大眾的尺寸,在打CSGO時大範圍甩動滑鼠很平穩,由於滑鼠重量比較感人,所以建議使用手臂流控制滑鼠,MOBA類遊戲使用起來可能不會那麼得心應手,但是這也看個人洗好,國士無雙不也在用G502打dota2麼對吧~。左右鍵空鍵程的控制算比較不錯,和rival前幾款差不多,但是左右鍵按鍵差異還是有的,左鍵清脆,右鍵略有發悶,可能右手滑鼠這點無法避免,我個人感覺700作為新一代旗艦還是很不錯的,代表了賽睿的設計研發能力,模塊化引擎可更換後蓋都比較新穎,但某些功能的實用性可能有待提升,不過整體的做工上這款滑鼠值得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