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考試當中,有一部分是佔比比較重,但容易忽視的考題類型,就是類比推理。類比推理是根據題幹已知詞語之間的關係,選擇選項中與關係最為相似或相近的詞組。這類考題在考察的過程中會與常識部分結合起來去考察考生,想提高這方面對類比推理部分的正確率,一方面要多積累社會百科的常識,另一方面也要掌握相關的做題原則和解題關鍵。
類比推理部分的考察主要通過以下幾種形式:1、兩項式A:B、2、三項式A:B:C、3、填空式A對於()相當於( )對於B,涉及的知識面較廣,包括邏輯關係、言語關係、經驗常識、歷史文化常識、學科知識等。不僅要求考生在短時間內非常熟知並鑑定出判斷出已知題幹的關係,還要準備無誤的判定並排除幹擾的錯誤選項。在整個做類比推理的過程中,
能明確解題技巧和原則成為正確做題的前提,也是運用自身知識積累的基礎。接下來中公教育專家就來學習類比推理的解題原則:先橫後縱。
一、先橫,分析題幹詞語內容間的關係。
例1:煙鎖池塘柳:金木水火土
A、 皓月:乾坤 B、氧化:人氣
C、四書五經:甲乙丙丁 D、霧罩黃山松:東西南北中
解析:看到這道題目之後大家,就語感而言大家更傾向於D,會覺得該項與題幹更為對應。但是需要知道的前提是,類比推理考察的是我們類比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分析和理解題幹詞語之間的關係之後,根據這個關係再去找到一組與之關係相近和相似的選項。顯然,D是錯誤選項。那麼我們就必須首先來關注題幹:「煙鎖池塘柳:金木水火土」之間的關係,可以得知,金木水火土是煙鎖池塘柳五個字的偏旁部首。根據這一關係去尋求與其相近相似的選項,則B項滿足,氧化的偏旁部首就是人氣。故B為正確答案。
例2:寺院:佛像:遊客
A、商場:商品:顧客 B、畫廊:展品:群眾
C、公園:城市:市民 D、學校:教室:考生
解析:三項式的類比推理題目,需要去關注三個詞語之間的關係。首先明確題幹詞語之間的關係,即佛像在寺院之中,遊客去寺院參觀佛像。接下來判定選項詞語間的邏輯關係,A項中商品在商場裡符合,但顧客去商場參觀商品,顯然與題幹不符。B項中展品在畫廊裡,群眾去畫廊中觀賞展品,則與題幹相似,為正確答案。C項中城市在公園中,不符。D項中教室在學校裡,考生去學校參觀教室,與題幹詞語之間關係不符,排除。故正確選項為B。
二、後縱,其次再去縱向比較題幹與選項形式上的相似性。
例3:贛:江西:贛江
(1)桂:廣西:灕江 (2)湘:湖南:湘江
解析:題幹詞語之間滿足,贛是江西省的簡稱,贛江在江西省。以這一層內容上的關係去做選擇,會發現:(1)、(2)都符合。故接下來還要考慮題幹與選項形式上的相似性。題幹的1、3詞有重複字:贛,(2)中的1、3詞有重複字:湘。故(2)為正確答案。
例4.抑制:熱情
A.滋潤:喉嚨 B.分散:注意
C.消除:聲音 D.反轉:方向
中公解析:已知題幹當中「抑制:熱情」為動賓結構,發現A、B、C、D皆滿足,再去縱向比較,可得題幹通過抑制式熱情減少,B項通過分散將注意力下降,而A、C、D不滿足。故B為正確答案。
三、先橫後縱
例4:吳承恩:《西遊記》
A.幹寶:《搜神記》 B.羅貫中:《三國演義》
C.大仲馬:《基督山伯爵》 D.吳敬梓:《儒林外史》
解析:題幹「吳承恩:《西遊記》」關係內容去判定則為作者和作品之間的的對應關係,則A、B、C、D四項都符合,再去觀察題幹與選項縱向之間的關係,會發現B項』羅貫中:《三國演義》」與題幹同為四大名著。故B為正確答案。
相信考生們通過以上五道例題的學習會發現,拿到一道類比推理題目之後,首先要做的是橫向去分析題詞語之間的關係,根據發現已知關係去比對正確選項。如若無法做出,則需要進一步縱向去比對題幹與選項之間的相似性,繼而確定答案。當然解題原則是前提,要想提高類比推理的真確率還需積累和拓展相關的常識。
來源:中公教育
(責編:林露、賀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