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式的單邊主義,對未來中美關係留下什麼遺產?

2020-12-22 中國網推薦

張志新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川普執政四年之間,對美國政治傳統的破壞可謂史上罕見,他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美國史上書寫「濃重一筆」。就對外政策而言,川普的外交可謂達到恣意妄為、肆無忌憚的地步,從退群、毀約到「極限施壓」,從「長臂管轄」到「關稅戰」和「貿易戰」,美國的國際聲譽也由此陷入谷底。拜登號稱要重拾美國的「領導地位」、重建與盟友的關係,但從川普留給他的爛攤子來看,這並不容易。

川普時期的對外政策有著濃重的經濟色彩。這一方面源於川普本人的「成功商人」背景——經商和交易是他最擅長的事情;另一方面則由於經貿競爭是大國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當世界頭號經濟強國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美國決策者必然會考慮如何維護自身的優勢地位。

然而問題在於,當所有國家都在按照既有國際規則,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在二戰後美國主導的國際經貿規則下行事時,川普突然發現這些規則對自己不利,反而污衊其他國家「破壞規則」、試圖「改變現有國際秩序」,並且以「維護美國國家安全」為由,肆意打壓其他國家,防止競爭對手全方位超越美國。正是從這個邏輯出發,川普政府才做出一系列看似不可思議、實則符合美國利益的舉動。

首先,從美國對外戰略重心調整來看,川普實際上延續了歐巴馬政府逐步結束反恐戰爭、將戰略重點轉向大國競爭的路線。自從2001年對阿富汗塔利班發動戰爭以來,美國的反恐戰爭迄今尚未正式結束,但美國逐漸意識到以軍事力量對付非國家行為體終究不明智,因而近年來逐步撤出戰場。

與此同時,自歐巴馬政府時期起,美國不僅加大對俄羅斯的制裁,而且其亞太再平衡戰略日益指向中國,對伊朗和朝鮮等國家的極限施壓也不斷加大。但從最近川普要求美國從部分國家倉促撤軍的做法來看,其目的更多的是造成既成事實,避免拜登政府從根本上逆轉其政策。

其次,在對待多邊國際機制和國際組織的問題上,川普政府的政策取向表現出極大的功利主義色彩。換言之,無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還是巴黎氣候協定、開放天空條約等,美國合則用、不合則棄,甚至有意另起爐灶,重新構築符合美國利益的小圈子和「朋友圈」。

美國的這一行徑在世貿組織上訴機構的運作問題上暴露無遺。由於美方持續阻撓,從2019年12月11日起,本應該由7名成員組成的上訴機構僅剩1人,無法審理案件,致使該機構陷入癱瘓。今年11月30日,上訴機構最後一名成員期滿卸任,至此上訴機構成員全部離任。該機構的癱瘓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的正常運轉,對多邊貿易體製造成沉重打擊。

再次,川普政府在對待盟友問題上也基本以「是否符合美國的利益」為標準,全然不顧所謂的條約義務或者道義責任。早在2016年大選期間,川普就多次表示,「北約已經過時」,並且要求北約盟國承擔更多防務開支。直到2017年4月,他才改口稱不再認為北約「已過時」。

在對待日本、韓國等亞太盟友時,川普的態度也基本一致,一方面是要求對方購買美軍軍事裝備,另一方面則是全面提高「保護費」的要價。媒體披露,早期為迫使韓國提高防務開支,川普一度準備廢除美韓貿易協定。

最後,在對華政策上川普政府基本上採用極限施壓政策,試圖遏制中國的發展。例如,在抓捕華為主管孟晚舟的問題上,美國可謂肆意妄為、不擇手段,完全不顧國際道義與準則;在打壓中興、華為等競爭對手時,美國以國內法取代國際法,實施「長臂管轄」,公然踐踏國際關係準則;在對華經貿談判時,美方朝三暮四、朝令夕改,無任何道德和信用可言。

此外,蓬佩奧領導下的國務院還處處衝撞中美關係的底線:多次宣布對臺軍售,並派遣高級官員訪臺;以所謂「侵犯人權」為由,制裁中國新疆、香港部分官員;會見達賴「流亡政府」頭目,為「藏獨」分子背書等等。美國已經不是現有國際規則和秩序的維護者,而是規則的最大破壞者和秩序的改變者。

日前,拜登宣布將任命安東尼·布林肯為美國新任國務卿。布林肯是拜登長期的外交政策顧問和身邊人,基本上可謂與拜登志同道合。布林肯曾表示,美國「需要以謙遜和信心」與其他國家合作,因為「我們無法單獨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他還稱, 「美國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都更有能力將其他國家聚集起來,共同應對時代的挑戰」。

顯然,從布林肯上述言論看,拜登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將以民主黨傳統的自由主義外交路線為指引,更加強調盟友與國際機制的作用。只是如何修復在川普統治下美國千瘡百孔的對外關係,恐怕不是拜登政府在「百日新政」內能夠解決的問題。(責任編輯:郭素萍)

相關焦點

  • 川普政府的經濟單邊主義及其影響
    川普政府的經濟單邊主義行為對美國自身發展、全球經濟增長、多邊國際機制、中美關係以及整個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都將產生一系列深遠的影響,既損害美國國際信譽、削弱其自身實力,也給世界和平與發展帶來更多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
  • 什麼是多邊主義?什麼是單邊主義?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究竟哪個好
    本篇我們就來捋一捋——什麼是多邊主義?什麼是單邊主義?百度百科:在現代,人們將研究多邊外交行為和活動的理論稱為「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迄今為止學術界對「多邊主義」仍沒有統一的確切定義。按照歐洲人的寬泛定義,多邊主義是指「兩個以上的國家進行國際合作,旨在解決國際問題、處理由於國際關係中人們所認知的或實際存在的無政府狀態所引發的衝突」。
  • 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修復破裂的中美關係是當務之急
    很明顯,新一屆美國政府的「重建」工作必然也包括已遭到嚴重破壞的中美關係。中國外交部在談及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時就提到,要保持中美兩國關係的穩定和健康,不僅符合中美兩國人民的利益,也是美國國內有識之士和國際社會的一致期待。中方願意和美方加強溝通、合理解決分歧、積極開展友好合作,為推動中美兩國關係的健康發展而作出努力。
  • 美國大搞單邊主義打壓他國 註定要被撞得鼻青臉腫
    來源:新華社視覺中國 資料圖一些美國政客在「美國優先」旗號下,奉行單邊主義政策,一方面將國內法凌駕於國際法之上,野蠻地運用單邊手段打壓他國,四面出擊製造貿易摩擦;另一方面,藐視多邊規則和多邊貿易體制,退出伊朗核協議、巴黎氣候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人權理事會等,公開反對全球主義理念
  • 外交部:蓬佩奧最大的「遺產」是「謊言外交」
    「『遺產』?蓬佩奧留下的不是所謂『遺產』,而是遺毒吧?他的最大所謂『遺產』就是『謊言外交』。」——11日,針對蓬佩奧的涉華錯誤言論,外交部發言人作出上述回應。記者會實錄:《環球時報》記者:8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連發推特,批評中國共產黨在宗教、人權、涉藏、涉疆等事務上的政策和立場,並稱針對中方的有關行為是其任內「遺產」。中方有何評論?
  • 傅高義的中美關係遺產 曾提醒大陸對臺已漸失去耐心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前主任、中美問題學者傅高義20日在麻薩諸塞州逝世。傅高義是美國極少數精通中日語言的學者,被稱為「中國先生」「日本先生」。他畢生致力於幫助世界了解東亞。增進中美之間相互理解、推動中美關係穩定發展更是其重要「遺產」。
  • 中國駐芬蘭大使:人為製造的「修昔底德陷阱」,導致中美關係朝著...
    遺憾的是,在這個本應行動起來、加強合作、共克時艱的關鍵時刻,人類社會似乎又站到了十字路口,面臨多邊還是單邊、開放還是封閉、團結還是分裂、進步還是倒退的抉擇。我們應當如何選擇?當今世界幾乎所有問題都是跨國界、全球性的。
  • 川普年內訪華 中美將規劃未來50年關係
    王毅表示,下階段重要的是設計和籌備好川普總統年內訪華,開好首輪執法及網絡安全對話、社會和人文對話,不僅深化雙邊關係,也為未來50年中美關係發展做出規劃。自川普上任以來,中美領導人已經實現海湖莊園和德國漢堡兩次會晤。
  • 媒體:未來中美關係怎麼走,球在拜登一邊
    ▲資料圖片:美國白宮(新華社)面對持續緊張的中美關係,國際輿論普遍存在一定的焦慮情緒,但也對未來存在一些期待。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才是兩國唯一正確的選擇,這一點同樣毋庸置疑。國際輿論也已經注意到,中國近來已陸續對未來中美關係發展提出主張和期許。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7日表示,「中美應一道努力,爭取下階段中美關係重啟對話、重回正軌、重建互信」。
  • 如何看中美關係走向?駐日大使回應
    未來,中國將堅持擴大內需,發揮好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作用。問:剛剛您提到了RCEP,這是中日韓三國間首次達成自貿協定,這對於三國而言有什麼重要意義?答:RCEP的正式籤署對於區域經濟一體化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不論是日本經濟的發展,還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歷史成就,都離不開堅持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
  • 蓬佩奧給拜登政府留下反華負遺產|三策智庫
    蓬佩奧如此言論,不像是戳破「皇帝新裝」童話的誠實孩子,而是刻意讓中美關係難以收拾的壞分子。所謂裡根政府對臺政策的確認,來自美國政府對臺的「六項保證」。但這個「六項保證」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即1982年中美籤署《八一七公報》的同時,對臺灣方面的安撫。其中一項「保證」就是「美國未改變關於臺灣主權的立場」。
  • 探索中美關係新範式及全球安全治理
    未來中美關係的首要特點是戰略競爭,新的「壓艙石」可以通過權力博弈建立某種相對穩定的機制架構,最終以大國權勢平衡的方式來打造。就已經邁入戰略競爭時代的中美關係而言,這種考驗的影響力是巨大的,「類似中美經貿摩擦這樣的事件足以生成比毀掉歐洲的世界大戰威力更大的重塑效應」, 未來國際秩序的穩定性和經濟全球化的延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和美國將如何共存。
  • 趙立堅:未來中美關係有待美作出正確抉擇
    中美關係之所以呈現建交以來最嚴峻的局面,根本原因在於美方一些人固守陳舊的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從零和博弈角度看待中國、看待中美關係。保持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攸關兩國和世界人民的命運和福祉。 趙立堅表示,未來中美關係何去何從,有待於美方作出正確抉擇,取決於雙方為之共同努力。
  • 崔天凱談中美關係:要避免掉入陷阱,最好的辦法是開闢一條新路
    本文轉自【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崔天凱大使出席中美研究中心年會並與哈佛大學教授阿利森對話實錄12月3日,崔天凱大使應邀出席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年會,就未來中美關係與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阿利森進行視頻對話。
  • 馬凱碩:中美關係不是非黑即白的簡筆畫,那到底是什麼?
    中美關係走到今天這一步,美國做得最好的事是什麼——當然美國還是那個「壞人」——但有沒有什麼是美國一片好意,但最後事與願違,導致目前糟糕局面的呢?馬凱碩:你的開場問題正中要害。目前中美之間的鬥爭確實是美方挑起的,不是中方挑起的,中方可能並不希望捲入這樣的角力,但美方決定要主動找茬。但你說的沒錯,我們也應該公允地看待美國。
  • 美專家稱「習奧會」成果顯著 將惠及未來中美關係
    此間中國問題專家在受訪時表示,北京「習奧會」成果堪稱顯著,這將至少惠及未來一段時間中美關係的發展,包括對下一任美國總統推進美中關係帶來積極影響。  美國前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坎貝爾當天在出席智庫活動時表示,「習奧會」達成了具體可見的成果,很有成效,這表明雙方已下定決心管控分歧。
  • 中美會撕破臉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社會學家丁學良談中美關係
    5、在未來的十幾年內,中美關係在競爭方面牽涉的面越來越多,在競爭的關鍵點上越來越針鋒相對,但未必非要落到把臉皮撕破的地步。只要不發生小型武裝衝突以上的武裝對抗,也能夠找到和平共處的方式。鳳凰網香港號的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節目,我是陳箋。如果沒有意外的話,1月20號拜登將會入主白宮,成為美國下一任總統。那中美關係是不是有改善的可能性?
  • 大變局下,世界期待中美攜手為世界擔當
    人類社會面對百年來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社會民生遭遇重創,國際秩序遭遇二戰結束以來前所未有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衝擊。有人說,世界已進入至暗時刻,回不到過去,看不到未來。河有兩岸,事有兩面。疫情讓世界更加深刻認識到: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國利益緊密相連,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
  • 中美貿易戰打響第一槍:深層次思考和未來沙盤推演
    美方認為中國是政治的威權主義,經濟上的國家資本主義,貿易上的重商主義,國際關係上的新擴張主義,這是對美國領導的西方世界的全面挑戰。中國經濟崛起挑戰美國經濟霸權,中國進軍高科技挑戰美國高科技壟斷地位(國際分工從互補走向競爭),中國重商主義挑戰美國自由貿易,中國「一帶一路」挑戰美國地緣政治,中國發展模式挑戰美國意識形態和西方文明。
  • 外交部回應中美經貿摩擦:必將嚴陣以待,毅然亮劍!
    針對中美經貿摩擦問題,華春瑩表示, 美方行為是典型的單邊主義和赤裸裸的經濟霸權。 如果美方任性妄為,繼續逆潮流而動,我們必將嚴陣以待,毅然亮劍,打贏這場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保衛戰。 【新聞連結】2018年4月17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