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德林社
文 | 楊萬裡
滬指衝破3600點關口,貴州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龍頭股表現強勢。但洋河股份今日「掉隊」,股價漲幅不僅弱於大盤,也不及白酒板塊指數漲幅。
截至1月12日收盤,洋河股份收漲0.52%,股價為229.42元,總市值為3457億元。實時數據顯示,主力資金淨流出超2.12億元。
洋河股份作為白酒板塊明星公司,為何不被資金追漲?影響市場情緒的因素之一可能與國際投行下調評級有關。
援引尺度快訊消息,摩根大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分析師Kevin Yin將洋河股份評級下調至中性,之前的評級為超配。
而早在1月5日,另一家國際投行摩根史坦利下調洋河股份評級至低配,理由是「因預計市場已經反映了公司基本面拐點,但競爭依然存在,目標價198元」。
事實上,洋河股份是一隻困境反轉股。
去年3月份時,其股價一度跌至77.34元階段低點,股價回到了2018年時期水平。彼時,股價低迷的原因與其業績有關。
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洋河股份實現營收231.3億元,同比下降4.34%;實現歸母淨利潤73.83億元,同比下降9.02%。有白酒行業業內人士對此分析,洋河股份業績疲軟與戰略調整有關。值得注意的是,從2019年6月份開始,洋河股份主動進行了控貨去庫存,構建新型廠商關係,並且在組織架構、人事等方面都進行了配套調整。該措施帶來的影響是造成洋河股份業績短期內下滑。
去年上半年,又因為疫情衝擊,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白酒消費,洋河股份調整措施效果延後,券商機構預計公司將在下半年實現困境反轉。
從去年6月份開始,洋河股份股價開始第一波拉升。國慶之後,洋河股份股價持續走強,並於今年1月6日創下268.6元歷史高點(相比3月份低點漲幅超247%),總市值一度突破四千億元。
洋河股份股價大漲的邏輯為,一是下半年公司實現困境反轉(去年前三季度,洋河股份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0.55%,業績增速轉正),二是資金抱團白酒股,白酒板塊整體上行。
而就在股價、市值紛紛創新高后,大股東便開始了減持。洋河股份的第二大股東藍色同盟在去年11月份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了2262.67萬股(佔洋河股份總股本的1.50%).據測算,藍色同盟合計減持金額接近38億元。
據媒體報導,藍色同盟身份比較特殊,為洋河股份中高層持股平臺,股東名單裡包括洋河股份兩位前董事長以及現任副總裁。
除了大股東減持外,深股通(俗稱外資)也在悄悄撤退。在去年6月份之前,深股通持有洋河股份股票比例在8%以上。目前,深股通持股比例已不到4%。
一邊是國際投行下調評級,一邊是外資減持,洋河股份後市能否再創新高嗎?歡迎你們在下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