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217】輕量化,從戶外中層保暖衣物開始 兼談抓絨、化纖棉和羽絨全方位比較

2021-02-14 睿戶外

作者:beckhan

來源:什麼值得買

原標題:矮子黨的戶外裝備選購指南 篇五:中層保暖篇

編輯的話:毫無疑問,本文是業內良心之作,作者從保暖原理到穿著感受以及設計細節,對中層保暖的三件利器:抓絨、化纖棉和羽絨作了全方位的比較,還有各個品牌之間的試穿感受。有點長,建議看不完可以收藏起來,絕對好文章。本文文章太長,有很多技術層面的考量,鳥呢,覺得讀起來費勁,所以做了一些刪節。要讀原文,請百度該文。

相比起外層來說,中間層衣物的外觀普遍沒那麼戶外look,廣受偽驢的歡迎,在城市也可以用來外穿而且還挺休閒潮流的,廣州一到冬天抓絨排骨絨外穿的到處都是,至於質量那肯定是完爆優衣庫一類的,好萊塢的明星也愛穿鳥的羽絨來逛街。

中間層衣物功能性要求也沒那麼複雜,這很容易理解,既然是中間保暖層,沒必要具備外層各種防風防水功能和各種技術性設計,這一層的衣服最重要的功能應該是保暖和輕量,所以登山要追求UL輕量化從該篇中間層就要開始「斤斤計較」了。中間層衣物功能是相近的,你帶一件羽絨或者一件厚羊絨保暖度也許是一樣的,但這重量區別大了去,從該篇我也開始動用我的小秤來量重,混點金幣拼溫飽我容易嗎?

下面引用了backpackinglight(UL的一個權威網站,我經常上去學習)公布的目前市面上最常見保暖材料每盎司提供的靜態保暖能力排名(CLO/oz):

.純棉Thermal Cotton 0.04

.抓絨 Polartec power dry 0.05

.美利奴羊毛 Merino wool 0.084

.抓絨 Polartec power stretch 0.08

.抓絨 Polartec Classic 100=200=300=Thermal Pro 0.16 (保暖度僅區別於重量)

.抓絨 Polartec Thermal Pro High Loft 0.21

.保暖內衣ODLO WARM 0.43

.550蓬羽絨 Down (550 fill) 0.7

.化纖中空棉 Primaloft Sport 0.79

.化纖中空棉鳥家Coreloft 約0.80 (官網沒公布數據,引自戶外論壇)

.化纖中空棉鳥家ThermaTek 約0.84 (官網沒公布數據,引自戶外論壇)

.化纖中空棉Primaloft One 0.92

.650蓬羽絨Down(650 fill) 1

.800蓬羽絨Down (800 fill) 1.68

.850蓬羽絨Down (850+ fill) 2.53


從保暖重量比的效率對比,目前戶外屆用於中間保暖衣物最常用的三種材料是抓絨、化纖和羽絨。雖然羽絨在保暖重量比上完爆化纖和抓絨,但羽絨衣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不透氣,包起來容易讓你「發燒」,如果行進中穿衣服裡面可能也會「下雨」,而抓絨最大的好處就是透氣,化纖最大的優點是溼了還可以保暖,因此很多羽絨和化纖都喜歡用抓絨來做側幅透氣混搭,而羽絨則喜歡用化纖在易出汗的位置混搭。

慣例,先曬一張樓豬目前現役的中間保暖層衣物的全家福(保暖度從低到高排序)

1.Patagonia R1 Full-Zip Jacket抓絨衣,XS碼(Polartec PowerDry, 292g)

2.Arcteryx Delta AR抓絨衣,S碼(Polartec Thermal Pro High Loft Grid, 292g)

3.Patagonia R3 Jacket長毛厚抓絨衣,XS碼 (Polartec Thermal Pro High-Loft, 379g)

4.Arcteryx Atom LT Hoody棉衣,S碼(60g/m2 Coreloft,375g)

5.WestcombCayoosh LT Sweater排骨絨,S碼(900F Hutterite Down, 238g)

6.Arcteryx Cerium LT Hoody排骨絨,S碼(850F Goose Down, 281g and Fill Weight 97g)

7.Rab Neutrino Endurance Down Jacket重型羽絨衣,S碼(800F Goose Down, 595g and Fill Weight 225g)

8. Montbell women's ul down pants羽絨褲,M碼(800F Goose Down, 170g and Fill Weight 40g)

下面將按照抓絨、化纖和羽絨幾種保暖材料來展開介紹:

抓絨Fleece

抓絨相對於同樣是作為面料的羊毛來說,達到同樣的保暖度能比羊毛輕一半而且更耐用更容易保養,但羊毛也並非一無是處,天然纖維都擁有「吸溼放熱」效果,羊毛和化纖在溼透後的保暖度卻是羊毛更佳,因為即使溼透的羊毛只要不刻意去壓會感覺羊毛表面還是幹的從而讓你覺得更溫暖。

抓絨相對於化纖和羽絨最突出的優點:

1、就是直接透氣在大運動量的同時能及時把汗水排出體外;

2、而且抓絨布能做成四向彈性可以更貼身運動時更舒適;

3、抓絨溫暖的手感和柔軟的質感是冷冰冰的風衣布無法取代的;

4、不怕磨損還有相對便宜,因此被譽為「動態保暖之王」。

抓絨適合較暖、無風、中大運動量的環境需求;而化纖棉/羽絨填充外套適合較冷、有風、低運動量的環境需求。例如,城市裡冬天坐地鐵通勤最大苦惱就是外面冷得要死,地鐵裡卻熱得要命,如果用透氣好的抓絨作為中間層溫控會很方便,只要把外套一脫掉馬上止汗降溫。

如何選擇好的抓絨很簡單,認準Polartec這個標籤就可以了,最好的抓絨面料提供商,沒有之一。在抓絨這個領域其他品牌的面料無論怎麼做都做不過Polartec,99年《時代》雜誌將Polartec抓絨譽為20世紀裡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絕不是浪得虛名的。

其實一些小眾品牌抓絨衣用料同樣是用Polartec,而且剪裁做工也相當不錯,例如瑞典Houdini,加拿大的Cloudveil,相對摺扣也比較低。Polartec的確是一家神奇的公司,假如你願意可以內中外層都用Polartec,而且絕對不會掉價,最保暖的組合可以是Power Stretch + Thermal Pro (High Loft版本最佳) + PowerShield或 Neoshell。

抓絨我共敗了3件,從薄到厚有Patagonia R1、Arcteryx Delta AR和Patagonia R3,分別代表了Polartec的3種經典面料PowerDry Hi-efficiency,Thermal pro和Thermal pro Hi-loft。不選R2是因為鳥的Delta AR也是Thermal pro面料買得更早,而R4奇葩不透氣又死重所以對它實在無愛,MHW的毛猴和R3是基本接近的,都是Thermal pro Hi-loft版型也同樣修身,只是不太喜歡MHW毛猴的胸罩拼接設計。

Patagonia R1抓絨

PATAGONIA MEN'S R1® FULL-ZIP FLEECE JACKET

說到Polartec抓絨,就不得不提Patagonia(據說2P的老闆很有基情),和Capilene系列內衣一樣,巴塔也有Regulator系列經典抓絨,R系列抓絨是Patagonia專為寒冷天氣高運動量需求特別設計的,由薄到厚分為R1~R4,保暖度越來越高,全採用Polartec家的面料,分別使用了PowerDryHi-efficiency,Thermal Pro+PowerDry,Thermalpro Hi-loft+PowerDry和Thermalpro Hi-loft+厚WindBloc的面料,R1~R3都不防風,而且抓絨通常是刷毛膨鬆度越高越長越保暖,但越不防風,R4因為有WindBloc擋風薄膜加持能防風但也損失了抓絨相對填充保暖材料的透氣性。R系列抓絨,憑藉合理的Polartec面料搭配+貼身霸道的剪裁,歷年來在抓絨衣裡獲得不少的獎項,說真的巴塔其他的抓絨衣還真不能買,相對R系列差多了,例如它家SnapT手感就相當粗糙、死重而且還不透氣。

R1是Pata R系列裡面最輕薄的版本,布料和理念都承接著Capilene 4的做法,同樣採用排汗力極佳且具有相當保暖力的PowerDry獨特格狀刷毛技術,R1跟C4的內外編織法大同小異,腋下同樣採用更透氣的織法,兩者只是在厚度、適溫上有差別。

R1分為pullover,jacket和hoody版,我買的是full zip全開襟的Jacket版(老版R1沒有拇指袖套設計),Hoody版是Outdoorgearlab The Best Men’s Fleece Jacket的Editors' choiceAwards的獲獎版,但我覺得中間層帶帽子有點怪,而1/2拉鏈的Pullover套頭版,因為拉鏈奇長個人表示無愛。

布料採用保暖力較低的PowerDry抓絨,外層高密度織法比起一般網眼排汗衣有一點點抵抗微風的能力,表面雖然沒做Hard face處理,但我在辦公室經常外穿來睡午覺也不怎麼起球。裡層絨毛格子比C4的格子大,格子之間有很多透氣孔只要對著光就能看到,因此衣服透氣性很好,所以R1重量雖然做得和採用Thermal Pro High Loft Grid的Delta AR一樣,但保暖度不如Delta AR。新版R1在腋下、衣服底端、袖口均拼接類似C4較輕薄的R.5布料,更強調排汗透氣的功能,其實我覺得沒太大必要,因為本來就夠透氣了。

領子的抓絨布沒有包邊,而且脖子方格絨毛設計得有點高,這點差評。

Pata R系列一貫的Made in USA傳統。

內外皆採用平滑考克車縫線,這種看不到突出車縫布頭的平滑織法已經是高端戶外衣服的通用做法,一是減重二是能增加穿著的舒適度。

內部的Polartec布標,右手是歷年沿用「R」系列標章。口袋用網眼布,如果覺得熱,把口袋拉鏈拉開,就可以調節體溫。

從我實穿體驗來看,是春夏比較機動靈活的一件抓絨衣,穿起來很透氣又不會太冷,可以放包裡備用應急,我夏天在室內開空調睡覺也經常穿。R1的真人秀來了,R1是Slim fit的版型,我的身材穿XS非常修身裡面除了內衣穿不了其他衣服很考驗身材,雖然很貼身但活動時由於面料彈性好一點都不會卡,穿脫很平順,袖長正好,但有一點不好如果把主拉鏈和插手袋拉鏈全拉上,肚子位置衣服會有褶皺顯得肚子很大的樣子。

Arcteryx Delta AR zip抓絨


Amazon.com : Arc'teryx Delta AR Zip Neck - Men's Neck : Fleece O

鳥在中間保暖層做得比較出色的是棉衣,在售的抓絨衣雖然不少,但卻乏善可陳沒什麼明星產品。Konseal類似R1採用的是PowerDry,而採用主流面料 Polartec Thermal Pro(Hi-loft)的鳥抓絨,以前備受好評剪裁霸道(據說腋下和手肘都有立體剪裁)的DeltaSV停產太快,Strato觸感粗糙,Covert相對手感好一些但版型又寬鬆。Lorum和Fortrez又是用PowerStretch面料採用Hardface比較緊密的針織法,更偏向JacketStyle耐磨但透氣就差了。按照鳥官方對自己抓絨衣保暖度的排序分別是Konseal<Fortrez<DetlaLT<Caliber<Delta AR<Lorum<Strato<Covert,鳥目前最厚最保暖的抓絨是Covert。2014新版的鳥抓絨很多都已經不再採用Polartec面料,連大力神也停產了,最讓人失望的是鳥抓絨衣做的普遍肥大,比如我買的這件Delta AR是S碼Athletic Fit版型,還是略嫌不夠貼身,Delta LT是Trim fit Jacket版要瘦身一些。

Delta AR屬於休閒的百搭設計,半拉鏈套頭立領,沒有臂袋沒有胸袋沒有前後下擺長度差,腋下只是做了立體剪裁,並沒有拼接其他更透氣的面料,設計比較Lifestyle穿去上班也沒啥壓力,不像R3那種長毛絨保暖是保暖了,但全身都是毛不是登山不好穿,相對來說格子絨或採用針織法的抓絨在城市會比較適合用來外穿。

輕量化做得不錯,S碼僅292g(右邊是R1對比)

Delta AR採用的Polartec Thermal Pro High Loft Grid網格編織面料比鳥Covert普通羊毛衣的tight knit weave網眼針織法或R3的高蓬鬆長絨毛都要緊密,因此相對沒那麼容易沾毛和防風一些,雖然還是會沾毛起毛但尚在可接受的程度,半拉鏈控溫也很方便,一拉下來就能加強透氣。為了減重下擺和領口袖口都是用萊卡布彈力收邊,並沒有採用軟殼布包邊和防風,明顯定位中間層。Polartec原廠認證布標在衣服左內側。

接縫位還做了車縫線加強。

我覺得衣服的領型高度剛好,非常適合運動保護脖子不受冷,不會像很多戶外衣服喜歡翹的「半天高」。

沒想到我唯一一件加拿大產地的鳥衣就是這件幾年前買的Delta AR。

實用體驗,Deta AR是我在城市出勤率最高的抓絨衣,舒適百搭,配合保暖外套足以應付10度以上的大部分天氣。進山的話才帶R1或R3的多。Delta AR真人獸來了。

Patagonia R3長毛抓絨

PATAGONIA MEN'S R3® FLEECE JACKET

R3是R系列中最保暖的非薄膜抓絨衣(R4帶防風薄膜),屬於Patagonia每年都會推的經典熱銷款,是Outdoorgearlab The Best Men’s Fleece Jacket的Editors' Top Pick Awards獲獎款,再加上Patagonia官網每年必有的5折大促銷,R3會是性價比不錯的抓絨衣。

R3的立體剪裁相當徹底,有腰身可修飾身材,肩部縫線下移增加背負背包時舒適性,兩個腰部口袋與胸前口袋裡層都是網眼布,所有口袋皆有拉鏈可幫助通風散熱。後方下擺少許延長增加保護性。Patagonia的LOGO很不顯眼,維持一貫的右手「R」標章。

表面和內裡都採用high-loftPolartec Thermal Pro長絲絨(老R3內裡採用格狀結構長絨毛),在寒冷的天氣能抓住暖氣保持體溫。從絨毛特寫可以看出真的很像動物的皮毛,摸起來非常柔滑很舒服,溫暖的手感是棉衣和羽絨衣冷冰冰的風衣布所無法取代的。手臂內側和肘部拼接了R1的Power Dry布料,毛和布料拼接的比例很合理,R3把排汗透氣都考慮到了。high-loft Polartec Thermal Pro加上Polartec Power Dry簡直是保暖衣絕配的設計。

拉鏈下巴處具有很袖珍的護口

領子袖口等易出汗部位,均採用格狀排汗絨毛。

和R1一樣的Made in USA,內層的Polartec認證標籤

為了輕量,袖口和下擺用彈性萊卡來收邊,沒做手套或拉繩,但一樣很服帖。

內外車縫線均為彈性平織法,穿在身上相當平滑舒適

XS碼整衣重379g

實穿體驗,R3拿到手第一個感覺就是摸上去很「厚」很蓬鬆但上手卻很輕,壓縮性也不錯,大約可壓到1/3的大小,打包超方便。從保暖性來看,配合保暖內衣R3可以應付0度以上的天氣,而且High-loft的結構的確超透氣甚至比R1還透氣,貼身彈性好。好了,R3真人獸又來了,由於保暖中間層是穿的越貼身效果越好所以我選的依然是XS,剪裁是Regular Fit沒R1的Slim fit緊,明顯看出有收腰的剪裁,袖子適合作為中間層不會太長,有彈性萊卡袖口可以接受,這麼貼身外面加外套相當容易,絕對不會卡。因為看起來實在太像動物了,在城市穿會有點怪異,但上山大家都這麼穿,單穿當作外層可能會有點誇張,作為中間層加件外套就看不出來了。

-分割線---

化纖棉

化纖填充物當初被發展出來就是為了要替代羽絨,儘量以極細極輕和捲曲的型態來抓住更多暖空氣,所以Primaloft等化纖看起來像塊棉花,只是比棉花更輕更暖 ,相比抓絨類中層保暖衣,填充外套都有高蓄熱的效果,散熱較慢透氣較差。

但不得不承認The best synthetics isequivalent to no more than 500-600 fill down,最好的化纖也就也達到600左右的羽絨保暖水平。根據鳥自己公布,在乾燥環境下Cerium LT比ATOM SV要更保暖,100 g/m2的頂級化纖Coreloft保暖度還是不如97克850F的羽絨衣,而且Hoody版的重量分別是475g和275g (足足差了200g),頂級化纖和頂級羽絨的保暖差距依然巨大。

化纖填充物最有名的就是Primaloft,通過經年累月的不斷改良,Primaloft纖維的中空度硬是比他牌要做得好,在網絡上Primaloft One的單位重量保暖度數據仍然僅次於羽絨衣。就像Mammut也有自家開發的Microfiber人造保暖纖維材質一樣,鳥的系列棉衣已經全面拋棄Primaloft而採用自家的Coreloft,Coreloft從面世就被鳥買斷,鳥也從未公布過其參數.

當然和速乾材料一樣,幾乎是每家品牌都有推自己的化纖填充材料,例如Polartec的Alpha insulation材質強調並非保暖而是它的通風(breathable),可以用作保暖服裝中的側幅部位。MHW的Thermo.Q Elite宣稱比其他材料的保暖度好上20%。 Montbell的ExceloLoft混合了三種纖維,使得它的CLO值提高40%而重量卻減少予10%。TNF的ThermoBall保暖材質結構像顆羽絨球,宣稱它的保暖度可以相當於600FP的羽絨。

Arcteryx Atom LT棉衣

購買連結:


Arc'teryx Atom LT Hoody - Men's

Atom系列是鳥從2008年就開始主打的填充纖維保暖款式,自推出以來就一直銷量不錯成為棉衣中的經典,2012年後又推出了Aphix,2013年才推出最新的Nuclei。為什麼說鳥的棉衣做得比別人好,就是因為夠輕 。

鳥幾件中間層的超輕化纖棉衣規格對比如下:
1.Nuclei Hoody($240):大身80g/m2 Coreloft,袖子60g/m2,20x10D尼龍紗,布重34g/m2的Airetica風衣表布(沒錯,就是Cerium LT排骨絨所採用的超輕表布),衣服整重僅285g,比起排骨絨也不遑多讓。Nuclei在「保暖/重量比」是我目前看過最輕的80g/m2化纖填充外套,比很多純60g/m2化纖填充外套還輕上不少。連該等級棉衣始祖代表作的Patagonia Nano Puff Hoody也只能俯首稱臣,Nuclei是當之無愧的超輕化纖填充外套中的王者,讓人驚豔。可惜Nuclei太晚才出,衣櫃裡已經有Atom LT了,而且對Atom LT頗為滿意。


2.Atom LT Hoody($229):填充60g/m2 Coreloft,表布採用44g/m2的20D Luminara彈性風衣布,側幅是230g/m2的Power Stretch,裡層用尼龍紗,整衣重為375g。

3.Aphix Hoody($250):填充80g/m2 Coreloft,側幅的Helius Comp數據不明(實際看外層軟殼材質內裡刷毛,應該布重會高於230g/m2的Power Stretch),表布則改用40D布重59 g/m2的Colibri風衣布,衣服重達485克。Aphix實在是乏善可陳,只能說是一件普通的棉衣,不算一件好棉衣。只填充80g/m2 Coreloft,其他搭配組合也許是因為版型較寬鬆或複雜+衣長袖長較長+表布較重+袖子填充物較厚重,整衣足足比Nuclei重了200克但定價卻比Nuclei Hoody還貴,這不科學啊,難怪總看到它在特價不斷挑戰鳥衣的價格下限。

從填充物規格推斷,他們的定位應該不同,Nuclei 追求至輕側重於巖/冰攀,Atom LT適用於高活動量的登山,Aphix更耐磨側重於滑雪。我入手的是Atom LT Hoody(主要是被鳥Model藍色Atom這張圖給毒到了,實在是帥,可惜最後還是買不到這款藍色的解毒,只能選了Tobiko魚卵橙色),到現在我還是覺得Atom LT是鳥性價比很高的主力化纖衣。雖然Atom系列獲獎的是Atom SV,不過我覺得Atom LT才是鳥在近幾年中設計相當成功的一款輕量化保暖棉衣,是鳥注入多年經驗所設計出的好衣。

Atom LT下擺為前短後長,後面可以稍微蓋到屁股。最值得贊的是把手臂做出自然彎曲弧度,這在軟趴趴的化纖填充外套上太厲害了。

Atom LT最為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採用3合一的設計,側身和腋下採用帶Hardface硬化耐磨技術的Polartec Power Stretch透氣布料,腋下立體剪裁也比較少出現在化纖外套上,增加運動時排汗散熱效率,但Power Stretch也令Atom LT整衣增重不少。大身表布是 DWR防潑水很強並霧面處理的20D彈性風衣尼龍布Luminara(我在速幹篇已經提過,Luminara是出自TORAY大廠的布料,Luminara的CFM大約是5左右,鳥有時候用料也是很奇葩,Atom SV反而用的是更透氣的Gossamera布料,怪不得SV保暖度只是一般)。內裡填充的是60gCoreloft的超輕人造保暖纖維,化纖保暖等級和蓬鬆厚度都是一流的。

Atom LT保留了鳥的一貫風格,為了輕量化該簡化的地方一樣不留,Stretch-woven cuffs袖口很特別,採用彈性超好剪裁又完全服貼手腕的平織布料,能增加手腕排汗散熱,手套可直接戴在外面,增加袖子與身體聯動,是我見過最好的一個袖口設計。

下擺拉繩相當服貼,內裡的尼龍布極為光滑,觸感有如絲質般的順滑。另外值得稱讚的是用防水布料熱貼合做衣服底收尾加強,因為淋雨後衣服的下擺會是水滴匯流處,所以這部份改用防水布料是很合理的搭配,除了可以隔溼,快幹,還能增加下擺的耐磨,事實上Atom也考慮到了用來外穿的需求。

帽子很服帖可以三向調整,邊緣用彈性萊卡來收邊,因為頭部的散熱量超大,連帽外套可增加全身的保暖度。拉鏈內做了防風片,照顧了外穿需求。

左側內袋可以用於收納用,兩手袋裡還是3種材料,邊沿是防水軟殼布,靠身體側是衣服裡布,外側有鋪棉保暖,官網有提供如何利用左側內袋壓縮的視頻Arc'teryx How To Stuff Your Atom Jacket。

胸口是鐳射壓印的鳥logo,產地是孟加拉

整衣重377g。

Atom LT的整體設計相當帥氣,版型athletic fit,S碼對我來說也很合身,袖子長短很合適,腋下兩側的彈性PowerStretch有收線條效果,穿上後輕若無物又感覺很溫暖,舒適得很容易就讓人「愛不釋身」「意猶未盡」,是我極為推薦的一款化纖棉衣,唯一的缺點就是表布過於細緻輕薄,要避免勾破,而且特別容易皺,在衣櫃裡必須得掛,如果每天背郵差包,最好不要拿Atom來做外層。Atom LT的真人獸來了。

不喜歡鳥棉衣的,可以選Patagonia Nano Puff(UL化纖棉衣始祖),或者Mammut Stratus Jacket(填充自家的Polyester microfiber)都是相當不錯的棉衣。

-分割線---

羽絨

羽絨是單位重量最保暖的材質,被譽為「靜態保暖之王」,也是目前大家城市裡最喜歡的保暖服飾,也屬於高山必備衣物,羽絨重量很輕還可以壓縮得很小,而化纖和抓絨相對壓縮比都較低。

羽絨衣的分類,站內已經有經驗分享過了,我就不再講如何以重量和填量來劃分羽絨衣了。說點大家可能不知道的,由於羽絨衣的隔間做得都大同小異,除了羽絨填充量,影響保暖的主要因素就是羽絨的質量。羽絨的質量常以絨毛比例和蓬鬆度來標示。

1、絨/毛比例:例如92/8代表含有92%的絨及8%的羽毛,羽毛基本上沒有保暖作用主要是起到穩固作用,會增加重量。絨含量越高代表羽絨質量越好,但一般也不會到100%都是絨的程度。

但只看絨/毛比例標示卻忽略了絨的質量其實也有三六九等,即使是填充相同重量、相同絨毛比例,保暖能力也可能有明顯的差異!因此還要看下面一個指標。

2、蓬鬆度指標:羽絨產品的保暖力,來自於彼此交錯的絨毛間所滯留的空氣形成的絕熱層(因為空氣的熱傳導性極差),越蓬鬆的羽絨能滯留的空氣越多,其保暖能力越佳,而且收納時的體積也越小。因此,現代的羽絨最重要的質量標示都採用fill power(蓬鬆度)來衡量羽絨產品的蓬鬆程度,代表一盎司的羽絨膨脹後的體積(以立方英寸表示),如FP600的羽絨代表一盎司的羽絨在自然膨脹後,體積最小在600立方英寸。

羽絨之蓬鬆度的高低取決於羽絨中的絨朵比例及絨朵大小,而絨朵的大小與羽絨的來源(鵝絨/鴨絨/水鳥絨)及禽類的成熟度有關。例如鵝絨的質量優於鴨絨(絨朵大,中空度高,蓬鬆性好,回彈性優),高端的羽絨衣無一例外都是採用鵝絨。成禽的絨朵通常比幼禽的絨朵大且蓬鬆。往往越是極寒地區產的鵝絨質量越高,北歐和加拿大都是優質鵝絨的產區,例如Westcomb標榜自己是用加拿大北部寒冷地區Hutterite的鵝絨,Black Diamond推出的稀有EIDER DOWN 羽絨衣一件1千刀。

測量蓬鬆度的方法,是將額定重量的待測樣品按標準方法處理之後,放入透明的玻璃圓筒內,再以一定重量的壓縮筒靜壓一段時間後,移除壓縮筒,測量樣品完全膨脹後的體積。(類似的圖網上經常看到)但經常看到小編的介紹說歐標850FP相當於美標900FP,這牽涉到以IDSL(國際羽絨羽毛檢測實驗室和研究所)常用的歐規方法跟美規方法的差異,列表如下所示。

整體來看,各羽絨廠商採用高蓬羽絨仍是各家主要賣點,750 FP以上的羽絨是製作超輕量羽絨衣最起碼的要求。不過我覺得一味的追求高FP的羽絨也不見得是件好事。因為FP值越高,羽絨的結構也容易受到溼氣影響造成保暖性降低,另外高FP值的羽絨的支撐性也比較弱,所以有一度900FP羽絨的實用性就受到質疑,認為這個FP值的宣傳意義大於實用上的價值。加拿大鵝就一直堅持用600FP的羽絨,照樣賣出天價,但動輒幾斤的重量確實讓我解毒了。根據IDFL的報告,在該機構測試過的樣品中,900FP以上的羽絨極為少見,因此900以上羽絨的供應量很稀少(受禽流感影響,高質量的羽絨近年產量減少),價格昂貴是必然的。

從羽絨的發展趨勢來看,由於化纖填充材質以目前技術保暖力仍不足以與高蓬羽絨抗衡,各家廠商一直在努力改良羽絨怕水這個最大缺點。

Westcomb Cayoosh LT Sweater排骨絨



Westcomb Men's Cayoosh LT Sweater

Westcomb是07年才創立的加拿大戶外小眾品牌,是始祖鳥的人自己出來開的,所以連產品命名方式也模仿鳥的命名方式如LT,尺碼版型和鳥幾乎一致,產品定位完全複製鳥家的高大上路線,以捨得下本用頂級材料製作產品和打折幅度遠大於始祖鳥而聞名於高端戶外發燒友,在材料上幾乎都是同級別產品中最高性能的尖貨,比如防水用的是event/Neoshell,軟殼用的是Schoeller,最重要的是目前還是MIC(Canadanot China)。Westcomb的產量很少,有合適的碼和價格就下手吧,再等很可能就錯過這村沒有這店了,國內穿的人少,非常適合悶騷的高端玩家。Westcomb的羽絨衣,被譽為是排骨羽絨中的上上之選,號稱與始祖鳥齊名,而CayooshLT又是Westcomb旗下的主流產品,整件CayooshLT用料稱得上豪華配置。這件羽絨的價格波動很大,最低的時候能打到3折,我這件S碼就是美亞自營用碼後100刀左右購入的,相比起其他大牌的羽絨服,實在是太白菜了。

Cayoosh LT整衣隔間沒有採用前篇一律的橫隔間,領子和袖子部分都用了斜隔間,讓整件衣服看起來不會太單調。暖手袋沒有拉鏈,沒有拿破崙胸袋,所以它把自己稱呼為Sweater而不是jacket,這樣在城市穿也顯得更時尚一些。

Cayoosh LT表布採用著名超輕風衣布料Pertex Quantum(原來英國的05年已被日本三井收購),很多有名的皮膚風衣都採用這面料,防風防小雨都能經得過考驗,號稱防漏絨最輕薄的面料,具有最佳的強度(20D)重量比,布重僅有30g/m2。Pertex Quantum由極為幼細尼龍紗線編織而成,密度比一般尼龍高40%以上,故更為柔軟及堅韌,手感平滑舒適如絲綢,此外壓縮性也很不錯,是製作最高端羽絨服的經典布料。偶爾有漏絨情況,但尚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只是每次有小絨毛鑽出來心裡就算計又不見$了。Pertex最新推出的GL,比Quantum更輕更柔軟但也更貴(25.4g/m2),強調的就是輕量與更柔軟,我的Zpacks輕量化睡袋就是採用Pertex GL表布。

側身和腋下的部位使用Windpro做拼接,彈性設計增加了衣服的機動性和透氣性,這樣Cayoosh轉當中層時透氣度會更好,而當夾克時也不會因為不是全羽絨而保暖力差多少,但同時也讓整衣增重不少。

填充的是傳說中的加拿大超級Hutterite白鵝絨,加拿大產Hutterit白鵝絨被認為是現今業界最好的羽絨,是在加拿大寒冷空曠的北部地區Hutterite養殖區白鵝身上自然脫落的絨毛手工採集製造而成,據說還能防過敏,因此真正的900FP Hutterite白鵝絨是非常高檔的羽絨(westcomb說超過歐洲同等級標準)。雖然官方沒公布Cayoosh LT的羽絨填充量,考慮到側幅沒有填充羽絨我估計也就是60-70g左右,因為鳥無帽款Cerium LT是填充84g 850FP羽絨,由於腋下用了透氣抓絨我實穿覺得Cayoosh LT比鳥Cerium LT保暖度要差一點。

雙向YKK拉鏈,拉鏈裡面有做擋風,拉鏈頭有做包下巴設計值得贊。為了輕量化,袖口和下擺都是使用鬆緊帶設計,沒有傳統的拉繩束帶,口袋裡面沒做絨毛暖手設計,貌似很多羽絨衣都這樣靠體溫來保暖。

再斬獲一件MIC的衣服。

沒提供壓縮袋,我習慣直接用其中一個腰袋來壓縮,S碼整衣重238g。

實穿體驗,比Cerium LT更透氣,版型沒有Cerium LT那麼霸道,衣服預留的空間再穿件抓絨都沒問題,還是一般羽絨衣的通病,為了方便手臂舉起,胳膊設計太JB粗了我兩個手臂估計都能伸進去。Cayoosh LT的真人秀來了。我經常帶去出差用,黑色沒帽款更適合用作正式場合的中間保暖層。

Arcteryx Cerium LT Hoody排骨絨



Arc'teryx Cerium LT Down Hoody - Men's

價格$338.73美國亞馬遜

鳥在13年首度推出了兩個羽絨系列,分別是ThoriumAR和Cerium LT。鳥2014Cerium新出了SV(hoody版185g充絨,100g/m² Coreloft,整衣重435g)和SL版(更輕薄的Thisela 表布,Jacket版50g充絨,40g g/m² Coreloft,整衣僅重185g),我感覺對於排骨絨來說還是LT定位合適一些,不太薄也不太腫。鳥的羽絨只要堅持走輕量化的路線,相信以後會讓我有更多驚喜。

Cerium LT採用的是車縫線隔間排骨絨,羽絨的隔間做得很密這樣有助於修身剪裁,胸口部分的填充較多腰部較少,看起來有隆胸的效果,區別於其他羽絨服那種松松垮垮的麵包米其林刻版形象。表布是34g/m²的20x10D Airetica尼龍布,DWR防潑水那是必須的,和Nuclei棉衣是同一表布,貌似鳥沒用過主流羽絨衣表布Pertex,Airetica這表布我覺得要比Pertex Quantum要堅韌,鑽絨現象也比我另外兩件Pertex要好一些。不過我強調一下,這種輕量化羽絨的表布要做到100%不鑽絨是不可能的,因為隔間的設計為了減重不可能多用一層密封布料來包裹羽絨,都是直接填充羽絨,車縫線孔位置會很容易漏絨,只是經常還是偶爾的問題。

最值得稱讚的就是羽絨與化纖保暖材質的混搭,填充的是80g/ m² Coreloft和97g羽絨,其中Coreloft填充的是腋窩肩膀袖口衣領這些容易打溼的部位,其他大部分還是填保暖更高效的850FP羽絨。850FP相對這件鳥羽絨的價位確實不夠厚道(類似的價位Montbel的Plasma 1000 Down Jacket千蓬羽絨,採用7D的表布,總重只有146克,在美亞原價也只是$269),用化纖填充來融合羽絨在延展度上比不上使用了Polartec Wind Pro彈力材料的Cayoosh,但可能Coreloft化纖保暖性要略強一點。Cerium LT是一件好的羽絨,真正做到又輕又暖,混搭了化纖還填了97g羽絨,總重也僅僅是280g,但性價比並不高。

萊卡收口的袖口,為了輕量沒下擺抽繩,但下擺有一定的彈性。

腋下的立體剪裁設計,用了三角拼接布,側幅是弧度拼接,收腰效果明顯。

我最喜歡帽子是非頭盔設計的,因此戴上帽子後能很好的為耳朵保暖。拉鎖上有配繩,帶著手套拉拉鎖也輕而易舉。領口頸部配了個小的內襯,以免鬍子和拉鎖攪在一起。

很深的口袋,有內置收納袋。

衣服重281g(連壓縮袋)。

實穿體驗,表布防風不錯,衣服很輕很貼身,適合裡面單穿內衣或襯衫來打底,最適合的天氣是0度以上,很多人說這類排骨絨不保暖,但反而我在廣州冬天穿很合適(最冷也就是5-10度),但去北方寒冬的話靠這麼輕低填量的排骨絨肯定不靠譜,必須要搭配外套或者使用更多充絨的羽絨衣才可以。作為可以外穿的羽絨衣技術指標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要有型。Cerium LT吸引我的是鳥經典的Trim剪裁實在是太Fit了,比Thorium AR要更修身,S碼和我的身材就像度身定做一樣,不肥不瘦,袖子不長不短,沒有胸袋,沒有撞色拉鏈,沒有下擺拉繩,非常適合在城市穿。同樣也適合帶上山,如果說無帽的Cayoosh LT我經常出差帶,Cerium LT我經常上山帶著,因為有帽子即使沒帶包耳朵的保暖帽也可以一物多用,尤其是睡覺用quilt的時候穿著睡可以很好的給頭部保暖。Cerium LT的真人秀來了,是在香港沙目尼試穿時的自拍,現場的環境有點複雜,將就著看吧。

Rab Neutrino Endurance Down Jacket羽絨外套

Rab Neutrino Endurance Down Jacket

我把外穿的羽絨衣也在保暖衣物這篇一起介紹了。在北方如果要靠羽絨過冬或者高海拔雪山上靜態保暖,需要選擇高填量(大於200g)+抗候面料的外穿羽絨服。Rab這個英國品牌自從06年一下子獲了多個戶外獎項後名氣大增,連電影Snow Dogs(冰狗任務)中的探險家也都是穿著RAB的防寒衣拍攝的。這個牌子堪稱UL超輕羽絨的狂熱支持者,類似日系的Montbell非常著重於輕量化,當然大家一聽到Rab或Montbell,第一個想到就是羽絨衣和羽絨睡袋。其實同是英國的Montane也是很不錯的輕量化戶外品牌,設計跟用料也很棒,版型也適合亞洲人。

這件Rab Neutrino Endurance DownJacket是性價比很高的高填量外穿羽絨服,我是今年夏天在S&C上降到4折左右時才忍不住入手這件Rab Neutrino Endurance Down Jacket,BC網上美帝人民對它的評價幾乎都是5星級(給4星的也僅僅是抱怨尺碼而已),都是形容它very warm、insanely warm、perfectly warm、toasty-warm、really really warm、super insulated and warm、 damn warm……,可類比的都是各種著名的羽絨如MHW Nilas jacket、Marmot Ama Dablam、Marmot Greenland、Patagonia DAS Parkas、Patagonia Fitz Roy DownHoody。衣長能蓋住大部分的屁股增強保護,Neutrino的Jacket版是標準衣長,還有一款plus版是加長類似parka,羽絨填充量更高達275 g,我在香港也試穿過Plus長款比Jacket版要大一號,發現拉上拉鏈後運動會有點侷促,覺得還是Jacket版的前短後長設計比較舒適自在。隔間設計相比排骨絨更大因此穿上身也不可避免有點Michelin man,據說同時採用了獨特的stitch-through down baffle車縫線隔技術能讓羽絨填充更密實。但從裡面看才知道它採用的是兩種隔間形式,在後背帽子等防風保暖需求較弱的地方採用類似排骨絨最簡單的單層布料隔間縫合直接填充羽絨,成本低減重但是縫線處沒有羽絨隔熱,寒氣容易沁入,保暖性欠佳;而在胸前和袖子等防風保暖需求較高的地方,則採用雙層布料,在表布和裡布之間,會用多一層布料來包裹羽絨,就有點像我們的羽絨被內膽一樣,而且身體部分的羽絨比手臂部分要多。內膽和拉鏈採用撞色,更適合在雪地環境穿。

這件衣服的UK碼大小在Campsaver上指引是最清晰的。

為什麼說這件150刀左右的羽絨服性價比很高呢?主要是因為其專為極寒環境所設計的豪華配置。我這件S碼整衣重595g(不含3L壓縮袋的自重)卻內填充高達225g的800-fill hydrophobic European down(歐標相當於美標850F左右),與站內@零zXr0兄推薦的MHW Nilas(215g的850蓬羽絨,總重量631g)基本是同一級別的衣服,填量/衣重比相對於加拿大鵝那種皮厚低蓬的重裝羽絨要好很多。

外布採用30D Pertex Endurance,Pertex Endurance面料優點在於其強悍的防護力,號稱100% windproof/99.9%waterproof(1000mm water columnrating,相當於普通GTX防水度的1/10左右),表面DWR也很強悍,剩下的0.1%不防水是因為衣服車縫位沒用防水條而已。換言之,這件衣服不是用來大運動量時用的。感覺要比Marmot Ama Dablam的全滌綸面料要結實耐磨,而且不是太反亮。面料Neutrino 是另外一款Rab Infinity的主要區別。連裡層都是採用和Cayoosh LT一樣的防漏絨最輕薄面料20D Pertex Quantum,在節省重量的同時可以改善蓬鬆厚度、更耐用和幫助保暖,比其他羽絨裡層採用一些廉價的尼龍布要厚道多了。

袖長略長,但袖口有魔術貼收緊還可以接受,很大風的時候手腕可以完全縮進去袖子裡,連手套都省了。產地是印尼。

專業級的帽子,可以兼容攀冰頭盔,不可拆卸但帽簷有金屬摺疊條可以摺疊,平時穿的時候可以利用金屬條來固定帽子,把帽子卷兩圈感覺就沒那麼大了,還提供魔術貼束帶不用的時候固定帽子,但金屬條壓縮時有點費勁。主拉鏈完全拉上以後能到鼻子位置可以擋住半邊臉,不完全拉上時就像兩個護耳,可以更好的阻擋風雪。

採用YKK雙向抗水拉鏈,可以抵抗風雨,這種拉鏈在其他羽絨服裡面很少見,唯一不爽歐洲衣服流行用左手來上拉鏈。拉鏈裡面也做了防風片,下擺提供收緊拉繩。

外面有兩個容量超大的口袋,暖手袋雖然沒有值絨,但設計在羽絨線隔後面,和身體只隔了一層Pertex Quantum布,利用體溫來保溫口袋。裡面有一個帶拉鏈口袋,但設計比較小。自帶貯存袋,能壓縮到原來的1/3左右。

如果不考慮修身剪裁,Rab整體的質量與做工可與鳥骨頭相比。實穿體驗實在是太保暖了,零上氣溫千萬別動用它,零度單穿足夠,裡面搭配好了零下二十多度也沒有壓力。8264上有玩家實測Pata C4內衣+R2抓絨+衝鋒衣+這件Rab neutrino endurance,零下35度都沒問題。所以這件羽絨服主要是用於應付極限挑戰用的,並不適合日常穿。我的身材穿S碼有點大,不過外穿的羽絨衣只要胸圍合適就算合適了,肯定不像中間層的排骨絨那麼修身。最後上Rab Neutrino Endurance Down Jacket的真人秀,胸圍從A杯馬上變C杯。

Montbell ul down pants羽絨褲

U.L. Down Pants

對於羽絨褲,我是推薦矮子黨買女款的,為什麼要買女款?因為中間層的羽絨褲一般都做得比較寬鬆,女款也不會有燒襠的擔憂,如果買男款過於肥大做中間層時不好用,而女款的褲管要比男裝要窄和修身,但從真人秀就看到即使女款褲管都足夠寬,像這條Montbell ul down pants M碼褲長是2425px我穿正好,腰圍67CM-82CM,是有鬆緊可拉伸的設計。

羽絨褲的隔間和衣服會有區別,因為褲子活動需要更多延展性,因此羽絨填充隔間會做成小菱形。

褲腳有收緊繩。

填充的是40g 800 FP的鵝絨,整褲重連自帶壓縮袋是187g,不連壓縮袋大概是170g。

實用體驗,在城市我很少穿有時候在家會穿,一般是用來上山時跟排骨絨一起打包備用,營地可以直接套在外褲上,用睡袋睡覺時還能充當保暖褲穿。Montbell ul down pants的真人秀。

最後給一點這類保暖衣物的清洗保養建議,抓絨衣是最好打理的,支撐力很好,機洗暴曬摺疊壓縮毫無問題,棉衣和羽絨則最好少洗和掛起來,因為Coreloft/Primaloft/Down的填充材料都不耐折壓,隨著使用和清洗都會破壞纖維結構,所以會越穿越扁越薄,從而導致保暖力下降。我一般就是1年才洗一次,平時用幾滴消毒液或洗潔精加大量清水擦拭一下晾乾即可。

1、本平臺中的文章與圖片(包括轉貼文章)的版權僅歸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權聲明的或文章從其它網站轉載而附帶有原所有站的版權聲明者,其版權歸屬以附帶聲明為準。

2、文章來源如為其它媒體的轉載文章,我們會儘可能註明出處,但不排除來源不明的情況。轉載是處於提供更多信息以參考使用或學習、交流之目的,不用於商業用途。

3、本網站所載文章、數據、網友投稿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瀏覽者參考。


相關焦點

  • 非常時期如何保暖和選擇保暖衣物
    帶帽的厚羽絨服再加個打劫帽,是常用的一種可以對付戶外寒冷的裝束。若是缺乏合適的保暖衣物,需要另外購置,建議考慮戶外兼容的衣服。在戶外,可能需要更厚的保暖衣服。寒冷乾燥的冬天,羽絨服是首選。定製羽絨製品要注意羽絨和飛絲的區別。羽絨是一朵朵像蒲公英花形狀的,而飛絲是上面掉下來的細碎部分。某些低端羽絨裡面混入了許多飛絲,保暖性能會大打折扣。定製羽絨服並不需要很高端的,因為用到的時間很少,太高端也是浪費。若是經濟並不寬裕,並且不介意低端實惠產品,可以淘寶搜索「定製羽絨服」,地點選河北保定,能找到大量的廉價定製店鋪。
  • 冬季戶外運動,羽絨服這樣穿才保暖
    運動時感到身體發熱並有大量汗氣產生時要及時減去一層或多層衣物。確保不發生凍傷和失溫等現象。使我們在戶外活動中終保持最佳運動狀態。穿衣保暖的原理 利用靜止空氣熱傳導性差的特性達到保暖目的添衣保溫是人體的自然反應。衣物主要是通過者阻隔和降低熱傳導來實現保暖目的。由於空氣的導熱係數很低,因此衣物面料纖維的導熱係數和面料中所含空氣的導熱係數就決定了衣物的保暖程度。
  • 只知道加拿大鵝和波司登?這款羽絨服除了保暖還能救鴨子的命
    登山或機能服飾品牌百家爭鳴,而所謂的保暖層(或者稱為中層),又有抓絨衣、羽絨服與化纖外套可供選擇。目前為止,我在中層服飾的使用上,大多選擇抓絨衣與羽絨服。  中層的種類與特色:  抓絨衣:  材質比較常見的有Polartec、Polar Fleece等。  特色是價格相對便宜,透氣性好,布料柔軟溫暖紮實,溼掉後仍有一定程度的保暖功能,容易保養清洗。  缺點是不抗風,在強風下風會滲透衣服造成保暖度明顯下降,而且體積大不容易壓縮。
  • 【戶外知識】登山衣物攜帶原則(詳細版)
    常見的保暖材質有羽絨填充、化纖填充、化纖刷毛等,也具有一定的排汗氣功能,以免影響排汗層的運作效果。原理:依靠膨鬆的結構,降低體表空氣的流動性,讓體溫不散失。換句話說,保暖層其實是一個隔離作用,讓我們體表的溫度和外界的冷空氣隔離。
  • 抓絨和羽絨保暖差多少?優衣庫和始祖鳥保暖差多少?
    前文提過,我對抓絨沒有偏見,我也買了很多抓絨產品並且很喜歡穿。但因為保暖性差別較大,我並沒有去評測抓絨產品。最近很喜歡的一件抓絨有朋友說,不啊,XXX 的抓絨產品我穿著就很暖,特別好,強烈推薦。我想我們還是重新規範一下標準,一次把保暖性能講清楚,順帶也把優衣庫的保暖產品講一講。01  不同材料的保暖性能差異有多大?
  • 挑選適合自己的戶外保暖衣物 來了解羽絨與 PrimaLoft!
    」,並根據不同的特性,挑選適合自己的保暖衣物吧!羽絨不論是在保暖能力或是方便性上,都是大自然所提供的最好保暖材料,它無與倫比的保暖能力令人難以置信,也具有高壓縮性,適合用於睡袋,上山探險時提供你最溫暖舒適的歇身之處。但是羽絨的致命之處就是溼氣,當羽絨潮溼後,會吸收溼氣,失去蓬鬆度,因而失去保暖的功能,因此在攜帶羽絨材質的保暖衣物上山時,要特別收好並儘可能與水氣隔絕。
  • 羽絨服和棉服,哪個更保暖?看完就知道如何選擇了
    冬天在家可以吹暖氣或者開地暖,讓家裡溫暖如春,那麼外出的話穿什麼比較保暖呢?冬天外出我們通常首選羽絨服或棉服,那麼羽絨服和棉服到底哪個更保暖呢?下面聽小編來科普一下:首先明確,無論是羽絨服,還是棉服,保暖的原理是阻止外部環境與身體之間的熱交換。主要是防止服裝內部的熱量通過熱容和導熱介質(如空氣、服裝)散失。
  • 如何挑選抓絨衣?
    技術型抓絨衣:最多一磅重我 們的測試證明抓絨最適合作為運動時的中間層。它們的非常好的透氣性和打溼後的保暖性使得它們在高強度運動時表現非常好,比如徒步,滑雪,滑雪板和攀巖等等。但其它種類的保暖材料,比如羽絨和合成棉,在相同重量情況下可以提供更多的保暖性能,而且性價比更優。
  • 淺談睡袋的填充物常識 主要有羽絨和化纖棉兩種
    睡袋填充物主要有兩種,羽絨和化纖棉,此外還有單層的抓絨睡袋。  羽絨:又分為鴨絨和鵝絨,同等條件下鵝絨的保暖程度稍高於鴨絨。羽絨主要有3個性能指標:第1個指標是填充重量,比如400克鵝絨睡袋,1100克鴨絨睡袋,這個重量不是說睡袋重量,而是指填充羽絨的淨重量;第2個指標是含絨量,羽絨是由羽片和絨組成的,羽片有支撐作用,保暖主要來自細絨。  含絨量用百分比表示,如80絨表示100重量單位中絨的含量是80單位。
  • 定義「中層概念」四季騎行服,TAICHI新款雙層雙穿舒適RSJ710介紹
    在傳統的冬季保暖騎行服上,大多數號稱3-4季騎行服採用的是開拆卸拉鏈內膽,內膽材質和做工都是否低劣,保暖性和舒適性都比較差。TAICHI把4季(其實應該是3季)騎行服,做成了雙層雙穿設計,把曾經的保暖層做成了獨立可穿的一件衣服,與外層的連接則是靠2個肩部的固定系扣連接,而不是傳統的用拉鏈連接在外層上,1件變2件,而內膽就成了戶外運動裝備的中層這個概念,這一點小編覺得應該點讚。而保暖中層這個概念,大家可能沒有那麼熟知,玩戶外的估計知道。
  • 秋末徒步登山好時節 看看戶外穿搭指南
    秋季上高山時,可穿保暖速幹的抓絨衣或化纖中層,外套表層鋪面會選用有防潑水的設計,若遇見微微小雨的天氣也不用擔心雨衣換穿不及,即便是秋冬行走中級山也可以穿著,毋需擔心總是較為潮溼多雨的氣候型態,增加中層外套的使用效率。
  • 戶外課堂:資深驢友告訴你冬季出遊如何保暖
    冷慧,5歲開始進山,酷愛登山冒險,有著十幾年驢行經歷,是專業戶外拓展培訓師、央視旅遊頻道的特邀嘉賓、《中國國家地理》的野外項目支持,也是大學野外生存課堂講師。無論是酷熱防暑,還是冬寒保暖,他都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時值寒冬,如果你還是忍不住想去戶外旅行的話,可以向他學學該如何保暖。
  • 戶外徒步登山衣物攜帶的原則 看看都有哪些
    保暖中層無論任何季節,高山行程都必須攜帶保暖中層,因為每上升100米氣溫大約便下降0.6度,可想而知在海拔高度3000米左右的山區,即使是夏季為了讓保溫與透氣效果兼具,這一層服裝常將不同特性材質應用在特定部位,追求輕量化的同時也兼顧透氣、保暖等性能。冬季使用的中層保暖衣要求更高的保暖效果,除了化纖材質之外,使用羽絨填充的保暖衣物保暖效果最好,也最輕量。羽絨衣的保暖效果好壞取決在羽絨的品質,一般評斷標準為羽絨的蓬鬆度、羽絨和羽骨的比例、羽絨填充量、織造工法、布料選擇等幾個項目。
  • 登山衣物攜帶原則(詳細版)
    在選用時可以先從 布料厚薄 和 皮膚接觸面 的處理方式下手,特別注意,一般的化纖材質內衣保暖性排汗快幹的性能都不差,只是較容易產生異味,有些布料材質甚至在潮溼時會黏住皮膚,在表面留下黏澀感,此時若不洗澡,即使換上乾淨的衣物也會不舒適。
  • 關於戶外穿的保暖服裝填充材料:羽絨與PrimaLoft
    」,並根據不同的特性,挑選適合自己的保暖衣物吧!但是羽絨的致命之處就是溼氣,當羽絨潮溼後,會吸收溼氣,失去蓬鬆度,因而失去保暖的功能,因此在攜帶羽絨材質的保暖衣物上山時,要特別收好並儘可能與水氣隔絕。PrimaLoft
  • 戶外穿衣法則,不僅僅是三層那麼簡單
    戶外衣物除了在寒冷時讓你保持溫暖,在潮溼時保持乾爽之外,衣物還要能在陽光明媚時保持涼爽,換句話說,衣物要在任何情況下保證你的舒適安全。同時體積和重量還不能太大(信息來源:《背包客手冊》作者:克裡斯·唐森德)。
  • 戶外概念釋疑----硬殼與軟殼
  • 高性能中層保暖衣的佼佼者——全新Regulator系列
    在15年的不斷創新突破下,我們的 Regulator® 抓絨依然是阿爾卑斯攀登服裝領域的佼佼者,建立了高性能中層保暖衣的典範。
  • 戶外服裝之硬殼與軟殼基本常識
    在戶外服飾中「殼」細分為硬殼和軟殼,不過在國內硬殼多被稱之為「衝鋒衣」,這個詞是國內自創的專有名詞,而非舶來品。在戶外業非常發達的歐美地區 「硬殼」通常被稱為「Jacket」,「軟殼」被稱為「SoftShell  Jacket」。
  • 戶外裝備實驗室 輕量化睡袋測試與推薦
    本文是 戶外裝備實驗室 輕量化睡袋知識與科技 的姊妹篇。保暖是睡袋的基本功能,在也是確保你完整無缺安全回家的核心保障。輕量化睡袋以最佳的保暖-重量比,在保護你的同時,也降低了重量。這裡的睡袋無一例外都使用了頂級羽絨,和超輕面料。