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崑曲藝術家倪徐浩的戲曲《遊園》,四名舞者在繁花絢爛中變幻肢體動作,靈動的花朵順著枝蔓的生長不斷蔓延、盛開,仿佛置身無邊無界的大自然。
11月16日,一場名為「鯉花」的時裝盛會在上海teamLab無界美術館上演,歌劇音樂家黃英、音樂劇演員潘莉、編劇王麗萍等藝術家來到現場。「在這樣一座現代科技的美術館裡融入東方美學的時裝藝術,古典與現代的結合如此行雲流水,也激發了我的藝術創作靈感。」黃英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鯉花盛開 藝術無界—JICHENG 2021SS「鯉花」系列發布去年11月5日,無界美術館落地上海,在6600平方米空間中置放50件數字藝術作品,包括世界範圍內首次公開的新作,及擴大到東京館版本1.5倍的《呼應燈森林》,在短短一年內就成為上海文藝青年心中的藝術聖地。在小紅書博主秋琦看來,無界美術館是她在上海最喜歡的藝術場館,不僅可以用來拍照、裝潢朋友圈,更能親身感受文化薰陶。這樣一座年輕的美術館,為何能在上海收穫如此多粉絲?在成立一周年之際,澎湃新聞採訪上海teamLab無界美術館副總經理汪棟傑,了解背後的故事。
位於黃浦濱江沿岸的teamLab Borderless Shanghai從東京「舶來」,在上海落地生根位於黃浦濱江沿岸的teamLab Borderless Shanghai,是東京teamLab團隊打造的全球第2座teamLab無界美術館,也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teamLab美術館。
teamLab茶屋中的花茶2001年,東京大學工程學出身的豬子壽之成立了藝術團體teamLab,他們運用數位技術進行創作,通過藝術與技術的融合,摸索人與世界、人與自然的新關係,「無界」美術館由此誕生。在豬子壽之看來,這是一座「沒有地圖的美術館」,希望到訪者能夠沉浸在無邊界的藝術空間中,在廣闊的世界裡彷徨,用有意識的身體去探索,共同去發現和創造全新的世界。首次進入無界美術館的觀眾,大多會被其絢麗的場景震撼,譬如備受歡迎的藝術作品「小宇宙群」,無數小行星環繞所構成的燦爛星河讓人仿佛置身宇宙中心。汪棟傑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裝置整體看上去很複雜,實際來源於一些樸素的機械原理,在teamLab團隊的創造下,它化身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擁有了特別的魅力。
藝術作品「小宇宙群」在美術館內部,有一個著名的瀑布巖石地形觀賞點,名為「在人們聚集的巖丘上,注入水粒子的世界」:投影產生的水流從高處流下,濺在巖石上彈起水花,又與從上至下的細流匯聚,一齊順流而下。這一看似自然的、簡單的過程,想實現並不容易。汪棟傑透露,對於地形的模擬,需要數理專業的藝術家來建模,每股水流的航線、每個折射角度都經過嚴密計算以模擬自然的狀態。在無界的團隊中,還包括電腦工程師、傳感器專家、建築師,音樂家等。
「在人們聚集的巖丘上,注入水粒子的世界」實際上,這些新媒體藝術對於中國觀眾並不陌生:上海世博會上,熱門場館沙特館中就有投影機拼接構成的「球幕電影」;中國館的清明上河圖的動態效果也令人驚豔。汪棟傑認為,這些都是新媒體藝術在中國落地的萌芽。其實,若把館中藝術裝置拆分到局部,在技術層面,國內的團隊已經有了實現的能力;但從技術上升到藝術表達,需要漫長的過程。「無界不僅僅是裝置的匯集,更是藝術的表達,最終目的還是希望能傳遞、探討深層次的話題。」汪棟傑表示。為了表達「彷徨、探索和發現」的核心主題,場館設置成黑暗、不規則形狀的造型,觀眾可能會迷失方向,可能多次經過某處,才發現其中互動的奧秘;也可能隱約對同一元素以不同形態的多次出現產生記憶。零碎的音響和感悟,啟迪人們去思考生活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落地上海的一年內,無界美術館舉辦了多場藝術跨界活動,包括新品發布、綜藝拍攝,以及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等,得到藝術專業人士和普通觀眾的好評。
teamLab周年音樂會,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家現場演奏。汪棟傑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運營無界美術館起初,他們對藝術融合、跨界合作並無預見,單純將美術館作為景點來打造。開闢物理空間之後,隨著跨界合作成功案例的不斷積累,他們對藝術合作的態度逐漸開放,奇妙的化學反應在新的碰撞中產生。今年夏天,無界曾與電音品牌合作舉辦演出,隨著光線在物理世界中肆意摺疊,音樂人根據觀眾和現場的畫面進行音樂創作;在不久前舉辦的周年音樂會中,上海交響樂團的豎琴演奏家在瀑布和水流的空間中帶來豎琴獨奏。「在現場,很多成年觀眾帶著孩子圍坐在豎琴演奏家周圍,安靜地聆聽,這個感覺太美好了。」汪棟傑說。
藝術跨界也體現在文創產品中。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無界美術館即將在今年11月底上線衍生產品,將成為觀展體驗的延續和整理。「館中的故事線,將被濃縮到產品中,包括氣味、聲音等,希望觀眾能把觀展體驗帶回家,永久留存。」
上海teamLab無界美術館中的「花舞世界」「無界」走紅背後:用「探索」來「發現」受到疫情的影響關張數月後,無界在今年4-5月份開始慢慢恢復客流,如今已經慢慢復甦到疫情前的八成左右,在上海的藝術類展館中,這是一個不錯的成績。
根據大眾點評的數據,無界美術館的收藏數量已經超過著名的上海迪士尼。在美術館的出口處,常有工作人員對剛結束參觀的觀眾進行調查,了解他們的感受,分析市場反應。「我們一直在收集觀眾反饋,並據此對運營做出調整。」
除此之外,無界美術館還會在社交媒體上推廣拍照攻略,吸引觀眾再次買票入場觀展。在汪棟傑看來,第一次觀展是為了留下良好的初始印象。「回去之後看到社交媒體,會發現還有許多不一樣的玩法,吸引他們回來重新探索美術館的奧秘。」
無論是小紅書、大眾點評還是抖音、快手,無界美術館的身影都不鮮見。在走紅之餘,人們逐漸產生新的擔憂:除了新鮮、有趣的網紅打卡點之外,這座美術館是否還有別的意義,是否會成為另一所「主題樂園」?在參觀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的理念通過作品傳達並不明確,只是讓人產生淺淺的、感性的體會。是否應該把藝術理念更清晰地傳遞給觀眾?
對此,汪棟傑認為:「如果藝術家和團隊只是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曲高和寡,我覺得沒有問題。如果想要展示給外界,一定會遇到和大眾感受不同步的情形。他認為,普羅大眾通過看一次展覽,就能吸收全部的信息和理念很困難。可是,為了不破壞展覽的意境,又不能將每件作品的內涵直接點破。
「適當地告訴觀眾,應該適當到什麼程度?入口處的『彷徨、探索和發現』是我們目前給出的答案。」人們若是用這六個字所表達的心態參觀美術館,應該就能夠得到想要的體會。在他看來,藝術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與自然的關係也是如此。
觀眾在現場參觀在展覽現場,一位觀眾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對於「無界」雖然沒有明確定義,無界的概念對她生活和工作上還是產生了影響。「生活上,我意識到我要多多參與到自然環境中;工作中我發現,就算是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工作也可以互相借鑑,一些概念、一些思維和一些方法是共通的,也沒有界限來束縛。」也許,以「無界」為主題的藝術創新是無界的,以「無界」為起點,同樣有著無限展開的詮釋空間。在場館內部,亦有新的藝術場景不斷出現。汪棟傑表示,在今年12月份左右,無界美術館內部會增加新的親子遊樂項目,孩子可以在場館某處進行自由繪畫,然後通過網絡上傳到美術館的牆上,在這面牆上,將匯集這些充滿童真與想像的創作,可能還會打破邊界,從內部空間飛翔到外面的走廊。關於無界美術館的未來想像,還遠沒有結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