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部統計,2020年考研報考人數史無前例地達到341萬人,淘汰率迅速飆升至75%,雖然有部分院校進行擴招,但現實遠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美好,400+的初試成績居然進不了複試,所以更有媒體形容為「史上最難考研季」。
若以考研人數為衡量標杆,由肉眼可見社會的競爭壓力也在不斷增加。
- O1 - 341萬個考研故事:
無關的人,可能覺得這只是一場考試。但我看到的,更像是發生在身邊的341 萬個現實版的熱血故事。
同學XX說,大學四年從沒像這三個月一樣拼命學習過。不拼真的不行!
也許考研就是一種這樣的誘惑 —— 只要功夫下得深,就能換城市、換人脈、換履歷,完成對渺茫人生的一場小型自救。
所以無論處於哪個人生階段,都有人孤注一擲,試圖用一場考試為眼前的困境找一個出口。
「累麼?」「累」「還考麼」「考」「那加油吧」
有個二戰的朋友曾和我聊過,她身邊的人都已經在工作了,只有她在做一件看不到結果的事情,僅僅是因為去年那一場意外帶來的不甘心。
我不想說我什麼都沒有,畢了業還花著家裡的錢,考著沒有未來的研,沒有工作,沒有歸宿,除了努力,一無所有。而且半年沒聯繫過一個朋友,因為害怕他們問我,你在幹嘛?在哪兒工作?還好嗎?
每天有無數的誘惑和退路在誘使著你放棄。
於是只能重複這個過程:
堅持——想放棄——再堅持。
有個女孩考人大,第一次時間倉促,不甘心,「下一次一定沒問題啊」。
第二次,好朋友給她發了一首歌,《外面的世界》。幾乎是她那時的全部動力,她想,一定要去北京。
重新回想那段自我折磨的日子,都會覺得是種修煉。
「那是我這輩子最燃的時候。在空無一人的自習室,感覺自己擁有一種能衝出去的勁頭。」
今天考完政治和英語,朋友留言,說自己有點難過。
但我想說,光是走到今天,就已經是日常生活裡的最大奇蹟了。
你看到了機會,你抓住了。
過程很痛苦,但你沒放棄,還一路拼過來了。
這是真的了不起。
- O2 - 西西弗斯式的戰鬥:
江湖上廣為流傳一句話,高考考智力,考研考毅力。
每個人從下定考研的那一刻開始,便已經開始跟其他的人不同了起來,或許是心態,也或許是每天的作息。更重要的是有著一直死磕下去的決心。
住地——自習室——飯堂,三點一線,日復一日。
起的比普通學生早,學習結束得比自習室關門晚,甚至連洗頭都是奢侈時間,也難怪圖書館多了不少油頭小子油頭少女。
決定背水一戰的時候,我們有的時候還會買個小日曆,把將來的每周,每日,每時,甚至每分鐘都納入計劃,強迫自己按計劃執行。鼓勵自己,堅持自我,在這條漫無邊際的道路上艱難的前行著。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裡有這麼一句經典的臺詞: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那些一事無成的人,想告訴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
有人問:
「那些拼命考研的人後悔了嗎?」
「有什麼可後悔的呢?
之後無論往哪走,都不再是原點。」
- O3 - 考研,值得你這麼努力:
隨著考研成績的公布,喜訊接踵而至,380+甚至400+的成績截圖,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來自學子們的興奮。考研這個獨木橋雖然越走越艱難,但是最後的結果,值得你這樣努力!
有一段關於考研的比喻:
考研備考,就像在黑屋子裡洗衣服,你不知道洗乾淨了沒有,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去洗。
等到上考場的那一刻,燈光亮了,你發現,如果你認真洗過了,那件衣服光亮如新。讓你以後每次穿這件衣服都會想起那段歲月。
不想做題,可以背書;不想背書,就出去跑步。去做一些你現在可以做的事,不要輕易的就開始懷疑自己。還有,不要和別人去比較,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節奏,找準自己的步調,你不會掉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