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爸爸去哪兒》火了之後,親子綜藝如雨後春筍一樣越來越多,也讓我認識到了很多明星家的孩子。不得不說,其中大部分明星在教育上都很有一套,一個個只有3、4歲的孩子卻擁有超越這個年齡的認知。
在這些孩子中,最令人注意的就是霍思燕和杜江的兒子——嗯哼。
最初認識到嗯哼就是在《爸爸去哪兒》這個節目。當時在嗯哼身上最令人深刻的標籤是「高情商」。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擁有超高的詞彙量,當時我就被這個只有4歲的孩子驚到了,但這並不是全部。嗯哼真正讓人驚訝的是他所擁有的科普知識。
「為什麼飛機可以飛在天上?」這個問題對於大部分4歲孩子來說,可能都是摸不著頭腦。但杜江用這個問題考嗯哼時,他可以不假思索地說出「因為它有噴射引擎,用力旋轉就可以飛了。」不僅懂得飛機起飛的原理,還能用專業名詞說出來。
當時我看到嗯哼這樣回答時,還以為是節目做得效果。但杜江接下來又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白天和黑夜?」嗯哼回答:「他可以給美國人帶來溫暖。」杜江剛開始沒明白嗯哼的邏輯,經過詢問後才明白,嗯哼想表達我們這裡天黑了,美國那邊天就亮了。
後來杜江將嗯哼的話梳理了一下,從這裡就可以發現,嗯哼雖然沒有表達明白,但顯然是懂得地球自轉的道理。
嗯哼帶給我的驚訝不止於此。
和爸爸種花生,在同齡小朋友連花生根都不知道是哪部分的時候,嗯哼在挖土、固根、澆水的種花生的過程中一點都不含糊。在車上和媽媽聊起蕨菜的時候,一本正經地對媽媽科普:「蕨菜很早以前有過,在恐龍之前都有了。」
看到這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嗯哼,我和網友們的疑惑與震驚是一樣的,嗯哼難道是吃百科全書長大的嗎?
其實仔細看過霍思燕的微博就能發現,嗯哼真的是從被百科全書「餵大」的。從嗯哼2歲的時候霍思燕就開始陪嗯哼看科普讀本了。看嗯哼身邊的科普繪本,就知道霍思燕在嗯哼的科普啟蒙上是下了真功夫的。
從小就開始科學啟蒙的孩子,可以有多麼厲害?嗯哼就是最好的證明。
事實上,在西方,科普教育是兒童教育最重要的課程之一。近些年科學教育也已經逐步成為我國教育重點之一,很多小學從一年級開始就準備了每周一節的科學課。從小了解科學啟蒙,能讓孩子從科學的角度看世界,思考能力、生活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都要高於同齡孩子。
看到嗯哼這個例子之後,我就重點抓孩子的科學教育。在不知道如何起手的時候,碰到了《第一次遇見科學》的線下活動。當時立刻帶著孩子去參加了,現場有很多專家和家長都在看展出的《第一次遇見科學》樣書。
其實,在看到《第一次遇見科學》封面的時候,我就眼前一亮。
因為4、5歲孩子接觸的各類圖書,都是手繪風、漫畫風。雖然充滿童趣,但難免會缺少真實性,孩子也不可能一直看這種幼稚的畫風。但《第一次遇見科學》的畫風非常的真實,圖片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套書隨便一冊拿在手裡都很有分量,紙質摸上去和印刷看上去就是大出版社出品。《第一次遇見科學》的確有著「大背景」,它是由美國國家地理學習公司和十萬個為什麼少兒社聯合打造的,就是你所熟知的那個十萬個為什麼,所以它的權威性毋庸置疑。
書中的圖片來源於美國國家地理學習公司,是孩子能看到的最真實的世界。翻開一本書,裡面的圖片真實性沒有讓我失望,這些圖片是用隱藏攝像機拍攝,最近距離接近動物,清晰具有真實性。用這樣的書給孩子做科學啟蒙,引導孩子了解自然、探索世界、理解生命是最好不過的。
我拿了一本樣書給孩子看,發現孩子對這套科普書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為這些他們沒接觸的畫風和世界。不管是對孩子學習還是認知世界都有很大的益處。《第一次遇見科學》包含的知識面非常廣泛,動物、植物、天空、地理、地球科學、海洋等都有涉獵,共包含了96個主題。
在每個主題後面還會有評估表,對孩子進行提問,考驗孩子是否真正了解到這個主題的內容。當然也不一定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旁邊有一處空白專門給孩子進行發揮想像。不僅提升了孩子的認知,還提高了孩子的思維能力和想像力。
不限制孩子的想法,是我最喜歡這套科普書的原因之一。
如果要說這套書有什麼缺點,那就是對孩子來說書有些沉,需要家長跟著一起閱讀。但這樣也增加了親子閱讀的時間,而且書的內容大人也可以看,會帶來很多新奇感受。
如果你想給孩子做科學啟蒙,孩子處於5-7歲,不要錯過《第一次遇見科學》。
我是瓊瓊媽媽母嬰培訓師,也是擁有兩個寶寶的媽媽,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