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希望你願讀完 廣東共青團
這篇高中畢業論文寫於1835年,是他流傳下來的第一篇文章。那一年,由於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原因,作者還是基督教徒。後來,在生活的磨礪和艱辛的哲學思考中,他成為了一名無神論者。不需要人格神的存在,文中年少時的情懷,依然貫穿了他的一生。
他或許是我們身邊最熟悉的陌生人。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無論是稱頌抑或批評,其實都並沒有見過太多他的文字,了解過他本來的思想。
他又是影響我們思維方式很深但卻最容易被忽視的人。「凡事要分兩面看」,「看問題要客觀不要太主觀」,「社會是往前發展的」、「要保障社會福利」、「生而平等」……這些我們日常掛在嘴邊的話,其實都是他思想的通俗版、發展版。在以他名字命名的思想進入中國前,中國人崇尚的是復古,輪迴,等級秩序等等。
他還是一個後來被放在教科書上嚴肅遠觀,但其實有血有肉的人。在他流傳下來的文集中,有大量來往於朋友、妻子之間的書信,有愛情中的浪漫詩句,也有婚姻裡的拌嘴吵架;有為朋友的兩肋插刀,也有爭執時固執暴躁。他從不掩飾自我,也從未意圖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完人,即使追隨者眾,他依然活得本真純粹。
在他去世的6年後,德國一個叫海德格爾的哲學大家出生,海德格爾後來說過一句話,叫「向死而生」。一百多年後,這句話在朋友圈裡、在文青圈裡常常被提起,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早在1835年的那個夏天,一個17歲的少年,在他中學畢業論文的最後一段裡,已經說過了同樣的話。
是的,他叫卡爾·馬克思。今天是他的生日。
我想,我們年輕人,向他致敬的其中一個最好方式,是真的讀點馬克思,讀點真的馬克思,也了解一下青年的馬克思。
今天,我們請了一位大學教授,來領讀他的中學論文。聽完後,或許你會有和以前不一樣的感受。
▼
領讀文字版:
1835年秋天,17歲的馬克思寫下了自己的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即使今天看來,都是一篇沒有時代隔閡的,對青年「有用」的書。
人和動物不同,馬克思開篇便寫到,動物只在自然給予的範圍內安分地活動,而人會自己去尋找達到目標的手段。人懂得選擇,這是他優於動物的地方,也是「可能毀滅人的一生、破壞他的一切計劃並使他陷於不幸的行為。」選擇,也即通常意義上我們所謂的自由,對於弱者和愚人往往是累贅,只有對於勇士和智者才是幸福。未諳世事,但熟稔歷史和文學的馬克思很早就明白這個道理。
中國許多有志青年學生產生前途困惑時(有志者總是困惑更多),經常會去兩個著名的文獻裡尋找力量:韋伯的《學術與政治》以及馬克思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前者是韋伯逝世前的兩篇演講,是一代思想巨匠的天鵝絕唱,後者是馬克思的中學畢業論文,是最負盛名的革命導師的雄雞初啼。
並非說17歲的馬克思已經有了可與知天命的韋伯相提並論的思想深度,但就震撼力而言,同齡人的激揚文字給青年的衝擊往往更大。17歲的馬克思正值文藝青年,和很多這個年紀的孩子一樣,熱愛詩歌,沉湎愛情,以玫瑰色來想像未來,飽含犧牲精神,對人生的陰晦只有朦朧的理解。沒有多少理想經得住生活排浪的拍打,而馬克思,某種意義上「很不幸」地,不改初衷,他唯一後悔的只是結婚,讓最愛的人分擔了被理想火焰灼傷的痛苦。
職業在西文中有兩重含義,一是工作崗位(job),一是使命召喚(vocation)。年邁的韋伯告誡他那些迷惘的年輕聽眾:去尋找掌握你生命之弦的守護神並對之服從,尋找那你願意為之而生的使命而非以之為生的崗位。血氣方剛的馬克思在時代的另一頭面色堅毅地回答:我找到了,我要為人類的幸福而工作。一老一少,兩代大師跨時空的對話,如同黃鐘大呂,奏出虛無時代的澎湃之音。韋伯的告誡猶如孔夫子曰:「三十而立」,而馬克思很幸運,17歲就人生立向,從此風雨無悔。
最深刻的信念就是內心深處的聲音,馬克思好像也愛喝「聽從內心聲音」的雞湯,不過,這有一個嚴肅的來源。天職的本意就是聲音與召喚。新教徒以內心的「因信稱義」罷黜了天主教會,而在更古老的希臘,蘇格拉底聽從他的精靈的耳語,向死而生。這聲音很容易被淹沒,馬克思說,熱情總是倏忽而生又倏忽而逝,所以要認真的考慮,你所以為的召喚,你的熱情,究竟是不是來自迷誤或自我欺騙?
「偉大的東西是閃光的,閃光的東西會激發虛榮心,」如果熱情只是出於名利或慾念,那你的職業選擇其實便交由了偶然和假象去決定。自由的首要敵人就是欲望。馬克思申明:「我們的使命決不是求得一個最足以炫耀的職業。」企求炫耀的虛榮只是一個脆弱的動力,它無法讓人長期從事,它無法幫助我們衡量責任與困難,當熱情冷卻或遭遇挫折的時候,就難免懊悔不已或怨天尤人。
當年輕人喪失理性的時候,馬克思建議,我們應當求助於父母,他們飽嘗的人世辛酸或許是最好的老師。不過,這條建議簡短而匆忙,馬克思自己就沒有接受:他的母親希望他安穩,他的父親希望他做一個律師,像他這樣中產階級出身的孩子,大多會被父母建議從事士兵、官員、商人或教師的職業,而他最後成了一個貧困的流亡者。
《青年馬克思》劇照
選擇並不是一項讓人喜歡的事情,因為選擇也就意味著獨立承擔責任。好多人連點菜都是「隨便」,更別說決定自己的一生。馬克思很清醒:「認清了所選擇的職業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難以後,仍然對它充滿認清,仍然愛它,……那時我們既不會受熱情的欺騙,也不會倉促從事。」
而我們都知道,馬克思成了一個矢志不渝的政治革命家,他提前成為了韋伯所言「以政治為業」的楷模:「一個人得確信,即使這個世界在他看來愚陋不堪,他仍能無怨無悔,他仍能夠說:『等著瞧吧!』」政治是件用力而緩慢穿透硬木板的工作,馬克思成為了那枚最堅硬的鑽頭。
實現你的職業選擇,不僅要求心智堅定,也要求健康的體質。馬克思強調,不要讓你陷入「精神原則與肉體原則的不幸的鬥爭」之中,只有安靜才能生長出成熟的果實。我們或許可以調皮地設想一下,他若活在今天,也許也是一枚健身達人。事實上,馬克思精力極其旺盛,還算強壯的體魄幫助他承接了貧窮和流浪的折磨,幫助他同時進行組織革命和學術寫作的繁重工作。在深夜裡,他甚至以研究數學來緩解接二連三喪兒的悲痛。除了因居住條件太過惡劣而導致的皮膚病,馬克思沒有太多的疾病史。他的著作集可以編纂一百卷,這是多麼令人驚訝的高產。
與現代人強調物質薪酬對於擇業的重要性相比,年輕的馬克思更看重「尊嚴」,這篇短文從頭到尾就沒有提過錢。「尊嚴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動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質的東西,是使他無可非議、受到眾人欽佩並高出眾人之上的東西。」而最能給人以尊嚴的職業,能讓你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造」。在這裡,我們還無法引申到後來馬克思為人熟知的異化學說,但可以以馬斯洛需求理論來對觀:生理的需求只是低級的,追求尊嚴和自我實現才是人的最高需要,才是人區別與眾生的本質所在。
在眾多職業中,馬克思突出強調了「從事抽象真理研究的職業」。這個職業對於信念薄弱的人最危險,因為他們耐不得寂寞,最容易半途而廢;但對那些願意為真理犧牲生命、竭盡全力的人,則是最高尚的。半生所成的《資本論》證明了,馬克思是後面那種人。
馬克思的稚嫩短文接近尾聲,留下了一個廣為流傳的光輝結尾。自幼深受啟蒙思想影響的他嘗試論證什麼才是有尊嚴的高尚職業:「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二者並不衝突,因為「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孤獨隱世者的笑傲江湖並不值得稱頌。偉大者之偉大,不是因為他自身的優秀和完美,而是致力於為人類帶來幸福。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馬克思的中學校長評價這篇論文時曾批評其「過分追求文辭華美」,這個評價並不偏頗,未經兌現的承諾總是華麗而輕浮。
而馬克思用其一生,把年少輕狂的誓言雕刻成了深沉的墓志銘。48年後,恩格斯在他的葬禮上深情凝緩地說:「他的英名和事業永垂不朽。」
馬克思中學畢業文論全文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
領讀人:林釗(中山大學哲學博士、副教授)
視頻配音:來曉風
視頻配樂:依溪禾
藝人統籌:傅湘婷
視頻:王明殤
繪圖:滄耳
部分圖片來自《領風者》
出品:廣東共青團
原標題:《5月5日,生日快樂》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