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千年國寶討好日本,臺北故宮,你真的做錯了!

2021-01-08 世界華人周刊

一則普通的展覽消息,激怒兩岸網友。一幅「天下第二」的國寶級文物,一個視死如歸的一代大宗師。臺北故宮,你真的做錯了!

作者:李楚

憤怒!不負責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將於1月16日在日本東京博物館展出,為期一個月。這件國寶級文物距今已經1261年,是唐朝一代書法宗師顏真卿所書。

這個消息爆出之後,兩岸網友憤怒了。熟悉內情者憤慨難耐,紛紛痛罵臺北故宮「不是東西」,「對日本太大方了」。大家都沒有料到,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為去中國化,不珍惜國寶已到了如此人神共憤的地步。

這位新院長,於2018年上任。上任當天,他就公然揚言主張「故宮臺灣化」。在保護文物一事上,屢屢做出政治獻媚之舉。

有人問:一次正常的臺灣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一次文物展覽而已,有必要這麼憤怒?這麼認真嗎?我的回答是:有必要!這不是上綱上線,而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真真切切,無法抑制的憤怒。

開展文化交流,互借展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關鍵是,並非所有的文物都可以借來借去。環顧全球,幾乎每一個國家或地區都有規定,明令禁止一些國寶級的文物出境展覽,尤其是那些保存難度極高,損壞極易的書畫類文物。

查證公開資料即可知,國家文物局曾發布多次「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有大約兩百件「國寶級」文物是禁止出境展覽的。為何如此,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防止文物遭到損害,後悔莫及。

比如,在2012年發布的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名單中,書畫類的文物就有西晉陸機《平復帖》、唐朝懷素《苦筍帖》、唐朝馮承素摹王羲之的《蘭亭序》。

其實,這一次,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祭侄文稿》出借日本的同時,還長期外借了「天下第一草書」,有「草聖」之譽的唐朝人懷素的《自敘帖》。

懷素《自敘帖》局部

在臺灣,《祭侄文稿》《自敘帖》也早已經被核定為國寶。自1984年起,臺北故宮就規定這兩件文物是限展品,規定每次展出只能42天,展後必須休息三年以上。這一次,外借日本之前,《祭侄文稿》在臺灣也已經十年沒有露面了。

中國人都很難看到,送去給日本展?

即使不考慮臺灣此舉向日本的「政治獻媚」之嫌,僅從《祭侄文稿》的獨特性來說,這樣隨意的長時間出境展覽,是極度不負責任的。

此次赴日,島內的人都看不下去了,直接痛陳:

這類紙本文物,本身就屬極脆弱、極易損的國寶,可謂展一次傷一次,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文化交流確實重要,但未必要出借《祭侄文稿》這種國寶等級的文物,何曾見過或聽聞法國羅浮宮將鎮館之寶,《蒙娜麗莎的微笑》出借(連離開羅浮宮都不行)。

退一百萬步說,即使要外借日本展覽,也應該在程序上反覆論證,在展覽環境、技術上百般小心。然而,臺北故宮這一次卻做得有點「偷偷摸摸」,連個公開說明都沒有。

在展覽消息被爆出後,臺北故宮遭到臺灣島內網友質疑時,互相推諉,醜態百出。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官方社交帳號下,有多位網友留言質問:這樣珍貴的文物能否經得起奔波?

據臺灣媒體報導,「立委」柯志恩還曾質疑此次國寶等級展品出借,東京博物館的宣傳物料上連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字樣都沒有出現,「如此重要的國寶外借,到底是誰決定的?」也是一本爛帳,互相在甩鍋。

而且,在《祭侄文稿》外借消息被爆出後,網友還扒出了日本惡劣的前科,曾丟失過中國曆時百餘年精心編纂的印譜《西泠八家印存》。

國寶「西泠八家印存」在日本展出,蹊蹺丟失 日方:賠12萬人民幣

上千年的紙張,氧化、潮溼、風化,要多脆弱有多脆弱!絕對經不起任何折騰,每打開一次都是一次傷害。作家張佳瑋打了對此事「打個不恰當的比方」:

臺北故宮有《祭侄文稿》好比家裡有個經綸錦繡、但年已一百二十歲的垂危老人。

誰家如果有這麼個老人家,十年沒見人了。你好好養著還來不及。我如果有幸看到了,簡直氣都不敢喘。

居然好意思,偷偷摸摸藏著掖著,把他架上輪椅、遠渡重洋,去讓別家人看?你家裡不是寶貝多麼?偏要挑限展品中的限展品、國寶中的國寶,扛出去給人看?

簡直去他×的。

臺北故宮

悲壯!文稿背後的故事令人垂淚

《祭侄文稿》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它的地位有多高?要明白它的價值,離不開它背後的故事。

公元七世紀中葉,大唐盛世榮光退去,衰敗之跡頻現。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摧枯拉朽,打的政府軍落花流水。

當時,因為得罪了權臣楊國忠(楊貴妃之兄),顏真卿被貶平原(今山東德州),擔任太守(相當於天的市長)。

面對叛軍的囂張氣焰,危難之際,顏真卿聯絡兄長顏杲卿一同起兵討伐叛軍。然而,叛軍最終攻陷了兄長所守的城池,顏真卿的兄長顏杲卿被割了舌頭,慘遭凌遲,他的兒子、侄子、同僚,也被一個個肢解。

史書記載「顏氏一門死於刀鋸者三十餘人,其狀慘絕人寰,其狀慘絕人寰」。雖如此,顏氏一族,卻無一人投降。

兩年以後,顏真卿派人尋找親人屍骨,卻只找到了兄長的一隻腳和侄子的一塊頭骨。

在公元758年九月三日這一天,剛到「知天命」之年的顏真卿在心情極度悲憤之際,打開了紙張,為他的侄子寫下了悼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臣擁眾不救塗去)。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去一字不可辨)爾幽宅。(撫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流傳下來的這份悼文,其實是一份草稿,全稱是《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

顏真卿本人的結局也是悲壯的。安史之亂後,大唐中央王權不振,藩鎮日益坐大,叛亂此起彼伏。

在公元784年,又一次叛亂爆發了,76歲的顏真卿孤身前往叛軍的營中勸降,結果被叛軍勒死,英勇殉國。史書記載,顏真卿死節的消息傳出後,三軍為之痛哭。

此後,又過了二十多年,公元907年,中國歷史上最自信,最開放,最強盛的王朝大唐,滅亡了。

不是字字千金,而是字字無價

顏真卿是忠臣,也是開創了中國書法「顏體」的一代大宗師。每一個接觸書法的人,都知道「顏筋柳骨」四個字。《祭侄文稿》是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它與王羲之的《蘭亭序》、蘇東坡的《寒食帖》,並稱「天下三大行書」。

其實,這個「天下第二」,也可以說是「天下第一」。因為排在第一的王羲之的《蘭亭序》一直存在於傳說之中。現存的《蘭亭序》都是後人的模仿之作,真跡是被毀了,還是暫時沒發現,誰也不知道。

《祭侄文稿》只有25行,兩百多個字,不是字字千金,而是字字無價。勉強翻譯一下,大致的意思是:

我今天來祭祀侄兒,你生下來就很出眾,德行好,大家都認為你會做個好官,沒想到安祿山造反。我和你爹一起起兵,你幫我們來回傳遞消息。後來叛軍圍城,你們父子被殺害了。想到你,我悲痛不已,我會好好的安葬你。

當然,這裡的翻譯是高度省略的,對文言文略知一二者,讀原文自會明白其中的悲憤和沉痛。事實上,後人面對這幅「草稿」都有「不忍卒讀之感」,心生敬畏。

面對這一幅作品,我們也許可以想見一個頭髮花白的男人,握一管微突之筆,臨紙而立,激動到顫慄。從起筆的穩定,到苦澀,到筆勢漸重,悲鬱莫名,到最後的縱筆如草,不能自節。

紙上反覆塗改,字跡濃淡不一,許多地方筆墨都是硬生生拖出的字跡。在寫至「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這一句時,顏真卿反覆刪改塗抹,悲憤之情,不言自喻。

顏真卿畫像

顏真卿家族的悲壯、慘烈、剛強、不屈,完美地詮釋了中國人的精氣神。有人說:這份書法,不只是書法,是忠魂泣血,是孤臣悲歌,罵盡天下賊臣奸狗,哭盡天下義烈男兒,是我華夏的精神靈魂所在。

誠不虛也!

子孫保之啊!子孫保之!

紙壽千年絹五百。一千多年,華夏經歷了多少離亂,不言自喻。這部作品能流傳下來,除了「奇蹟」找不出其他的詞來形容。

在中國的北京和臺北,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博物院一母同胞。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在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勝利之際,當時的國民政府開始講大批文物運轉臺灣。以至於民間有「臺北有文物沒有故宮,北京有故宮沒有文物」之說。

天下三大行書,《蘭亭序》不知道在哪裡,《祭侄文稿》和《寒食帖》都藏在臺北故宮。臺北故宮大約藏有70萬件珍品。其中,僅書畫就有1萬餘件,瓷器2.5萬餘件。

天下第三行書——宋·蘇軾《寒食帖》

今天(1月14日),環球時報記者採訪了東京國立博物館,對方表示:1.東京沒有和臺灣交換什麼展品,就是臺灣單方面送過來的;2.沒有對《祭侄文稿》有啥特別保護措施;3.大家還可以對著它拍照!不開閃光燈就行。

雖然家大業大,但也不能這樣敗!

尤其諷刺的是,《祭侄文稿》還有一個四個字的印鑑:子孫保之。兩岸網友,同是華夏子孫,同是中國人,不知道面對「子孫保之」,臺北故宮,你們是怎麼想的。如果損害了,又有何面目見列祖列宗?

臺北故宮,這一次,你真的做錯了!

相關焦點

  • 千年國寶竟被臺北故宮送到日本展出
    事件發酵後,臺灣本土的一檔節目中,主持人就怒斥臺北故宮:「你憑什麼!」不僅如此,就文物的安全情況,主持人也是一連串的發問:「(國寶)半夜去到東京,沒人有知道,(這)是來自我們中國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你(當局)是怎麼同意的?會不會我們的國寶通通被調包、被盜賣、會被怎麼樣?!」
  • 臺北故宮借給日本的國寶《祭侄文稿》,你了解嗎?
    最近傳出消息,臺北故宮將國寶《祭侄文稿》借給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並將於1月16日,也就是今天開始展出。此消息一出,兩岸一片譁然。眾多學者發聲批評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一行為,不少網友也紛紛表示不滿,更有臺灣電視節目斥責這是部分臺灣政客對日本卑躬屈膝,拿國寶討好日本。宗教本身沒有國度,但宗教人同樣有著家國觀念,本土宗教道教更是如此。
  • 「臺北故宮」將國寶借給日本 媒體:恐淪為「臺獨」工具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一件國寶的遭遇引發網友熱議,大家紛紛用上述兩個詞語描述自己的心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且聽小銳慢慢道來。這件國寶就是顏真卿書寫的《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的國寶是中國人共同資產,民進黨不配爭
    中國國民黨全代會掀起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國寶究竟屬誰的論戰,前後兩任主席態度不一,江啟臣顯得保守,朱立倫卻積極表態。故宮國寶屬誰?答案其實很簡單,臺北故宮國寶是中國人共同的資產,由國民黨帶來臺灣。國民黨黨代表主張故宮裡的國寶是國民黨的資產,故宮門票收入應歸給國民黨,其實是酸黨產會以「轉型正義」之名追討國民黨黨產。未料,這個自嘲的建議,掀起「黨產會」興致,臉書發文指國寶不等於黨產,請國民黨停止"黨國不分",這個「黨國不分」又引發「國」的爭議,網民紛紛批評民進黨「去中國化」,憑什麼強佔「中華民 國」帶來臺灣的資產?
  • 顏真卿真跡出借日本,臺北故宮今天的回應被罵翻
    【環球網綜合報導】近日,臺北故宮因將「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出借日本被兩岸民眾撻伐。明(16)日,《祭侄文稿》將在日本展出,今天(15日)下午,臺北故宮才對此事進行回應。然而,回應的內容又引發了臺灣網友的質問與痛批。
  • 故宮國寶外借日本,到底是臺北大方過頭,還是符合國際慣例?
    日前,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唐代顏真卿《祭侄文稿》被出借參加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行的「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事件引發廣泛爭議,有人質疑國寶赴日展出是否符合程序,並稱向日本博物館出借「天下第二行書」有點「大方過頭」。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2020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故宮文物遷存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以及「編輯出版」、「展覽傳播」、「臺北復院」六單元,以院史資料室集藏之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遷臺前賢后人提供之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遷臺初期的歷史經緯。
  • 國寶憑什麼給日本?艸!
    敢情不是你家寶貝,你就不心疼是不是?的確,日本方面這麼馬虎的行事作風,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上一次是《西冷八家印存》。無償借出的孤本國寶。竟然被隨身攜帶到賓館,並且不翼而飛?如此重要的國寶出借,是不是開個新聞發布會?可連臺灣民眾,看起來也完全不知情。經過立委的爆料,媒體才知曉。再看東博的展覽圖,合作方臺北故宮博物館,幾乎看不到。自家單位的名稱,倒是大的非常明顯。
  • 有人說「北京故宮只剩空殼,真正的精品在臺北故宮」,是真的嗎?
    老蔣無愧於「運輸大隊長」的稱號,短短61天時間,分三批帶走了2972箱文物,共計597558套,這些文物不僅是紫禁城的,還有避暑山莊、瀋陽故宮、頤和園、國子監等處的舊藏,很多都是絕無僅有的孤品級國寶,可想而知有多珍貴。
  • ...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上】蔣勳:臺北故宮國寶...
    第三講 臺北故宮國寶故事|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的「國寶」宋畫,拿放大鏡看會嚇你一跳
    宋畫的遺存比我們想像中要多,至少有上千件,主要散布在中國、美國和日本等200多處所在,沒有哪一位專家敢說:我看過全部的宋畫。 一張宋畫,可以放在手機中觀看,完全禁得住你手指無限度的撐大。每一次局部的放大,都會令你發現一個意想不到的新世界。 以下是臺北故宮館藏的宋畫精選: 宋人 江帆山市
  • 「臺北故宮」到底是誰的?
    島內媒體報導,臺北故宮可能從「正部級」機構降為文化部門轄下的「正廳級」機關。對此,國民黨「立委」洪孟楷30日受訪時表示,臺北故宮是全世界人類寶藏、財產,要自我矮化成「文化部」下面的機關,真的大可不必。他批評,民進黨搞意識形態、想要轉移瘦肉精美豬議題,全臺人民都沒辦法接受。
  • 國民黨代表:臺北故宮國寶由國民黨帶過來,門票收入應歸國民黨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心怡】「臺北故宮裡的國寶不是臺灣的,是國民黨帶來的。」據臺灣東森新聞網報導,9月6日,因不滿國民黨「黨產」被民進黨當局凍結,國民黨代表陳麗旭在國民黨代表大會上提議,臺北故宮門票收入應歸國民黨所有,如此國民黨就有收入來源了。
  • 已經1200多歲的頂級國寶,為何借展日本會引起眾怒?
    已經1200多歲的國寶《祭侄文稿》,被臺北故宮借到日本展出,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1961年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圖》外借給美國國家藝術館後造成了嚴重損傷,之後在1996年臺灣民眾攔下了要向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外借的一批27件珍貴文物,其中就包括《祭侄文稿》。
  • 臺北藏顏真卿《祭侄文稿》借展日本合適嗎?
    東京的這次大展一大亮點是將展出從臺北故宮博物院借來的「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公認真跡《祭侄文稿》以及唐代懷素的《自敘帖》, 由於借展文物十分貴重,讓公眾質疑這一赴日展出是否符合程序,並稱「臺北故宮對日本真的太大方了」。
  • 臺北故宮翠玉白菜將首度離臺赴日本展出
    原標題:臺北故宮翠玉白菜將首度離臺赴日本展出(圖)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故宮策劃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展」,將於6月24日至9月15日及10月7日至31日,分赴東京博物館、九州島博物館展出。
  • 到底怎麼對待中國國寶?臺北故宮回應,日本方面卻兩次改口
    日本究竟怎樣保護「天下第二行書」!針對臺北故宮博物院要將中國書法史上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單方面借給日本展出,有可能給文物造成傷害一事,環球時報英文版(Global Times)記者今天致電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對方工作人員回應如下:1 借《祭侄文稿》來展示是為了文化交流,不僅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合作,與世界其他地方的博物院也有合作。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臺北故宮推出"航海冒險包" 深受動漫迷喜愛
    臺北故宮一推出就受到動漫迷關注,每包加贈隱藏版寶藏,吸引民眾尋寶。(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華夏經緯網3月1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日本知名漫畫《海賊王》,以精彩的冒險故事及鮮明的角色人物,深受全球動漫迷的喜愛。臺北故宮博物院精品以販賣文創商品聞名,近期在網絡商城獨家推出「故宮航海冒險包」,將「國寶」衍生商品與動漫角色結合,饒富趣味的創意發想,引導民眾從不同角度,認識「國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