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海瀾
當「白銀時代」房地產行業已進入微利的下半場,從恆大到萬科,頭部房地產企業不約而同地在升級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和範疇。
4月2日,萬科宣布將與清華大學共建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同時把萬科企業股資產管理中心的全部資產市值、約53億元的萬科A股票一次性捐贈給清華教育基金會,用於設立「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科發展專項基金」。這不僅是中國高校獲得的最大一筆捐贈,更是中國房地產企業再次主動升級社會責任行為,以企業支持和市場化的力量,為中國公共衛生安全教育與科研領域做出的巨大貢獻。
無獨有偶。1個月前,恆大宣布投資8億美元,聯手哈佛大學醫學院和鍾南山院士研究團隊,共同組建中美新冠病毒科研攻關組,用於檢測診斷、臨床救治、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病毒溯源、基因變異與突變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3日媒體報導,佳兆業集團(1638.HK)捐資2億港元,與香港科技大學成立聯合研究院,用於支持包括健康科技等行業在內的科研及教育事業。
根據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2019H股地產企業營收排行榜》的數據顯示,恆大、萬科和佳兆業分別是營收榜上的第2名、第3名和第24名。頭部房企此時的做法,為中國房地產企業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積極拓展責任質量與邊界提供了很好的典範。
公共衛生科研與教育亟待社會資本積極參與
當前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再次凸顯出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別是公共衛生基礎教育與研發中所蘊藏的巨大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仍然沒有被充分認識。
清華大學網際網路產業研究院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主席黃奇帆在該學院成立的演講中指出,當前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美元,人民對於健康的需求將會有巨大的提升,會對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有新的需要。而投資在公共衛生基礎設施上與投資在傳統基礎設施相比,前者對GDP的拉動效率將會比後者高一倍以上。
「比如,政府投資幾個億,建一棟寫字樓與建質子治療中心相比,其所帶來的GDP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不同的。所以各級政府一定要從社會經濟系統的總體角度,把投入和產出考慮全面,尤其要考慮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完善了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後,可能帶來的健康類金融創新,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投資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對 GDP 的全方位拉動效應。」
由此可見,公共衛生基礎建設蘊含著巨大的機遇。
公共衛生在醫學領域是指針對社區或者社會的醫療及健康保障措施,與目前社會資本普遍進入的、以個體治療和預防為主對醫院醫療領域既有內涵的不同,又有外延的部分重疊。
從經濟學視角來看,公共衛生一般是指由政府來支出的健康服務措施。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單一依靠政府的投入不足以支撐公共衛生基礎建設所需要的資源和所應覆蓋的領域,因此要充分重視市場的力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衛生體系建設。
黃奇帆指出:「一般而言,以傳染病防控為主的公共衛生服務由各級政府的衛生行政部門直接承擔,相關資金也全部來自政府財政預算,而到了健康管理、培訓教育、科研開發等領域,就未必完全由政府投入了。尤其是在公共衛生教育領域,政府應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公共衛生的研究和教育過程之中。」
在這方面,部分發達國家已經出現了由跨國企業集團領銜公共衛生科研與教育的案例,很多國家的NGO組織、智庫、研究機構的背後都有來自於企業基金會的資助或家族基金會的支持。根據「社會財富流動的基本規律是發揮其最大的社會效能」這一基本判斷,充分說明公共衛生領域仍然是對私人資本有吸引力的窪地。
目前,中國尚缺乏企業層面的積極參與。第一財經認為,一些客觀體制原因阻礙了社會資本的投入或捐贈。例如社會資本投資公共事業或者公共衛生領域方面,稅收優惠還不夠,制度性門檻還存在,這導致一些資本不願意涉足這塊。
因此,亟待提升全社會對這一領域性質的認識和實踐。唯有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和吸引更多企業投入,形成各種資源的整合,才能最終實現快速發展,進一步提升中國公共衛生建設與管理水平。
公共領域投資提升了社會責任邊界
面對新冠疫情全球肆虐,萬科和恆大分別抓住了公共衛生教育和科研兩個關鍵核心,各自投入相當大的精力和財力,為人類共同的健康福祉貢獻力量,既體現了頂級企業的社會責任擔當,也顯露出他們在公共領域投資的敏銳嗅覺和長遠眼光。
這實際上是為由「黃金時代」轉為「白銀時代」的房地產行業,所敲響的一記警鐘。
數據顯示,2019年,房地產行業營收和利潤增長速度都發生了明顯的下降。以公布年報的H股房企為例,2019年歸母淨利潤平均增速只有4%,遠低於2018年10%的增速。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躋身營收二十強的門檻,從2018年390億元提升至509億元,而且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呈現出升維的趨勢,單一產品策劃的時代已經結束,綜合實力、多維度的全面競爭年代已經來臨。
如果說產品、管理、員工等構建了企業競爭力的常規維度,那麼品牌、社會責任就是企業競爭力的第四維、第五維,並能夠將競爭力水平以指數級提升。企業間的競爭已經升維到社會責任領域的競爭。
在此次疫情中,許多房地產企業積極地為疫情爆發的中心武漢馳援大量的醫療物資和錢款,金額上不斷追加,並且主動提出對商戶減免房租、延時等。房企的社會責任行為從原來以慈善捐贈行為為主,逐漸擴展到涵蓋對供應商、對員工、對業主、對投資者、對社會公眾全面利害關係人的責任行為,這種升級和競爭是社會樂於看到的結果。
現在,房企的社會責任再次升級到了公共領域投資。在產業轉型升級要求和市場環境的倒逼之下,公共衛生領域的投資具有與企業長遠發展相契合的潛力。
目前,大健康醫療領域已經對社會化資本開放,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諸多房企開始在醫療健康產業的布局,如萬科著手建立兒童醫院,而恆大入手醫美行業,佳兆業布局齒科,均是各自尋找到適合的切口介入這個巨大藍海。正是由於公共衛生基礎領域和醫療領域間具有的相當密切的關聯性,企業在加強對公共衛生安全領域投資的同時,也有助於在醫療行業尋找新增利潤點。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公共衛生安全這樣重大領域內的投資所需規模巨大,往往只有頭部企業才能玩得轉,對於非頭部企業以及中小房企,直接參與恐怕不現實,能否借鑑基金運作模式,通過類似於社會眾籌的方式吸引更多企業的參與,同時能否有與之配套的鼓勵政策,包括稅收政策、退出政策等,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