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很多權利都必須通過力量的比較來獲得,例如在非洲大草原上,兩頭非洲獅為了爭奪一個配偶而大打出手,最終勝出者則獲得交配權。這種通過「武力」來爭取資源和機會的現象在自然中十分常見,也有一些物種通過發出特別的聲音來向對手展現自己的實力,象海豹就是其中一種。
根據報導,近期《動物行為》期刊上出現了一篇關於象海豹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魯克斯分校的一支研究團隊在對阿諾努也佛州公園裡的雄性象海豹進行長期的研究後,發現它們發出獨特聲音的能力並非先天就會的,而是通過後天學習獲得的。而且通過不斷學習和發聲,雄性象海豹獲得交配的機率會逐漸升高。
象海豹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
象海豹是哺乳動物,外形和海豹較為相似,因為它長出了一條長約30釐米的鼻子,因此被稱為「象海豹」。雄性象海豹和雌性象海豹在體型上的差異明顯,雌性個體體型只有雄性個體的一半。雄性象海豹一般可以長到4~6米長,體重可達到3噸甚至更重,同時這個物種是鰭足亞目動物中最龐大的物種。
由於體型較為龐大,象海豹的行為較為緩慢,它們通常會趴在沙灘上睡覺,即使有人靠近它也不會迅速逃跑,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一旦到了繁殖交配時期,雄性象海豹就開始積極起來,它們不再懶洋洋地躺在沙灘上,而是拖動著笨重的身體緩慢地尋找交配目標。當兩隻雄象海豹共同盯上了一個交配目標,那麼它們之間難免會有一場「決鬥」。
研究人員做了什麼研究?發現了什麼?
聖克魯斯分校的研究人員去到阿諾努也佛州公園對那裡的雄性象海豹進行調查和研究,他們關注了不同年齡階段雄象海豹的行為,發現各年齡層的個體會發出不同的叫聲。對於那些處於統治地位的象海豹來說,它們時刻要注意來自底下海豹的反抗和奪權,因此能通過聲音比較容易地區分統治者和非統治者。
研究人員發現,整個公園裡的成年雄象海豹到了繁殖期都會做同一件事,那就是發出標誌性的叫聲,這種叫聲一般只有處於統治地位的個體才會發出,目的是告知不屬於它領地的雄象海豹,自己領地內的雌象海豹不能碰,否則就是一場打鬥。此外,研究人員還對幼年的象海豹發出的聲音進行研究,發現它們所發出的聲音還不具有聲學特徵。
簡而言之,幼年象海豹發出的叫聲短而不規律,不像成年象海豹那樣發出規律性的叫聲。卡羅琳·凱西是參與該項研究的研究生,她指出通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他們發現象海豹在成長過程中通過不斷地學習來獲得發聲的方法,這使得它們知道什麼時候應該發出什麼樣的聲音,需要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才能獲得交配的機會等等。
原來象海豹會學習那些獨特的聲音
阿諾努也佛州公園中存在大約2000頭象海豹,然而雌性象海豹的數量比雄性要少一些,這註定了雄性個體之間會有爭鬥出現。除了通過武力獲取交配機會之外,有些雄象海豹會另闢蹊徑,發出一些特殊的聲音吸引雌性象海豹。這樣的個體在整個群體中並不多見,但如果有幼年個體在其周圍,也會學到這種獨特的聲音。
對於一般的雄象海豹來說,到了繁殖期它們會聆聽其它雄象海豹發出的叫聲,從中判斷出這些聲音中是否存在上一次戰勝過自己的對手的聲音,如果這種聲音真的存在,那麼它們一定會避免與先前強大的對手碰面,轉而尋找和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較量。雖然象海豹群體發出的聲音雜亂無章,但是每一個聲音中都蘊含著重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