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哀公十一年,齊國公族國氏、高氏率兵攻魯。魯國上下,見大國來伐,幾乎都沒鬥志,臣子們就說:「徭役繁重而賦稅多,如今上位者不能夠有拒敵的計謀對策,下面的士又不能夠以死報國,這樣怎麼對抗強敵?」魯國當時唯有三桓治軍:季氏有左師,孟氏有右師。季康子以冉有統帥左師,孟氏以宗主的兒子孟孫彘統帥右師。顏羽、邴洩與孟氏一起作戰。
作為孔子的弟子,冉有並沒讓老師失望,他帶著管周父、樊遲,積極備戰,派武城的三百人守住宮門,駐紮在南面的城門雩門外面。但是後來,本該跟他一同作戰的右師卻遲到了,直到五天後才出現。
終於要決戰了,樊遲與右師的將領約好三刻之內左師將跨溝而來。戰事開始了,顏羽請戰,而主帥孟孫彘卻不想作戰,按兵不動,邴洩更是大聲說「我們逃吧」。結果右師潰不成軍,齊人追著來打。但是左師主帥冉有勇猛非常,身先士卒,帶樊遲等將士砍了齊師八十人,一時之間,齊人陣腳不穩,幾近潰散。
夜裡,齊師偷偷地撤退了。冉有請求追擊,而季康子不讓。其後,吳國出兵,與魯人一同攻打齊人,在艾陵獲勝。
雖然在這次戰事中,魯國贏了,隨後與吳國一道,又打敗了齊人一次,但是季康子很擔心,「小勝大,禍也。齊至無日矣」,命令魯人修理戰備武器,以防齊國再來侵犯。
這一戰,孔子的弟子冉有、樊遲表現出眾,頗有功勞。孔子收到弟子冉有奮勇作戰,破敵有功的消息後,贊他:「義也。」
季康子想起孔子當年執政,不戰而屈人之兵,不費一兵一卒而從齊國手中奪回失地,如今孔子的弟子又助魯國擊退強敵,便對孔子有了新的認識,認為他的學說也不是沒有用處。
冉有也趁機請季氏讓孔子回國。
於是,季康子派公華、公賓、公林帶著重禮,迎回當年被三桓趕出魯國的孔子。就這樣,68歲那年,孔子結束了長達十四年的周遊列國之旅,回到了自己的祖國魯國。
孔子回來後,季康子就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方法。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身正為範,那麼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麼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裡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孔子反對殺人,主張「德政」。他認為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工作,廣施仁政,百姓就不會犯上作亂。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苦於盜賊太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如果你自己不貪求財貨,即使你獎勵偷盜,他們也不會去偷。」
季康子接著又問孔子的幾個弟子是否可以從政,孔子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只是講了一下幾個弟子的個性特徵。
他說子路果敢、決斷,這是源於子路性子豪爽正直,但是太過果敢,決斷的人,有時很可能容易急躁,做事偶爾會犯魯莽的毛病,缺少三思而後行的謹慎。但終究果敢、決斷也是他好的一方面,孔子是讚賞的。至於季康子問這樣的人從政如何,孔子並沒給他一個正面回答,只說:「你看看如何?」讓他自己看著辦。
季康子又問子貢怎樣,孔子說子貢通達事理,是一個思維清晰明白的人,他的口才特別好,這是子貢的優點。至於是否適合從政,孔子也沒正面回答。季康子又問冉求,孔子說冉求很有才幹,很有技藝。至於從政,依然是讓季康子自己看著辦。
季康子這個人本身有很多違禮的行為,目無國君,為孔子所不恥,以此,孔子並沒有直接給這樣的人推薦人才,而只是陳述他這三個弟子各有所長,聽其自決而已。在那種特定形勢下,孔子有他的權變,有他心中致中和的處事法則,以此季康子問他,他一定會回答,但是他並不給人一個肯定的答案,而是把問題拋回給人家,讓人家自己看著辦。
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至於從政,我不知道,你看他有得用嗎?」季康子又問:「端木賜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至於從政,我不知道,你看他有得用嗎?」又問:「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冉求有才藝,至於從政,我不知道,你看他有得用嗎?」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