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應該如何存錢,存得住錢,存得夠錢?
這仿佛是一個違背人性的問題,可不管在任何時候,這又是一個經得起持久討論的問題。
年輕人剛剛從大學畢業,初入社會,如果沒有上一代人的支持和幫助,很難積攢起一筆原始啟動資金來創業。如果此時入職公司,肯定也是從最初級的崗位和薪資開始的。
所以,年輕人如何在自食其力的情況下,做到自立自強,且小有盈餘,這一點值得我們關注。
俗話說的好——開源節流,需要先開源,後節流。
開源的事情,涉及到學歷、能力、資源、階層等很多我們改變不了的東西,這裡暫且不談,以後另更一文來講。
這裡就只看我們稍作努力就會有所改善的節流,畢竟節流這種事情,涉及到生活、消費和理財習慣,想要有所改變,只要有恆心和毅力,還是比較容易實現的。
據《新京報》5月29日報導,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733元,按照這一數字,我國去年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月收入即為2561元。
什麼叫可支配收入?
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可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我們可用於自由支配的收入。
回過頭來看看官方公布的數據,全中國每人每月的自由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可能我們的可支配收入遠遠不止這個數,不管多少,我們都需要更好地利用好這筆錢。
那麼湯圓這裡有三招,可以有效提高儲蓄效率,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供大家參考。
第1招——改變我們的儲蓄公式
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儲蓄方式,發了工資以後把該花的花、該還的還,月底剩餘的錢再用來儲蓄,這一招我們叫做「先花後存」。
其實,我們不妨可以調整一下我們的花錢和儲蓄的步驟,我們可以先儲蓄再消費,每月工資發下來以後,先固定儲蓄25%以上的收入,剩餘的錢再用來進行日常支出,這一招我們叫做「先存後花」。
通過調整存錢和花錢的步驟,其實我們每個月就能固定的存下來一筆錢,到年底再回過頭來看的時候會發現,不知不覺中我們儲蓄的小池塘裡已經蓄滿了水。
講一個活生生的案例吧,湯圓印象最深的是我的高中政治老師,老師夫婦一輩子都在教書育人,那時候他們才50歲出頭,儘管都是普通的工薪族,但兩人在二線城市就已經有了3套房產,平時還投資一點基金、股票和銀行理財,光是手裡的資金,就足夠他們提前退休的了。
若干年後,同學會上,當我請教起老師夫婦存錢秘訣的時候,他們告訴我,最大的存錢秘訣就是「先存再花」。
與當時很多年輕人的消費理念不同,老師夫婦總是會在剛拿到工資時,就主動提出一部分轉到專項帳戶中進行儲蓄、投資。
起初收入較低時,提取的比例很低,只有10%,後來隨著收入增加,這一提取比例也上升到了40%。他們的專項帳戶也從投資共同儲蓄帳戶拓展到了房產帳戶、退休金帳戶等等。
「看不到的錢就花不掉」正是悟出了這樣的道理,老師夫婦才漸漸成了我們眼裡的「有錢人」。
這種先存錢再花錢的方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支出。例如,KTV唱歌、幾頓美食、逛街淘點小東西,都是不太奢侈的享受,但它們卻能令我們手中的百元大鈔消失不見。
而若到手的工資獎金先被拿走一部分用於儲蓄,那麼剩下可供支配的自然變得有限,這時候,再大手大腳的消費者想必也得精打細算起來吧,積少成多不是夢。
第2招——控制好彈性支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支出主要分為固定支出和彈性支出兩大類。
固定支出包括:房租,房貸,電話費,交通費,飲食起居等固定維持生活所必須的支出。
而彈性支出包括:和朋友一起去吃飯,唱k看電影,買衣服,旅遊等靈活性比較大的可用可不用的支出。
日常生活中,我們怎樣控制彈性支出呢?
舉個例子:比如買食用油,這肯定是固定支出,基本上每個家庭都會有,但這裡面可以不可以壓縮呢?
假設平時一桶油超市賣58元,但是今天可能超市在作特價,39元一桶,我是不是一下子可以買6桶,大概半年多的用量,在保質期裡肯定會用完,這樣的話就可以節約114元。
像這類必需品,有機會的話就可以一次性買來囤著慢慢用,這其實就是壓縮彈性開支的一個很好的思路。
在控制好我們的日常支出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統計收入支出,統計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記帳。
現在手機上有很多記帳的APP和軟體都可以免費使用,通過記帳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支出分類了解自己的支出結構,從而控制彈性支出。
第3招——遠離商家的陷阱
場景一:價格錨定
日常生活中,商家運用了很多難以察覺的營銷手段來吸引眾多消費者,這其實可以用我們在經濟學中學到的價格錨定效應來做解釋。
準備去商場準備買一個電吹風,我們的購物預算是200塊錢,這個時候營銷員推薦了三款電吹風,第1款199元,第2款299元,第3款399元,其實普通消費者大多數都會選第2個299元的。
其實,這就叫價格錨定。商家都會對同種類商品設計三種以上的價格區間,目的就是要提高商品單價,最高價的商品和最低價的商品都用做價格錨定,以方便消費者做對比。
因為消費者做對比後就會折中購買中間價格的產品,這樣就可以避免消費者把最便宜的賣走了。
後面我們去商場買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心理預期和預算,有指向性地進行消費,不要再被商家帶偏了。
場景二:比例偏見
如果我們到護膚品店購物,導購告訴我們,現在有大優惠特價促銷活動,如果購買特定的洗面奶,加上一瓶化妝水,就可以參加「加一元換購化妝棉」的活動。
此時我們心動就掃碼買了套餐加化妝棉,實際上,我們家裡還擺著兩瓶沒有開封過的化妝水,其實,我們就為這15塊錢的化妝棉多花了100多塊錢。
星巴克也有類似的營銷推廣手段,中杯咖啡加3元就可以換購大杯咖啡,再加3元就可以升級成特大杯咖啡,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在心理上就把注意力放在價格變化比例很大的小商品上,會產生很划算的感覺,從而忘記了其實自己花了一大坨錢買了個套餐的這一事實。
場景三:合理偏見
現在有很多電商購物平臺都有搶購的活動,比如說看到一雙鞋子比正常標價便宜了400多塊錢,還贈送襪子鞋墊等周邊產品。
今天搶購結束以後,過幾天又有同樣的搶購活動,這時候你肯定就是買買買,哪怕那雙鞋子並不是你心頭所好,哪怕你老公說鞋櫃門都關不上了。
這就是商家營造的特別情景,希望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體會到佔便宜的感覺。
其實,當我們下一次購物前,不妨再好好考慮一下,這件商品是不是我們的必需品或者心頭所好,而不僅僅是因為它搞特價+很便宜+超划算。
小結:其實這三個辦法是對我們年輕人的一個消費觀念、消費方式、儲蓄習慣的一個簡單指導,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我們或多或少可以存下一部分錢,然後開始科學合理的理財,這樣就可以雞生蛋,蛋生雞,擁有一大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