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最近大家都跟文脈君一樣,被一部名叫《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的片子刷屏了。
BBC 4套推出,紀錄片「探路人」麥可·伍德主持,指環王甘道夫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獻聲。
一群老外,聲情並茂地演繹出,他們心中的杜甫。
「在東方,他是不朽之一。在西方,幾乎沒人聽說過他。」紀錄片開篇點題。
一幫中文都不會說的人,怎麼把這個「幾乎沒人」聽過的大文豪,介紹給全世界?
老外拍杜甫,乍聽覺得很新奇,可拍出來還是我們心中「老杜」的樣子嗎?
帶著一絲絲擔心,文脈君終於刷完了這部片子。
令人驚喜的是,在外網上,不少國外網友表示,片子中的杜甫其人其事,感人至深,撫慰人心。
而在國內的社交網站上,也有很多中國網友站出來說,片中杜甫在不失傳統的同時,還揮灑著一股子「洋氣」。
△主持人麥可·伍德杜甫草堂前留影
那麼,這種「洋氣」從何而來?
也許,我們可以看看外國人眼中的杜甫——
一個詩人、天才、搖滾巨星的混合體。
印象一:貝奧武夫時代的巨匠
中國有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詩歌傳統,其歷史長達3000多年。
3000多年有多長?
主持人麥可·伍德說,反正比《伊利亞特》《荷馬史詩》還要久遠。
那麼杜甫生活的年代呢?唐代,老外依舊沒有概念,主持人就解釋,那個時候正好是英國產生《貝奧武夫》的時代。
什麼是貝奧武夫?
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最古老、最長的一部較完整的文學作品,也是歐洲最早的方言史詩。
故事講述了丹麥洛斯格國王修建的宮殿,在十二年裡,飽受妖怪的騷擾。恰逢此時,異國王子貝奧武夫來訪,欲助國王除害。
當晚,王國內大排筵宴,妖怪果然現身。貝奧武夫勇不可當,上前與之格鬥,扭斷其臂,妖怪落荒而逃,重傷而死。
而後,貝奧武夫返回本國,被擁戴為王,統治國家五十年,舉國大治。最後貝奧武夫以垂老之年,殺一噴火巨龍,身受重創死去。
因為時代久遠,這首詩的作者已經不可考了。
當這位作者,在羊皮卷上,演繹勇者鬥惡龍的故事時,在地球的另一端,一位詩人滿目風塵,沿長江遊走,苦心孤詣書寫下屬於他的史詩。
印象二:顛沛流離如李爾王
安史之亂,民不聊生,杜甫攜妻兒,北上避禍。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邊煙。」
這是他生命境遇的轉折點,也是他詩歌的轉折點。
紀錄片用莎士比亞的一句話,描述杜甫:「一個貧窮而無家可歸的人。」
這個形容出自莎翁的四大悲劇之一,《李爾王》。
故事並不複雜,其中一條主線,講的是古代不列顛國王李爾年老昏聵、剛愎自用,一日,要把國土分給三個女兒。
長女、次女巧言令色,通過甜言蜜語討得了父親的歡心。而小女兒呢,因為性格耿直,遭到父親斥逐,遠走他鄉。
鬥轉星移,老國王逐漸失勢,被兩個女兒無情怠慢,一怒而跑到了暴風雨中的荒野。
後來,小女兒興師來討伐,父女相見,但是由於戰敗,小女兒被俘,還被密令絞死,李爾抱著她的屍體,悲憤交加,瘋狂而死。
唯我獨尊的老國王,從皇位跌落,變成了衣不蔽體的乞丐,一路上,他見過那些食不果腹的流民,那些無家可歸的窮人。
他們都如杜甫一般,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逃亡中,苦苦掙扎苦苦求生。
印象三:卜居三峽的但丁
那一年,杜甫在長江三峽的入口,住了下來。
巨大的峽谷和廣闊的江面,就如同大海一樣蓬勃有力。
他在山坡上修建了一個小村莊,終日種菜、養雞、寫作度日。
一個想法在他腦中漸漸清晰,也許位極人臣,為國盡忠的包袱,不過夢幻泡影而已。
漫長的流離,或許就是自己的宿命,對此,他毫不畏懼。
在西方人的眼中,他的經歷和另一位大詩人,但丁,又何其相似。
1302年,但丁因各項罪名,被處以罰金及流放兩年,但他對欲加之罪拒不承認,於是被改判永久流放。
流放過程中,他誓不屈從,並表示「遭到放逐是光榮」。他還曾想著和其他流亡者一起,打回家鄉。
但丁幾乎是乞討著,行遍了祖國壯麗的河山,接觸社會各個階層,豐富了生活經驗,加深了頭腦思想。
他意識到自己擔負著揭露現實,喚醒人心的歷史使命,於是中斷了《論俗語》和《饗宴》的寫作,終於開始創作不朽名作——《神曲》。
他曾經這樣寫道,「我們的命運不能被奪走,因為它是對我們的饋贈。」
印象四:影響搖滾明星平克·弗洛伊德
杜甫永遠也忘不了,他與李白的那次會面。
就像永遠也擦不去,李白在對自然的刻畫方面,對他的深遠影響。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他面對著自然和時間的浩瀚,思考著人類力量的極限,他的哲思,對後世影響巨大。
紀錄片中,麥可·伍德說,杜甫影響的,除了東方的詩歌,還有西方的現代派藝術家,以及平克·弗洛伊德。
誰是平克·弗洛伊德?
他們是成立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英國最有名的搖滾樂隊之一,全球專輯銷量數以億計。
他們的音樂以藝術性和迷幻氣質著稱,特別是上個世紀發表的專輯《月之暗面》和《迷牆》,堪稱影響一代人的靈魂史詩。
或許你知道,1971年,這幫年輕人,在龐貝古城進行了一次沒有現場觀眾的演出,創造現場音樂的奇蹟。
或許你聽過,1994年,他們還和霍金跨界合作,完成了歌曲《Keep Talking 》。
歌裡,霍金以電子發聲器,留下了自己的聲音:「曾經的數百萬年,我們活著,全如鳥獸。」
看著輪椅上的老人對歷史的描摹,總讓人無端想起,杜甫筆下,那個「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的寒夜。
印象五:勇闖「卡薩布蘭卡」
「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
不管是少壯之時暢遊金陵,仗劍吳越,還是困守長安,漂泊西南,杜甫本質上,永遠是個流浪者。
這一年,他帶著妻子、兒子、僕人、船夫,順遊而下,「闖進了」長沙——
一個遠離了戰亂的南方城市。
在那裡,杜甫遇上了一群避難的音樂家、藝術家、詩人作家,並度過了一段短暫而平安的日子。
然而,一年春天,一個與杜甫交情甚好的地方官,遭到敵對將軍的毒手,整個城市陷入了混亂。
紀錄片把長沙比作,二戰法國陷落後的卡薩布蘭卡。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影迷,就不可能沒聽說過這個地名。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好萊塢經典電影《卡薩布蘭卡》上映,把這座暗流湧動的北非城市,搬上大銀幕。
影片中,大量的歐洲人因二戰,逃離家鄉躲避納粹,暫留在卡薩布蘭卡一間小酒館等待機會,前往美洲。
一日,反納粹組織領袖攜妻子不速而至,誰曾想,其妻子,正是酒館老闆裡克手當年失散的情人。
戰亂、間諜、陰謀、嫉妒、愛情,表面平靜的小城,即將迎來一場暴風驟雨。
在影片最後,裡克犧牲了自己的幸福,成全舊愛。
在卡薩布蘭卡的機場,他擊斃了前來阻擊的德國少校,目送著自己心愛的女人奔向自由
老杜的AB面
在我們眼裡,杜甫是才高八鬥的詩聖,是上下求索的旅者,是沉鬱頓挫的哲人。
而在外國人眼中,他如李爾王中顛沛的乞丐,如羈旅的但丁,是影響過搖滾樂隊的偉大先驅,是闖進「卡薩布蘭卡」的孤膽英雄。
這也許都是真實杜甫,也許都不是。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留下的那些作品,深深影響過我們,並將持續影響下去。
評價他,一句話就夠了,恰如這部紀錄片的標題所寫的那樣。
「一位偉大的詩人。」
文 |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王子揚 王凡
(編輯 蘇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