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批發市場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後形成的商業業態,發展到現在已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流渠道。2010年全國共有4500家農產品批發市場,2016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達到了4.7萬億元,佔據了全國農產品70%的流通規模佔比,妥妥的一個萬億級大市場,隨之而生的則是對農批市場設計的極大需求。
不同於一般農貿市場,農批市場作為農產品流通體系的上流環節,需要擁有能夠支撐大規模、快速集散或配送農產品能力的基礎設施,這就使得農批市場設計的難度也相應升高。
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主要包括水果區、蔬菜區、糧油區、乾貨區等主要交易區域以及信息中心、物流場、配套酒店、管理辦公區等輔助業態。物流場又稱冷鏈倉儲中心,是綜合冷庫、冷鏈交易中心、分揀中心、倉儲區、物流配送區、冷藏停車區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功能區。
由於農批市場的佔地面積過大,因此地理位置一般不會位於市中心等地段價格昂貴的區域,同時卻要保證擁有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對較近的距離,以縮減運輸費用。
但傳統的農批市場多為簡單的交易聚集地,不能承擔現代市場對於物流效率、交易管控、食品安全監管、品類細分、冷鏈保障、儲存加工和交易服務的需求。
目前,隨著農超對接的逐年放大、農產品供應鏈競爭日趨激烈、消費升級的日益凸顯,使農產品批發市場面臨著新興流通業態的挑戰和農產品供應鏈處於斷裂狀態的現實。
農批市場設計的優勢,在於能夠立足於目前市場建設與運營中存在的實際矛盾,通過優化交通動線、業態布局、冷鏈設施等市場功能,增強市場的貯藏保鮮、吞吐能力,通過前期設計削減後期的運營管理難度,同時靈活運用現代科技,提高農批市場的網際網路滲透率以及信息化程度,增加信息採集渠道和傳播渠道,使市場能夠靈活運用儲藏、加工能力和信息開發利用能力,提升市場的服務品質。
農批行業一萬億級的市場風口即將打開,其中蘊藏著很多且很大的機會。競爭激烈的當下,現代農批市場需要順潮而動,適應社會,通過農批市場設計以及其他手段增強自身競爭力,改變自我跟上時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