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50歲滬漂23年,年薪終於千萬「叔叔我40歲才結婚」

2021-02-08 經濟學家圈

#編按

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中描寫他旅居過的巴黎:「如果你足夠幸運,年輕時候在巴黎居住過,那麼此後無論你到哪裡,巴黎都將一直跟著你。」

這是在北上廣深漂著和漂過的人才能有的深切感受。大城市的迷人之處,並非紙醉金迷、美輪美奐的表象,而是滲透在人的髮膚腠理,日復一日的生活之中。哪怕這日子一地雞毛,著急忙慌,不值一提,只有當人老去之後回憶往昔才明白它的魅力。

絕大多數人就像燃燒過後的火柴棒,當無法繼續貢獻燃燒只剩下灰燼時,就只能黯然離場,回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

但是也真好,起碼曾經璀璨過。

整理 / 孫瀛洲 編輯 / 王煒

評論來源:騰訊新聞客戶端

北上廣深是圍城,生活本身就是圍城,圍城內外皆故事。

在異鄉漂泊的年輕人,更是有故事的一群。新年伊始,YOUNG財經與騰訊新聞聯合推出了95後觀察系列,其中關於滬漂的文章引發大家的共鳴,產生了近萬條評論:

「在四五線城市混的好的都是有人脈的,北大清華交大復旦畢業的有幾個是回到四五線城市的?不要把生活說的這麼不堪,有誰是生下來就躺在鈔票上?沒有什麼生活不需要付出除非寄生,也沒有什麼生活不可以愜意除非悲鳴與無病呻吟……」

我們整理了一些,或許看完你會有共鳴。

上海並非多元包容只是大家各顧各沒空關注你

那位想做音樂的哥們,提到上海的多元包容。說如果回到小城鎮會被異類。其實並不是上海有多元化有多開明有多包容,而是你我各自活著,沒有誰關注誰沒有誰嫌棄誰。如同浪潮下的小魚,互不幹涉互不拯救。最多凝視彼此幾秒,又重新滾回波濤各自沉浮。

多元包容,並非上海給予的

而是一群多元包容的人創造了這個環境

是多元是包容,但是不是上海這個城市給的包容,是一群多元和包容的人聚在了一起創造了一個這樣子多元又包容的環境。冷漠,不是因為冷血無情,而是掩飾無能為力的面具。不是不想幫,而是自身也難保。

年輕就是用來試錯的

每個漂泊者都有各自艱辛與憧憬

年輕就是用來試錯的,只有犯過錯付出過代價,才會看清自己是誰,自己後面的人生應該怎麼走,這就是成長的代價。

現在的年輕人有點能力的都往大城市跑,像武漢一些省會城市都看不上。請求把上海的優質資源分一點給其他城市,中國14億人口,大城市就那麼幾個。

如果學不到任何東西,也沒有晉升空間,四千隻是二三線城市飯店服務員的工資水平,那還不如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真正的出路在哪裡,自己應該怎麼做才能提高薪水,錢不是萬能的,但是它確實是衡量我們價值的一種最直接的體現,也能讓自己和家人生活有所改善。每一個在外漂著的人,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文章,上面寫滿了憧憬,驚喜,艱辛,汗水,眼淚等,就像網絡上經常能看到的一句話一樣,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管在哪裡,記住自己都要好好的。

50歲滬漂23年,年薪終於千萬

「叔叔我40歲才結婚」

現在年輕人太浮躁,不肯靜下心來從底層踏踏實實幹上來,我是快50歲的老同志了,23年前回到上海,清晰記得當時月薪只有3500塊加上不發達地區補貼2000塊,是從單位最低級別做起的,雖然5500塊這個收入在當時來看溫飽是沒問題的,但實在談不上高級,不過叔叔我踏踏實實幹了10年一步一個腳印混上中層,10年才混上中層呀!快40歲才結婚,那時候年薪才勉強夠到百萬,但是有了行業知識和資源的積累,40歲以後就厚積薄發了,到現在年薪終於到了8位數,固定資產也有了幾套房,總算混上中產階級,也可謂苦盡甘來了!

城市的繁華與我無關

「我一定要回去,為了我那未竟的人生目標」

我在大城市漂泊過,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最深刻的感受還是:城市的繁華與我無關。雖然離開了,但是在大城市裡的那種無力改變現狀的感覺和大城市特有的「一切都有可能」的特質依然在心間縈繞。我羨慕文中那個自律的人,每年能讀30到40本書,反觀自己一年的一本書,實在是有些羞愧難當;我也羨慕那個堅持做編輯的人,不是她的工作而是她對自己的思考和對自己人生的領悟。

我在老家,在一家廠裡做苦力,拿著還可以的工資進入了職業疲憊期,我渴望改變自己的人生,但沒有方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達到基本的生活條件,但又害怕這個努力的過程會搭上我的一生。我怕啊,我還有理想,還有因此拒絕過別人的倔強,我不想在這裡耗費了我的時間和精力,我想要快速達到這個過程的終點,因為我還想回大城市去!我知道我一定會回去的,我也一定能回去,為了我那未竟的人生目標。可是啊,我似乎改變現狀的能力都沒有。

網友怎麼喜歡思想綁架別人

「在沒有資源的家鄉掙扎才是良民?」

我琢磨怎麼網友就真的都喜歡思想綁架別人?人家走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得被你們罵,合著一定要在沒有資源的家鄉掙扎才是良民?回頭問一句你給自己家鄉做了什麼貢獻,回答只有「你又做了什麼」這樣無意義的反問句。我認識不少朋友都是去外面學習了技術知識回來自己開店創業的,倒是你們直接依據別人的現狀就打死斷定他不回家鄉?不覺得滑稽。

這裡有一些爭議:

比如「不建設自己的家鄉蹭現成……」

1、不把家鄉建設起來,總是去蹭現成的,能實現什麼?後人呢?

2、這麼偉大,敢問你做了什麼呢?你是給家鄉建了鐵路還是修了希望小學?網絡蓮花?

3、不需要有這麼偉大的目標,只要你在家鄉工作就是給家鄉的經濟建設添磚加瓦,懂了嗎?

4、你的家鄉也是外地人建設起來的,說的別人好像白拿錢呀,人家是付出了勞動辛辛苦苦,自己血汗錢掙來的,有什麼不光榮的?

5、都想往外走,那是憧憬。其實到後來還是覺得是自己家鄉好!

6、有能力在大城市立足還行,是個人都想去闖會頭破血流,不如腳踏實地在其他地方實現價值。

7、想得真美,年輕時到別人家霍霍,老了溜回去養老。

8、你以為大城市的繁華最大的依仗是什麼?本地人嗎?

9、沒有這樣一個個打工本地人,我尋思這城市裡都剩下什麼了?

10、最最拋棄你的就是你家鄉!別把自己當回事,在你家鄉人眼裡,其實你什麼也不是,除了你隔壁的認識你,誰會注意你?

11、建設靠一個人能行嗎?資金,技術,政策哪裡來?家鄉只適合養老。

12、有人問我為家鄉脫貧工作做出過什麼貢獻?我只能無奈的告訴他:我離開了家鄉。

「人間淡漠疏遠也是種安全邊界」

喜歡你的文字,也認可你的觀點,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淡漠疏遠也是種安全邊界。

「吹響了索命的號角」

不是多元也不是包容,是拖著沉重的軀殼緩緩前行,是麻木到無暇思考的賺錢機器,這種節奏是很刺激,但也吹響了索命的號角。

「剛畢業工資三五千正常」

剛畢業的年輕人3~5K正常工資。那些想要大幾千的,假如你是老闆你也不會給小白開那麼多,大把有經驗的人競爭崗位。

「錢給夠了別說996,住公司都行」

呵,不就覺得剛畢業的沒錢好忽悠嗎。好工作別人會跳槽?錢給夠了,別說996,住在公司都行。還3-6個月,年輕人黃金工作年齡就那麼十幾年,哪有這麼多時間和垃圾公司耗,找錯人浪費資源,那是企業HR的責任。

最可氣的是才進公司啥都不會不學不肯吃苦不願意加班,我們這些那個不是這麼熬出來的。

在北上廣深沒有貴人難出頭

還是偉人的話:農村包圍城市,先在城市掙些錢,到農村搞些副業,再到二線城市買房生活,耗在北上廣深,沒有伯樂貴人相助,沒有出頭之日,因為你壓根都見不到。

60後北漂老阿姨,月薪近萬元

唉,看了評論區的小兄弟姐妹,都不容易啊你們都家人們供養出來的希望,但著實堅難,我是60後北漂的老阿姨老家政員,今年的工資快到萬了這是一個不被人們看好的職業,但是我們這代人沒有學歷只能幹這個,給有錢人和需要我們的人做飯搞衛生,北漂20年了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家鄉養老去,快了快被淘汰和下崗了。

「進了吳淞,忘記祖宗」

天堂是什麼樣的?子曰:遠者來,近者悅。北上廣深,就是多數人心目中的天堂。什麼叫「進了吳淞,忘記祖宗」,這就是滬漂的真實寫照。上海,實際上真的是海納百川,外地人到上海,你們不要怕聽不懂上海話,因為,上海人已經不說上海話了!

阜陽太富裕還是大城市人太窮?

有時候感覺我和網上的人生活的不是一個國家。我公司招業務員三千基本招不到人,三千五有新人問,四千才能招到老手。我這還是在五線小城市,上次說起步三千被人噴了個底朝天。我已經弄不懂了究竟是真的阜陽太富裕還是網上的人都在幹月薪三千的工作?按說我們阜陽是全國排的上號的窮市,真是呵呵了。不過,坐辦公室的工資還是低,會計兩千八還是能招到的。

剩在家鄉的大部分眼高手低好吃懶做

最有能力的在一線城市打拼,次等的去了省會城市,再去除那些進企事業單位的,還能剩下什麼樣的,估計餘下大部分是眼高手低,好吃懶做的。

反對:那可不一定,一線庸人也不少,農村也不乏能人,區域和平臺的優勢會讓不少人誤認為個人有多大本事。一線的精英未必能幹得好一個村長。

年輕人是廉價勞動力,收入都花在開銷上

因為年輕人都想在大城市尋找屬於自己的機會,希望能拼出一片天,這種想法本身沒錯,但是成功的始終是少數,拼幾年,看清自己的能力,再選擇未來的方向,但相當多的人最終是淪為廉價勞動力的,並且硬扛著,其實生活水平比在老家玩要低得多,大部分收入都花在生活開銷上了。我覺得拼搏是對的,但是老這麼硬扛著是不對的,人還是要看清自己。

回老家能做什麼呢?

回老家能做什麼那?我是搞軟體的,帶著一家三口在上海漂著。當初想想如果是學醫或者當教師肯定會回了。故鄉容不下身體,他鄉容不下靈魂。

生活從來都不易,哪裡都一樣

生活從來都是不容易的,特別是對我們普通工薪一族。身處東北,年輕時候從本地最大的央企辭了鐵飯碗,去社會上追求夢想,那一年我21歲。漂泊了四五年,發現自己無論是知識還是能力,都沒有辦法在社會上有所成就。趕上原來的集團公司下屬外企招工,又參加考試回來了,一晃,二十多年。換了大三居,買了車,老二快十歲了,這些年廠假期間自駕遊去過上海、杭州、西安……有時候很喜歡南方城市,總體比東北要好不少。但是,自問沒有那個能力也是枉然。前幾年公司在青島、天津、佛山開分廠,讓本部過去支援建設,領導問過我,不用奮鬥就可以很好生活,想了想父母和親友,還有自己的年齡和心態,放棄了。有些遺憾,但不會後悔。也許,安逸舒適才是自己最想要的。希望每一位看到我留言的朋友都能幸福平安!特別是年輕的朋友,有時候取捨的選擇最艱難,無論如何,都別後悔!

「承認自己比人低一等,我不覺得丟人」

一堆人擠破腦袋去上海付出大半輩子換不來一套屬於自己的小戶型,為了面子硬說自己不是滬漂,那你告訴我你是啥?承認自己比人低一等,我從來不覺得這是什麼丟人的事情,理想再美好,現實就是殘酷的,人,就是有高低貴賤,即使不好聽,但他就是現實,你可以努力改變它,但首先你必須承認它。

「沒有生命就沒有一切」

所謂的精英就是社會機器上的一個齒輪,一個零件。社會機器從來都不會因為缺你一個零件就停止。所以要善待自己,沒有生命就沒有一切。

與其漂著「不如建設生你養你的家鄉」

我無意噴這些人心比天高,事實上,北上廣深只適合高學歷,我指的高學歷不是985、211之類,而是清北高材生,還適合在地主,父母就是本地人,要麼就非富即貴的人,咱們平常老百姓,普通大學生到這些地方都是打工一族,太辛苦了,吃青春飯,你根本體會不到生活的美好,擠地鐵,租廉價房,工資捉襟見肘,唉,真不如建設生你養你的家鄉。

眼高手低是當下90後00後的通病

「我90年的,年收入百萬。」

弄清楚自己哪裡行,自己適合什麼,那踮起腳尖又能做什麼,學到什麼,這才是根本,不要做典型的怨婦,眼高手低才是當下90-00的通病,我也是90年的,年收入百萬吧,但是我畢業時候做市場,可以不要提成,試問你這種心態如何能行?取捨是需要你停下腳步來琢磨的,而不是看見哪個成功了,就去酸,而不去做。

留在上海,只為虛榮

有夢想沒有錯。沒有夢想與死屍有什麼區別。錯的地是很多人之所以留在上海,只是因為上海的繁華。愛好的是虛榮。尤其是文中的有一個,年紀輕輕都得了二個癌症了,還不死心,一看到那滿街的霓虹燈就迷醉。如果是因為這個城市與家鄉人的思想不同更包容、工作更廣闊留在這裡還可以理解。要是純粹就是愛那份繁華,那就算了吧。受的委屈不同情。

在上海一切皆有可能:

70後,高中學歷,日子越過越好

70後的滬漂看了以上事例,感同身受,我是96年到上海的,只有高中學歷,漂了2個多月就想回老家,但是2個多月的生活讓我喜歡它的節奏感,當時有一部電視劇《上海的早晨》的主題歌「要生存先把淚擦乾,走過去前面是個天.」時時激勵著我,後來我考取了「會計上崗證」從事出納工作,在一家外企工作一直到現在,嫁了上海老公,生活有保障,兒子明年考大學,所以一切皆有可能,加油吧,滬漂們!

03年飄到上海,在上海找到了真正想要生活人生目標,從此下定決心不活出個樣來絕不罷休,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目前在上海有自己的生意,年入百萬左右,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做為漂叔希望你們新加入的漂友,腳踏實地先積累人脈和生存經驗,不要眼高手低太高看自己,努力去適應去拼吧!

11 年碩士畢業,放棄上海戶口,上海事業編,回到三線家鄉,就是不想每天早起,花兩三個小時在充滿血絲的交通上,還為別人賣命。日子過得太壓抑。但申城永遠是我的第二故鄉,10年過去了,越發覺得當年決斷果決正確。

我們大多數人

生活在富豪、有錢人、貧窮與乞丐之間那些人

大城市,小城市,其實生活都不容易,大多數人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有句話說得好,前面騎馬,我騎驢,後面還擔擔的,說的就是生活現狀。生活不要攀比,更不能消沉,只有不斷的努力和奮鬥,才有可能改變自己的生活。社會底層生活的你我他,有些東西是我們能實現的,更多的東西是我們能看見、享受不到的,還有很少的一部分,我們這一生也許是聞所未聞的。富豪,有錢人不是一個概念,貧窮與乞丐也有不同。我們大多數人就是生活在富豪、有錢人與貧窮與乞丐之間那些人。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相比大城市的生活節奏,我覺得我們在小地方一個月掙個一萬來塊,更舒服些,每天不用擠公交,不用租房子,每個周末還能帶著家人去附近景點玩玩,挺好的!大城市人才濟濟,要混出名堂還真是不容易,還不如回來建設家鄉。

既然選擇了漂泊,就義無反顧、風雨兼程

工資待遇都比我高几倍了。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既想錢多安逸又想出人頭地的生活,沒有辛勤的付出是不可能的。什麼叫奮鬥?既然選擇了這座城那就去適應它,不要眼高手低的去做事,這樣下去你的人生經歷將是一無是處。我十年前在上海打工工資從1400起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休息三十天左右,如今應該對得起自己了。所以堅持就是勝利!

沒車沒房沒戶口,但是你們有青春啊

雖然沒車沒房沒戶口,但是你們有青春啊,你們可以用儘自己的歲月打造著那個根本不屬於你的城市,最後帶著見過世面的回憶回到那個你曾經感覺沒希望沒發展的小城繼續自己沒落的人生,放心吧任何大城市都絕不會記得你這個屌絲,會用最快的速度抹掉你存在過的痕跡,用這個位置迎接一個全新的年輕的沒車沒房沒存款的新人,繼續著前任的足跡。

漂泊者像燃燒過的火柴棒

人在外地漂泊,終歸大多數人還是要落葉歸根的,外地人只能給城市做貢獻,只要不能成為當地人是享受不到發展紅利的。北上廣每年數千萬的人給當地添瓦加磚,卻只有極少個別人才真正融入其中,絕大多數人就向燃燒過後的火柴棒,當無法繼續貢獻燃燒只剩下灰燼時,就只能黯然離場,回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

在老家應該就是帶孩子做飯,在上海我學會上進、靠近時尚

「目前同時有三份收入」

好像消極的比較多,我來了差不多十年,一年比一年好,這個地方讓我學會了上進,也靠近了時尚,目前同時有三份收入,雖然不多吧,總是看的到希望噠。十年前的我和現在的我沒有辦法比。如果在老家我應該就是在家帶孩子做飯並吃成胖子。

十裡洋場聲色犬馬

「自己和老家那些朋友同學不一樣」

陸家嘴高檔寫字樓,南京西路豪華商場,各種高逼格的party,聲色犬馬的會所,各種洋人海歸,光怪陸離的大都會讓很多人沉迷,身在其中很陶醉,也感覺自己和老家那些朋友同學與眾不同,其實剝離開那些根本不屬於自己,離自己很遠的東西後,你會發現自己還是那個自己,其實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月薪四五千,浪費生命和時間

沒有1-2萬的月薪,在北上廣深就別混了。如果只拿區區四五千元的工資,純粹等於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浪費大好青春。主要是大城市生活成本太高,最憋屈的房子,一月租金也要一千多,最簡單的生活費一月也要一千多,再加上交通費,電話費,生活雜支,每月肯定淨光。不敢吃,不敢喝,不敢應酬,不敢花銷。等於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人性壓抑,精神緊張,自信受挫,前景無光。與其這樣瞎胡混,不如回家種紅薯。

夢想、青春、遠大前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就像狄更斯寫得《遠大前程》裡,我們都有自己的夢想,不嘗試怎麼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裡?趁著年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本就是無可厚非。年輕就是資本,這時的青春就是需要釋放和消費的!

「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上海打工,一個除了消費高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二個是飲食品質不如家鄉(好多打藥的家禽和蔬菜,水也是,省事點喝自來水,捨得點喝桶裝),三個是競爭激烈導致睡眠不足(經常性加班)等等,即便你自我規劃的再合理,現實總是要妥協(指的上在上海打工環境的現實,不包含在老家),講真,老家真沒那麼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態度心理,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還是希望孩子留在我身邊」

我還是希望孩子留在我身邊,在哪裡都有發展空間,人生短暫,普通人也是要人做的,在家鄉房子幾十百多萬,車也不是問題,出去漂,壓力大,房都買不起,成家就更難,父母老了可以照顧,年輕人上班,老人也可以幫助看好小孩子,我們年紀大的人跟現在的年輕的思想不在一條軌道上。

不管是滬漂北漂,都有自己的酸辛

「時間,會給你一切!」

我2000年來北京,如今20年整了,前兩年才終於算是紮下根,帶著老婆孩子,偶爾也會一起感慨人生:只要有理由繼續漂著,就堅韌些。時間,會給你一切!

北上廣相對自由點

其他城市更殘酷。掙得少還得忍著。因為工作機會太少了。在北上廣起碼可以任性點不開心就換個地方,很無奈自己也生病了,這個世界就沒有什麼值得你傾盡全力的,除了你的身體。

「別人享受生活,你在擠地鐵」

非要去那鋼筋混凝土地獄幹什麼?人家在家玩遊戲,你在擠地鐵,人家在公園散步,你在擠地鐵,人家回家坐著看電視,你在擠地鐵,人家在約會,你在擠地鐵,人家在家陪孩子玩,你在擠地鐵。反正別人在享受生活,你都在擠地鐵。

趁年輕拼一拼,見見更大場面

現在年輕人工作可不就是拿身體換金錢?一二線城市現代化建設強,各種設施完善,年輕人嚮往這樣的城市生活,同樣要求的工作強度也更大,看起來就是等價的交換。是年輕人,都想趁著年輕去拼一拼的,見一見更大的場面的。

「我四十歲了,還沒去過上海,非常嚮往在那裡生活」

我四十歲了,還沒去過上海,非常嚮往在那裡生活。我的願望是孩子能考上海大學,入上海戶,我們就可以買房了。

「假如時間能倒流……」

我99年來上海,工作了10幾年,最終在把家安在了和這座城市相鄰的崑山。生活得越久越感覺找不到不到歸屬感。假如時間能夠倒流,我寧願守著故鄉過平靜的生活。然而,我也不後悔,只要你足夠努力,這個包容的城市能滿足你所有想要的答案。

無房無戶口、漂在上海的,估計都是十八線窮人

「我們的城市叫南通,一個GDP破萬億的非著名城市」

無房卻愛漂在上海的,估計都來自十八線城市家境不好的,我們城市和上海一江之隔,但凡漂上海的早就在家裡人幫助下,在上海買了房才不回來,沒人無房無戶口會傻呵呵一直在上海,我們基本上也不羨慕上海,我們在本地工作收入不算高但沒壓力節假日開一小時車去上海玩玩,讓我們定居上海都沒興趣。我們的城市叫南通,江蘇又一個GDP破萬億的非著名城市,距離上海一小時車程但是生活豪無壓力。

人活著境遇各有不同,不必過於執著

一個城市,足夠大的城市,一個足夠大的一線城市,註定需要各種各樣的人來填補它。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很正常。有能的人留下來加強建設城市和自己的夢想,覺得太累的可以考慮離開了,因為人活著的境遇各有不同,不必過於執著,因為那樣會喪失自我。

「在北京和上海,沒有強大的內心是不行的」

上海和北京這樣的地方,不像其他的二三線城市,你可能打拼幾年也未必能接觸到本地的上層。但北上深這裡,隨處可見高端生活品質的人群,無形之中會給你一定的壓力,產生一種失落感。在這,沒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是不行的。

「年輕人都愛虛榮」

年輕人都愛虛榮,都認為北、上、廣、深是人間天堂,我是02年從中國銀行買斷出來的,當時我的月工資近三千(不算季度年末獎,在我們北方也就是小縣城),我承包土地當農民,我在國內買房的地方首先選生態環境好的地方,大城市再好的地方和鄉下藍天、白雲、碧水比也差遠了,現代科技有它的好同時也有它的弊端,鄉下不是沒有發展的空間,實際是大有廣闊天地,任你飛。

漂,沒有定點的塵埃落定

「喜歡漂,這是什麼樣的社會現象?」

但是就有人提出鼓勵去漂啊。這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現象。好的壞的還是其它的。就像人對時間的感受,小孩子對開始時間的感受就像是從地下感受的。「漂」單從字的理解也就是漂在天空的塵埃,沒有定點的塵埃落定的。就像述說的主人說的那樣。能夠在表面光鮮亮麗的生活工作。實際上呢?光環下面的是多麼不盡人意苦不堪言的,事物都是兩方面的,得到的或失去的,應該是一個等同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像微軟或者說國內的網際網路大佬又幾個,年輕人全世界有十八億算一下有億分之幾……有天賦的人有幾個,完成還得下面的團隊給你做基礎事件。欲望,目標定低一點。就像若貝爾獎最高物理學獎國內至今沒有人獲得,那是要有天賦的人。喜歡漂,這是什麼樣的社會現象?

90後在這個時代難很多

在大城市生活, 帶來的是眼球上的新鮮與真實 。相反背面是壓力的 焦濾的 ,但別無選擇家裡沒有大山 。發揮自我價值 ,感受身邊朋友的光環 ,發現我們90後在這個時代要比其他代人難好多 加油95的我們不懼未來 披荊斬棘。

這個城市,生活不會怠慢你

我是個最老的滬漂,75年去上海,進入普通國企當工人,踏踏實實上下班,業餘時間讀點書,後單位分配了點小房子,結婚成家,養子,在大如今都市生活充實,過平常人家生活,勤勞當家,富貴不足,兒子結婚,購買了住房,小康有餘,幸福感滿滿,一輩子平平淡淡,如今拿足夠的退休金,像小年輕一樣,很早就玩微信支付寶,網購上癮,反正退休金夠我消費,天天跑步,唯一愛好就是攝影,人到七十,沒有三高,所以希望年輕人,不要刻意自己什麼漂,上海這個城市特別包容,只有自己踏實幹,這個城市,你的生活不會怠慢你的,真的。

我們多少都有精神疾病吧?

每一句都同感身受,看著好心酸,就仿佛說著我和我周邊的人,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都是一身苦水啊,工資低的人一大把,30出頭歲牙齒都脫落的,得了癌症做了手術的,工作沒日沒夜的等等所以一般擠地鐵上班時候見很多人吵架。這種環境下人都特別敏感,一點就爆。哎,看了一本書寫著現代人都帶有至少一種精神疾病,就是說這樣的我們吧。

漂在深滬七八年,錢多了快樂卻沒了

對,我也是在深圳上海漂泊了七八年的人了,雖然說薪資肯定要比家裡城市要高很多,但是我發現越來越失去快樂了,錢多了,快樂卻沒有了,所以我準備明年回家鄉工作,雖然苦點累點,工資少點,但是我會過得很踏實,快樂且充實。

對於漂泊異鄉,有人積極有人消極,但生活是公平的,你耕種過必然會收穫,付出過自然會有所得。選擇自己的選擇,並承受其帶來的失敗與成功,渺小與偉大,燃燒過,奮鬥過,就是無悔的青春,所有的經歷都是人生財富。

相關焦點

  • 95後滬漂故事後續:年輕人,我滬漂23年年薪千萬,40歲才敢結婚
    50歲滬漂23年,年薪終於千萬「叔叔我40歲才結婚」現在年輕人太浮躁,不肯靜下心來從底層踏踏實實幹上來,我是快50歲的老同志了,23年前回到上海,清晰記得當時月薪只有3500塊加上不發達地區補貼2000塊,是從單位最低級別做起的,雖然5500塊這個收入在當時來看溫飽是沒問題的,但實在談不上高級,不過叔叔我踏踏實實幹了
  • 男子年薪20萬,與月薪6k行政相親卻被嫌棄:男人年薪50萬才正常
    現代社會節奏越來越快,人們每天過著辦公室與家中兩點一線的生活,靜下心來談一場浪漫的戀愛幾乎成了一種奢望,如果到了25歲以後還沒對象那就走上了相親的道路,開始了速配婚姻。這位男士上周去相親,雙方相談甚歡,三觀也相符,但提及工資問題時女方卻有點猶豫,在小夥子連續追問下,女方才說出了顧慮的理由:年薪20萬實在太少了,我的最低標準是結婚對象年薪最低50萬。這位男士聽完有點無法接受,試想在人群中隨便抓幾個人,有幾個人能滿足她的要求?
  • 40歲陳喬恩:我不恨嫁,不會為了結婚而結婚!
    很多媒體和網友問她:你都40歲了,怎麼還不結婚?「我說我不恨嫁,大家就會開始在我這些話裡面找蛛絲馬跡,覺得她一定不快樂,她一定在裝。微博分享一些東西,你的文字會被過度解讀,甚至會把你一句話拉出來,大家來參與這個狂歡的語言派對,你就不再想分享任何東西了。」「總有些人利用惡意的東西,慢慢緩緩地去戳你,只要刺傷你了,你有反應了,他就贏了。」
  • 我25歲,有顏值有品位,為什麼沒法嫁給一個年薪50萬有錢的男人?
    廣告內容如下:本人25歲,有顏值有品位,我想找一位年薪50萬以上的單身漢。眾所周知,在紐約年薪100萬隻能算是中產。所以,我的要求並不高。可是,在我交往的對象中,最高年薪的也就只有30萬,離我的要求還遠遠不夠,所以我現在附上幾個小問題。
  • 40歲女性的結婚策略
    當今社會晚婚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到40多歲才結婚的女性也並不鮮見。一位相親多次但至今依然保持單身的45歲男性上班族說:「如今即使是20多歲的漂亮女生,也有不少已經開始努力在『結婚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了。」
  • 嫁給年薪千萬的男人後,我終於明白有錢男人的擇偶標準太狠了
    嫁給年薪千萬的男人後,我終於明白有錢男人的擇偶標準太狠了文 | 心之助還有人說,因為普莉希拉·陳聰明、睿智,悲憫而又充滿力量,能得到這樣的女生的喜愛,才是對一個男人的最大「褒獎」。藉此,我們收集了一些女人的故事,分享她們是如何拿下年薪千萬的精英男人。我相信,看完這些故事,你一定會知道什麼叫做「食得鹹魚抵得渴。」當一個女人越不依靠婚姻改變命運,越容易得到優質男人的垂青。
  • 不想談戀愛,直接結婚的有嗎?要求不高,年薪30萬,車房彩禮50萬
    不想談戀愛,直接結婚的那種有嗎?我要求不高,年薪30萬,有車,有房,有一筆彩禮50萬即可。我是大齡剩女,再過5年就40歲了,為此我父母急得不得了,都希望我趕緊找個人嫁了!給我相親快100次了,不過都被我給攪黃了。
  • 關曉彤23歲,再看看迪麗熱巴的23歲,終於明白鹿晗的選擇
    關曉彤23歲,再看看迪麗熱巴的23歲,終於明白鹿晗的選擇。(文章由有才情的女子原創,嚴禁轉載,侵權必究,全網搜索,無處藏身。)說到關曉彤和鹿晗這一對戀人,從剛開始的官宣不被大家看好,再到今天已經3年時間過去了,兩人不僅沒有分手,而且還甜蜜著呢?如今現在又有很多人期待,鹿晗和關曉彤結婚了。只不過關曉彤是97年出生的,今年才23歲。年紀還小,又還沒有大學畢業,所以估計也沒有這麼早吧。不過至少外界對於這兩人的看法,已經完全改觀了。
  • 朱麗倩:被雪藏23年,46歲才生女,憑什麼能擊敗喻可欣拿下劉德華
    前不久,「名媛」一詞風靡整個網絡,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期間,說起名媛,朱麗倩絕對算得上一位,她為劉德華隱忍23年,46歲才生下女兒,朱麗倩是憑藉著自己的真本事,打敗了喻可欣,從而拿下了劉德華。朱麗倩原名叫做朱麗卿,她是馬來西亞人,出生於1966年,有媒體報導,朱麗倩的家庭十分優越,旗下的資產更是超千億,房地產,物流,保險,度假村等方面均有涉及。不僅如此,朱麗倩的親叔叔還是馬來西亞的首富,所以說朱麗倩才是真正的名媛大小姐。
  • 《三十而已》的曼妮:滬漂的人設過於高級,現實中的我們更加苦逼
    正在熱播的《三十而已》滬漂曼妮,人設是一位漂亮、能力強,為富人服務的高級銷售。但8年的打拼依然是生活上的雞零狗碎,事業上的茫然無助。愛情毫無著落的三十歲的大齡女。雖然她心中曾經堅定無數次的那個目標,或是夢想,一次次的為自己鼓勁,又一次次的讓她們(或是我們)喪失底氣,終於滬漂8年的曼妮撐不下去了,帶著不甘,她準備放棄奮鬥了八年的大上海,她回家了!在回家之前她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低價賣掉了她曾經擁有的奢侈品,名牌包包、名牌鞋子、名牌香水。
  • 一個41歲年薪100萬大齡剩女的忠告:為自己的挑三揀四買單
    導語: 一個年薪100萬41歲大齡剩女忠告:為自己的挑三揀四買單.現在年薪100萬,別人都以為我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誰不知,我還沒結婚,多麼可悲的事情啊。 其實我成為大齡剩女,大部分原因都是在於自己的,我應該為自己的挑三揀四負責任。
  • 「我,30歲,未婚,滬漂,不想回家!」
    不管怎麼說,其實我挺佩服她的勇氣,30歲依舊敢裸辭,依舊敢重新開始。- ONE -說實話,昨晚看了王漫妮回上海的那場戲,我哭了!不管是和父母的告別,還是和相親對象的談話,那一段實在是太有共鳴感了。「爸爸媽媽都一把歲數了,我們就想一家人在一起,可以有個互相照顧,你非要走嗎?」這大概是漂一族父母最想說的話了。
  • 一個年紀大我十歲的女人,我該不該與她結婚?我才23歲
    大家好,我是純品生活,關注我解決更多情感問題。一個年紀大我十歲的女人,我該不該與她結婚?我才23歲。對於這個問題,說明你內心深處是猶豫的,你並不愛她。其實身高不是距離,年齡不是問題。當一個男人在質疑,要不要跟一個女人結婚的時候,其實內心就告訴自己答案了。當一個女人比男人大十歲的時候,往往比男人大女人十歲,遭到的非議更多。女人比男人容易容易老,而男人比女人更注重異性的容顏。當女人人老色衰的時候,而男人還處於血氣方剛,是不是還能堅持本心。
  • 「我才36歲,還年輕,憑什麼要嫁那個40歲老男人?我結婚不著急」
    有的女人之所以會出現難嫁出去的情況,往往不是因為沒男人喜歡,而是因為她總是自視甚高,覺得自己很優秀,所以才一定要找個更優秀的男人來結婚,不然就太委屈了。但事實上,有的女人很平常,她的優秀只是她自己的自以為,她身上的那些優越感也是自己給自己的,在別人眼裡她很普通,但她自己卻總覺得自己了不起。
  • 我23歲,未婚,懷孕了…
    所以,一個愛你的男人肯定想娶你;但一個男人想娶你,不一定是這輩子非你不可,而是結婚的年紀到了,而你又恰好是個不錯的結婚對象。生活中太多那種,和談了不到一年的男生結婚後,發現對方變了一個人的案例。結婚前,以為對方是特別愛自己,結婚後才發現他心裡還有一道白月光。
  • 30歲大侄子結婚,給16歲叔叔行「跪拜禮」,掏紅包時笑翻親朋好友
    30歲大侄子結婚,給16歲叔叔行跪拜禮結婚是一件讓人感到開心幸福的事情,而我們大家都知道,在舉行婚禮的流程中,一般這對新人要向家裡的長輩行跪拜禮,這是我國的傳統。長輩在接受了跪拜後,也會紛紛給新人送去祝福,並把自己準備的紅包遞到新人手上。而近日,卻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 23歲女生嫌棄年薪15萬的男友工資低:恨鐵不成鋼,我真的好難過!
    而這位姐妹,就對自己的難又開始了不滿的想法了:23歲女生嫌棄年薪15萬的男友工資低:恨鐵不成鋼,我真的好難過!。近日裡,這樣的話題從一個帖子裡跑了出來,具體是指23歲的女生在畢業後求學的時候得到了不錯的機會,從而年入30萬。但也因此和自己跌男友有了些許矛盾起來。
  • 沒有財富的自由,你敢在40歲時辭職早退嗎?
    至於退休,看來馬大叔還是個遙遠的話題,然而當我看到一個帖子的標題「北京表哥40歲辭職提前退休」時,我忍不住要進去。馬大叔很好奇,退休年齡是40歲,他特地問了度娘,得到了答案:「之前是男60周歲,女55周歲,女幹部55周歲,特殊情況除外。
  • 95後滬漂現狀大揭秘:來滬三年,工資翻10倍,卻罹患兩種癌
    哪怕辛苦、疼痛、迷茫、孤獨,滬漂是他們這一生難忘的經歷。在這裡,她們連疲憊都是精緻的。他們在繁華泡沫中蕩滌,經歷,最終找到真正的自己。1、上海是一襲華美的袍,底下是破碎是蝨子口述人:夏洛特24歲,滬漂2年,本科畢業於武漢某高校城鄉規劃專業現就職於上海某城市設計院我是武漢人,2018年畢業來上海。
  • 31歲張琳芃年薪千萬,曾因手臂紋身嚇哭球童,幼師妻子身材豐滿
    張琳芃出生於1989年,從小練習體育,最初接受的並不是足球訓練,而是田徑。小時候張琳芃家庭條件並不優越,爸爸是鐵路工人,媽媽在學校工作,想要系統學習足球是很不現實的。2006年,張琳芃第一次代表根寶基地出戰徵戰中乙聯賽,僅僅一年,張琳芃就帶隊衝進了中甲聯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