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閱讀指南:涉及劇透情節用【劇透】【神秘人】字眼代過或提醒)
因為距離上一部《神奇動物在哪裡》(後文簡稱」在哪裡「)已經過去了兩年,所以在看《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後文簡稱」格林之罪「)之前我還是選擇先複習《在哪裡》。不得不說,《在哪裡》放在兩年後再看第二次,也仍然是一部讓我驚喜的片子,而在寫第二部《格林之罪》的觀影感受時不可避免地會有和《在哪裡》比較的地方。
看完《在哪裡》我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寫觀影感受,但有一些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在複習前也能回憶起的。比如紐特的箱子,第二次看還是忍不住放慢速,想要抓住更多讓我驚呼的細枝末節。當時雅各布大概說了這樣一句話,表達的意思是「不會懷疑這是夢啊,因為自己是想像不出這樣的迷人的世界的啊」。
如果說《在哪裡》是會讓我驚嘆魔法世界除了霍格沃茲外還存在這樣的神奇空間,那麼《格林之罪》讓我驚嘆的點則完全不同,甚至一開始不能理解的「神奇動物變成了副標題的系列名稱的存在」在看完電影後也覺得是確切的。
這一次最令大家期待的可能是重回霍格沃茲吧,聽到配樂的時候還是有想哭的衝動。但說實話,看JKRowling(後文簡稱「JK」)編劇的電影時我都沒有怎麼哭過,雖然《格林之罪》裡有加入一些感情戲,比《在哪裡》更直接的感情戲,可這也無法讓我不把《格林之罪》歸類到「硬核燒腦推理」類型的電影,而《在哪裡》更像是一部節奏舒緩的先導片。
《格林之罪》讓我驚嘆的地方之一是在接近兩個半小時裡涵蓋的龐大信息量、出場的眾多關鍵性人物和由此衍生出的一條條繁複的故事線,以至於臉盲的我總有一種「這個人我是不是在哪裡見過」的錯覺和「這個人到底做過些什麼啊啊啊」的失憶症狀交替出現。
幾分鐘的感情戲真的不長不短剛好合適地推進人物關係,因為比感情戲更可怕的是錯綜複雜的家族關係(跪了)所以家族關係我選擇避而不寫雖然這是第三部的鋪墊也是很重要的推進性劇情(再深入寫就涉及【劇透】了)
關於紐特的感情,在我看來想要傳達的東西是比較單純的,不過就是「弟弟在學生時代幫助過並且有一些青澀情感的同學最後變成了好像不是親生的哥哥的愛人」罷了(【劇透】)。當然啦讓紐特和莉塔離開霍格沃茲的那件事我不得而知是否在《HarryPotter》講述過又或是放在了之後的故事中。而這樣一種關係想要探討的或許是那些「以愛之名」的幫助或是救贖,又或是在幫助和救贖過程中生出的「愛」的誤會。
紐特與蒂娜之間的情感,我相信有不少人會覺得這是愛情,也會有不少人覺得這是友情只是「友達以上戀人未滿」,但我並不想深究上述觀點,我只想說,語無倫次和詞不達意不是只會出現在「謊言」中,它也可能是在意的試探著拐彎抹角,說出心有靈犀的那句話。
《在哪裡》所呈現的信息量其實並不小,但是大部分的信息是關於動物的就算是一不小心錯過了也不會太過影響對整部電影劇情的理解。而《格林之罪》的信息量極少是關於動物的,新出現的動物更是屈指可數,所以「神奇動物」變成副標題是完全正確的。但這並不等同於動物沒有發揮大的效用,只是相較於人物佔比較小,而網狀關係的人物群像一旦錯過其中一環只看最後的結論信息就很容易產生疑惑了。
還記得《在哪裡》公映時是有把《神奇動物》系列歸為《HarryPotter》的番外篇,可在兩年前看完《在哪裡》時我給朋友的推薦是「其實把它當做一個獨立的系列看是完全不受影響的「,但到了看完《格林之罪》我不敢再這麼推薦了甚至認同了」番外「一說,因為它串聯進的《HarryPotter》故事其實是把《神奇動物》系列擴充到了更大層次的世界觀以填充霍格沃茲校園外的魔法世界,它會讓人產生「神奇動物系列的核心人物不應該是熱愛動物的紐特嗎」的疑惑(但答案就是不是啊因為你看片名,棋子設定(【劇透】)真的讓我感到背脊發涼)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