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給夏衍的《包身工》找語病的文章引來不少評論,其中不乏非議。但是,我這個人就是喜歡從語法角度給別人的文章指瑕。今天,我想就修辭角度,給高中語文必修課文、劉白羽《長江三峽》中的兩個句子挑刺。歡迎讀者評論。
《長江三峽》第5段首句:「如果說瞿塘峽像一道閘門,那麼巫峽簡直像江上一條迂迴曲折的畫廊。」這是個假設複句,前後兩個分句各用了一個比喻,但前面一個比喻句的喻體不當。本體「瞿塘峽」是兩山之間的水道,有一定的長度,而喻體「閘門」是水閘的一扇門,它只有高度寬度,沒有長度,二者沒有相似點,怎麼可以構成比喻呢?如果把喻體「閘門」改成「水閘」,就可以與「瞿塘峽」構成比喻了,因為水閘兩端閘門之間是狹長的水道,與「瞿塘峽」兩山之間的水道正好相似。
《長江三峽》第5段第6句:「峽陡江急,江面布滿大大小小的漩渦,船只能緩緩行進,像一個在崇山峻岭之間慢步前行的旅人。」這是個比喻句確定無疑,「像」是比喻詞,「船只能緩緩行進」是本體,「一個在崇山峻岭之間慢步前行的旅人」是喻體,但這個喻體與本體沒有相似點。
我試作這樣的分析:本體「船只能緩緩行進」,這是個主謂短語,主體是「船……行進」;喻體「一個在崇山峻岭之間慢步前行的旅人」,這是個偏正短語,主體是「……旅人」。「船……行進」像「……旅人」嗎?當然不像。「船」在「行進」,是一種動態,是一種情景,而「旅人」只是一條生命,一個人,二者沒有任何相似之處,怎麼能構成比喻呢?
這個句子的問題在於作者沒有把喻體寫好。如果把喻體的詞語稍作調整,它就可以成為完美無缺的比喻句了。調整方法,把「旅人」前移至「一個」後面,組成「一個旅人」,刪除「的」,喻體就成了「一個旅人在崇山峻岭之間慢步前行」。這調整和修改後的喻體,緊縮一下,就是「旅人……前行」。現在把它放回原來的喻體位置來看一下:「船……行進」,像「旅人……前行」,本體與喻體都是動態情景,十分相似。最後看一下調整和修改後的整個句子:「峽陡江急,江面布滿大大小小的漩渦,船只能緩緩行進,像一個旅人在崇山峻岭之間慢步前行。」這樣多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