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汕頭跨海雙橋、海濱長廊的風水作用與自然環境的實用價值
汕頭老市政府樓與老人民廣場的風水關係:
只要是老汕頭人都知道:原汕頭老市政府辦公樓是一棟由地面建築三層外加一層地下室合共四層的建築物,為園林式建築,於汕頭開埠伊始建造,屬民國時期的汕頭市政廳,樓體建築風格獨特,同期近似建築風格全國只有二棟,汕頭的老市政廳的建築風格更是別致無二而居上,樓體座南向北開門面向外馬路,以原汕頭老郵政廳的升旗廣場為明堂。背後為廣場內海灣,50年代初期集汕頭市各界人民與政府,群策群力填海圍建了人民廣場,並在廣場中種植了密集的樹木,成了當時汕頭人休閒乘涼散步運動的好去處。而從風水理念及實用意義而論,老市府選址建造於此地,政府樓後面圍建老人民廣場更有其不可或缺的風水意義和實用價值……
為迎合汕頭三江匯聚環抱有情的來水口,小公園開埠區以「扇形」的八卦形狀以中山紀念亭為樞紐向「南、西、北」三面輻射狀建造,預留東面作為後來延伸擴展壯大的空間,使小公園開埠區的分金座向轉化成向山的多元性,正是這樣的多元性向山迎納了三江匯聚環抱有情的來水。才有了汕頭從開埠伊始的經濟繁榮延續至解放後成為地區公署統轄整個潮汕地區,受盡三市十一縣財政的朝貢。及至成為中國經濟改革後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特區成立初期,汕頭的經濟繁榮及收入更是領先於全國眾多大城市。汕頭市政府建造選址的地點,更有著雙重意義,一重是風水理念的意義;而另一重是現實意義。從風水理念而論,水隨龍走,龍脈與水匯聚之處就是結穴之地,潮汕三江隨三條龍脈走勢至汕頭西堤至西港桑浦山下水與山匯聚,主龍脈由韓江伴隨小北巒脈,與榕江、練江匯聚為汕頭市的來水口,三江來水環抱匯聚有情,有來水口就有出水口,以水勢流向而論,從西堤至市政府階段有兩個呈反弓形的水口,因為是反弓向外流的水勢「出水口」,第一個出水口在小公園開埠區的民族路與外馬交界的海面上,水流呈微反弓之勢,為了堵截守住開埠區的出水口,先賢就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媽祖宮及一座關帝廟來守水口。
而整個老汕頭城區的第二個出水口就在原老市政府樓後面的廣場海面上,這個位置的海面水流形態呈反弓勢頭更為明顯突出,故汕頭在開埠伊始就選址此地建造了民國政府時期管轄的汕頭的「老市政廳」(原頭原老市政府),市政廳座南北,面向三江匯聚的來水,由外馬路從西堤引流無形的來水過門口明堂。再加上烏橋島和華塢村各有的一條石板路下面的暗溝引流經過外馬路老市政府面前的兩條拱朝暗水,座南背靠廣場反弓的老城區出水口。從某種意義的角度而言,地方政府的辦公樓形同民間的「土帝廟」,從考證各個村居鄉鎮、府縣城承古建造的「土帝廟」及「三山國廟」地點,都幾乎是設在水流龍脈的轉彎處和村落地勢走向的下方出水口處,正是迎合了風水學的「守水口」理念。而原汕頭老市政廳朝向北面三江匯聚拱朝的來水,背靠南面廣場海反弓態勢的去水,正是為汕頭老城區守住水口的一個最好的關欄。從另一個角度而論,老市廳選址此地建造除了守水口的風水需要外,還有一點是為了區域分布合理化,市政府的位置在當時的老汕頭城區而言,市政府處在老城區的邊緣,在當時屬城鄉結合部,在此地,一是方便管理開埠老城區;二是放眼未來的城市東延擴展。
老人民廣場:該處原是一片海灘,1956年夏,市政府發動群眾義務勞動填海造地,歷時年餘,對於當時建造人民廣場的初衷,除了用於便於政府及團體舉辦戶外活動及方便市民休閒運動之外。更有著另外一個重要意義,那就是輔助修復加強老市政府的風水,原老市政府座南向北,背後是海灘,等於沒有靠山,而隔海的礐石山又呈箭頭狀正對撞向老市政府的背後,從風水角度而言,脈穴背後的山峰名曰「鬼山」,撞傷老市政後背為害,隔海礐石山的鬼山成反弓箭頭狀也就形成了海面上的反弓水。為了老市政府不被鬼山撞傷,老人民廣場起到了擋煞化兇的作用。而從自然環境學而論,礐石山呈反弓箭頭對著市區海面成反弓水勢,也就成了市區的一個氣口,當颱風天來時,風力侵害著力點也正是往氣口處入侵,建造人民廣場並種植樹木也是為了為市政府及汕頭抵擋颱風抗拒海潮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可見當時地區公署的陳煥新、餘錫渠等眾位老一代汕頭領導者獨到及遠見的眼光。
海灣大橋、礐石大橋及海濱長廊的風水意義及實用價值……
不用多說大家都懂得,「路通財通」!海灣大橋、礐石大橋的落成通車,拓通了汕頭南北通道,對接省道、國道,為汕頭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從宏觀的角度而論,汕頭的「雙橋」建造通車的真正意義還不止於此,其真正的意義更有著另一重風水環境學的意義……
懂得風水學的人士應該知道,海灣大橋所建造之處正是汕頭海灣的最後一個出水口,汕頭海灣出了媽嶼島的海面便屬外海灣,所以媽嶼島也是為汕頭鎖住出水口的一個關欄,但單純一個小小的媽嶼島還不足以隔斷內海灣與外海灣之間的氣流,所以汕頭也一直是一個飽受颱風侵害的城市。海灣大橋建造的地方也正是汕頭市區龍脈艮龍乾山巽向和潮陽濠江風水坤龍艮山兩條龍脈終結匯首的過峽之處,名為龍脈匯首過峽之處,過了這個地方(媽嶼外)向外的東南方便是大南海,在此次建造大橋,也就是一個鎖住三江之水的最後一道水口,是一道關欄,狹義的說是鎖住汕頭的最後一個出水口,為汕頭守住財。從廣義而論,潮汕三市龍脈各自的主河流分別是「韓江、榕江、練江」,汕頭海匯聚了三江之水,海灣大橋鎖住了三江水的出海口也就鎖住了潮汕三市的水口。另外:以潮州市的地理風水風貌而言,內南海便是潮州市的外明堂,而潮州市的外明堂正是汕頭海灣的出水口處,未有海灣大橋之前,等於是潮州市的外明堂一瀉而出無關欄,故潮州市自身的地理條件雖是山清水秀,但經濟發展卻是一直滯後,而且呈現潮州人只有出外過番才能有所成就的現象,李嘉誠投資建設海灣大橋的用意,足見其用心良苦之本意。
自從海灣大橋建造後,坊間逐漸有評說海灣大橋有為汕頭阻擋颱風侵害之功,都說海灣大橋建成後汕頭便少了颱風之說。從自然環境學而論,這一說法也是有道理依據存在的,海灣大橋建設之處正是汕頭內海灣與外海灣的交接點,也就是一個氣口,這個地點前面論到:正是濠江礐石山終結端與汕頭市區的一個過峽,形同一個門洞。在此建造橋梁,無形中等於在門洞上建了一道門板,阻斷了內外風和氣的流通,所以說:海灣大橋為汕頭減少了受颱風的侵害也是不無道理和依據的!
對於礐石大橋的建造也同樣有著一個風水理念的關係,礐石大橋建造之處接近練江出海口,也是三江匯聚的地方,汕頭開埠老城區正是用一個扇形狀輻射面朝三江匯聚的來水格局,礐石大橋正是把三匯匯聚之水聚蓄在一起而成一個蓄水池樣狀。除了這一重關係外,更是有關汕頭地理風貌而需,從呼形喚象而言,汕頭開埠老城的地理風貌形同一頂「官轎」,所以老市政廳的建築風貌也建造得像極一頂官轎形狀,既然是「官轎」就必須有「轎杆」才能抬起官轎,所以老市政廳的大門上就有著兩個像極棺材狀又形同兩根「轎杆」的建築物。官轎需要兩根成雙成對的轎杆抬扛才能平衡,而橋梁卻形狀長條形如轎杆,所以自開埠伊始乃至解放後的汕頭在橋梁,不管是江河橋粱還是人行天橋在都是秉承著成雙成對建造的這一風水需要的理念。故之:既然建了海灣跨海大橋,也就需要同時建造礐石大橋的風水原因所在。
另外:從宏觀的發展需要及交通需求和市場經濟的秩序而言,因為海灣大橋是私人投資所建造,為避免「一家獨大」的攏斷現象的出現,在建造海灣大橋的同時政府又建礐石大橋也是一個明智之舉。
海濱觀海長廊的風水作用和實際用途:
說到汕頭的海濱長廊,築建海濱長廊除了作為汕頭新八景外,不得不說的是:海濱長廊更加有著重要的風水作用和實用價值,從汕頭海灣水流的走勢而論,從廣場海開始至媽嶼的海面上水勢有兩處反弓勢頭,廣場海為老城區的第一處反弓出水口,媽嶼峽口處是整個汕頭的出水口,也是與外海的接壤處,汕頭市政府未改向(座南向北)時期,海濱長廊可作為汕頭市政府乃至整個汕頭市的堅強後盾、鎖住汕頭背後風水的去水,又象汕頭背後的圍牆一樣,為汕頭市阻擋隔斷由海面上侵襲而來的狂風及潮水。而汕頭市政府改向(座北向南)後,汕頭海灣的海面就變成了汕頭市政府的明堂,內明堂為人民廣場,由於大明堂水勢為反弓無情而直出外海,自從市政府改向後,汕頭就出現了「標會」風波以及大小企業紛紛撤離汕頭,接著香港六合彩外圍碼及外圍賭球等的率先在潮汕的興起,加上中央政策對汕頭的緊束及查稅組的臨汕,無異雪上加霜,而執政者更是只做表面上的政績工程,這些諸多不利經濟發展的事情的發生,應該不是巧合,把四大特區之老二變成一個不如三線城市的落後慘狀。後來,經過逐漸多次的的對海濱長廊進行加高加固的修繕並種植上茂密的防風樹木,形同風水上墓穴的道池有了嘴唇一樣,也更象是一道陽宅的院牆一樣,以城市而論就是城牆,無形中隔斷了汕頭市內明堂之水直出直觀外明堂直去的無情出水,或多或少為改向後的市政府風水有所補助,才算勉強走上了省域附中心城市之烈。
從自然環境學而論,海灣大橋在內外海交接處,大橋建築能阻斷外海進入的氣場,而海濱長廊更是配合海灣大橋阻斷氣口減弱風災侵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一道防風防潮圍牆。所以,對於抗風功能來說,海灣大橋功不可沒,而對於整個汕頭市區來說,海濱長廐的抗風防潮作用更為重要,而事實上,自從汕頭海灣大橋和礐石大橋建造後,汕頭就逐漸減少了颱風侵襲的危害,而經過多次對海濱長廊的加高加固的修繕及種植上茂密的樹木後,大型的颱風對汕頭的侵襲更是少之又少。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更不是巧合!
而海濱長廊的不科學之處,跑步道、人行道、騎行道三道被隔斷不能貫通,影響休閒行人及運動人員,遊客觀光的通行。近期汕頭又有大動作,花3.2億人民幣正在對海濱長廊進行所謂的升級改造,據負責改造設計者曝出的效果圖而看,大有大幅度降低堤圍的高度以及減少樹木的現象。以個人的觀點而言:希望在改造設計上在拓寬海濱及長廊上的跑步道、人行道、騎行道三道貫通的同時,儘量不降低原有長廊堤圍的高度,保留長廊的防風抗澇功能,如果堤圍大幅度降低,海濱路上行駛車輛的司乘人員雖能方便觀賞到海景,但卻會使司機的精神不能集中容易增加交通事故的發生,安全隱患倍增;長廊如果大幅度降低,除了風水理念及自然環境學合理論的不利外,更多的是給海濱路上的車輛通行增加了更大的不安全係數:一,堤圍大幅度降低,如果車輛行駛能觀賞海景的話,影響了司機的精神不集中,是一個長期性的安全問題。二,當有大颱風天氣時,堤圍太低,海濱路上車輛通行受風力的影響更加危險。如果長廊堤圍降得太低,也就等同海口的門戶大開,每到颱風季節時,長廊失去防風抗澇的功能,必會給汕頭市的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傷害。畢竟:汕頭市難得有現在這樣少受颱風危害的風調雨順的平安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