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鸚鵡----(Ultramarine Lory)
學名:Vini ultramarina
身長:18公分(7吋)
棲息地:起源於馬奎薩斯島(Marquesas Islands),如今僅棲息於瓦乎卡(Ua Huka)和法圖西瓦(Fatu Hiva)兩處。
亞種:目前並無已知亞種
外型:鳥體為青藍色,頭頂為藍紫色,並帶有淺藍色的放射狀羽毛;鳥喙和眼睛之間、臉頰上方為白色;臉頰下方、喉嚨、腹部為深藍紫色,並帶有很寬的白色羽毛滾邊;胸部有一圈深藍紫色環狀羽毛;大腿為藍紫色;尾巴上方覆羽和背部下方為淺藍色,尾巴尖端白色,尾羽內側白色;鳥喙橙色,尖端黑色;虹膜橙色。幼鳥的鳥喙為深色,需要6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體色;耳羽附近、胸部和腹部的羽毛分布些許白色的滾邊。
簡介:青衣鸚鵡(Ultramarine Lory)是Vini屬中最稀有罕見的種類,也是世界上美麗的吸蜜鸚鵡之一。在所有的吸蜜鸚鵡中,僅有他們和大溪地吸蜜(Tahitian Lory)全身披著鮮豔亮麗的藍色羽衣。儘管大溪地吸蜜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藍色鸚鵡,但是仔細端詳全身披著深淺不一佛青色羽毛的青衣鸚鵡,令人炫目的造型似乎更勝一籌。青衣鸚鵡是所有吸蜜鸚鵡中處境最危險的種類之一。曾幾何時,整個馬奎薩斯島(Marquesas Islands)島上到處都可以見到這種美麗的鳥兒四處翱翔,如今天他們卻僅存於一個面積非常小的瓦乎卡(Ua Huka)島上。根據島上的化石所顯示,早在人類進駐這些島嶼之前,青衣鸚鵡就已經居住在這些小島上了,他們的蹤跡甚至橫越過整個半島。
在第一批移民進駐這些島上的時候,青衣鸚鵡的數量開始急速的銳減,到了1988和1991年,島上的野外調查顯示,青衣鸚鵡居然已經完全從努庫哈瓦(Nuku Huva)和瓦樸(Ua Pou)島上消失。因為他們數量減少的太快,因此1990年有些保育人士開始著手了相關的保育計劃,也就是計劃將青衣鸚鵡重新引進另外一個島上。在1992到1994年間一共有29隻青衣鸚鵡重新被引進符合他們需求的島嶼----法圖西瓦(Fatu Hiva)。由於他們原來生存的島上努庫哈瓦(Nuku Huva)和瓦樸(Ua Pou)島上經由船運引進了歐洲黑鼠到處肆虐,他們不但偷吃青衣鸚鵡的鳥蛋,連樹洞中的幼雛都難逃黑鼠的捕食,因此青衣鸚鵡遷移的目的島嶼上絕對不能有鼠患肆虐,
因為歐洲黑鼠是直接造成這種美麗鳥兒幾乎絕種的原因。
除了鼠患以外,青衣鸚鵡原來栖息的島嶼上農業活動相當興盛,許多林地都被砍伐用來種植農作物;飼養牲畜和放牧活動也直接加速的消耗了當地鄰區有限的資源,僅存的草地和植物都被放牧的牲畜踐踏和食用殆盡,使得青衣鸚鵡找不到合適的樹木築巢,也失去了提供食物和庇護的林區。因此許多保育人士也提供相關資料將所剩無幾的青衣鸚鵡從二級保育轉為華盛頓公約組織的一級保育類。
青衣鸚鵡個性十分活潑愛玩,在吸蜜鸚鵡中算是非常安靜的種類,平常甚少鳴叫;剛引入新環境的青衣鸚鵡極端的膽小和容易受驚嚇,個性焦躁而害羞,只要有人靠近,便會縮瑟於籠角,有些種鳥會倉皇的躲進巢箱;他們對於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相當怕冷,至少需要維持攝氏24度以上的溫度。此外,在適應期間,他們也時常因為不知名原因暴斃,死亡率很高,相當難以飼養,人工復育的成果也非常有限。
棲息環境和習性:青衣鸚鵡主要棲息於介於500米到1000米高的濃密林區,偏好森林的邊緣地區,偶爾會前往花園、花朵上開的樹上、香蕉園和椰子園等沿海地區。他們在繁殖季大多成對或是組成至多12隻的小群體;平常大多在花朵上開的樹上活動,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樹頂,比較少在低矮的灌木叢或是樹木上活動;他們生性相當活潑,平時會在林間靈活的攀爬,先爬到樹葉枝幹上然後再用鳥喙輔助接近覓食的花朵和水果;飛行的時候相當快速,會伴隨尖銳的鳴叫,因此相當顯而易見。
食物:青衣鸚鵡主要以花粉、花蜜、漿果、植物嫩芽和軟性水果為食。偶爾會實用昆蟲以及其幼蟲來補充動物性蛋白質。偏好芒果,有時候會聚集在芒果樹上覓食。
繁殖:他們在野外的繁殖季為6到8月,會尋找空心的樹洞或是椰子樹上的裂縫築巢,有時候也會在腐爛卻仍然結實於樹上的椰子中做窩;人工豢養的青衣鸚鵡繁殖難度相當高,母鳥時常會發生挾蛋症,因此沒有許多成功的例子,他們一次會產下2枚卵,孵化期26-28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須8周。
青衣鸚鵡(Ultramarine Lory)目前為華盛頓公約組織附錄一之一級保育類。
以上文字與照片版權為鸚鵡天空parrot-sky所有
長按下圖後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我們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