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憑著精巧的結構、緊湊的劇情、對大唐風物、妝容等的嚴謹還原重現,讓那個歷經千百年風雨侵蝕的唐王朝,變得搖曳生動起來。
唐朝,大度而不浮華,雄渾而不雕飾,猶如躊躇滿志的少年,昂揚向上。
而其中,唐朝女子華麗、穠豔乃至大膽、肆意的妝容,則正是那個時代最好的寫照。
美人紅妝色正鮮,側垂高髻插金鈿
《楚辭 大招》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指的便是古代婦女常用的一種妝飾手段——脂粉。脂粉,實際上指的是妝粉和胭脂。
妝粉,用米粒研碎後加香料製成,或者用鉛粉等化學物質製成,俗稱「鉛粉」,是最早的一種人造顏料。
▲粉盒
鉛粉質地細膩、色澤潔白,易於久藏,因而深受女性的喜愛。我們常用的一個成語「洗盡鉛華」,其實指的就是鉛粉。
胭脂,則是一種紅色的顏料,是由一種名為「紅藍」的草本植物製成。古人多認為胭脂產於匈奴境內閼氏山,且有一首歌謠:「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閼氏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到了唐代,塗脂之風更加盛行。據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楊貴妃每到夏日,流下的香汗都是紅色的。而在唐代詩人王建的《宮詞》中,也有類似記載。
詩中說:「舞來汗溼羅衣徹,樓上人扶下玉梯,歸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裡潑紅泥。」講的便是一位年青宮女,舞罷歸來,盥洗完畢,洗臉盆中積起了一層紅色的泥漿。
詩句中雖不無誇張,卻也能夠看出唐代女子對紅妝的狂熱。
塗抹方法不同,妝容效果也各異。比如酒暈妝,便是紅妝中最為濃豔者;桃花妝,則色淺而豔如桃花;飛霞妝,比桃花妝更為淡雅,有白裡透紅之感。
唐代女子追求標新立異,因而便產生了一些特殊的妝容,諸如啼妝、淚妝、血暈妝等。唐代有史料記載,很多女子化妝時會把眉毛去掉,在眼窩塗上丹紫色,然後在眼睛下面畫上三四道紅色線條,就像被抓傷一樣,給人一種傷痕感,便是「血暈妝」。
▲飾桃花妝的婦女(唐人《弈棋仕女圖》局部)
芙蓉如面柳如眉
人們常說「眉目傳情」,可見眉雖小,卻可以傳達人們的的情感。眉妝的歷史頗為悠久,《詩經》中有一首歌頌齊莊姜之美的詩,其中兩句寫道:「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蛾眉」,就是對雙眉的形容,意思是說,莊姜的眉毛如同蛾的觸鬚一樣細長而彎曲。日後,這個詞也便成為美女的一種代稱。而人們對婦女眉目之美的崇尚,也促就了畫眉的風習。
盛唐以後,婦女畫眉已成習尚,甚至一些未成年的女孩,也會模仿大人的樣子,畫起娥眉來。李商隱《無題》詩中有「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便是這種情況的印證。
貴族婦女們,更是會將畫眉看作裝扮中的首位。哪怕其它妝容略去,眉卻是一定要畫的。如唐代詩人張祜《集靈臺》詩之二,「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講的便是虢國夫人不喜濃妝豔抹,入宮面聖時素麵朝天,僅淡淡畫幾筆眉毛。
初唐時期,眉妝崇尚長、闊、濃,從貞觀年間閻立本所繪的《步輦圖》,可以看到婦女多畫此眉妝。
盛唐時代,流行的眉型則是長、細、淡,如蛾眉、遠山眉、青黛眉等。白居易《上陽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天寶末年時世妝」。
到了中唐,天寶至元和年間,八字眉再次流行,並和烏唇、椎髻一道形成了「三合一」特色的「元和時世妝」。李商隱對此有詩「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額捧黃」。
▲中晚唐婦女的桂葉眉(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總的來看,唐代婦女的畫眉樣式,比起從前略顯寬粗,而一掃前代長眉一統天下的局面。
寬眉給予了女子一種特有的英健明朗之氣,也恰恰契合了唐代開放包容、剛健自信的時代氛圍。
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鈿深
額黃,也稱「鵝黃」、「鴉黃」,因為是用黃色的顏料塗抹在額頭之間,故名。唐代皮日休《白蓮》詩,「半垂金粉如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指的便是這種妝飾。
據說,這種妝飾的產生,和佛教的流行有關。南北朝時,佛教鼎盛,大江南北掀起了崇佛的熱潮。一些婦女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就將自己的額頭也塗抹成黃色,久而久之,便成風習。
古代婦女額部飾黃,有兩種作法,一種是染畫,一種是黏貼。染畫就是用畫筆蘸取黃色的染料,塗抹在額頭上;相比之下,黏貼更為簡便。
這種額黃,是一種用黃色材料製成的薄片狀飾物。後來,有了更多的顏色和花樣,便漸漸脫離了額黃的範圍,更多接近花鈿。
關於花鈿,有這樣一則故事。相傳南朝宋武帝之女壽陽公主,在正月初七那天,仰臥於含章殿下。殿前植有梅樹,微風襲來,吹下一朵梅花。這朵梅花卻不偏不倚,恰好落在公主額頭間。額上被染成花瓣之狀,怎麼也洗不掉。宮廷中的其他女子見到了,感到頗為新異,爭相效仿,漸漸地竟成為一種風尚。
唐代婦女的花鈿式樣繁多且各有新意。最為簡單的花鈿,只一個小小的圓點。複雜的則以金箔片、黑光紙、魚腮骨、雲母片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狀。
▲花鈿樣式
除最為常見的梅花外,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狀如扇面,有的和桃子相仿;顏色也頗為多樣,一般由材料本身色彩所決定。
最別致的是一種「翠鈿」,是用各種翠鳥羽毛製成,整個飾物呈青綠色,清新別致。溫庭筠《南歌子》中便有「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鈿深」之語。
黏貼花鈿的膠水,出產於北方,相傳是用魚鰾製成。婦女黏貼花鈿的時候,只要對之呵氣,並蘸少量口液,便能溶解黏貼。卸妝時以熱水一敷,便可掀下。
朱唇一點桃花殷
所謂點唇,就是以唇脂塗抹在嘴唇上。早在先秦時期,中國社會便出現了崇尚婦女嘴唇美的現象。宋玉《神女賦》中有「眉聯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便是稱讚女子嘴唇的顏色,如硃砂般紅潤、鮮明。
唐代點唇的唇脂有了一定的形狀,如唐元稹的《鶯鶯傳》中,有「口脂五寸」,說明當時的口脂已經是一種管狀的物體,和現代的口紅基本相近。
▲唇脂
唐朝女子唇妝繁複,從顏色上,可分為:檀口(淺紅)、朱唇(朱紅)、絳唇(深紅)、嘿唇(黑色)等;而從形狀上,又有內兒圓、石榴嬌、小紅春、大紅春、天宮巧等幾十種。
但最受歡迎的莫過於蝴蝶唇妝,上唇峰較陡,唇珠突起,小巧圓潤,最為切合唐朝婦女櫻桃小口的風尚。
在唐代,口脂除了婦女使用外,男子也可以用。不過,男子的口脂一般不含顏色,是一種透明防裂唇膏,而婦女所用唇脂,則主要是為了妝飾,因此都含有顏色。
「朱唇一點桃花殷」,那一點顏色,讓女子的妝容更加亮麗,也為大唐添了一抹風姿。
自公元618年,李氏家族建立大唐,定居長安。此後僅30年間,唐太宗鑄就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之治,絲綢之路的通暢,東西方的連接,長安的光輝開始照耀全世界。
公元七世紀末,隨著武則天登臨帝位,不僅大唐的繁榮愈加昌盛,女性群體的地位更是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包容開放的社會氛圍,讓她們開始一掃保守和矜持,穿胡服、騎駿馬、踢蹴鞠,更是能如男兒般接受教育、參加科舉考試,乃至入朝為官。
她們時而雍容華貴,時而濃烈奔放,時而嬌豔嫵媚,唐朝女子在妝容上的大膽濃烈,正是源於盛世氣象、包容氛圍所給予她們的自信。
人類對於美的追求,總是永無止境的。唐妝之美,是在骨子裡散發出來的自信。它是那一個昂揚時代的明證,也是對美最熱烈的一種詮釋!
參考文獻
周汛、高春明《中國歷代婦女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