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熱帖:那些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兒了?

2021-02-22 Leon在路上


大家好,我是Leon。

 

前兩天在知乎上刷到一個熱帖:

現在網上流傳的35歲很多人會失業,究竟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存在的?

 

對很多人來說35歲似乎是職場生涯的分水嶺,關於「35歲職場危機」的討論也一直沒有停止。

 

Leon以前也和身邊的朋友聊過這個話題。

 

有人說在職場上到35歲,就算步入中年了。

 

在公司兢兢業業七八年,勤勤懇懇996,但是仍然拿著緊緊巴巴的工資。

 

每當看到公司的年輕血液奮力拼搏,工資獎金蹭蹭地往上升,而自己每天加班加點都還完成不了KPI,更別說升職加薪。每天呆在公司,都過的戰戰兢兢,很沒有安全感。

 

特別是今年,整體都不景氣的情況下,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公司裁員。

 

儘管一直處於焦慮狀態,但也不敢隨便辭職。

 

除了擔心辭職以後家庭開支沒有辦法維持,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公司對年齡都有「隱藏條件」,一旦看到了35歲,他們都不約而同的選擇更加年輕的人。

 

再次就業,談何容易?

2019年,58同城招聘研究院曾發布程式設計師行業大數據報告顯示:

 

46.88%的程式設計師年齡集中在21-25歲,25歲以下(包括25歲)的從業人員佔比達62.84%;

 

而41歲以上的從業人員佔比只有1.99%。

在工作年限方面:

 

工作1-3年從業者佔比最高,達到29.37%;

 

工作10年以上的從業者佔比最低,只有6.83%。

 

市場對年齡限制苛刻的條件,導致和年輕血液的競爭日益激烈,加上家庭壓力增加、身體也開始「亮紅燈」等各種各樣的因素。

 

讓「35歲」就成為了不少職場人的倍感焦慮的年齡數字。

 

幾乎每次談論到這個話題的時候,大家都會感嘆:

 

為什麼明明工作那麼努力,到底要做什麼,才能擺脫焦慮?

 

 

在回答上面的問題之前,Leon也想問問大家:是真的努力了嗎?

 

以前Leon曾經收到過一個讀者的煩惱。

 

他是一家大企業的老員工,名牌學校畢業,當初作為人才被引進公司,如今年薪也快50萬。

 

但是,今年因為大環境不好,公司縮減人員。他收到消息,自己有可能就在下一批裁減的人員名單當中。

 

現在的他每天在公司都過的戰戰兢兢,萬一自己真的被辭退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而讓他感到更不安的是,他馬上就要35歲了。

 

他說以自己的學歷出身,加上在公司拼命那麼多年,即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本應該是最「安全」的人,為什麼還是避免不了被炒魷魚的結局呢?

 

「拿的比年輕人多,但激情卻比年輕人少。」這是Leon對他的回覆。

 

不能否認的是這位讀者的能力是有的,只是時間一直都在消耗著他的能力。

 

職場從來都不缺乏拼勁十足的新鮮血液。

 

要是一直「吃老本」,沒有提升自己能力的意識和行動,被公司淘汰也是遲早的事。

 

無論是打工人還是老闆,自身的能力就像是保護我們前進的保護膜。

 

當我們在各個方面都不斷加強自身能力,那就我們就等於擁有了一層鋼化膜,面對再大危機風險,都有足夠的能力來應對;

 

相反,當我們以為歲月靜好,被一時平靜的生活所欺騙,安於現狀,逐漸失去競爭力。只要風大一點,這層膜都會像泡泡一樣,一吹就破。

 

安全感就是這樣失去的。

也許年輕時還不明顯,但等到一定的年齡,你會頓悟,當初自己引以為傲的各種學歷、經驗等能力,早就經歷了時間的洗禮,被衝刷的一點不剩。

 

所以當你開始產生焦慮、失去安全感的時候,Leon建議你,最先想想,自己的能力是不是真的足以對抗職場上的各種危機?是不是自己失去了競爭力而導致的?

 

正如曾經在餘秋雨的《借我一生》看到過: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生選擇。

 

人生當中作出的每一次選擇,都是一個學習中成長的過程,也是在為自己築造「安全感」的過程。

 

最終讓你有所改變的,或者成為分水嶺的,是你在某一瞬間的決定,與年齡無關。

 

社會是殘酷的,如果在該努力提升自己能力的時候,選擇停滯選擇安逸,那很快就會被淘汰。

 

Leon在創業之前,也曾經在公司當過打工人。其中一個做銷售的同事,讓我印象深刻。

 

他和文中提到的那位讀者一樣,也是一個很優秀很有才華的人。

 

但是只要是晚上或是周末的空閒時間,他都會去上課,關於銷售技巧、關於口才訓練等課程。

 

他說現在的客戶很「精明」,而且觀念和以前會有很大區別,要是自己不與時俱進,增進技巧提升能力的話,很難說服客戶。

 

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加激勵我。


所以Leon覺得,無論你正在處於哪個階段,都應該不斷學習,精進自己,提升自身能力,才能為未來賺足安全感。

 

就像一汽豐田亞洲龍,不斷在各個方面精益求精追求極致,時刻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給用戶帶來完美的駕乘體驗。


上班的安全感靠自己努力,上下班路途中的安全感靠一汽豐田亞洲龍。

擁有「雙極安全」保障的一汽豐田亞洲龍,由內到外,都給你極致的安全感。 

GOA高剛性車身,以高等級的碰撞安全性能目標進行研發,最大程度保護駕乘者的安全。

 

在保持美觀的同時,採用高強度材料和熱壓材料,讓車身整體強度和柔韌性兼備。

 

同時,車內備有多達10個SRS空氣囊,遇到突發狀況時,無論你在車內的哪個位置,安全氣囊都能將保護作用發揮到極致。

 

加上豐田智行安全系統,在使用毫米波雷達和單鏡頭攝像頭的檢測傳感器共同作用下,不僅能識別車輛,更能識別行人,最大程度降低事故發生機率,減輕事故衝撞造成的傷害。

 

除此以外,「雙極行駛」也給你的出行帶來舒適安全的行車體驗。

 

它採用全新一代混合動力系統,匯聚豐田20年混動技術沉澱,實現了混合動力系統的小型化、輕量化、高效化。


配合全新發動機,真正實現了高性能、低油耗、低排放。

 

新研發的變速箱,讓你在駕駛的時候,能感受到能帶來行雲流水般的順暢換擋體驗,真正實現人車合一,無縫切換。

在全新轉向系統的幫助下,過彎側傾更小,再配上AVS自適應可變懸架,靜穩兼享,轉換方向時的輕鬆舒適遠超出你的想像。

為了給大家更舒服的駕駛體驗,全車大部分區域採用了隔音減震材料,並根據內部聲學特性,找到科學合理的放置方式和位置,超大後排空間加上超靜謐性的設計,讓駕乘感覺更加舒適。

 

點擊下方視頻

和一汽豐田亞洲龍一起啟程

在工作上尋找安全感已經很難了,那麼生活上安全感,就交給亞洲龍吧。

 

在「雙極」護航下,為你提供遮風擋雨的安全庇護所。

閱讀原文,馬上啟程

相關焦點

  • 知乎高贊:35歲失業的中年人,都去了哪兒?
    本帥在知乎上刷到一個有意思的問題:現在網上流傳的35歲很多人會失業,究竟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存在的?這問題很多人問過我,首先我想說的是:脫離行業聊年齡和失業,其實沒什麼意義。我曾就職過的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成立20年了,大幾千名員工的平均年齡始終沒超過27歲。30歲確實面臨轉型的問題。畢竟35歲,實打實地算「老人」了。但醫生、律師、建築師等行業,35歲可能還是個職業起步階段,方興未艾。
  • 公司都在招35歲以下的人,35歲以上的人去哪裡了?
    我們公司200人左右,平均年齡23歲,很多公司都在招35歲以下的員工,那35歲以上的人去哪裡了?35歲+的職場人大多走了兩條路:一是被裁或者被淘汰了,沒班可上;二是當高管了,決定身邊35歲的員工是否能接著上班。很多夾在中間不溫不火的中齡員工,要麼無欲無求,不要漲薪,不想升職,不敢辭職,陷入「認命」的舒適圈。
  • 知乎去哪兒
    原標題:知乎去哪兒2017年8月底,自媒體作者「惡魔奶爸」發布消息,表示今日頭條出錢籤了300多個知乎大V做內容,知乎的內容創作者被搶完了。一時間,選擇為了輸出內容本身留在知乎,還是為了現金補貼出走今日頭條,成為了當時創作者們熱議的話題。
  • 找工作時單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
    財務要發工資,領導一看薪酬表,「這幾個35歲以上的人,成本高價值少,辭掉吧!」於是HR找你談話,給錢走人!單位要招員工,領導看看應徵表,「這幾個35歲以上的人,沒精力沒毅力,拿掉吧!」於是簡歷扔垃圾桶,廢紙一張!這並非鮮為人知的案例,在職場中,比比皆是。
  • 超職教育:35歲的職場人都去哪了?人生的天花板,不在年齡
    在各種社交平臺,我不下五次看到一張叫「網際網路普適性職業生涯」的圖:「35歲以上職場人去哪兒了?」與其問他們去哪了,不如先思考一下:問問題的人是誰?
  • 找工作都要求35歲以下,那麼35以上的人都去哪了呢?
    坦率地說,人一到了35歲就會焦慮,這是肯定要遇到的問題。無論是做管理還是技術,一旦失業,在就業市場上都一樣沒有競爭力。管理崗也不會輕鬆,其實到了管理崗會更沒有競爭力。35歲之後,處於職場的上升期,但是身體卻每況愈下。工作強度越來越大,也讓自己的身體很難吃得消。人過了35歲,社會上的年齡歧視也越來越重,公司也是需要盈利的,所以肯定要鍾愛年輕人。中年危機應該怎麼做呢?我們沒有辦法說消除中年危機,但是我們可以降低中年危機對我們的影響。
  • 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 35 歲以下,那 35 歲以上的人幹什麼去了?
    近日在網上筆者看到有位35歲的女碩士分享了他的工作經歷,女碩士在懷二胎之後就被公司領導輪番的針對,雖然在公司老闆或者主管並不會直接明說,但是在安排任務的時候
  • 找工作都要 35 歲以下,35 歲以上的人都哪去了?跑不了3個下場
    01 朋友中年被裁,找工作時傻了眼都說35歲是中年人邁不過去的坎,這句話在汪磊身上體現得最真實。已經工作了十來年的汪磊,近來比較頹廢,原因無他,只是他被公司裁員了。現在正四處找工作,各大網站也投了,但是一直沒有一絲的水花。他發現很多招聘的崗位都要求35歲以下。
  • 為什麼招聘都找35歲以下的,35歲以上的人去哪了?
    35歲之前出類拔萃、博覽群書、貌美如花……這些詞似乎跟中年危機毫無關係,但是不管你承不承認,這是一篇關於中年危機的文章,製造危機一向不是目的,而是找出原因、找到解決方案。到了35歲,往往會發生這種現象①開始有跳槽失敗的經歷,為了減少出差和工作量,輕易向下兼容,從行業頂級公司跳槽到普通公司,卻發現跳不完的996待遇,根本無力選擇。②晉升遇到瓶頸,企業體量不再壯大,上層職位有限。本以為是公司的老員工、公司後期發展的頂梁柱,卻漸漸的被新人所替代,就算靠著在公司待得年限足夠長,掌握著部分權力,卻在業務能力上被新人蓋過。
  • 那些沒抽中H1B的人後來都去哪兒了?
    H1B的人都去了哪裡?想想自己的back-up plan吧你知道抽不中H1b的人最痛苦的地方在哪兒麼?其實國內經濟形勢並不差,機會不少,而大部分留學生家庭條件,未必大富大貴,但也至少工薪階層,回國吃父母一碗飯還是可以的。痛苦的地方在於,你人生中這個重要的分叉口,卻無法由自己做決定往哪兒走,要靠一場無奈的、甚至不知道是否公平的抽籤決定。
  • 「你滿口謊言的樣子真醜」知乎2000萬熱帖,揭開多少人的傷疤
    知乎,有一個2000萬的熱門帖子,揭露了無數人童年的傷疤。原因是一位父親答應讓孩子進入班級前三,並同意在遊戲中給孩子充值500多元。結果孩子達到了目的,父親卻後悔了,認為充值遊戲影響不好,乾脆發到網上徵求大家意見。「滿嘴謊言的你看起來很醜。」知乎2000萬熱帖揭開了多少人的傷疤也許在父親眼裡,一句承諾很容易說出口,但他並不當真。
  • 領導者沒幾個,那些35歲還沒當上管理的人,都到哪去了?
    有人說,35歲以上的人,都從職場上消失了。因為,管理者的崗位就那麼多,可35歲以上的人,並非人人都當上了管理者。慢慢的,也就消失了。為什麼一定要狹隘地把35歲以上的人定義為「管理者」,好像到了35歲沒做到管理者,就會突然從職場上消失一樣。
  • 為何現在很多公司,只招聘35歲以下的員工,35歲以上的人怎麼辦?
    大家有沒有注意,很多招聘信息裡面,都寫著:年齡35歲以下;連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的最低年齡限制都是35歲。之前有一個HR朋友說的很實在,他告訴我,他們領導經常給他們強調,招人的時候只要年齡超過35歲的,即使對方經驗豐富並且錢要得少也不能要!這是他們公司年齡的底線。既然各行業都是這樣設定的「遊戲規則」,那麼,35歲是不是一個職業的分水嶺呢?
  • 都是生孩子,女人25歲 VS 35歲,差別到底在哪兒?
    由於年齡偏大,高齡產婦中有不少人都可能有輕微的糖尿病或者高血壓,平時身體機能正常,並未覺察。 一旦懷孕,身體各項機能和激素水平的變化都會將這些隱性的疾病誘發出來,不僅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更會給孕婦帶來生命危險。 高齡生育還可能導致身體出現癌變。
  • 一千萬人圍觀的知乎熱帖:我周圍,沒有人的婚姻是幸福的
    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知乎上面最近有個熱帖,一位網友坦誠道:她的周圍,沒有人的婚姻是幸福的。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是一句很家常的嘮嗑,但是當你仔細去想的時候,又會深有感觸,確實如此。作為一個女人,結婚生子、照顧公婆、包攬家務、還要伺候老公、帶孩子,這些都是社會要求女性會做的。更甚者還有要求女性一定要生兒子,放棄工作做家庭主婦,這樣一系列的不公平要求。說實話,婚姻究竟是什麼?
  • 知乎熱榜:找工作時普遍要求35歲以下,網友吐槽:35歲招誰惹誰了
    近來,我空閒時間刷起了知乎,看到了其熱榜上的一個話題:#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 35 歲以下,那麼 35 歲以上的人都去幹什麼了?#看到這個話題,突然想到之前某網際網路大廠的 HR 在大學招聘時宣傳公司:「我們公司是年輕的公司,平均年齡 25 歲!」
  • 這屆35歲+的中年人為何紛紛念起了體制內的好?
    前兩天網上熱傳的一個段子是,BAT中的某一個去校招,HR介紹說他們公司的員工都很年輕很陽光,所以公司很適合年輕人發展,結果一個較真的學生站起來問:「你們公司年齡大的都去哪兒了?」HR直接蒙圈了。是啊,一個二十多歲的公司,目前公司裡基本上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那麼多年前就進了公司的那批人「凍齡」了嗎?如果沒有,那麼,他們去了哪裡?
  • 找工作時只要35歲以下的員工,那35歲以上的人怎麼辦?
    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常常會發現很多公司應聘信息上寫著幾個字:「35歲以下。」正是因為如此,35歲成為了大家眼中的中年危機,這也是所有人逃不過去的一道坎。找工作時只要35歲以下的員工,那35歲以上的人怎麼辦?
  • 站在山上看高鐵的那些人,都去哪兒了?
    站在山上看高鐵的那些人,都去哪兒了?高鐵的開通改變著周邊數十公裡鄉鎮居民的出行方式。「一個電話我們就上門接客,大家背著大包小包,都是要去坐高鐵的。」
  • 凌晨2點,知乎熱帖184萬人圍觀:「看到老公的私聊照,我決定離婚了」
    凌晨2點,知乎上一條熱帖,似乎給出了更明確的答案:能不打電話,絕不主動聯繫;回來就上廁所,一蹲就是一小時;和各種網友聊天談笑,卻不搭理自己一句;偶爾叫一聲老婆,也是因為面前的水杯空了……一時間,引來了184萬人的圍觀點讚,紛紛表示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