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龜》由導演麥可·度德威特執導,高畑勳藝術執導,法國著名導演帕斯卡爾·費蘭聯合編劇,是一部被稱為歐式血統的吉卜力作品。影片上映後即獲2017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提名、第44屆動畫安妮獎最佳獨立動畫長片等有分量的獎項,是日歐動畫的一次完美結合。
這是一部敘事類動畫長片,故事情節並不複雜。講述了一個男人因為意外跌落大海,然後被海浪衝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開始他多次嘗試逃生,但是每一次都因一隻紅色海龜的阻撓而宣告失敗。在絕望之際,紅色海龜竟變成一位神秘女子,來挽救他的人生,而奇幻的故事從這裡開始了。
這部影片是吉卜力工作室在宮崎駿隱退後,推出的首部作品。構想10年,製作8年,可見製作團隊在背後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而影片長達80分鐘的劇情,沒有任何臺詞和旁白,極簡主義風格的呈現是最大的特色。
就算是缺少了臺詞的詮釋,不煽情不搞笑,更沒有任何特技。但影片通過人物動作細節來表現,加上聲樂、隱喻、夢境等元素的加持,憑藉完美極致的製作,讓影片更加有靈魂。而獨特的二維手繪藝術風格,更真實地呈現了影片的情感內核。讓觀眾在看完電影之後,對自然、對生命、對親情血緣,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01、獨特的創作風格,奇幻的色彩籠罩,給觀眾耳目一新之感
①無臺詞與聲樂元素相結合,使故事情節更具張力
對於沒有對白的電影而言,導演勢必會從畫面、聲音等多種角度上進行雕琢,從而能夠精進地闡述影片還有推動影片的發展。
影片充分運用了遠景和大遠景的俯拍方式,將鏡頭全面展示,在簡單的環境背景下,人物的一舉一動都顯露無疑,並逼真地反應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這樣的人物的塑造和刻畫,導演將客觀冷靜的思考的空間留給了觀眾。
影片雖然拋棄了臺詞和對白,但是並沒有完全靜默,人類還有最原始的吶喊。當海嘯過後,小島一片狼藉,空曠的荒蕪之地,男孩只能弓著身體聲嘶力竭「誒~誒~」地吶喊。在一片沉寂的背景下,這一聲聲喊叫卻能夠給觀眾的心靈重重的一擊,那種蒼涼之感油然而生。
加上20首時而激烈時而舒緩的輕音樂背景貼合劇情的烘託,營造了奇幻故事的神秘感。當男子一動不動地在竹林中躺了一天又一天,這時遠處響起了斷斷續續的大提琴聲,他才勉強爬起來,去尋找聲音的來源。男人夾雜著絕望到慢慢平靜後的內心,在音樂的渲染下得到了釋放。
除此之外,影片中充斥著飛鳥撲騰的聲音,海浪翻滾的聲音,腳步聲,窸窸窣窣的草動和蟲鳴聲。
這些原生態的聲音元素比蒼白的臺詞更具說服力,有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調動了觀眾埋藏心底的情緒。也給觀眾足夠多的想像空間,讓故事更具張力和豐富性。配上時而溫婉時而激烈的音樂背景,似乎打開了靜謐而深邃的時空隧道,讓觀眾忍不住屏住呼吸,靜下心來慢慢品味。
②極簡的畫風,彰顯製作功底的同時,更加突出了影片想要呈現的主題
這部影片的整體風格是非常簡單的二維手繪,採用的是歐式插畫技巧和配色方案。勾勒出了碧海藍天,泛白的沙灘,不斷變化的四季景色,單薄的人物。在自然原生態音效的配合下,儼如一個夢境般讓人慾罷不能。
畫面簡單到沒有任何多餘和累贅的部分,全部是一些靜止並且獨立的景物。為了給觀眾帶來完美的畫面呈現,個別事物採用了3D製作,比如海龜,最初是動畫師建好3D模型,再由2D轉描並上色。這種3D和2D相對應並結合的繪製,對各方面的繪製技巧要求會更加高。
而簡單流暢的線條,似乎在提醒觀眾,這個畫面再美再令人神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畫面中的人。影片極簡的畫風,讓觀眾在觀影的時候能夠達到視覺享受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故事所傳達的意境。
極簡的畫風恰到好處地讓觀眾的注意力安心放在畫面突出的元素上,凸顯了人物的細微動作和神情變化,給人物更多的演繹空間。也正是這樣的風格使這部動畫長片,成為眾多忙於製造感官刺激的商業片中的一股清流。
③影片用了一個奇幻故事來構圖,講述了一場雋永的人生之旅
很多人說,這個故事很像是魯濱孫漂流記,但是導演並不是要講一個探險故事,而是通過一個奇幻故事,來講述更加深層次的哲思。因此當紅海龜變成一個女人,故事蒙上了一層奇幻色彩,一段美妙的故事開始了。
男人和女人在生下了他們的孩子,生活簡單而幸福。可隨著男孩的長大,離開了小島,島上又回歸了平靜。男孩去了哪裡,沒人知道。終於有一天,男子虛弱地躺在沙灘上,望著明亮的圓月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女人又變回了紅海龜,遊向了大海,消失不見了。
對於這樣的奇幻成分,導演並沒有作過多的解釋,仿佛那是世界該有的模樣,抑或是一個「莊周夢蝶」的寓言故事。亦真亦假,似幻似真,這樣的意境更能把觀眾帶進更深層次的遐想,影片散發出更加深刻雋永的意蘊。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種無為和虛無的意境也在故事的展開中得以顯現,尋覓、逃離、生命、相伴、歸去,整個過程如夢境一般,歷歷在目,卻只能任其沉溺,消失不見。
在這樣的奇幻氛圍的渲染下,影片將雋永的人生哲思烘託得深入人心。在傳達豐厚影片的內涵和深度的同時,也讓觀眾被這場奇幻之旅所深深地吸引。
02、對細節的刻畫,遠景鏡頭的運用,影片展示了一個又一個高潮和驚喜
這樣足足80分鐘長卻沒有任何臺詞的默片,其實是最考驗導演的拍攝功夫了。因此影片採用了多種表現手法,在展示影片的高潮和驚喜的同時,也讓觀眾能夠沉浸其中,感受極簡影片的魅力。
①對人物細節動作和環境變化的刻畫,推動了影片的情節發展和銜接
影片中對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節的推動完全落在了所有細節的展現和刻畫上,這也能夠說明導演在鏡頭、畫面以及人物的動作的設計和製作時下了很大的功夫。而觀眾在觀看影片的時候,領悟細節的刻畫就顯得尤其重要。
比如男人和紅海龜變成的女人從陌生到相愛的過程,男人的細節舉動特別有層次感。當他看到女人把龜殼推向海洋深處,他很驚訝,看看飄向大海的龜殼,再看看自己做了一半的竹筏,反反覆覆。
最後他終於走向竹筏想把它也推進大海,可是看著遠方又停下了,想轉身回到島上,走了幾步又停下,最後他轉身跑向竹筏,用力地把它推向大海。
從這一連串的動作可以看出,男人的猶豫和糾結。只有經過這種細微的動作描繪,才能把影片情節推向高潮,給觀眾製造出一波又一波驚喜。
很顯然,影片人物動作細節和環境細節的變化銜接得當,觀影者在觀看的時候能夠跟上情節的發展,影片在這方面做到了極致。只要看著人物的動作神情和周圍環境的變化,觀眾就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語言在此是多餘的,這也是影片的魅力所在。
②遠景鏡頭的大量運用,呈現一種空曠寂寥的電影氣氛
為了強化影片背景的空曠寂寥,映襯小島的荒蕪孤寂,影片中除了幾隻活潑的螃蟹和飛鳥,多數景色都是靜默的,甚至是孤獨的個體存在,似乎跟男人和女人所處的環境根本不是一體的。也正是靜態背景的氛圍渲染,觀眾的情緒很容易就被帶入了故事當中,好像身臨其境的感受一般。
特別是當男子剛來到島上,一個孤零零的身影立在高聳的巖石上向遠方眺望,前方的水天一色朦朦朧朧的存在,像一堵牆一樣擋住了所有的去路,那種悲涼之感瞬間湧進眼帘。還有當他們以草為席,以天為被地睡在大片的草地裡,鏡頭不斷向上移,蜷縮的身影越來越小,周圍的環境加入進來,更加顯得人物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影片中這些大量的遠景鏡頭和大遠景鏡頭,加上在色調、構圖的掌控,成就了影片別具一格的敘事方式。而不同場景的反覆切換,海景、天氣、草地、星空、天氣等等環境的變換,變化非常自然到位。這樣的遠景鏡頭被反覆構建和使用,展現了影片空靈的氛圍,讓觀影者在觀看的過程也得到不一樣的享受。
03、多種物品隱喻、夢境等元素的加持,延展了影片故事的厚度
看過宮崎駿或者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的觀眾都知道,小物件的隱喻是不可或缺的。不僅為動畫增添許多趣味,還具有特殊意義的象徵性。加上畫龍點睛的夢境,讓影片的故事更加有厚度和具有張力。
綠海龜綠龜跟紅海龜的顏色相對應,一個綠一個紅,紅海龜留下,綠海龜最終遊向遠方,它們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
當男人初到島上感到絕望之際,看到一群小綠龜拼命往海裡遊,他萌生了想要藉助竹筏離開小島的想法。當他們的兒子慢慢長大,大綠海龜又出現了,似乎是那群長大的小綠海龜又回來了,還跟兒子在海裡嬉戲並遊,最後帶著兒子向未知的遠方遊去。
在這裡,綠色海龜就像是希望的隱喻,有了綠海龜的指引,人物對遠方的渴望就會變得強烈。
月亮當女人抱著剛從懸崖跌落大海的孩子,海平面升起了細細的月牙;當孩子漸漸長大,夜空中上弦月正在升起;最後孩子即將離開父母,一輪滿月掛在空中。
不僅是小男孩的成長時間點裡會出現明月,當男人剛來島上時,當男人老去並永遠閉上眼睛時,都出現了明亮的月亮。
月亮在影片中反覆出現,每一次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時間預示,暗示了某個關鍵事件的時間點,是人物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心境的隱喻。
飛鳥飛鳥的存在不僅是添加一定的趣味性,當周圍一切都平靜安詳的時候,幾隻白色的飛鳥在天空中翱翔。可是當環境發生了變化或者人物內心產生激烈的情緒,飛鳥在數量和動作上會有很大地變動化。
當男人舉起木棍狠狠地毆打紅海龜,飛鳥被驚起一大片,在紅色的天空中異常刺眼;當災難準備來臨,四周一片寂靜,而天空中密密麻麻布滿了橫衝直撞的飛鳥。
通過頻繁出現並且因劇情不斷變化的飛鳥這個媒介,襯託了人物內心變化和命運走向,也牽動了觀眾對劇情走向的緊張情感。
玻璃瓶兒子小時候在海邊撿到了一個玻璃瓶,父親告訴他那是從很遠很遠的世界帶來的。兒子便把玻璃瓶當成寶貝一樣,一直帶在身邊。當海嘯來臨,把小島摧殘得不成樣子,男孩在淡水坑裡看到了丟失的玻璃瓶,又把它撿了回來。
這個玻璃瓶像是兒子終會離開的一個伏筆,讓兒子有對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遐想。當他發現了自己闖蕩世界的能力,便選擇了離開,去探索那個未知的世界。
夢境不僅如此,影片中也多次出現了很奇妙的夢境,比如男人夢見了海上出現了一座竹橋,讓他能夠離開小島,但是夢醒後,眼前海上那片茫茫大海。這樣的夢境就像是夢中夢一般,讓人感受那麼真實,但是驚醒後發現原來是夢,很奇幻的感覺。
還有兒子長大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他夢到海面立起了高高的海強,他跳進去遊到海牆上面,俯視著沙灘,然後向小如螞蟻的父母揮手告別。這也預示了小男孩已經長大,即將離開父母去追尋更加廣闊的天空。
這些的夢境的出現,是神來之筆,不僅讓影片的奇幻色彩更加強烈,也隱喻了人物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渴望。
影片還有一些隱喻的事物就不一一列舉,觀眾可以去慢慢品味。本身無對白的表現手法需要醞釀一些意境和表達來彌補大段的故事留白,而這些隱喻的事物剛好達到了這樣的彌補目的,妙不可言。
04、導演用極簡的奇幻故事,在極致的鏡頭下,呈現了真實的情感內核
我想每個影迷在看完這部動畫電影後,內心一定是久久不能平靜。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很多也很深刻,可以讓我們慢慢回味很久,這也是導演的用心良苦。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種看法,下面這部分是我在極簡的奇幻故事裡所感受到的三個情感內核的表達。
①對大自然的敬畏
當男人來到島上,已經把自己推進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 ,沒有了現代生活的便捷工具,在大自然最原始的包裹下,人該如何生存下去。與其說是紅海龜在害他,還不如說是在幫助他,他製造的竹筏連紅海龜都能撞碎,那大海的暴風雨呢?在這片波濤洶湧、無法預知的大海面前,他根本沒辦法逾越。影片中的那場毀滅性的海嘯,也正是呼應了要敬畏大自然的情感內核。
而最後當男人死去,女人又變成紅海龜離開。其實可以看出,人的幾十年壽命和紅海龜幾百年的壽命相比,更顯得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這也警示人們,對大自然應該保持著一顆敬畏之心,不要用自己渺小的力量去試圖挑戰甚至控制大自然。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
大自然的奧秘源遠流長,並不是我們一朝一夕能夠探索得完的。我們要做不是去不擇手段發掘大自然的利用價值,為我們所用。就像男人和紅海龜變成的女人,共同生活下去一樣,我們人類跟大自然也應該和諧共處,天地人和。
②親情與放手
當兒子從一個在沙灘上爬行玩耍的小男孩,成長為像父親當時剛來到島上的模樣,對自由的渴望、對夢想的追求在他的內心不斷膨脹滋長,讓他輾轉反側,徹夜難眠。
當男人偷偷地站在樹影下,觀望著獨自在寂寥的沙灘上遠眺的兒子,他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他何嘗不知道兒子的心情呢?雖然有很多不舍,雖然擔心兒子在風浪中會吃盡苦頭,但是他也知道,是時候放手了,孩子終究要長大離開父母獨自去面對世界的精彩和生活的甘甜。
站在沙灘上,男人和女人牽著手相互偎依,兒子深情地看了看他的父母。他知道家在這裡,在這裡也很溫暖,不用經歷任何風浪,但是他也知道終有一天自己必須要獨自去面對人生和現實的社會。
龍應臺在《目送》裡這樣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望著兒子漸漸遠去的背影,直到消失在茫茫遠方,男人和女人不舍地回到了小島,過起了平靜的晚年生活。父母滿懷的愛都給了孩子,但是只有放手的愛,才會讓孩子成長得更快,也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遠。血緣和親情永遠都不會斷,它聯結著心心相印的一家人,不管到哪裡,都能夠感知得到對方的存在。
③生命與相伴
影片的最後,男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孩子也遠走他鄉,女人變成紅海龜又回到了海洋,一切仿佛從未發生,當紅海龜遊回海裡,故事似乎已經結束,但是又似乎未曾開始過一樣。這不就是我們卑微一生的縮影嗎?
這個故事初看是講述了一個男人意外流落於此的孤單的一生,但是這卻隱喻了每個人起起伏伏的一生。男孩長大終會離開小島,也許他會遊向另一個世界,也許又會像他父親一樣被衝到某個小島,然後開啟另一個循環。生命周而復始,在一樣的人生關口,有的人留下,有的人離開。
這場生命之旅註定是芸芸眾生中的一角,而紅海龜變成女人,更像是生活中每個女人捨棄一切選擇在男人身邊進行陪伴的例子。
人的內心一旦有了奔頭就不會整天想著那些縹緲虛無的東西,因為身邊的人才是真實的,心中的方向會讓你走得更加堅定。當生命還在,身邊的人還在,我們應該好好珍惜擁有的這一切,儘量花時間陪伴那個還不曾走遠的人兒。因為生命短暫,能相伴走過的每個時光都是值得珍惜的。
寫在最後:
這是一部一言不發,卻能夠讓你潸然淚下的電影。有人說如果作為一部動畫短片來製作,那意境會更加深遠、精煉。但是我覺得在主題的呈現上還是令人稱讚,瑕不掩瑜。特別是作為一部非商業性質的動畫長片,能有這樣精美又獨特的製作,真的不容易。
在我看來,這部動畫影片全程無任何對白,這樣設計最大妙處就在於就給觀眾足夠多的想像空間,讓不同的人在觀看之後會有不同的感受。如果能夠靜靜地觀看,慢慢品味,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得到受益匪淺的人生哲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