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臺打造的購物狂歡節,給消費者的感覺是商品多、折扣多、優惠多,似乎當天不買就吃虧。「雙11」走了,「雙12」即將到來,「剁手黨」又開始摩拳擦掌了。然而,中消協日前發布的部分「雙11」網購商品價格跟蹤情況報告卻顯示,「雙11」之後價格有不少是下降的。
「雙11」網購併非都實惠
根據中消協發布的報告,「雙11」當天購買的商品中,在11月18日和12月5日兩個時間節點,有23款仍可以「雙11」價格購買,另有9款比「雙11」價格還低,這32款商品「雙11」價格並不實惠。
據悉,針對「雙11」部分網購商品價格的跟蹤,中消協此次採取的是體驗式調查活動,由中消協工作人員以普通消費者身份,進入參與「雙11」折扣活動的電商平臺,選擇購買與消費者日常生活聯繫密切且標示折扣力度相對較大的商品,記錄11月11日當天的價格折扣,並對後期價格進行跟蹤調查。
本次調查共涉及12家電商平臺、12大品類,調查大多選取了「雙11」當天標示折扣力度相對大(5折以下)、網上標示銷量相對多的94款商品。調查以「雙11」當天價格和折扣為基準,並追蹤了11月18日和12月5日兩個時間節點的商品價格,詳細了解電商「雙11」價格等相關情況。
與「雙11」價格相比,11月18日價格調查結果顯示,73款同款在售商品中,23款價格不變,仍維持在「雙11」促銷時同一水平;45款價格上漲,價格漲幅最高達到10倍;5款在「雙11」一周之後價格不升反降,售價低於「雙11」價格。與「雙11」價格相比,12月5日價格調查結果顯示,73款同款在售商品中,相比於「雙11」價格,共有18款價格維持不變,48款價格有不同程度的上漲,7款價格下降。
中消協調查發現,在一些電商平臺中,無論是自營還是非自營商品,均存在以商品「專櫃價」或「廠家建議價」為基準價進行大幅打折行為。然而,這些專櫃價、建議價(原價)存在隨意標註的情況,涉嫌虛假折扣。如某款女裝吊牌價是528元,在網上卻標稱原價1199元,折後售價89元,商品的折扣價甚至低於1折。
跨境類購物問題突出
中消協指出,近年來,「雙11」已經演變成為消費者網購狂歡節。這一天,眾多消費者在享受購物快樂的同時,也意圖獲得經濟上的實惠。然而,從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統計諮詢情況看,相關消費糾紛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價格虛高打折、產品質量低劣、送達貨物遲緩、售後服務差等問題較多,網購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情況較為突出。
無獨有偶,12月8日,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2015「雙11」&「黑五」網購用戶投訴與體驗報告》顯示,今年11月11日至30日,用戶投訴維權案例環比增長兩倍多,虛假促銷、售假、發貨延遲、退換貨難、霸王條款、快遞延誤是用戶投訴的主要問題。
其中,天貓/淘寶、國美在線、唯品會、1號店等平臺類電商,蜜芽、Hai360海外購、貝貝網、考拉海溝、豐趣海淘等跨境類和垂直類電商,百度糯米、去哪兒網、攜程網、同程網等生活服務O2O網站,樂視、小米等品牌類以及圓通、匯通、順豐等物流快遞企業是用戶投訴的熱點。
「黑五」帶來了新的購物風潮,讓國內消費者改變了消費行為的同時,也因產品質量、真假、發貨慢、快遞時間長、退換貨難等問題,讓消費者既愛又恨。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稱,尤其是蜜芽寶貝等跨境母嬰類電商的紙尿褲、奶粉等售假問題最為明顯。
南方日報記者 趙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