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已經市政府八屆八十七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德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0年12月16日
德陽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新型基礎設施是新業態、新產業、新經濟發展的基礎,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推進數字德陽建設精神,加快推進全市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特制定如下行動方案。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聚焦「新基建、新要素、新經濟、新服務、新治理」,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高質量打造全市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培育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完善、延伸和補充產業鏈條,推進產業數位化和數字產業化,壯大數據要素市場,大力發展產業網際網路,培育數字經濟產業集群,打造數字經濟產業新生態,為德陽市推進「網際網路+」、發展數字經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引擎。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鼓勵和支持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和應用場景逐步推進新基建項目建設,實現建用協同。加大政府對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產業創新等領域新基建項目的政策、資金等扶持力度,促進治理能力提升和產業轉型升級。
積極利用智慧城市、數字政府、智能工業等發展契機,推動新基建項目先行先試,為落地實施和商業模式探索提供試驗田。分領域加快推進新基建示範項目建設,以示範應用推動新基建應用深入和助力行業數位化轉型。
以新基建項目建設為契機,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字科技與產業轉型、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等融合創新。加大數字科技服務企業引進力度,促進數字科技產業集聚,打造數字科技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促進德陽數字科技產業發展壯大。
加快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優化政務服務,簡化行政審批,創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完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安全保障機制,嚴格落實《網絡安全法》《網絡安全等級保護2.0》等相關規章機制,加強安全防護設施建設,確保網絡、平臺、應用、數據、人員等全方面安全可控。
到2022年,基本形成「數字基礎設施泛在先進、數據要素服務體系健全、數字經濟業態創新活躍、數字治理協同聯動、數字服務便民利民、數字安全保障全面有力」的數字德陽嶄新發展局面,「新基建、新要素、新經濟、新服務、新治理」全面構建,5G、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技術全面融入城市生產生活,新型基礎設施成為德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城市高效治理的重要支撐。
數字基礎設施泛在先進。到2022年,基本形成「高速、泛在、融合、智能」的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全面建成全光網城市,家庭光纖入戶覆蓋率達到95%,200Mbit/s以上固定寬帶用戶佔比達到80%,IPv6網站支持率達到80%。5G基站超15000個,城區重點公共區域5G網絡覆蓋率達到90%,5G用戶普及率達到50%。初步建成低時延、高可靠的工業網際網路企業內外網網絡基礎設施和「全天不眨眼、重點全覆蓋」的公共安全視頻監控框架。全市大數據中心機櫃數達到3萬架,建成布局合理、業務統籌、特色鮮明的大數據中心格局。全市充電樁設施達到5萬個以上,基本建成「車樁相隨、布局合理、智能高效、保障有力」的充電樁基礎設施體系。
數據要素服務體系健全。到2022年,建成一體化的城市運行大數據中心和一批重點行業大數據中心,西南數據存儲災備基地規模初具,城市大數據運營中心啟動運營。基本形成促進數據資源共享、流通交易、開放開發的基礎設施、管理制度、人才隊伍、體制機制,數據要素市場服務全面健全,在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產業發展、創新創業等各領域形成一批模式創新、成效顯著的大數據示範應用,城市大數據資源匯集、共享、開放、應用、治理等水平和能力全面提升。
數字經濟業態創新活躍。到2022年,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服務業快速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營業收入超過500億元,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全面深度融合創新發展,裝備製造、食品飲料、新型化工、生物醫藥、綠色建材等領域產業數位化全面提速,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100億元。數字經濟規模突破1230億元,成為四川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高地。
數字治理全面協同聯動。到2022年,建成全市統一的政務雲平臺,政務信息系統雲平臺遷移率超過95%,電子證照庫基本建成,電子證照使用率達到80%,政務信息資源部門間共享率達到90%,公共信息資源社會開放率達到100%,社會信用信息部門實時共享率達到90%,「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水平大幅提高,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全面建成,政務服務全面實現「一網通辦」「最多跑一次」。政府部門社會治理全面實現協同聯動,「一網統管」能力全面提升。「德陽市民通」移動客戶端全面建設。智慧城市和大數據管理運營中心全面建成,依託德陽城市大腦,基本形成數位化、網絡化、平臺化、可視化的政府社會治理模式,政府科學決策、協同聯動、精細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數字服務便民利民。形成高效便捷的數位化公共服務體系,社保、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領域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動態使用率超過50%,智慧校園建設覆蓋率達到50%。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走在全國前列,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加快千兆寬帶全光網城市建設,推動城鎮用戶千兆寬帶網絡接入全覆蓋,推進光纖寬帶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加快延伸。持續推動光網絡設施向高速化、智能化升級,優化骨幹網絡結構,引入部署超高速、大容量光傳輸技術升級城域網和傳輸網,擴容網間帶寬和接入網,構建高速傳送、靈活調度和智能適配的城域骨幹傳輸網絡。推動3D影視、超高清視頻、VR、AR等高帶寬內容發展,建設千兆固網智慧家居集成應用示範小區。構建面向5G和雲計算的智能IPv6網絡,推進網際網路應用IPv6升級,聚焦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新型智慧城市、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領域,全面提升IPv6用戶普及率和網絡接入覆蓋率。
加速推進5G獨立組網核心網建設和商用,推動市區深度覆蓋、縣城和鄉鎮重點區域全域覆蓋,形成有規模效應的應用。強化5G網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推動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車站、醫院、學校、住宅小區等公共場所,以及市政路燈杆、電線桿、交通信號杆、視頻監控杆等社會杆塔資源向5G網絡設施開放,有效降低建網成本和設施租賃成本。面向製造、交通、能源、水利、教育、醫療、文旅等應用領域,加快打造5G網絡標杆,支撐5G應用。啟動「5G+」智慧園區建設,打造成線上線下、虛擬實境緊密結合的「智聯體」。推進5G網絡基礎設施開放共享,建立移動通信基站站址管理、社會杆塔資源統一規劃管理等平臺,推動杆塔資源深入共建和開放共享。
完善升級物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建立NB-IoT(窄帶物聯網)、4G(含LTE-Cat1)和5G協同發展的移動物聯網綜合生態體系,保障高、中、低速不同場景需求。建設城市公共物聯網雲平臺,推廣物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在智能製造、環境監測、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水利等多領域創新應用,支持燈杆、天然氣設備等海量終端接入,提升大數據運營能力。完善物聯網產業發展環境,繼續提升網絡覆蓋和服務質量,支持什邡、廣漢等區縣市建設面向NB-IoT、4G和5G的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示範區。
推動市、區兩級電子政務外網升級改造,建設相關網絡安全基礎設施,加快市級部門業務專網整合,全面提升帶寬能力,形成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全省一張網」服務支撐能力。提升政務專網覆蓋和承載能力,充分利用政務光纜網和政務外網傳輸網資源,為高清視頻會議和高清圖像監控等流媒體業務提供高速可靠的專用傳輸通道。加快全市電子政務外網IPv6改造,提升政務服務和部門業務的網絡支撐能力。
重點工程一:新型網絡基礎設施推進工程 全光網城市建設工程。加快推進全光網城市建設,開展寬帶接入網絡能力升級和改造, 加快推進光纖入戶,持續拓展城域網帶寬。到2020年底,城市和農村家庭用戶分別具備200Mbps和50Mbps接入能力。到2021年底,城市和農村家庭用戶分別具備300Mbps和100Mbps接入能力。到2022年底,城市和農村家庭用戶分別具備500Mbps和200Mbps接入能力。 5G網絡城市覆蓋工程。聚焦城市核心區、重要功能區、公共服務機構等重點區域,擴大5G建站規模,加大5G基站選址、用電等支持力度,實施5G網絡優化部署,實現連片優質覆蓋。到2020年底,新增5G基站2000個,實現以旌陽區城區為代表的重點區域5G網絡連續覆蓋。到2022年,實現全市重點城鎮5G網絡全覆蓋,建成全省一流精品網絡。 城市管理物聯網部署工程。加快推進市政管理、環境衛生、交通物流、治安防控、社區服務、安全生產等領域物聯網感知終端部署應用,推進基礎網絡和感知終端的統建共享和共建供應,建立城市物聯網管理平臺,實現對城市物聯網感知終端的有效管理。到2020年,全市物聯網接入終端達到10萬個。到2022年全市物聯網接入終端達到30萬個。 政務網絡升級改造工程。推進政務外網升級改造,拓展政務外網接入帶寬,擴大市級和區縣級政府部門接入範圍,推進政務外網向鄉鎮(街道延伸)。到2020年底,政務外網單位接入速率達到1000Mbps,市級和區縣級政府部門覆蓋率分別達到80%和60%。到2022年底,政務外網單位接入速率達到2000Mbps,市級和區縣級政府部門覆蓋率分別達到95%和85%,實現鄉鎮(街道)全覆蓋。 |
推進城市運行大數據中心建設,打造全市一體的城市數據大腦,匯聚各部門、單位數據資源,推動數據互聯互通,推動北鬥導航、物聯網、智能攝像頭等數位化設備數據向雲平臺遷移,整合視頻數據、業務數據等,構建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完善標準開放、統一規範、統一安全、統一運維的德陽一體化政務大數據中心,完善德陽市數據標準規範體系,統籌政務數據資源管理,融合政務數據與社會數據,為市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創新創業者提供大數據平臺支撐和數據資源服務。加強高價值社會數據的「統採共用、分採統用」,探索數據互換、合作開發等多種合作模式,推動政務數據、社會數據的匯聚融合治理,構建城市大腦應用數據支撐體系。加強城市各類數據的統籌管理、質量評估和更新維護,形成數據資源採集存儲、交換共享、開放開發等全鏈條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建設完善統一的市縣兩級城市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平臺,編制完善公共數據目錄,統一數據接入規範標準,完善目錄區塊鏈的運行和審核機制,推進多層級政務數據、社會數據的共享開放,支撐交通、教育、醫療、金融、能源、工業、電信以及城市運行等重點行業開展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應用。
面向高端裝備製造、交通、菸草、白酒、醫療等重點領域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需求,構建具備海量數據服務的行業大數據中心,為行業數位化轉型升級提供支撐。搭建德陽裝備製造工業雲,以德陽裝備製造產業為基礎,整合國內、國際一流數字設計和智能製造資源,形成網際網路、裝備製造產業生態。支持企業充分整合、挖掘、利用自有數據或公共數據資源,面向具體需求和行業領域,提供大數據解決方案服務。加全市行業數據資源統籌規劃,統籌全市行業數據資源建設,整合類信息平臺、信息系統和數據中心資源,完善數據資源採集匯聚,促進大數據技術整合、業務整合、數據整合。推進數據中心從「雲+端」集中式架構向「雲+邊+端」分布式架構演變,加快形成技術超前、規模適度的邊緣計算節點布局。
立足具備優勢數據資源的成都,著眼西南地區未來戰略數據儲備,高標準建設西南地區數據資源存儲災備基地,面向政務、電信、金融、能源、交通、網際網路等涉及國家安全、國際競爭、國計民生、大眾福祉的行業提供安全可靠數據存儲災備支撐服務。探索引進一批省市數據資源項目,為全國各地提供異地災備服務。探索將德陽數據災備基地建設成國家級災備中心節點,促進信息技術產業特別是雲數據災備產業發展。
重點工程二: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打造工程 城市運行大數據中心建設工程。建設標準開放、統一規範、統一安全、統一運維的德陽城市運行大數據中心,推進市政管理、公共設施、交通物流、、治安防控、生態保護、安全生產、社區管理等相關數據向城市數據大腦匯聚,建立數據清洗、編目、開放、開發利用機制,支撐智慧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到2021年底,城市運行大數據中心硬體設施基本建成。到2022年底,實現10個領域數據向城市數據大腦匯聚,數據清洗、編目、開放、開發利用機制基本建立。 電力裝備行業大數據中心建設工程。依託重點電力裝備製造企業,建設電力裝備行業大數據中心,促進電力智能裝備運營數據和裝備製造業大數據服務企業集聚,開展裝備製造業大數據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等製造環節的應用服務,推動德陽裝備製造業生產過程智能化決策和製造業業態的全面創新。到2022年底,統一的電力裝備行業大數據中心基本建成,全市電力裝備製造企業接入覆蓋率超過80%,形成了有效的電力裝備大數據開發利用機制。 成都數據災備基地建設工程。建設集大數據災備存儲及應用、產業服務配套為一體的多功能數據災備基地,為西南地區、全國重點行業和戰略性領域的數據提供存儲災備服務,促進信息技術產業特別是雲數據災備產業發展。到2021年底,數據災備基地伺服器裝機容量達到10萬臺。到2022年底,數據災備基地伺服器裝機容量達到30萬臺。 |
推進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打造城市智慧交通大腦,建立起人、車、路、雲、環境協調運行的新一代綜合交通運行協調體系。推進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天府大道北延線、成綿高速擴容、成南高速擴容、成都三繞德都段、高新區骨幹路網、城西快通、什德中快通等境內國道、省道、高速公路、城區主幹道等交通感知和管控設備部署,完善5G通信網絡和路面前端的信號系統、電警、流量採集、LED交通誘導、交通仿真等設備盲點補建和升級改造。建設城市級交通數據中心,構建接入德陽國際鐵路物流港、鐵路樞紐、長途汽車站、公交樞紐站等交通運行監測與應急指揮,匯聚城市交通路網、車流、客流、停車場、場站等交通數據,提升綜合交通運行監測、綜合監管、信息服務、應急指揮調度、仿真與輔助決策等能力。適度超前布局燃料電池汽車終端設施,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率先應用落地。加快充電樁在城區、區縣、鄉鎮、國省幹道和旅遊景點等深度覆蓋,推動車樁一體化平臺建設,實現用戶、車輛、運維的動態全局最佳匹配。推動德陽市公交南站、什邡通用航空機場、成蘭鐵路客運樞紐站等一批交通站點的智慧化建設。推進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探索開放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等不同類型和風險等級的道路測試場景。發展「網際網路+出行服務」,推廣智能安檢和電子客票服務,為公眾提供道路通行狀況、公共運輸信息、共享出行等一體化動態交通信息查詢和客運定製、交旅融合的定製化服務。建設全市公共停車信息平臺,全面接入公共停車場(庫)和道路停車場的動靜態數據,面向社會開放提供多樣化公共停車信息服務。
建設市智慧能源管理平臺,推動域內重點用能單位布設能源感知和通信系統,實現重點用能單位和行業數據共享。推動智能電網建設,加快德陽南500千伏輸變電、德陽±500千伏換流站至綿陽南500千伏雙迴路等項目智能化建設,積極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實現電網智慧化運營和智慧化判斷。推動電力行業智能物聯網監測平臺建設,開展配電網終端智能化改造,加強配電自動化、用電信息採集、精準負荷控制、配變監測等智能終端推廣力度,築牢智能電網感知神經末梢。推動光纖通信與5G無線專網建設,推進面向智能電網的5G技術規模化應用,依託5G網絡賦能高級計量、配電自動化、智能巡檢等應用場景,形成智能電網發電、輸電、配電通信閉環,打通低壓配電通信網「最後一公裡」。
部署水利環境感知觸覺,建設河流湖泊全面監測體系,構建智慧水利全流域管控平臺,在現有水文監測站網基礎上,對域內河流、湖泊進行全面監測,提升防汛抗旱預警預報水平和江河湖泊日常監管能力。建設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監測感知網,對水庫、重要堤防、重要閘壩、規模以上泵站、大中型灌區、引調水等水利工程進行全面感知。構建德陽水利一張網,聯通德陽市局與區縣水利局,依託泛在網際網路實現水利感知前端信息傳輸和移動互聯。推動石亭江防洪治理、都江堰灌區續建配套等農田水利工程智慧化建設。構建統一標準、統一數據、統一服務、統一門戶、統一監管的德陽市水利數據中心,打造水利大腦。推進水利綜合業務應用平臺建設,依託水利大腦,利用大數據分析、水利模型、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手段,構建多源融合、縱橫聯動的實時監測和決策指揮的綜合業務管理平臺,實現對水資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河湖監督、水旱災防禦、水文管理、水行政及公共服務等業務體系的全面梳理和歸類整合。
做大做強現代物流服務業,加快智慧物流、冷鏈物流建設,推動「網際網路+」物流創新工程,推進現代流通供應鏈建設,鼓勵企業加大5G、人工智慧等技術在商貿物流設施的應用。推動冷鏈倉儲中心、快件倉儲中心、分撥中心、轉運中心、配送站等基礎設施布局建設,開展倉儲、分檢、配送、裝卸等一體化集配設施智能化升級。以物流港、京東西南智能運營結算中心、寶灣物流、北新國際、智慧陸港物流園、綿竹大數據智能倉儲物流園等重點項目為依託,大力發展智慧物流、冷鏈物流、國際物流。推動城鄉配送網點工程,發展共同配送、無接觸配送等末端配送新模式。推動用於藥品、商超用品、蔬菜鮮果等不同品類物件的多功能櫃的布設,提升智能化、集成化和綜合化服務功能。支持什邡5G+智能物流發展,構建5G、AI、無人化設備等新技術體系,構建智慧物流網絡,實現傳統物流行業新舊動能轉換。
重點工程三:傳統基礎設施融合升級工程 智能充電樁建設工程。積極推進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布局,加快主城區及各區縣主要鄉鎮、交通幹線、旅遊景點的智能充電樁、充電站,打造完善充電服務體系,構建收費系統、監控系統、充電樁查找等完備服務。到2022年建成5萬個電動汽車充電樁,建設40個左右計程車充電示範站。 能源生產和傳輸網絡智能化改造工程。完善特高壓輸電線路建設,建設堅強電網,依託電力杆塔完善5G電力專網建設,以5G網絡賦能智能電網,打造發電、配電、輸電通信閉環,積極推廣配電側智能電錶等智能電力終端應用,利用人工智慧、超清清視頻、5G等技術提升電網巡檢水平。到2022年,電力5G專網覆蓋率達到50%,電力智能終端普及率達到100%,特高壓鋪設裡程達到100km。 重點水利設施智能化改造工程。推進域內水庫、重要堤防、重要閘壩、規模以上泵站、大中型灌區、引調水等水利工程智能化升級改造,加強重點汙染企業排放智能監控設施建設,構築完善的水利環境感知觸覺,全面提升水利基礎設施的安全性、高效性和可監測性。到2022年,水利環境感知觸覺覆蓋重要水利節點,完成對域內20家涉磷企業汙染排放信息實時監控,磷汙染情況得到進一步緩解,涉磷企業監控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 |
深入推進「網際網路+」先進位造業發展,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打造工業網際網路示範平臺。加快德陽市工業賦能創新中心建設,打造德陽市智慧工業管理雲平臺、工業智能雲計算中心、工業軟體雲共享平臺、工業雲服務平臺、人工智慧研究院、工業網際網路金融雲平臺、產業供應鏈平臺、智能製造雲平臺一批配套服務平臺。面向電力裝備、菸草、酒業、新能源、新材料以及人工智慧、大數據、生物醫藥新興產業,支持企業打造專業性產業網際網路平臺,推動產業鏈上下遊協作,打造智能製造標杆工廠,形成服務成德眉資、輻射西南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工業網際網路賦能體系。打造服務業等細分行業的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形成平臺技術支撐服務體系,鼓勵企業以重點企業產業網際網路平臺為基礎,開展企業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聚焦產業網際網路架構安全、數據安全、個人信息安全等,推動安全標準制定與安全產品研製,以企業為主體搭建產業網際網路平臺測試驗證環境,推動產業網際網路新技術孵化、新產品驗證。營造產業集聚生態,依託電力裝備產業集聚優勢,加快創建電力行業國家級工業網際網路示範基地。
落實工信部「5G+工業網際網路」512工程要求,聚焦德陽裝備製造、食品飲料、新型化工、生物醫藥、綠色建材等五大主導產業,以及通用航空、軌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五大新興產業等本市優勢產業集群,加快建設「5G+工業網際網路」網絡、平臺、應用。推進「5G+」應用示範,以東方電機「5G+遠程運維」、特變電工「5G+虛擬實境」生產缺陷檢測、萬航模鍛「5G+移動邊緣計算」企業內網改造等為抓手,針對重點企業打造「5G+工業網際網路」園區網絡。搭建基於5G專網的工業協同製造平臺,推動5G技術與工業網絡、工業軟體、控制系統融合。鼓勵龍頭企業加快企業內部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基於5G網絡和北鬥導航等技術,加快在線監測、遠程控制、遠程管理、遠程調度等示範應用。推進5G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VR/AR、北鬥、網聯車、無人機等新興技術結合。支持企業利用5G融合新技術,打造並提供行業公共服務、能力開放、應用開發環境等共性平臺。支持5G+AIoT器件開放創新平臺、5G+超高清制播分發平臺等產業創新平臺建設,推動建設5G檢測認證、創新中心、5G眾創空間、孵化器等公共創新平臺建設,構建5G產業鏈協同創新體系,培育一批5G細分領域龍頭企業。
推進人工智慧+優勢產業創新創業,促進位造業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實現傳統製造向高端、綠色、服務轉變。實施智能製造提升工程,支持裝備製造、食品飲料、新型化工等重點行業加強工業機器人、工業軟體、傳感器等應用,加快推進智能工廠、智能車間建設。圍繞高端裝備等優勢產業,支持發展增材智能製造裝備和產品,推進智能化、數位化技術及裝備深度應用。大力發展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醫療、智能無人機等公共服務類智能產品,提高智能監控、智能感知、智能決策等行業應用類產品的智能化水平。支持「算力、算法、算量」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深度學習框架與算法平臺的研發、開源與應用,推動各重點行業人工智慧數據集建設,形成智能高效的數據生產與資源服務中心。支持深蘭人工智慧「兩院兩區一校」建設,推動「產」「學」「研」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支持中江、什邡等縣市建設城市智能雲平臺,發揮成德綿經濟圈製造業優勢,整合國內、國際一流數字設計和智能製造資源,帶動交通、應急安全、建築管理、電力、環保、物流等產業智能化發展。
鼓勵企業研發、運營開原始碼託管平臺,支持基於共享平臺開展共享軟體、智能算法、工業控制、網絡安全等應用創新,促進形成協同研發和快速迭代創新生態。支持搭建支持多端多平臺部署的大規模開源訓練平臺和高性能推理引擎,形成面向產業應用、覆蓋多領域的工業級開源模型庫。圍繞腦科學、量子科學、人工智慧等前沿領域,加快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圍繞工業網際網路、智能製造等重點行業領域,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園區。推進「德陽數字經濟港」項目建設,培育德陽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聚集區,為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提供良好發展環境。加速市場化專業化創新平臺建設,支持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創建省級重點實驗室。實施新一輪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布局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省市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高精尖產業協同創新平臺等。
重點工程四:數字經濟推進工程 重點行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工程。圍繞市重點產業開展行業級工業網際網路示範建設,推動規以上工業企業將信息化基礎系統和業務系統向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遷移,實現管理上雲、業務上雲、設備上雲。引導中小企業將業務系統向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行業應用遷移,實現大企業建平臺和中小企業用平臺的雙向迭代。到2020年底,建成並完善支撐各行業或領域的工業網際網路網絡,初步建成工業網際網路基礎性平臺,面向重點行業打造3到5個垂直領域的工業網際網路應用平臺,全市上雲企業達1.5萬家,連接設備達到30萬臺。到2022年底,上雲企業達3萬家,連接設備達到100萬臺。 5G+產業網際網路推進工程。圍繞德陽「裝備製造、食品飲料、新型化工、生物醫藥、綠色建材」等五大主導產業,「通用航空、軌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五大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5+5+1」現代產業體系,打造5G+產業網際網路,建設5G+智慧工廠,探索5G賦能產業轉型升級路徑。到2022年,5G+產業網際網路示範應用場景超過100個,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案例,引進培育30家以上5G+產業網際網路應用領域創新型企業。 智能產業推進工程。充分發揮深蘭科技西南總部人工智慧領域龍頭帶動優勢,在深蘭科技「兩院兩區一校」的基礎上,探索建設人工智慧創新研究中心,創造優良的人工智慧創新發展環境,培育新一代人工智慧應用人才及產業生態,推動人工智慧和裝備製造、食品飲料、新型化工、生物醫藥、綠色建材等主導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到2022年,形成「人工智慧+產業創新」示範應用場景100個。 |
推進教育城域網和無線校園建設,試點5G應用,推動校園物聯網建設,推動校園設施智能化。建設平安校園,構築視頻監控、危險預警、人臉識別、幼兒園接送、學生宿舍智能管理等平安校園安全設備,強化校園網絡管理及信息安全,建立校園網絡運行監測體系。打造智慧教室和智慧課堂,分批次升級教室智能交互設備、信息化教育教學終端、智能多媒體中央控制系統,探索推動虛擬實境等技術與教學融合。推動數字校園、數字實驗室、全息課堂等建設,探索推動虛擬實境等技術與教學環節融合,試點建立個性化學生數字畫像,創新學生多元化評價體系。建設面向大規模在線教育的信息化基礎應用平臺,支持教育機構開展雲直播、雲課堂等在線教育。探索「網際網路+教育」的網絡學習空間新模式,加速優質教育資源數位化,建立數字教學資源發布、應用、服務平臺。建設全市統一的教育基礎數據大平臺,整合教學質量監測、高考改革信息化系統等數據,推進校園大數據融合應用。
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推進全員人口數據、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電子病歷、基礎資源信息「聚通用」,推進醫療數據整合共享,形成基於個人的實時、有效、動態的全生命周期醫療健康資料庫。打造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區域衛生信息服務平臺,構築區域醫學影像、檢驗、病理、心電中心,提升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標準化、同質化、一體化診斷水平。擴大電子健康病歷共享範圍,推進醫療影像大數據云平臺建設,推動醫學檢驗項目、醫學影像檢查和影像資料互認。推進覆蓋縣市醫院內部網絡、遠程醫療專網、應急救治網絡的5G智慧醫療示範網建設,開展5G智慧醫院試點,推進標杆醫院5G應用全場景應用,依託5G網絡打通醫院內部數據系統,完善高清視頻對話、實時病歷和醫囑共享等功能。建設衛生應急指揮系統,實現對突發衛生事件的醫務人員、應急物資、設施設備等情況的及時了解和調度。搭建智能醫保監控系統,提升醫保結算效率與醫保資金監管能力,規範醫療機構服務行為。推進網際網路醫院建設,推廣「網際網路+醫療」, 開展可穿戴等新型醫療設備的應用。依託「健康德陽」APP提供掛號、預約檢查、候診提醒、劃價收費、報告查詢等網上無紙化服務。建設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實現預防、臨床、公衛、康復、急救、監管、科研等全業務領域的數據化服務。推進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在智能導診、患者識別、全生命周期檔案建立、藥品和耗材溯源等領域應用。
實施文化資源數位化工程,加強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檔案館、數字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動農家書屋和基層圖書館互聯互通,指導新華書店將農村發行網點建設與農家書屋管理使用相結合,優化內容供給,有效對接群眾需求。構建覆蓋全市、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打造統一的數字身份認證系統。高質量打造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世界古文明研究和文化旅遊高地,塑造三星堆、金沙遺址等世界級文化IP,構建深入感知、高速網絡全覆蓋的智慧新館,充分利用人工智慧、VR、大數據等技術打造智能導覽、沉浸式體驗、場館人流量感知、文化衍生品數位化定製等功能。加快大熊貓國家公園創新示範區、中國雪茄風情小鎮、天府冰雪小鎮等一批智慧旅遊項目建設。推動5G+VR/AR虛擬購物、5G+直播、5G+電競等系列應用場景建設,推進「VR全景智慧旅遊地圖」「一鍵遊德陽」等智慧旅遊項目,鼓勵景區推出雲遊覽、雲觀賞服務。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全面提升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完善遊客集散中心、旅遊廁所等智能硬體設施建設,加速德陽「智遊天府」文化旅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升綜合管理、宣傳推廣、公眾服務能力。
建設12349社區服務平臺,通過養老數據信息沉澱,為滿足條件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助浴、助潔、助行、助醫等服務,打造「無圍牆老年公寓」、15分鐘生態養老服務圈。推進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範,打造健康管理中心、科學體檢中心、創新醫療中心、養生度假中心、定製化健康管理等智能化服務體系。推進「智慧醫療+居家養老」,與居家老年人建立長期服務關係,為居家老人提供實時在線的健康管理、緊急呼叫、GPS定位、線上健康諮詢、線下醫療服務等綜合服務。引導企業開發養老服務信息系統,探索創新型智慧健康養老運營、服務、管理全流程體系。加強健康管理類可穿戴、可攜式健康監測、自助式健康檢測、智能養老監護、家庭服務機器人等智慧健康養老設備應用。促進信息技術和智能產品在養老服務領域的推廣應用,打造一批智慧養老院和養老社區。
重點工程五:數字民生打造 中小學雲端建設工程。打造互動、開放、共享的數字教育資源公共雲服務平臺,豐富網絡課程資源庫和教學資源庫,發展網絡在線教育,推廣城市農村中小學異地同堂上課的網絡教學新模式。到2022年,完成第三期全市統一的教育基礎數據大平臺建設,創新教室和智慧教室實現全市中小學全覆蓋。 5G+網際網路醫療工程。建設衛生健康5G專網、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構建全人全程、人財物一元化、醫養護一元化的數據服務,實現預防、臨床、公衛、康復、急救、監管等全業務領域的數據化服務。到2022年,建成區域衛生信息服務平臺,實現區域醫學影像、檢驗、病理、心電中心互聯互通。 重點旅遊景點數位化改造工程。推進重點景區數位化升級改造,構建全域智能票務一體化雲平臺、全域智能票務OTA統一分銷平臺、基於三維人像識別的自助票務系統、智慧旅遊移動巡查及執法管理系統、全域精確定位在線導遊解說系統、智慧旅遊大數據分析管理平臺、旅遊行政審批系統、景區直通車車輛運營調度平臺。到2022年,完成5個智慧景區升級改造。 |
完善政務共享交換平臺,擴大數據歸集範圍,提高數據質量和入庫更新時效,加強大數據基礎平臺、數據治理系統、數據集成系統建設。加強市各部門政務數據資源的梳理,建立各部門政務數據資源目錄。建立政務數據資源分級分類制度,確保不同類別不同等級的政務數據資源在不同安全規則機制保障下開發利用。建立個人信息和其他敏感數據脫敏、使用等規則制度,確保數據安全交付開發利用。完善市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向上與國家、四川省平臺實現對接,構建市、縣兩級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共享交換機制,推進政務數據資源共享目錄體系、標準體系和管理體系建設,明確各級各部門數據共享的範圍邊界、使用方式和權利義務。加強政務數據質量管理,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動態更新和校正完善機制,提升數據質量和數據服務可用性。
持續推進全市統一的政務雲平臺建設,擴容政務雲存儲空間,提升政務雲運算能力和應用服務水平。推動全市已有政務信息業務系統和新增業務系統雲化遷移。深化一體化政務服務,以納入全省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和「一網通辦」建設試點市為契機,構建移動客戶端、自助服務端、網廳服務端+N種業務應用的「3+N」智慧政務服務體系。推進政務服務超市建設,進一步增加集成到政務服務超市的事項。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改革,升級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推進各部門政務服務平臺規範性、標準化、集約化建設和互聯互通,優化統一申辦受理,推動線上政務服務全程電子化。建設完善電子證照、電子印章、電子檔案系統平臺,深化在「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場景中全面應用,探索電子證照與實體證照形式脫鉤、管理統一、並軌運行的新模式,支持企業電子印章推廣使用,最大限度實現企業和市民辦事「無紙化」。加強城市碼、電子籤章、統一移動客戶端等共性組件的集約化建設,為各部門提供基礎算力、共性組件、共享數據等一體化資源能力服務。依託市民服務熱線數據,加強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在「接訴即辦」中的應用,建設在線客服與導辦、辦事管家、用戶個人空間及全市「好差評」等系統。建設「AI+一網通辦」基礎平臺,構建AI內容學習總庫,形成AI服務目錄清單,實現在審批、服務、監管等場景下的智能化服務。
建立以大數據為支撐的政府決策機制,構建政府決策系統平臺支撐體系,優化服務渠道、方式和手段,提高政府決策科學性、預見性和有效性。加強政府決策大數據創新應用,在經濟運行、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形成一批重點應用項目,提升政府決策和風險防範能力。構建政企合作、多方參與的數據合作機制,推進同網際網路、金融、電信、銀行、能源、醫療、教育等領域服務企業積累的社會數據進行平臺對接,形成數據來源廣泛、多方數據比對、數據時效性強的政府決策數據支撐體系。建立政務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有限責任機制、容錯和糾錯機制、收益分配機制,調動各方參與政務數據開發利用的積極性。利用政府專項資金扶持、數據創新應用大賽等多種方式,支持社會力量利用政務數據資源開展創新創業。
加強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5G等新技術在「網際網路+政務」中的應用。與網際網路企業合作開發應用場景,豐富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人社、公安、城管、應急、文旅、黨建、醫保等中應用。探索「5G+智慧政務」新模式,推動5G與政務服務創新應用,加快構建融合5G技術的新型政務服務應用體系。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風險預判、經濟運行、政府決策中的應用,推動智能服務機器人在政務服務中的應用。利用大數據技術重構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業務協同,塑造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決策氛圍。探索推進區塊鏈技術在精準扶貧、不動產登記、重要商品監管、金融服務與監管、行政執法監管等領域的應用。
重點工程六:數字政府構建工程 政務數據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完善工程。推進全市統一的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建設,完善政務信息資源目錄管理、交換平臺、政務數據共享門戶等系統建設,進與國家、四川省平臺對接,構建政務數據資源共享交換部門協調機制。到2020年年底,70%政務部門接入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到2022年年底,90%政務部門接入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 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工程。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改革,升級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推進市本級業務系統與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全面對接,推行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服務展現、統一網上支付、統一電子證照、統一電子印章,實現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到2021年,建成身份認證、服務展現、網上支付、電子證照、電子印章等「五統一」服務體系。到2022年,建成全市移動客戶端、自助服務端、網廳服務端+N種業務應用的「3+N」智慧政務服務體系。 政務大數據平臺打造工程。建設德陽市政務大數據平臺,完善德陽市數據標準規範體系,統籌政務數據資源管理,融合政務數據與社會數據,為政務大數據應用開發提供「一站式」支撐環境。依託政務大數據平臺,搭建政務服務、公安、政法、城管、交通、公共安全、應急、環保、文旅、健康等行業二級應用平臺,為市各級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提供大數據平臺支撐和數據資源服務,和面向大數據創新創業者提供服務。到2022年,形成服務於政府治理、公共事業、產業發展、創新創業的國內一流的市級政務大數據云平臺。 政務服務新技術應用創新工程。開展5G+智慧政務試點示範,打造智慧政務大廳,開展VR政務服務、Al引導、遠程辦事等服務與管理業務。 |
推動德陽智慧城市和大數據管理運營中心建設,打造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集成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數據中臺、萬物互聯感知平臺、數字孿生城市等板塊,構建全市城市管理執法案例庫、行業知識庫和模型庫,建立常態化快速響應機制,推動城市管理工作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化。加快城市大腦建設,加強傳感器、智能標籤、智能感知設施等城市「神經末梢」建設,打通交通、城管、市政、環保、公安、消防等多部門數據,實現城市生命體徵的全量、實時感知,形成應用樞紐、指揮平臺、賦能載體「三合一」,增強快速發現、快速反應、快速處置能力,實現「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建設智慧城市應用賦能中心,集成應用支撐賦能平臺、智慧城市指揮調度系統、業務支撐硬體系統、政務大廳智能化管理系統等系統。推動城市大數據運營中心建設,開展數據特許運營開發,滿足數字經濟和智慧社會建設數據支撐需求。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數位化模擬城市全要素生態資源。支持廣漢、綿竹等市縣智慧城市建設。
完善市級社會治安防控信息化平臺,構建市、縣、鄉三級聯動的數位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升基層網格化治安防控信息化水平,實現基層網格信息數據與綜治信息平臺互聯互通。深入推進城市公共安全視頻終端建設,構建社會視頻資源管理平臺,密織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網絡,構建「全天不眨眼、重點全覆蓋」的公共安全視頻監控框架,推動全市各行業、各區視頻圖像資源聯網共享和應用。建設全市公安大數據智慧大腦,建成全息感知網絡體系和數據整合共享體系的兩大骨幹支撐,完成智情預警、智偵提效、智感防控、智管強基、智服惠等的「五大警務應用生態」建設,構建信息預警、發布、接收、處置、反饋和監督的「大數據+警務決策」工作機制。發展智慧警務,推進人臉識別、視頻結構化、智能感知、空間地理信息等技術在社會治安領域的應用,推進公共安全管理及服務前端感知源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公安信息、社會治安信息等數據資源匯聚整合,提升公共安全事件監測預警、偵查破案、治安防控、社會治理、反恐維穩等能力。推進智慧消防物聯網綜合管理平臺,提供消防信息預警、發布、接收、處置、反饋和監督等功能。
加強安全生產感知體系建設,廣泛布設紅外、傳感、監控等先進科學技術設備,對兩重點一重大、生產裝置區、危化品倉庫、罐區、中控室、特殊作業區等實現實時數據在線監測和視頻智能巡查。建設數位化安全監管平臺,政府側集成企業數據中心、行政執法監察、隱患排查治理、應急救援指揮、決策分析管理、績效考核系統、調度通報等業務板塊,企業側涵蓋企業基本信息填報、隱患排查治理、行政許可辦理、幫助中心等功能。打造「網際網路+安全監管」新模式,推進安監業務數位化,實現網上實時動態監管。構建立體防控、多元防禦、實時防範的安全隱患預警體系,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手段,對企業安全、消防等方面的隱患問題做到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構築全天候實時感知監測能力。
構建天地空一體化應急救災感知通信網絡,形成隨遇接入、全維感知、信息融合、可視指揮、智能協同的全過程信息鏈路。建設應急管理信息資源庫,構建數據採集分類系統,形成應急核心數據,實現數據聚通用,整合安全生產事故、水旱災害、地震地質、氣象災害、森林火災、氣象信息、救援隊伍、救援物資等應急信息資源,匯聚防汛抗旱、氣象、地震、地質災害等部門預警信息,實現統一接收預警、統一發布。構建智能風險預警系統,對各類風險源、風險狀態和趨勢進行綜合評估,依據風險分級標準,繪製風險分布圖。打造德陽應急救災管理指揮平臺,建立調度精準、處置科學、指揮扁平的「大數據+作戰指揮」救援機制和信息發布機制。
推進「網際網路+監管」,搭建覆蓋全面、互通高效、管理精準的數位化市場監管平臺,覆蓋商事、食品監管、藥品監管等子平臺,並延伸至綜合移動執法終端。依託法人基礎信息庫,構建市場監管「數據倉」,匯聚電子證照、電商平臺、日常監管、抽檢快檢、特種設備、行政執法、網絡輿情等數據,創新數據實時採集和分類方式,推進科學決策和大數據慧治,為創新市場監管模式提供數據支撐。利用大數據技術,深入挖掘數據價值,推動市場監管數據開發利用,為政府研判經濟形勢提供及時、全面、精準的數據分析服務。
實施「三磷」汙染防治,紮實開展「清河、護岸、淨水、保水」專項行動,著力優化工藝,循環利用,清潔生產,提升「三磷」汙染防治信息化水平,對涉磷工厂部署廢水、廢氣、廢物監測感知終端,實現磷排放實時感知和風險預警,促進磷鈦化工轉型升級,推動新型化工產業綠色發展。建成土壤風險管控區和先行示範區,開展用地汙染狀況在線監測,狠抓新市工業園等重點問題整治,促進磷石膏「消增削存」。實施沱江全流域汙染防治計劃,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抓好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推進海諾爾垃圾處理廠智能化技改升級,推動鎣華等新建鄉鎮汙水處理廠正式投運,加快城鎮汙水智能管網建設和改造。
推進德陽市社會信用信息平臺的建設和使用,以應用需求為導向促進信用基礎設施建設和信用記錄健全完善,提高社會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公開的數量和質量,逐步實現社會信用信息與市場信用信息互通共享。在重點民生領域建立拓展信用應用場景,實施「信易批」「信易行」「信易遊」等「信易+」系列項目,提升市民對信用建設的獲得感。建設完善社會信用體系運行機制,對市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和運行提供制度保障。
重點工程七:數字治理打造工程 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建設工程。建設數位化城市管理系統,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加強感知「神經末梢」建設,部署應急指揮和風險研判系統,提供智慧應用服務。建設城市管理資料庫,整合城市管理部件、單元網格及城管業務等數據。到2022年,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初步建成,建立統一的通訊基礎網絡、萬物互聯感知平臺、公共數據中心、視頻監控平臺,智慧城市應用賦能中心,實現城市信息的共建共享與綜合應用。 雪亮工程升級改造工程。建設全市公安大數據智慧大腦,建設感知源、大數據中心、圖綜平臺、社會治安防控平臺、信息安全邊界等項目,強化基礎數據向實戰能力運用轉換,構建以視頻監控為核心的感知體系。2022年,建成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聯網應用,重點公共區域視頻監控聯網率達到100%;重點行業、領域涉及公共區域的視頻圖像資源聯網率達到100%。 安全生產物聯網部署工程。推廣「網際網路+安全監管」新模式,推進安監業務數位化,建設安全生產物聯網雲平臺,推進各類安全生產物聯網應用,強化平臺安全管理,實現設備統一管理、安全統一管理、數據統一存儲。到2022年,建成涵蓋政府端和企業端的數位化安全生產物聯網平臺,在重點廠區和高風險地區布設全覆蓋的安全生產感知系統。 智慧應急救災指揮平臺建設工程。構建風險感知、預測、資源調度、信息發布等全鏈條應急指揮平臺,實現風險提前感知,資源快速調度,信息透明、及時發布,建立救災管理信息資源庫,充分挖據數據價值。到2022年,建立「大數據+作戰指揮」救援機制和「大數據+社會動員」工作機制,應急救災數位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市場監管數位化建設工程。建立數據融通、平臺與終端業務廣泛覆蓋的數位化市場監管體系,促進監管方式由傳統模式向智能化、精準化轉變,推進科學決策和大數據慧治,為創新市場監管模式提供數據支撐。到2022年,建成跨層級、跨行業、全覆蓋的「大數據+合成監管」工作機制,構建市場監管「數據倉」。 |
建立健全政務信息平臺開發利用安全測評、風險評估、安全審計、保密審查、日常監測、應急處置等制度。建設政務信息平臺標準,安全、運維保障體系,完善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安全保障制度建設和技術支撐,規範政務信息資源全生命周期、全覆蓋管理,增強技術防範能力,健全制度保障機制。構建政務信息平臺安全保障技術保障,著力解決數據共享過程中敏感及隱私數據易洩露、數據共享全過程審批記錄、共享數據流轉管控策略制定等問題,滿足對共享主體的責任界定。加強數據加密、數據脫敏、分布式共識、數據安全標識等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強化政務信息平臺安全保障。
完善網絡安全保障制度,重點加快重點領域、複雜網絡、新技術應用、大數據匯聚、互聯繫統等各類型條件下網絡安全保障制度的建設,切實提高系統訪問、技術應用、複雜網絡、運維人員、數據流通等方面安全管理能力。加快構建網絡安全保障大平臺,加強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在網絡安全保障的深度應用,加速網絡安全監管數據的快速、實時、無縫流動,推動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業務協同,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實現網絡安全事件快速響應和應急處置。圍繞電子商務、工業網際網路、智能交通、5G等場景,將網絡安全能力融合到業務中形成部署靈活、功能自適應、雲邊端協同的內生安全體系。支持建設集網絡安全態勢感知、風險評估、通報預警、應急處置和聯動指揮為一體的新型網絡安全運營服務平臺。
重點工程八 數字安全保障工程 政務雲安全保障建設工程。實施政務雲平臺的網絡安全、主機安全、應用安全、數據安全、管理制度整體檢測,全方位挖掘安全隱患。建設政務雲安全管理保障體系,梳理政務雲管理層面存在的安全隱患與管理痛點,對政務雲主管部門、承建單位、雲服務方、雲租戶進行權責劃分,制定安全保障工作流程,落實網絡安全責任。建立風險告知機制,組織技術力量定期對政務雲平臺承載的應用系統進行漏洞檢測和滲透測試,挖掘並封堵風險隱患。 |
成立德陽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導小組,建立健全規劃建設、項目投資、產業發展、安全保障等方面跨部門統籌協調機制。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布局,加強產業引導,完善產業準入,強化標準建設,打造產業生態。加快與中央、省級部門對接,做好與國家、省數字經濟、新基建等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的銜接,積極承接試點示範,推動一批關鍵性重大工程落地,加強組織落實,形成推進合力。成立德陽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聘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業、政府機構等專家學者,為德陽市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標準制定、產業扶持、產業準入、制度建設等方面決策提供支撐服務。組建德陽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及產業發展聯盟。
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市國土空間規劃,建立跨行業基礎設施「多規合一」體制機制。推動高鐵、機場、高速公路、車站等交通樞紐,以及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相關公共設施開放場地、管線、機房等資源,查處住宅小區和商業樓宇寬帶壟斷行為,嚴厲打擊破壞通信設施違法行為,降低基站租賃、資源佔用、設備維護等費用。加強對全市重大新基建項目土地指標的保障,對特別重大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用地指標由市相關部門「直供」解決,鼓勵採取「彈性出讓」「租賃」「先租後讓」等方式供給土地,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建設和運營。加大與上級部門協調力度,統籌好全市工業用能指標,大力支持5G 、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繼續爭取各級財政專項扶持,通過項目包裝、產業引導等,幫助企業爭取上級政策、資金支持。
統籌市級各類財政專項資金,引導本市大型基建專項資金向數字基礎設施傾斜,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支持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和應用創新。擴大政府專項債扶持範圍,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新基建項目建設申請政府專項債。加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建設,加大財政資金入股力度,擴大社會融資規模,支持城市新基建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國家電信普遍服務基金投入。加強銀政企供需精準對接,積極爭取更多政策性金融支持和普惠低息信貸投放。 支持新基建領域企業通過多種渠道融資,在貸款貼息、財政補助、稅收返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打造懂產業、懂政策、善招商的專業化團隊,健全項目洽談快速反應機制、準入項目評價機制等工作機制,建立重大項目客戶經理制度,對入駐企業及落戶的重大項目實行「一企一策、跟蹤服務」,提供從立項、設計、施工、土地補償、環境協調到竣工、運營的全鏈條和多方位服務,為企業提供更加便捷的「一站式」對口服務。探索招商引資新模式,圍繞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5G等數字經濟產業鏈,開展補鏈招商,推動單一項目招商向形式產業完整鏈招商轉變。建立以市主要領導牽頭的重大項目招商引資協同聯動機制,加強與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及行業龍頭骨幹企業常態化對接機制。
打造吸引創新創業人才的城市亮點,形成產業吸附能力強、科技含量高、創新環境優的發展環境。用好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和各項激勵政策,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緊缺急需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實施特殊人才補貼計劃,打造從創新苗圃到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鏈條服務體系。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調整和完善創新創業領域人才引進、激勵和晉升等方面的制度,給予企業更多的自由決策權,探索建立以創新、實用為導向的人才管理辦法。建立面向高校畢業生及實用型人才的安居保障體系,為引進的高端技術和管理人才在住房補助、安居入戶、子女上學、醫療保障等方面提供優惠保障。
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常態化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完善審批事項清單管理制度,進一步壓減行政許可和整治各類變相審批,深入推進「一網通辦」,實現更多政務服務事項 「掌上辦」「網上辦」「就近辦」,營造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建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專區和項目預審制度,用好「承諾制」「項目秘書制」。放寬市場準入,實行包容審慎監管,探索適用於新業態新模式的「沙箱監管」措施。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營造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化環境。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關心關注新生代企業家、職業經理人成長,營造尊商重企的社會環境。
附件:德陽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表(2020—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